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11 ( 2022 ), Article ID: 57649 , 11 pages
10.12677/ML.2022.1011336

量词“波”用法变异的社会因素

高翔

深圳市高级中学,广东 深圳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7日;录用日期:2022年10月31日;发布日期:2022年11月9日

摘要

“波”最初用为临时量词,仅修饰与水有关的事物。通过隐喻,“波”可以修饰与水波相似的事物。使用频率的增加减弱了其隐喻意义,其修饰范围进一步扩展到所有具有动态性和批量意义的事物,与“拨”的用法出现重叠。“波”以其初始意义而显得更加生动,在使用者的选择、拼音输入法的促进下,“波”逐渐替代“拨”。“波”又在一定条件下被重新分析为动量词,因而与之搭配的名词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专有名词、代词等。随后,动词范围也进一步扩展,形成了“走一波”等固定短语。

关键词

量词“波”,用法变异,社会因素

Social Factors Causing the Usage Variation of Quantifier “Bo”

Xiang Gao

Shenzhen Senior High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Received: Oct. 7th, 2022; accepted: Oct. 31st, 2022; published: Nov. 9th, 2022

ABSTRACT

Word Bo (波) was used to be used as a quantifier casually, especially for nouns about water. As a metaphor, Bo (波) could be used for other things like wave. With the higher frequency, its metaphor meaning was gradually comprehended as a inherent meaning, and the range of nouns coexisting with Bo (波) expanded to almost all moved things and a batch of things, overlapping with the usage of Bo (拨). Bo (波) is more vivid because of its original meaning.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user' s choice and pinyin input method, Bo (拨) was gradually replaced by Bo (波). Bo (波) is reanalyzed as a verbal quantifier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so the range of nouns collocated with it is further extended to proper nouns, pronouns and so on. With the expanding of range of verbs with Bo (波), there are some fixed structures like Zou yi bo (走一波).

Keywords:Quantifier Bo, Usage Variation, Social Factor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现代汉语中“拨”与“波”是同音异形的两个词,都有作量词的用法,且作量词时意义相近,有些情况下能够相互替换,如例(1):

(1)a) 回家的人走了一波又一波。(微博)

b) 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微博)

例句a与b句式基本相同,在这一用法上二者基本上是等义词。然而无论是在使用者的语言态度上,还是在使用频率、词源上,两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已被人关注,张金圈 [1] 从历时发展的角度对两词进行了描写和对比,并指出网络上量词“波”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量词“拨”,而“波”的量词用法被一些人视为错误用法 [2]。

与量词“拨”相比,量词“波”的用法和使用频率近些年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而其使用情况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内部存在差异,是一个进行中的语言变项。在前人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导致其发展变化的社会因素,有助于深化对语言变异的理解和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

2. 量词“波”与“拨”的使用现状调查

量词“波”、“拨”可以与不同的数词搭配,而与“一”搭配最为常见,其用法也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

由于“波”与“拨”的语音相同,因而无法在口语中分辨。而当今社会日常的文字交流,则多以打字为主,尤其是通过微博、微信、QQ等主要网络社交平台。网络交际多不受地域限制,因此网络上语言变体的使用者所在的言语社区(speach community)不再局限于地理上的某个范围 [3]。由于交际中的个体拥有不同身份,因而每个个体都可以处于不同的言语社区。而个体作为语言变项产生与传播直接作用的最小单位,其言语活动又将不同的言语社区联系起来,这就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言语社区更加难以确定。

由于以上原因,对“一波”与“一拨”两词的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性社会调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本次调查是一个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探索性调查。

2.1. 调查方案与过程

本次调查为探索性调查,其目的为寻找影响量词“波”与“拨”使用的社会因素,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参考。

以调查者本人为中心,其所有微信好友构成一个社会关系网络,该群体中所有成员即为此次调查的研究对象。通过判断抽样的方法,与调查者本人交往密切的同学、亲戚、朋友按照不同学历、年龄、性别被抽取出42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而针对其中6个人(3男3女)进行进一步的自由访谈。这42个人的分布如下表1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informant

表1. 调查对象分布

考虑到打字是当今社会主要的文字输入方式,调查问卷一律在微信上发布,被调查者在手机或电脑上填写。问卷除了基本信息题之外,设置了3道填空题,请被调查者在给出的不同例句中填上量词“波”或者“拨”。填空题如例(2)所示,分别涉及了名量词、动量词与分组1等不同用法。

(2)a) 又_____(yì bō)客人来了,今天真是热闹啊。

b) 情人节到了,老王也跟风晒了_______(yì bō)女票。

c) 我们十个人分成两___(bō)去玩吧。

此外,还设置了两道选择题,用定性的方法,分别测量被调查者的语用习惯及语言态度。对于使用习惯,设置了“注意到两词的差别,更喜欢用‘一波’”“注意到两词的差别,更喜欢用‘一拨’”“没有注意其差别,自然使用了‘一波’”“没有注意差别,自然使用了‘一拨’”等4个值。对于“一波”的语言态度,则设置了“比‘一拨’更加生动形象”“没有特别之处”“是错误用法,应改用‘一拨’”等3个值。

问卷调查从2019年1月10号至13号,共进行了3天,所发放的42份问卷全部有效收回。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中,男性23人,女性19人,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如表2所示,女性中有57.9%的人觉得量词“波”比“拨”更加生动形象,而只有39.1%的男性有同样看法。认为“波”的量词用法是错误用法或普通用法的人中,男性均高于女性。

Table 2. Gender, attitude cross-table

表2. 性别、语言态度交叉表

在语用习惯上,有63.2%的女性有意识地区分量词“波”与“拨”的差异,该比例略高于男性(56.5%)。相应地,在语用过程中不刻意区分两词差异的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对于前两道填空题,在名量词和动量词用法例句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使用“波”的人数比例均高于使用“拨”的人数比例。对于第三道填空题,在分组用法的例句中,男女使用“波”的人数比例均低于使用“拨”的人数比例。然而三道填空题中,男性中使用“波”的人数比例高于女性。

在受教育水平方面,被调查对象集中于“大专、本科及以上”这一组,有33人,占总人数的78.6%,而其他两组人数相对较少。与此相应,在年龄方面,被调查者集中于“20~29岁”这一组,该组中除1人为“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之外,其余的28人全部为“大专、本科及以上”的受教育水平,约占“大专、本科及以上”总人数的84.8%,在总人数中约占66.7%。

对于三道填空题的回答,年龄为“40以上”的人中用“拨”的人数比例均为60%,该比例在前两道题的回答中均高于其他年龄组使用“拨”的人数比例,在第三道题的回答中也仅低于“20~29”年龄组使用“拨”的人数比例。而“30~39”年龄组在三道题中使用“波”的人数比例均为83.3%。相对来说,“20~29”年龄组使用“波”的人数比例在三道题中差异最大,分别为62.1% (名量词用法)、89.7% (动量词用法)、37.9% (分组用法)。这也许表明,“20~29岁”组比其他年龄组的人更关注两词意义上的细微差别。而由于这一年龄组与“大专、本科及以上”的受教育水平组高度重合,这一特点或许是受教育水平差异带来的结果。

总体来看三道题的回答情况,在名量词和动量词用法例句中,“波”的使用人数要远高于“拨”;而在分组用法例句中,使用“波”与“拨”的人数分别为19和23,“波”的使用人数略低于“拨”。这一点反映了两词在意义上的不同,“拨”更适用于分组用法,而“波”更适用于动量词和名量词用法。

语用习惯上,无论是出于有意的还是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于用“波”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9.0%。其中有占总人数26.1%的人认为“波”比“拨”更加生动形象,且平常有意地使用“波”。认为“波”的量词用法比较普通的人中,有50%的人自然而然地使用了“波”,有35.7%的习惯于有意地使用“波”。总人数中,只有19.0%的人认为“波”的量词用法是种错误用法,然而其中仍有25%的人平时自然而然地用了量词“波”。可见,“波”在意义上的某些特点使其在作量词时比“拨”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而这一点是“波”更加常用的重要原因。

在访谈中,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用手机的拼音输入法打字,因而不太在意使用的量词是“波”还是“拨”,但输入拼音“Yi Bo”时,输入法显示的备选词中“一波”往往排第一位,因而常常使用“波”而非“拨”。其中有位女性表示习惯用“拨”,但是有时候受输入法的影响而不自觉地使用了“波”。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许多人认为“波”的量词用法很普通、甚至错误,却仍然有使用“波”的习惯。此外,许多男性则表示“波”的使用受到游戏中常常出现的“一波僵尸”的影响,觉得“波”更加形象。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推测,在使用量词“波”或“拨”时,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加在意二者的区别,对于言辞的形式更加在意,因而可能在语言使用上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男性则可能更加倾向于遵从现有的语言规则,无意识地使用词汇。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在三道填空题的回答中男性使用“波”的频率均高于女性,其原因可能是男性由于对两词差异不太在意,而受输入法的影响更大。

本次调查的问题在于,年龄分组与受教育水平分组不均衡,导致许多组人数过少,缺乏统计意义,因而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对两词的运用带来的影响尚不明确。

3. “一波”与“一拨”的网络语料统计

社会调查虽然能够了解到诸如语言态度、语用习惯等语料库所无法提供的信息,但是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该调查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无法对两词的使用状况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对网络语料的分析是必要的。

新浪微博是量词“波”集中出现的地方,其中每一条微博的发布时间都可以精确到分钟,而且提供了说话者本人的性别等多种有用信息,因此将作为本次研究的语料库。

量词“波”与“拨”的使用具有稳定性,在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因此发布于2019年1月29号的所有包含“一波”与“一拨”的微博语料将成为本次研究的统计对象。除例句之外,发布者的用户名、性别、粉丝数量等信息都作为重要参数被记录下来。根据“一波”和“一拨”的不同用法,例句被分为“动量词例句”和“名量词例句”两种,由于分组用法的例句较少,且分组用法与名量词用法相近,所以统计时算作名量词例句。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重复,在搜索时选择了“原创”标签。在搜集到的语料中,除4个用户发布了2条不同的微博之外,每个用户基本上只发送了一条微博。而内容重复的微博只计一次。

3.1. 语言使用者分析

2019年1月29日当天的微博语料中,共有833个用户使用了“一波”,其中男性用户202个,占总人数的24.2%;女性用户631个,占总人数的75.8%。而使用“一拨”的用户共有59个,其中包括24个男性和35个女性。使用“一波”的用户与使用“一拨”的用户不存在重复。

可见,无论是“一波”还是“一拨”,其在微博中的使用人数上,女性要远远超过男性。这也许是由于使用微博的女性人数多于男性人数,但无论如何,微博中使用“一波”及“一拨”的女性人数要多于男性,因而在这两个词的传播上,女性的影响力要高于男性,对于“一波”来说尤其如此。

粉丝数量在1万以上的使用“一波”的用户中,男女人数基本持平,如表3所示。然而,使用“一波”的用户中,1万以上粉丝量的男性占男性总人数的21.8%,而1万以上粉丝量的女性则只占女性总人数的6.8%。同样地,使用“一波”的用户中,男女两性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差别。

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of users with over 10,000 fans

表3. 粉丝量1万以上的用户分布情况

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例如,许多备受关注的官方微博账号把性别设置为男性,而实际上用该账号发布信息的人不一定是男性,这种情况会给统计带来一定误差。若不考虑误差,则可以表明,无论是使用“一波”还是“一拨”,男性中大粉丝量用户的比例比女性中大粉丝量用户的比例更高,而在“一波”的使用上表现更为突出。

由于微博平台上的信息大多是面向所有微博用户公开的,而且各个用户之间存在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每一个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不同,因此更适合用网络分析法来研究 [4]。在微博中,围绕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其成员为该用户本人及其所有粉丝。因为每个人既可以拥有粉丝,也可以成为别人的粉丝,因而各个小的关系网络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微博平台这个大的关系网络。其中,用户拥有的粉丝量越多,其关系网络就越大。虽然不是“关注与被关注”关系的两个人也可以互相交流,包括查看与评论对方的微博,但是处于“关注与被关注”关系的两个用户之间的交往要更加密切一些。因而,其关系网络可以被大致看成是以星型沟通为主,全通道型沟通为辅的,如图1所示 [5]。

Figure 1. Diagram of the connective type of different social networking

图1. 关系网络的沟通形式图

星型沟通网络是群体凝聚力最高的网络形式,在这种沟通形式中,处于星型沟通中心位置的被关注用户对其粉丝们有重要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也体现在话语方面 [4]。可以说,微博用户粉丝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话语影响力的大小。因此,微博用户话语影响力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

= lg N × 10 + 1 (N为用户粉丝数量,N > 0)

由于用户粉丝数量的极差过大(约为2.14 × 107),因此取粉丝数的常用对数函数值。为了使数据便于观测,因而又扩大10倍。为了避免仅有一个粉丝的用户影响力为0,于是所有的数据都加1。这样一来,就把所有的数据压缩到了1~100范围内,也更加接近正态分布。统计结果如表4

Table 4. Influence of male and female users who used word “一波”

表4. 使用“一波”的不同性别用户的影响力

从均值来看,使用“一波”的男性平均微博话语影响力大于女性,这一结果与表3的相关分析相一致。据此可以推测,微博话语影响力大的男性倾向于使用“一波”,相比之下,影响力较小的女性也倾向于使用“一波”。而从微博用户的总体情况来看,粉丝量特别高的用户数量很少。以平均值为界,本次搜集的数据中粉丝量高于平均值的用户仅有40个,占总人数的4.8%。结合表3来看,粉丝数量在1万以上的用户中,男女数量不相上下。因而可以认为,使用“一波”的女性用户在粉丝量方面分布范围更广。这也许是微博中女性使用“一波”人数较多的原因之一。而从总合上看,使用“一波”的女性总体话语影响力要远远大于男性。

3.2. 语料及语境分析

相对于“拨”来说,“波”是新兴的量词,其量词用法尚未被大多数字典、词典所收录,如《汉语量词词典》 [6]、《现代汉语八百词》 [7]、《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 [8] 等。只有《汉语量词大词典》 [9] 收录了“波”的量词用法,但仅列举了名量词用法。并且,在本次搜索到的微博语料中,“一波”的用法十分丰富。而“一拨”的例句中也出现了词典中未收录的新兴用法,但其出现的频率不高,往往可以被“一波”所替代。因此,“一波”的用例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本次搜索到的“一波”用例共有842条2,其中被判断为名量词(包括分组用法)的有479条,占总数的57%;被判断为动量词的有363条,占总数的43%。

首先,其中有许多可能存在歧义的例句,如例(3):

(3) 还能赶在快递放假前买一波东西

这里的“一波”既可以分析成名量词,修饰名词“东西”,又可以分析成动量词,修饰动词“买”。这种情况下的量词被何杰认为是兼职量词 [10]。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且这种分法无益于对“一波”用法的认识,这种带有歧义且无法通过语境来判断其修饰对象的句子,全部算作名量词。因而,实际上能够确定其修饰对象一定为名词的例句并没有479条这么多。

其次,被明确判断为名量词的例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后接可数名词,表复数意义。如例句(4)、(5),其描述的情况不可能是“只有一个朋友来了”,“只分享了一张游客照”。因此认为“一波”具有“一批”的意思,修饰名词的数量。有时候其修饰的名词被省略或发生了位移,如例句(6)中名词“歌”位移到了句首,但根据语境仍然可以将其判断为名量词。

(4) 来了一波朋友。

(5) 送上一波美照。

(6) 好听的歌,分享一波。

2) 前有指示词及形容词等修饰成分,如“这一波”“新一波”“下一波”等。这时数量短语“一波”的修饰对象常常出现在主语位置,如例句(7) (8)。有时“一波”与其修饰对象之间会出现结构助词“的”,如例句(9),更加明确地表示量词与名词的修饰关系。

(7) 除夕要下雨!吉水新一波冷空气要来,接下来7天……

(8) 在熬两天,等这一波结束,二月份应该会好点。

(9) 做好心理准备,迎来新一波的拔牙浪潮。

3) 前有介词、“有”或“是”。介词一般接名词,能够明确地表明后面的“一波”是体词性成分,如例句(10)。而动词“有”和“是”几乎不具有动态性,无法被“一波”所修饰,所以与之共现的“一波”往往是名量词,如例句(11)和(12)。

(10) 我不想吃鸡啦,刚跟一波人打完又被拉,打完又被拉,我想睡觉,我想看火影。

(11) 到了年底收益还有一波涨势。

(12) 最后是一波旧照。

再次,能够被明确判断为动量词的例句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后接代词、专有名词、抽象名词或具有单数意义的可数名词。代词往往不能够被数量短语所修饰,尤其是像“一波”这样的表示“大量”意义的量词。所以“一波”后出现代词时往往是动量词,如例句(13) (14)。而专有名词、抽象名词本身很难具有“量”的意义,如例句(15)中的“纳兰性德”和(16)中的“存在感”,因此其前面的“一波”也是动量词。有时“一波”后接的虽是可数名词,但无法理解为复数意义,这时“一波”与该名词之间不存在修饰关系,如例句(17)中“健身房”只能理解为单数意义,此时“一波”仍是动量词。

(13) 真的推一波这个台剧。

(14) 莫名其妙的伤感了一波这些年

(15) 推一波纳兰性德,掌柜挺喜欢的一个诗人。

(16) 日常刷一波存在感~

(17) 小年夜跟室友约了一波健身房,出了一身汗的感觉也是极好的~

2) 前有不及物动词、谓词化名词、谓语形容词。这三类动词的共同特点是缺少受事宾语,因而“一波”只能是修饰前面的谓语的,如例句(18) (19)中的不及物动词“操心”“小聚”,例句(20) (21)中的谓词化的名词“仙女”“非主流”,以及例句(22) (23)中的谓语形容词“机智”“开心”。由于这三类词都具有谓词性质,所以其后的“一波”也统一算作动量词。

(18) 睡前操心一波……

(19) 明天上午园园玉婷我们仨万达小聚一波。

(20) 明明想仙女一波。

(21) 让我们深夜非主流一波。

(22) 沙雕男友终于机智了一波。

(23) 强行开心一波。

3) 前有动宾结构。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例句(24)的“断货一波”与(25)的“反套路一波”。这些动宾结构很多都是离合词,其中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但又能够插入一些成分。由于这些结构中已经包含了宾语成分,所以“一波”之后不能再有名词,因而“一波”修饰该动宾结构所描述的整个事件。

(24) 小黑瓶昨天都断货一波了,现在又能买啦。

(25) 反套路一波。

由于动宾结构组成成分之间“若即若离”的特点,而通常情况下动量词后附于动词,因此“一波”也常常插入动宾结构之中,如例句(26) (27)等。而动宾结构也可以整体出现在“一波”之后,作为“一波”的修饰对象,如例句(28),这属于第4种情况。

(26) 小跟一波风,闹热闹热。

(27) 看来要认真的减一波肥了

(28) 年前又开始了新一波的减肥,半夜饿醒~蓝瘦。

4) 后接动词、动宾结构及小句。汉语中很多动词、动宾结构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等位置上,如“发展”“进攻”“减肥”“熬夜”等,这些词出现在主语、宾语位置上时,往往被看作“动态名词” [1],鉴于其意义与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意义没有太大差别,因此也被看作动词。此外,还有一些修饰小句的特殊例子,如例句(29),其中“一波”也是修饰整个事件的,与修饰动宾结构和动词的“一波”没有本质区别。

(29) 刚刚真实经历了一波被母上大人嫌弃微信头像。

5) 意义极其虚化的凝固短语“走一波”“来一波”“搞一波”等,如例句(30)~(32),其中的动词“走、来、搞”都不具有实在的意义,仅仅据谓语位置,其意义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而这里的“一波”的意义也相当虚化,即不表示事物的量,也不明确表示事件发生的次数。比如,例句(31)中“来一波5公里”并不表示“跑5公里”这件事发生的次数。

(30) 没刷礼物的老铁走一波~

(31) 明天早上准备起床先来一波5公里。

(32) 可以搞一波。

关于“一波”使用的典型语境,男女用户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女性使用“一波”的情况,多是在微博上分享图片(包括明星照片、头像、壁纸、个人生活照片等)。而男性使用“一波”的情况,则多是描述游戏、股市行情、体育赛事等。相比而言,女性使用“一波”的语境涉及更多私人信息,如个人情感、日常活动等。

4. 量词“波”用法变异过程推论

语言演变与变异是语言使用过程中会话参与者互动的结果。前人在研究“波”的量词用法演变时,仅仅考虑了语言内部因素,如“波”语义的动态性、“拨”与“波”的混用等,而忽略了与语言使用者相关的一系列社会因素,且对量词“波”的用法了解得不全面。通过本次调查与微博语料统计,可以初步了解影响量词“波”变异的社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变异过程作出假设。

4.1. 影响量词“波”用法变异的社会因素

首先,语言规范化的失效,是语言变异得以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语言规范化是语言变异的制约因素,它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唯一的语言标准,以消除变异为目标。尽管国家、社会和学校为语言规范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其效力是有限的。“波”的量词用法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上来说是错误用字 [2],然而被调查对象中只有19%的人这样认为。

其次,追求表达形式的生动新颖,是量词“波”更愿意被使用的主观原因之一。在这一点上,女性比男性表现得更为突出。语言风格是说话者展示自我形象的一种方式,许多微博用户为了吸引大量粉丝,不得不在语言上刻意修饰。

再次,类似于微博这样的网络平台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其特殊的沟通模式促进了语言变异的产生与传播。一些话语影响力较大的明星、网红人物往往是语言变异的源头,且通过大量的粉丝将其传播开来。量词“波”主要被用于分享照片、体育赛事、股市行情等语境中,女性对其传播的贡献要大于男性。

最后,打字是网络交际中信息输入的主要方式之一,因而一些文字输入、编辑工具对语言变异的影响不可小觑。例如,刘灵珠 [11] 曾讨论过文字编辑软件、拼音输入法对同音词书写形式的影响。而本次调查再次发现了这一点。

4.2. 量词“波”用法变异过程假设

量词“波”最初由名词“波”发展而来。名词“波”指高低起伏的水面,又可以与其他语素组合成为复合动词,如“波动、波及”。

名词“波”用为量词,最初是“临时量词” [12]。其特点为,仅修饰与水有关的有波澜的事物,如例句(33) (34),这里的“一波”仍旧保留了名词的意义,但与数词直接结合,句法上更接近量词。

(33) 你眼里一波秋水,我胸膛一湾心泉荡漾。

(34) 朋友圈的半年可见直接把生活分成了两边,就像沙滩上写的字,不管当时多炙热深刻,也会被一波一波浪冲刷的一点不剩。

下一阶段,是临时量词“波”形容与水波相似的事物,如“黑雾、微风、光芒”等可观可感的事物甚至“恶心、痛苦、疑惑”等抽象的心理感受,这是一种隐喻的用法。如例句(35):

(35) 依旧是一样的摆设,一样的房屋。可是,却莫名的有着酸楚感涌上来,一波一波,黑夜愈深,孤寂越浓,可是却又侵蚀不掉自己,只能默默承受。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隐喻的效果会慢慢减弱 [13],因而量词“波”搭配的名词范围有可能进一步扩展,用来修饰与水波相似度较小、但仍含有动态变化意义的人群与事件。这时,其修饰对象范围与量词“拨”出现重叠,但量词“波”以其动态意义占据优势,因而逐渐取代量词“拨”。在此情况下,拼音输入法在同音词的排序方面存在高频优先的现象,就进一步推动了量词“波”使用频率的增加。而频率增加的结果是隐喻效果减弱、搭配范围进一步扩大,以至于能够与不具有动态意义的词汇搭配,仅具有“批量”意义。而此时,分组用法中才可能出现量词“波”。

但动态意义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逐渐转移到动词上来了。名词的省略以及带有歧义性的话语为名量词“波”提供了重新分析为动量词的可能。因而,“一波减肥”可以说成“减一波肥”和“减肥一波”。量词“波”对修饰对象具有动态意义和批量意义的要求可以被动词来实现,因而名词范围就进一步扩大到专有名词、代词、单数意义的可数名词等。再进一步发展,许多动态意义较弱的心理动词如“感受、经历”以及不具有批量意义和反复意义的非持续性动词“约、粉”以及作谓语的形容词、名词、不及物动词都可以被“波”修饰。而一些常用的意义高度虚化的动词便与“一波”凝固下来,使得量词“波”即失去了动态意义、又失去了批量意义。

5. 余论

对量词“波”用法的社会调查及微博语料统计分析使得“波”的用法变异情况更加清晰。其中尚有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社会调查虽然考虑了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但被调查者的年龄、受教育水平分布不均匀,导致这两个参数上的数据缺少可比性。又因为不是概率性抽样,无法对总体进行有效估计。此外,微博话语影响力不仅仅与粉丝数量有关,其他更多因素应当被考虑进去。

文章引用

高 翔. 量词“波”用法变异的社会因素
Social Factors Causing the Usage Variation of Quantifier “Bo”[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1): 2457-246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1336

参考文献

  1. 1. 张金圈. “拨”、“波”量词用法的产生与发展——从“一大拨”和“一大波”说起[J]. 汉字文化, 2017(18): 58-61.

  2. 2. 安汝磐, 赵玉玲. 常用词语纠错[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16.

  3. 3. 于根元. 网络语言概说[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77.

  4. 4. Milroy, L. and Milroy, J. 社会语言学中的“网络分析”[J]. 李嵬, 译. 国外语言学, 1995(2): 45-48.

  5. 5. 易益典. 社会学教程(第二版)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07-110.

  6. 6. 刘子平. 汉语量词词典[M]. 呼和浩特: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6.

  7. 7.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88.

  8. 8. 郭先珍. 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2.

  9. 9. 刘子平. 汉语量词大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

  10. 10. 何杰.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0: 48.

  11. 11. 刘灵珠. “作/做”变异研究[J]. 中国社会语言学, 2005(2): 220-230.

  12. 12.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50.

  13. 13. Bybee, J. (2003) Mechanisms of Changes in Grammaticization: The Role of Frequency. In Joseph, B.D. and Janda, R.D., Eds., 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14. NOTES

    1所谓的“分组”用法如例句2c,不同于典型的名量词用法,通常不修饰任何词,类似于名词,可单独作谓语,如“十个人一拨。”“你跟他们一拨。”朱德熙(1999)认为这种数量结构具有谓词性。

    2833个使用“一波”的用户中,有4个用户发布了2条带有“一波”的微博。此外,有4条微博中每条微博包含了两个及以上的含有不同用法的“一波”例句,因此每个例句算作一条。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