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5813
,
5
pages
10.12677/ML.2023.115271
唐诗中隐喻语用功能的研究
刘瑛1,许丹凌1,闫秀静1,张淑玲1,邹婷1,陈红1,田漱淋2,杨莉薇2
1牡丹江医学院外语教研部,黑龙江 牡丹江
2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收稿日期:2023年3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15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24日

摘要
隐喻是诗歌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隐喻在诗篇中的使用,一方面将内心抽象的感受具体图像化,从而使诗篇变得清晰、生动、形象、具体,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内在涵义;另一方面,使诗词所要表达的隐含意义变得更加深刻,更具可读性。本文以诗性语篇为语料,结合相关语言学理论来探讨隐喻在诗性语篇中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
诗性语篇,隐喻,语用功能

A Study on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Tang Poetry
Ying Liu 1, Danling Xu1, Xiujing Yan1, Shuling Zhang1, Ting Zou1, Hong Chen1, Shulin Tian2, Liwei Yang2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Received: Mar. 13th, 2023; accepted: May 15th, 2023; published: May 24th, 2023

ABSTRACT
Metaphor is an indispensable rhetorical device in poetry. The use of metaphor in poetry, on the one hand, concretize and visualize the inner abstract feeling, thus, the poem becomes clear, vivid, vivid and concrete, and the reader can easily understand the inner meaning that the poet tries to convey; on the other hand, the implied meaning that the poem wants to express becomes more profound, more readable. This paper takes poetic discourse as a corpus and combines relevant linguistic theories to explore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poetic discourse.
Keywords:Poetic Discourse, Metaphor, Pragmatic Function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隐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用一事物去代替另一事物,它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诗篇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语言作为诗人的材料,隐喻是诗人突出语言自身、语言为自己而存在的结果,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张力会使读者产生无尽的联想 [1] 。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因此,在诗篇层面上探索隐喻的语用功能,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揭示隐喻在诗篇中的文学和美学功能。目前,针对我国对中国古典诗篇的研究,多数研究是从修辞和意象等方面加以探讨,或是从翻译角度来探讨隐喻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较少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 [3] 。本文通过对诗性语篇中隐喻诗句进行收集、归纳、分析和整理,从隐喻的定义出发,以语用学角度为视角,通过诗篇例证着重说明了隐喻在诗歌中的普遍运用及其独特的语用功能。
2. 隐喻的认知本质及其基本概念
隐喻概念的发轫始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的概念做了相关论述。近百年来,西方修辞学深受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研究的影响。隐喻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传统修辞隐喻观及现代隐喻观。传统修辞隐喻观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自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开始向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发展。认知语言学明确界定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段。
1980年,Lakoff和Johnson的学术专著Metaphors We Live By出版(Lakoff & Johnson, 1980) [4] ,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了新的时代。在该书中,两位学者认为隐喻是人类借助某一领域已经熟悉的事物理解和领悟另一领域不了解的事物。隐喻不仅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词语的置换,而且是思维的一种超逻辑因果线性主谓关系的特殊模式,这种特殊的模式能够使两种互相冲突的解释同时出现,从而扩大和创造了意义的领域 [5] 。隐喻在人类日常生活及语言交际中,无所不在,已经渗透在我们的语言和思想中。
3. 隐喻和中国古典诗篇的关系
语言作为诗人的材料,由于隐喻通常用具体并且人们熟知的事物X (本体)通过隐喻手法映射到抽象隐含的事物Y (喻体)中,这是一个隐喻的过程,诗人借助隐喻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抒发思想感情,使诗篇更具有可读性。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张力会使读者产生无尽的联想。这就是隐喻更多的是出现在诗歌中的原因。
4. 语言学领域理解概念隐喻语用功能的相关理论
4.1. 意义理论
意义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发话人的意图通过交际行为而在交际双方之间产生的一种映射关系。许多语言学家、哲学家、修辞学家以及心理学家都致力于意义的研究。语义学注重语义命题(semantic proposition)和真假值(truth value)的研究,它认为意义是内在的,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语用学则提出除了考虑话语内在的意义外还得研究发话者与听话者的关系和场景等因素。对于隐喻的理解不应该止步于它的指称意义层面,而应该结合话语所处的场景探究它深层的意义 [6] 。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话者将隐喻中喻体的主要特征转移到本体上并由此重新认识本体的过程。
4.2. 语境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交际又离不开一定的语境。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必然与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境指与讨论之中的话语有关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主要由发话人、受话人、话题和场景等几个部分组成。Ortony (1979)在考证了历史上种种对隐喻定义的缺陷后指出,任何忽视语境因素的隐喻定义都是不完整的 [7] 。隐喻性的理解要符合说话者的意图以及对其意图识别的期盼 [8] 。语境是隐喻存在的一个具体条件,理解隐喻的关键就是寻找语境与含有隐喻意义的句子之间的关联,对隐喻的掌握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
4.3. 间接言语行为
从言语行为来看,Searle (1975)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 [9] 。言外行为是字面上所表达的而主要言外行为则是发话人隐藏在字面意义里的真正意图。隐喻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一种。通过隐喻表达的语言文字既具有表层含义,又有其内在含义,表层含义就是直接言语行为直接表达,而内在含义就是间接言语行为,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才能真正诠释隐喻意义的内在含义。
5. 诗性语篇中概念隐喻的语用功能
1) 隐喻具有用非常规概念描写主体或载体的语用功能。
例:“洛阳亲友如想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选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因好朋友辛渐返乡,亲友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嘱托当亲友们问起,就说自己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采用巧妙的隐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本体为自己内心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喻体为冰的晶莹和玉的透亮,映射的过程把内心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喻成冰和玉的晶莹和透亮。高尚道德的情操具体是什么的事物大家不得而知,其具体形态、颜色、大小和结构等大家都不知道,诗人用冰的晶莹和玉的透亮表达出这种纯洁无瑕的情操。诗人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2) 隐喻具有隐含话语人的主观认识的语用功能。
例:“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选自唐代杜甫的《赠花卿》,首联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是实写;后两句一转,说这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后联是遗憾,因实而虚,虚实相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讽刺和愤慨,既含蓄委婉,又确切有力,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是在讽刺花敬定,只是讽刺得委婉罢了——像这样美妙动听的乐曲,只有天上(喻皇官)才有,人间(喻皇宫之外)哪里能够听到几回呢?柔中有刚,绵里藏针,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恰到好处。
3) 隐喻具有形象揭示事物相似性的语用功能。
例:早在诗经中,就随处可见含有结构隐喻的诗句,如在《诗经·硕鼠》中,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样的诗句。老鼠和人本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而一提到老鼠,人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它们偷盗的本性。贪官不劳而获,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行为,因此作者以“老鼠偷吃粮食”讽喻“贪官污吏以他人的劳动果实自肥”,构建了一个隐喻,始发域是老鼠,目标域是贪官,两者在“偷”上有相似之处。映射的过程中,突出了如下方面:不劳而获的可耻行为,脑满肠肥的丑陋外形,人见人恨;隐藏了“老鼠”另外一些不相关的特征,如四条腿,长毛,夜间活动等。
4) 隐喻具有抒发强烈感情的语用功能。
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选自唐代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诗句里,本体“夕阳”读者对其熟知,每当夕阳出现,表征这一天的时间要接近尾声,不知不觉一天的时间要到了终点,喻体“黄昏”表明美好事物即将逝去,本诗句中从本体映射到喻体,字里行间渗透了李商隐的无限期待、欲罢不能的无奈。诗人想到时光匆匆而逝,实现理想的希望日渐渺茫,因而发出感叹。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恋,也是诗人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的感慨,诗词意蕴丰厚,富有哲理。
5) 隐喻具有以“借古讽今”、“鉴古观今”的语用功能。借古讽今,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是为了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讽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
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选自唐代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却不诉离别之情,反倒怀古伤今,引用经典,荆轲当年在这里辞别燕太子丹,到秦国去刺杀秦王,临行之际,壮士慷慨激昂,怒发冲冠。古代的壮士如今已不在人世,而易水还是像当年一样冰冷。借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别荆轲这一历史事件,表现了今日诗人送别好友时心中的悲壮之情。从诗篇的内容看,诗人对荆轲怀有崇高的敬意,对当时太子丹送别荆轲的悲壮情景感触极深。诗人对友人的感情,一如太子丹对荆轲。“今日水犹寒”不仅说明了荆轲舍身为国、悲壮牺牲,最后还是难改国运的悲哀与无奈,也曲折地表达了空有满腔热血的苦闷。
6. 结语
本文对隐喻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探讨,隐喻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观察世界,同时也能创造出新的语言意义,表达新的思想。隐喻是感知和体验这个世界的唯一途径,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隐喻,我们很难产生大量丰富的语言 [10] ;没有隐喻,我们也没办法做更有意义的沟通。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本文尝试用语用学的观点来分析阐释隐喻的功能,这是一次相对较新的尝试,对当前隐喻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编号:22YYE473)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刘 瑛,许丹凌,闫秀静,张淑玲,邹 婷,陈 红,田漱淋,杨莉薇. 唐诗中隐喻语用功能的研究
A Study on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Tang Poetry[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5): 1993-199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5271
参考文献
- 1. 赵艳芳. 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10): 99-101.
- 2. 束定芳. 论隐喻的诗歌功能[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23(6): 12-16.
- 3. 施叶丽. 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03.
- 4.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 5. 耿占春. 隐喻[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6.
- 6. Levison, S. (1983) Pragmatics. CUP, Cambridge.
- 7. Ortony, A. (Ed.) (1979) Metaphor and Thought. CUP, Cambridge.
- 8. Lakoff, G. and Turner, M.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https://doi.org/ 10.7208/chicago/9780226470986.001.0001
- 9. Searle, J.R. (1975)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PU, Cambridge.
- 10.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Wiley-Blackwell, New Jers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