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1  No. 06 ( 2021 ), Article ID: 43505 , 8 pages
10.12677/AP.2021.116173

初中生同伴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张启越*,薛苹苹*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收稿日期:2021年5月18日;录用日期:2021年6月21日;发布日期:2021年6月28日

摘要

攻击性行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初中生的情绪不稳定,表现出更加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倾向。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与攻击行为存在相关关系,但自我效能感在初中生同伴关系与攻击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试图探讨初中生同伴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同伴关系量表、攻击性行为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某中学3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同伴关系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攻击性行为,同伴关系也可以通过影响自我效能感来影响攻击性行为。自我效能感在初中生同伴关系和攻击性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的作用,即初中生的同伴关系越好,其自我效能感也越高,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越少。

关键词

初中生,同伴关系,攻击性行为,自我效能感,中介效应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Relationship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Self-Efficacy

Qiyue Zhang*, Pingping Xu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Received: May 18th, 2021; accepted: Jun. 21st, 2021; published: Jun. 28th, 2021

ABSTRACT

Aggressive behavior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ore problems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Because of the emotional inst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y show more obvious tendency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Although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peer relationship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peer relationship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still unclear.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relationship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this study, 341 students in a middle school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peer relationship scale, aggressive behavior scale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It is found that peer relationship can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 aggressive behavior, peer relationship can also affect aggressive behavior by affecting self-efficacy. Self-efficacy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er relationship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that is, the better the peer relationship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the higher their self-efficacy will be, and the less aggressive behavior they show in life.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er Relationship, Aggressive Behavior, Self-Efficacy, Mediation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青春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在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扮演重要的角色(Governale & Garbarino, 2020)。初中生正处于这样一个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身体逐渐发育成熟,心理上开始想要摆脱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他们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远离成人而热衷于与同伴交往,并把自己归属于特定的群体之中(Quach, Tervo-Clemmens, Foran, Calabro, & Luna, 2020)。在青春期,同伴关系逐渐替代亲子关系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这一时期也是他们发展独立、成熟自我,发展社会性的重要阶段。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与矛盾冲突的化解是他们重要的功课(董继良,2020)。有研究表明,农村初中生的留守经历、邻里关系、居住条件、以及同伴关系对其成长的影响都对其之后行为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黄星月,2017)。可是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肯与家长和老师交流,和同龄人诉说自己的心事又会冒着被曝光的风险,所以他们感觉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会产生很强烈的孤独感。这个时候的他们很容易产生交往恐惧和自卑,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并对自己有着悲观的态度。而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这种交往恐惧和自卑的心理状态,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产生消极的影响(Vella, Gardner, Swann, & Allen, 2019)。

已有研究表明,初中生同伴关系不好引起的交往恐惧和自卑可能会引发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但同伴接纳在其中起着调节作用(高晨晖,曾祥岚,2018)。攻击性行为是儿童、青少年中常见一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的发展状况不仅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陈立民,2007)。不管是攻击者还是被攻击者,心理和行为都会受到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都在承担着相应的后果。如攻击行为能负向预测个体的适应,从而预测出现情绪问题的数量(吕娜,2012)。所以探讨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从而研究者可以采取措施来减少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之前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与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同伴关系的好坏能够显著预测攻击性行为的多少(程美玲,2018)。所以我们预测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与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同伴关系越好,其产生的攻击性行为越少。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近年来,自我效能感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他们之间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完成任务能力的认知,是个体思维模式与情感反应的重要预测变量(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1999;Bandura, 1977)。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逐渐成熟。他们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有研究表明,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攻击性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徐长江,陈实,邢婷,2018)。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对自己行为的认知更准确,这会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且已有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可以正向预测自我效能感,同伴关系良好的学生一般都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杨钋,朱琼,2013)。

总之,在以往的研究中,同伴关系可以负向预测攻击性行为,但自我效能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清晰,且从前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伴关系与攻击性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同伴关系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攻击性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他们三者之间都是两两相关的关系,然而我们并不清楚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是如何通过自我效能感来影响他们的攻击行为。本研究就是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同伴关系、攻击性行为和自我效能感三者间的关系,并尝试探索自我效能感是否在同伴关系和攻击性行为中间起着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某市一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了问卷350份,回收了问卷341份,回收率为97.42%。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307份,问卷有效率为90.03%。其中男生152人(49.5%),女生155人(50.5%)。

2.2. 研究工具

2.2.1. 初中生同伴关系量表

采用邹泓修订的同伴关系量表,用来测量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自我感受(邹泓,2003)。此量表共有30道题目,包括同伴接受、交往恐惧和自卑三个维度。所有题目均采用四级评分的方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该量表主要是用来测量青少年的同伴关系水平,得分越高表明同伴关系越好。本研究中总问卷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02,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2.2.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量表

采用潘绮敏编制的青少年攻击性行为量表,对被调查者的攻击性行为进行评分,可以敏感的反应被调查者的攻击行为倾向(潘绮敏,2005)。该量表共有29道题目,包括口头攻击、身体攻击和自我发泄三个维度。所有题目均采用四级评分的方法,从“不符合”到“符合”。该量表主要用来测量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得分越高表明攻击性越强。本研究中总问卷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83,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2.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用张建新和Schwarzer编制的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Zhang & Schwarzer, 1995)。该量表共10道题,只包含一个维度。采用四点记分法,从“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总分越高表示被试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对自己的认知越正向。本研究中总问卷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83,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人口学变量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学业成绩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同伴关系、攻击性行为和自我效能感做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并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软件的Bootstrap方法来检验中介(间接)效应。

3. 研究结果

3.1. 初中生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各量表的数据计算,自我效能感总分的平均分为24.224,攻击性行为总分的平均分为51.300,同伴关系总分的平均分为92.189。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由表1中数据可知,同伴关系中仅同伴接受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 < 0.05),男生的同伴接受得分显著小于女生。攻击性行为中的口头攻击因子和身体攻击因子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 < 0.001),均是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差异显著(p < 0.05),男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Table 1. Analysi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er relationship,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self-efficacy

表1. 同伴关系、攻击性行为和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在0.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2. 同伴关系、攻击性行为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对初中生同伴关系、攻击性行为和自我效能感进行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结果发现同伴关系各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1),攻击性行为各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均呈显著负相关(p < 0.01)。同伴关系的各维度与攻击性行为的各维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p < 0.01)。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eer relationship,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self-efficacy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表2. 初中生同伴关系、攻击性行为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3. 自我效能感在初中生同伴关系和攻击性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为了探索自我效能感在初中生同伴关系和攻击性行为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以攻击性行为为因变量(Y),以同伴关系为自变量(X),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M),模型假设如图1所示。

Figure 1. Hypothesis model mediated by self-efficacy

图1. 自我效能感为中介的假设模型

本文采用Hayes (2013)提出的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检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情况下,同伴关系与自我效能感(b = 0.845, p < 0.001)呈显著正相关;将同伴关系和自我效能感同时来预测攻击性行为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显著(b = −0.397, p < 0.01)。使用SPSS的PROCESS插件进行分析的结果发现,中介检验的区间(LLCL = −0.073, ULCI = −0.010)不包含0,所以自我效能感在初中生同伴关系和攻击性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的大小(a * b)为−0.036;紧接着查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效应c’是否显著,结果显示其区间(LLCL = −0.467, ULCI = −0.282)不包含0,所以控制了中介变量自我效能感后,初中生同伴关系对攻击性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因此结论是自我效能感在初中生同伴关系和攻击性行为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Table 3. Mediating effect analysis of self-efficacy on peer relationship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表3. 自我效能感在初中生同伴关系和攻击性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4. 讨论

4.1. 初中生同伴关系、自我效能感和攻击性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中仅同伴接受因子存在性别差异显著,表现为女生的同伴接受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表明女生的同伴接受程度要比男生高,这与王忠涛的研究一致(王忠涛,2018)。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女生心理的小秘密增多,可是不愿意和父母老师分享,而是向同伴诉说心事,对同伴的依赖不断增强。

攻击性行为的口头攻击因子和身体攻击因子上存在性别的主效应,男生的得分均高于女生。前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口头攻击因子上女生比男生得分要高,在身体攻击因子上男生比女生的得分要高。这一差异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中的被试都来自农村,且是寄宿学校,家长和老师对女生的教导非常严格,希望女生不仅在行为上,而且在说话上都做一个有礼貌的,懂事的好孩子。

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主效应,表现为男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与曹虹等人的研究一致(曹虹,李霞,2018)。这可能与承担的社会角色有关,男生大多承担的是主动的和有能力的角色,女生一般是温柔的和被动的角色。男生会因其主动而赋予更多的优越感,因此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研究表明,和男生相比,女生更多地采用退避、求助、发泄和幻想等较为消极的应对事情的方式(王才康,2002)。而且女性一般采用感性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困难,然而感性的思维方式并不一定能顺利的解决问题,这就会导致女性的自我效能感会降低(张敏,雷开春,张巧明,2005)。

4.2. 初中生同伴关系、自我效能感和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发现同伴关系能够负向的预测攻击性行为,同伴接受维度和攻击性行为的各维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交往恐惧维度和自卑维度与攻击性行为的各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与高晨晖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高晨晖,曾祥岚,2018)。学生的同伴接受程度越高,表明更能够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不会做出口头攻击和身体攻击这种伤害人际关系的行为,遇到问题可以与朋友交流解决,从而减少了对自己的发泄攻击。交往恐惧较高的学生排斥交往,对其他同学存在一定的敌意,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采用口头攻击和身体攻击的方式,也会因为无人诉说而将情绪发泄到自己身上。Warman和Cohen (2000)研究发现,攻击行为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是并非所有的攻击性儿童都会维持他们的攻击行为。那些与低攻击性儿童成为朋友的高攻击性儿童随着时间更有可能减少其攻击性行为,与高攻击性儿童成为朋友的高攻击性儿童则相反。说明可以通过改善同伴关系来干预攻击行为的发生。

同伴关系能够正向预测自我效能感,交往恐惧和自卑与自我效能感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与叶艳晖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叶艳晖,李秋琼,2015)。中学生的同伴接纳性越高,其自我效能感越高,而有交往恐惧和自卑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与同伴的关系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影响他们对自己行为能力的判断,与同伴相处融洽的同学,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很优秀,至少在人际交往上表现较好,而恐惧交往的同学和自卑的同学普遍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受挫后会扩展到认为自己在什么事情上都做不好。

自我效能感能负向的预测攻击性行为,自我效能感与攻击性行为的各维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与李闻戈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李闻戈,2009)。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同学对自己的能力有较积极的认识,在遇到问题时较少对别人进行口头攻击和身体攻击,也不会将情绪发泄到自己身上,试图采用更为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不认可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倾向于采用口头攻击和身体攻击这样负面的方式,也会将情绪发泄到自己身上,更加的否定自己。

4.3. 初中生同伴关系、自我效能感和攻击性行为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初中生同伴关系和攻击性行为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即同伴关系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攻击性行为,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来间接的影响攻击性行为。初中生是否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影响着他们与别人的相处方式,如果学生对人际交往充满恐惧,对自己比较自卑,在遇到问题时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而如果学生的同班接纳性较高,会试图采用更积极的方式。初中生是否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也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对自己是否可以完成某事的信心。支持性的同伴关系对于幼儿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增强积极、正向的社会情感有着积极性的影响(刘睿媛,2016)。如果学生对自己很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很好的处理所有遇到的问题,那他们更倾向于采用更有利于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方法,而不会采取口头攻击和身体攻击这样影响事情解决的方式。所以引导初中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会使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减少而且初中生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之后,会使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5. 结论

(1) 同伴关系中仅同伴接受因子的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攻击性行为中口头攻击和身体攻击因子都是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自我效能感是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2) 同伴接受可以正向预测自我效能感,交往恐惧和自卑与自我效能感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感与攻击性的各维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同伴接受与攻击性行为的各维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交往恐惧和自卑与攻击性行为的各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3) 自我效能感在初中生同伴关系和攻击性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的作用。同伴关系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攻击性行为,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来间接地影响攻击性行为。这表明初中生的同伴关系越好,其自我效能感就会越高,从而间接地使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减少。

致谢

感谢我的合作者对本次论文撰写的指导,感谢各位老师对我数据处理提供的指导意见,以及问卷收集过程中各位初中班主任的配合,也要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完成文章的撰写。

文章引用

张启越,薛苹苹. 初中生同伴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Relationship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Self-Efficacy[J]. 心理学进展, 2021, 11(06): 1547-155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1.116173

参考文献

  1. 1. 曹虹, 李霞(2018). 初中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效能、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8(29), 10-14.

  2. 2. 陈立民(2007). 新子关系, 同伴关系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3. 3. 程美玲(2018). 初中生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4. 4. 董继良(2020). 心理健康在青春期教育中的积极运用分析.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12(6), 212.

  5. 5. 高晨晖, 曾祥岚(2018). 中学生的交往恐惧自卑与攻击性——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 教育学术月刊, 11(2), 81-86.

  6. 6. 黄星月(2017). 农村初中生班级同伴关系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7. 7. 李闻戈(2009). 工读生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和行为反应的后果评估. 青少年犯罪问题, 1(4), 28-32.

  8. 8. 刘睿媛(2016). 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述评.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32(4), 135-139.

  9. 9. 吕娜(2012). 青少年早期个体攻击、亲社会行为与心理社会适应.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10. 10. 潘绮敏(2005). 青少年攻击性的维度、结构及其相关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11. 11. 王才康(2002).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2(1), 74-75.

  12. 12. 王忠涛(2018). 初中生自尊、同伴关系与学业求助的关系.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13. 13. 徐长江, 陈实, 邢婷(2018).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攻击性行为: 感恩与性别的影响. 心理研究, 11(3), 269-274.

  14. 14. 杨钋, 朱琼(2013). 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11(3), 99-117.

  15. 15. 叶艳晖, 李秋琼(2015). 同伴关系自我效能感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36(3), 384-386.

  16. 16. 张鼎昆, 方俐洛, 凌文辁(1999).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心理科学进展, 19(1), 39-43.

  17. 17. 张敏, 雷开春, 张巧明(2005). 中学生学习效能感的特点研究. 心理科学, 36(5), 1148-1151.

  18. 18. 邹泓(2003).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19.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84.2.191

  20. 20. Governale, A., & Garbarino, J. (2020). Ecological Models of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https://doi.org/10.1002/9781119171492.wecad302

  21. 21. Hayes, A. (2013).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51, 335-337. https://doi.org/10.1111/jedm.12050

  22. 22. Quach, A., Tervo-Clemmens, B., Foran, W., Calabro, F. J., & Luna, B. (2020). Adolescent Development of Inhibitory Control and Substance Use Vulnerability: A Longitudinal Neuroimaging Study.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42, Article ID: 100771.

  23. 23. Vella, S. A., Gardner, L. A., Swann, C., & Allen, M. S. (2019). Response: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Risk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during Childhood: A Response to Crowell (2018).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24, 152-153. https://doi.org/10.1111/camh.12299

  24. 24. Warman, D. M., & Cohen, R. (2000). Stability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s. Aggressive Behavior: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on Aggression, 26, 277-290. https://doi.org/10.1002/1098-2337(2000)26:4<277::AID-AB1>3.0.CO;2-C

  25. 25. Zhang, J. X., & Schwarzer, R. (1995). 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 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Psychologi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the Orient, 38, 174-181.

  26. NOTES

    *共同一作。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