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9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4302 , 6 pages
10.12677/design.2024.92200

耕读文化语境下徽州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

沈绪敏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4年2月9日;录用日期:2024年3月1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11日

摘要

在耕读文化语境下,本文选取以徽州地区为代表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徽州地区耕读文化历史探寻并促进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得出耕读文化下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宗族民俗文化研究、村落营造美学研究和旅游研学研究价值,发现现存耕读村落存在耕读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旅游开发模式有待发展和人文价值逐渐消弱的问题。提出耕读村落传承和发展的设计策略——强化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遗产保护意识、科学规划促进耕读文化的繁荣以及打造耕读研学基地,加大品牌宣传,由此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视野下促进传统耕读村落内在文化特征的发掘、保护与合理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创新思路。

关键词

耕读文化,徽州地区,耕读村落,文化景观,耕读研学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Context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Xumin Shen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Feb. 9th, 2024; accepted: Mar. 1st, 2024; published: Apr. 11th, 202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this article selects traditional villages represented by Huizhou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in Huizhou area, and promot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The study found that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area under the cultivation and reading culture have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in terms of clan folk culture, village creation aesthetics, and tourism research. It was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cultivation and reading villages have problems such as the need to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cultivation and reading cultural resources, the need to develop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s, and the gradual weakening of humanistic value. Specific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or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farming and reading villages: Strengthen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cientifically plan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build farming and reading research bases, and increase brand promotion. This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innovative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excavation,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and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the inh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farming and reading villag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Huizhou Region, Farming and Reading Villages, Cultural Landscape, Farming, Studying, and Researching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耕读文化来源于漫长的农耕时代,以耕养读,以读馈耕,承载并完成了一个个家庭家族基因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虽然耕读文化是来源于千年以来的农耕文明,但是对于今天的现代信息化社会仍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治理,建设生态乡村,延续农耕文明,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在耕读文化浸润下发展的这些传统村落,如何借助耕读文化重返活力,如何更好地被传承、保护和发展,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梳理、辨析。

2. “耕读文化”概述

所谓“耕读文化”,是古代一些知识分子在半耕半读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耕”与“读”的起源交织相错,“耕”是始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特征,生产方式由之前的狩猎和采集野果转变为种植。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教育也随之发展。从新石器时期出现了传授和学习知识的专门机构——“成均”,也就是学校的前身。到了夏朝,严格意义上的学校出现。但是在此时期,学校教育带有垄断色彩。到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兴起,打破了官学的垄断地位。诸子百家,各有所攻,其中以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最为广大。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提倡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也促进了知识在各个社会阶层的流动。

而关于“耕”与“读”的关系认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所主张的传统儒家思想认为“读”优于“耕”,“学而优则仕”是为正道,贱视体力劳动。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据学界考证,这是论述“耕”与“读”关系的最早源头 [1] 。在汉代,有“耕学”一说,指像农民勤于耕田一样致力于读书治学。南北朝时期,一些具有家教、家训意义的典籍多数都有耕读结合的劝导。唐宋时期耕读文化走向高潮,尤其时宋仁宗采取的几项科举政策,各阶层人士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工商业者及其子弟不能参加考试,只许士人和农家子弟参加,极大的激发了乡村办学的热情和中下层人民对读书求仕的兴趣,为耕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耕读文化的发展,耕读已经由“进退之道”演变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耕读文化发展至清代开始衰微,近代以来,耕读文化逐渐没落。

国家早期对乡村发展的忽略使传统村落发展滞后,耕读文化也被大家所淡忘。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耕读文化表达了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生活理想,如今,对于耕读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对传统耕读文化做出新解,去粗取精,趋于现实,重新用这种亦耕亦读的模式,活化传统村落。

3. 耕读文化对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魏晋以后的战乱,使得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徽州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原士族理想的避难场所,许多宗族村落选址于此。中原士族本就重视教育,迁于此地后,以读书为本成为这一地区的传统,“程朱理学”从创立的程氏兄弟到集大成的朱熹,祖籍皆为徽州。因此,受程朱理学影响,徽州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耕读传家” [2] ,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也蕴含着丰富的“耕读文化”元素。

3.1. 徽州耕读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从古至今,徽州地区如诗如画般的自然美景和散落在这片青山绿水间的徽派古村落引起了人们无限的向往。

总的看来,这个极具魅力的徽州古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晋到南宋在逃亡中形成,南宋到明初在隐逸中发展,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在安逸中鼎盛;从晚清开始在破败中衰落;改革开放以来,它在安宁中得到了再生 [3] 。中原士族迁入徽州后,徽州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环境给中原士族提供了相对安宁稳定的生存环境。他们开荒种田,男耕女织,在徽州地区逐渐形成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经济;同时,他们重视教育,读书润心修身,在当地也形成了科举入仕的风气。

从宋到元再到明初,在这段时间里,社会大环境安宁稳定,古徽州人在种环境中,大力发展耕读,进入了耕读文化发展的高潮阶段。他们以耕为本,辛勤劳作;以读入仕,修身养性,格物致知。耕读传家既给古徽州人提供了生活的物质接触,又教与他们为人处事的准则,提高了徽州人的文化素质。徽州古村落在清朝后期由于经济和战争的原因走向衰败。民国时期,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徽州人也开始接触新思想,新旧民居混杂共存的情况开始出现在村落中。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破四旧”和“文革”运动的开展,徽州地区维持一方秩序的宗族势力和部分封建传统文化受到打击,作为这些“旧文化”的载体,古村落在社会变革中被置于尴尬的境地。改革开放后,保护传统文化又成为热潮,徽州古村落凭借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重新进入大家的视野,如今,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又带动了耕读村落的活力。

3.2. 耕读村落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耕读文化是徽州文化的精髓,徽州的地域文化特色被耕读文化所升华,也由此提高了徽州耕读村落的知名度。长久发展下来的耕读村落,是凝聚自然地理、人文历史、耕读精神、民俗风情、营造美学于一体的混合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这个阶段是调研分析社区居民的需求,分成不同社群,再针对这些不同社群,设计其需要的功能空间,使他们共生在这个限定空间里,产生这个空间所引导的行为进而延伸到居民的情感交流。行为水平的设计重点是设计的乐趣和效能,以此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并传递情感,在不经意间牵引使用者,通过行为的延伸达到居民间情感的传递。

3.2.1. 宗族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民俗风情文化是一个地域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气韵。它在潜移默化地教化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促进礼俗社会的发展。换种说法,民俗风情文化是地域文化特色的标识,展现着地域文化的个性与精神,同时也记录着一个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记忆。魏晋战乱,中原士族举家南迁,促使徽州形成众多古村落,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相融合孕育了耕读文化,自南宋崛起,发展至明清,延续至今。在新安理学和封建伦理的影响与教化下,徽州古村落形成了聚族而居的基本居住形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依姓氏划地聚居。在耕读村落的结构中心是宗族下的祠堂,在村落的空间布局上突出以宗祠为主导的中轴线并强调单体建筑的向心性,每个家庭须按长幼秩序、主次地位服从于“宗”的系统 [4] ,服从于村落的中心。宗族组织也用其公约族规教化个体的发展,在礼俗社会,用宗族力量,庇护着他的子子孙孙,从物质条件到文化氛围,润物无声。

古徽州人虽秉持着“耕读传家”的理念,但放开眼界,不把“耕”局限于种田劳作,一切能够获得生活物质基础的活动均可为“耕”。于是他们放眼全国,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就业,尤其是以徽商为代表,“贾而好儒”,横纵商海,将所赚钱财带回族中,修建宗族、祖宅、书院等等,维护着宗族的繁荣。这种高度发达的宗族文化使古村落有很强的内聚力,代代耕读传家,永续发展,也很好的保存下文化遗迹,给徽州耕读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3.2.2. 村落营造美学研究价值

徽州耕读文化下的村落营造有着自己的独立定型的机制,合理的选址布局,有着鲜明的规划思想和十分明确的规划主题,成为中国规划建筑史上一部难得的范本。贯穿风水理念的选址、布局和营造,“天人合一”的理学思想,将自然环境和人工调试和谐的统一起来,整体形态表现为集中、向心,多以团状形态和象形形态为主 [5] 。引于自然的山水,在满足农耕需求、观景需求的基础上,配合生态需求,共同形成独具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水口园林。这样的营造方式极具美学和生态价值,在中国园林中具有重要学习价值。

同时徽派建筑也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徽派建筑与南方地区的其他地方的古民居不同,不是“高墙深院”,而是多用高大的石墙围护,屋顶大多是硬山顶、小青瓦盖面,马头墙变化丰富,使“四水归堂”的天井,独居特色。其中尤以被称为“徽州三绝”的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 [6] 。看似随意搭建的建筑,实则都是经过巧妙设计组合在一起的,极具原生的自然和美。

3.2.3. 旅游研学价值

徽州古村落数量多、保存较好,是中国乡土建筑文化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村中古村落建筑、风俗民情保存较完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耕读文化积淀的产物是徽州旅游经典的价值所在。再加上徽州古村落环山抱水,四季有花,四季有景,民居建筑井井有条,整个环境十分惬意,是修身养性、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同时,徽州古村落重农耕文明和耕读文化的共同发展,“耕读传家”理念深入人心。徽州书院在理学的繁荣发展和徽商的支持下产生与发展起来,作一度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地方。众多的书院成为儒家文化传播教育的场所 [7] ,其厚重的文化气息和精美的徽派建筑成为很好的研学基地。

4. 徽州耕读村落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4.1. 现存问题

4.1.1. 耕读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升

古村落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岁月久远,自然破损严重,目前受到毁坏、坍塌的威胁。社会产业升级也使村落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逐渐被高产能、高收益的工作取代,农耕景观风貌正一点一点消失于徽州村落的文化景观画轴。这些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村落中的居民对于保护这些耕读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面对现代生活方式和利益的驱动,一些村民乱搭乱建,拆旧建新,破坏耕地,使古村落的原始风貌遭到破坏,对村落原有高度美学价值的建筑和极具意境的规划布局造成巨大损害。

4.1.2. 旅游开发模式有待发展

耕读村落的旅游价值是它独有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涵盖了景观营造美学、建筑特色、民俗风情和耕读文化等各种文化资源。但是目前徽州古村落的旅游产品都是较为低级的观光型产品,没能整合资源,设计其独有的文化品牌。像在宏村的旅游开发中,仅初步展示其村落布局、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或是用极其大众的设计方式呈现地方特色——通过村落开放观光、村落及相关场景的手工模型再现、文字介绍、个别代表性物象的直接呈现等方式,对徽州宗族法治、新安理学、耕读传家等富有深层文化内涵的内容却没有重点设计宣传,文旅产业特色没有充分激活。

4.1.3. 人文价值逐渐消弱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农耕文明已不复从前,一部分人离开土地,外出务工,并逐渐搬离古村落,出现“空心古村” [8] 。古村落是人居空间,它的价值意义要与人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如今的古村落、古建筑居民减少,家族成员分散多地,传统的宗族文化、宗族仪式、宗族威信力等难以继续维持。宗族礼法是徽州耕读村落的重要人文价值构成,民俗的形成、日常大小事物的决策、宗族的生活生产、村落文化景观的发展等无一不是靠着宗族的统一领导。“空心古村”拂下了村落宗族文化繁荣的面纱,昔日祭祀祖先的繁华又庄严的场景现已不复存在,现在很多祠堂也无人祭祀,往日的神采不在,黟县屏山村的舒氏祠堂是典型的例子,现在破败不堪,耕读村落的人文价值也逐渐消弱。

4.2. 耕读村落传承和发展的设计策略

4.2.1. 强化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遗产保护意识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耕读村落,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保护性开发中,要同时提高保护者、村落居民和游客对耕读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对村落中的危房不是大肆拆除或简单修补,而是衡量其文化价值,考究传统工艺,尽量还原其原有风貌。对于违章搭建的私房整治拆除,并制定相关法规对村民进行约束 [9] 。耕读村落的特色是通过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来体现的,所以在推进村落旅游产业的开发需要呈现当地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居民要参与其中。尊重居民古村落主人的身份,在保护开发时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对于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给予充分尊重,考虑他们的利益,使他们能真正感受到发展古村落能给他们带去好处,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不觉间提高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村落文化的意识 [10] 。

4.2.2. 科学规划文化景观,促进耕读文化的繁荣

耕读村落的耕读精神通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物质文化遗产是最直接的呈现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最直接的感官对村落文化有浅显的认知,但是想要给游客带去一场难以遗忘的文化之旅,需要更深层次的隐形文化植入灵魂 [11] ,科学的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是重要着手点。文化景观是地方性的自然和人文复合作用形成的景观类型,多集中于生态景观、生活景观和生产景观方面,更加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在对耕读村落的传承与发展中,通过对天人合一的村落布局、宛若天成的山水关系营造等方面的生态景观,节日庆典、宗族祭祀活动等方面的生活景观,以及农耕田园风貌方面的生产景观的深度挖掘。优化视觉呈现形式和思维感知方面的设计,增加文化景观的活态体验和动态再现,强化村落历史的故事感,拉近人与耕读文化的距离,也通过这些文化的传播构成村落发展的内源动力,促进耕读文化的繁荣发展,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从而打造独居特色的耕读文化古村落。

4.2.3. 打造耕读研学基地,促进文旅深度互动

“耕”以强体,获得生存的物质基础;“读”以润心,修身养性。耕读结合使劳动养体、自然养性、文化养心,耕读研学也成为现在很多中小学、高校、社会活动营的实践活动。而耕读村落恰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优势,打造耕读研学基地,以文化传承为导向,以实践学习为目的,实现“文”与“旅”的深度互动。将耕读文化的物象载体融入景观设计中,耕作的农具、耕读的场景、遗留的诗篇画作用做景观小品、景观场景中。在耕读研学基地,使每位研学者从白天户外的农事体验——播种、除草、收割、加工等农耕劳动,感受最质朴的生活方式,寓教于乐;到夜晚在书院和宗祠这些散发浓郁文化气息的场所围坐学习,感受“研读”村落传承千年的书香文化,在切实的耕读研学活动中体验耕读生活。耕读村落注重文化教育,基本每个地区都有代表性文人,通过对这些名人的活化,带动村落文化品牌的传播。徽州地区的朱熹,朱熹的理学提出格物致知的口号,延续了儒家文化,对徽州地区耕读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了纪念朱熹和尊崇儒家理学,设立了紫阳书院,紫阳书院也是徽州当地宣扬理学的场所,为徽州地区的学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进行互动性、趣味性的设计,将难懂的文化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艺术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播,形成优秀的耕读研学基地,将耕读精神广泛传播。

5. 总结

耕读村落是中国社会所独有的乡村聚落,它其中所蕴含的农学、文学、哲学和美学各方面的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在对耕读村落和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要时刻持有危机意识,强化各方对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的保护意识,扎根在村落本土之中,挖掘耕读村落各自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用科学的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和具有互动性的研学设计增加其艺术性和互动性,结合时代所需创新的传承,用其自身的耕读文化再次赋予村落新的生命力。

文章引用

沈绪敏. 耕读文化语境下徽州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Context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J]. 设计, 2024, 09(02): 186-19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2200

参考文献

  1. 1. 邹德秀. 中国的“耕读文化” [J]. 中国农史, 1996(4): 61-63.

  2. 2. 王耀祖. 社会变迁中的元代徽州社会教化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3. 3. 费利君. 徽州古村落的发展演变与“逸”味生成[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4): 44-46.

  4. 4.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40-46.

  5. 5. 刘沛林. 风水: 中国人的环境观[M]. 上海: 三联书店, 1995: 196.

  6. 6. 陈晓华, 王锈贤. 徽州传统村落特色价值及其保护发展研究述评[J]. 池州学院学报, 2021, 35(1): 69-75.

  7. 7. 秦弘. 耕读文化的空间载体[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2018.

  8. 8. 周叶.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实证研究——以徽州古村落为例[J]. 农业考古, 2012(4): 245-248.

  9. 9. 李岚. 西递、宏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借鉴[J]. 云南电大学报, 2010, 12(2): 86-89.

  10. 10. 唐文跃, 张捷, 罗浩, 等. 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J]. 旅游学刊, 2008(10): 87-92.

  11. 11. 修积鑫, 王萌萌. 景观空间中的情感化设计[J]. 设计, 2022, 35(9): 103-10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