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11  No. 04 ( 2022 ), Article ID: 54167 , 6 pages
10.12677/TCM.2022.114102

经络学说起源的研究进展

崔清馨,张立东*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收稿日期:2022年6月25日;录用日期:2022年7月19日;发布日期:2022年7月27日

摘要

经络学说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作为中国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因素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指导着中医文化理论的发展以及学习中医研究学者的临床辨证论治。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近些年的经络学说起源的主要研究观点,从天人合一、气功返观内照、气血运行、经穴先后以及经筋治痛等多角度归纳总结;基于专家学者的撰文,汇总阐述对经络学说的起源与认识,旨在为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情况提供思路及合理参考价值。

关键词

经络学说,起源,经络理论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Meridian Theory

Qingxin Cui, Lidong Zhang*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Jun. 25th, 2022; accepted: Jul. 19th, 2022; published: Jul. 27th, 2022

ABSTRACT

The meridian theory, along with the doctrines of yin and yang, the five elements, the Tibetan elephants, and the qi, blood, and fluids, have guid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theory and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cholars studying Chinese medicin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s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e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main research views on the origin of meridian doctrine in recent years, and summarize them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qigong, qi-blood flow, succession of meridian points, and the treatment of pain by meridian tendons; based on the writing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we summarize the origin and understanding of meridian doctrine, aiming to provide ideas and reasonable reference values for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eridian doctrine.

Keywords:Meridian Doctrine, Origin, Meridian Theor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经络学说的起源很早,在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和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在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指导下,与其它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营卫气血、藏象、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以及临床各科一起,不但自身得到了充实和发展,而且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各科也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共同构成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有机整体;而经络学说又在这个整体中起着纲领性的作用,在临床各科的实践中居于指导的地位。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美国多名科学家发表论文指出,在最新技术的应用下,发现了人体内“流动流体的超级高速公路”。这一新发现的网络,分布在人体的致密结缔组织薄层,是相互连接的间质组织,在皮肤之下、肠道内,肺部、血管以及肌肉内部,并且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由强大的柔性蛋白质网支撑的其间充满液体的网络。科研人员在文章中说:“长期以来,中医经络系统的存在一直是现代医学质疑的主要对象。我们的研究证明了中医经络系统确实存在。这将会为未来人类医学的融合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支撑,必将促进中国传统医学与世界医学的结合,产生影响一个新的时代!” [1]。这一研究向我们证实了经络系统的确实存在,追溯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发展,对正确而全面的认识经络学说和进一步阐明经络的本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在天人合一中循序渐进

2.1. 感悟自然

通过对河湖淤积内涝的长期观测,将内涝排涝理论及其治理经验应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最后总结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经络理论、经络疏通气血的作用以及经络疏通的概念。陈艳焦探究发现,经络学说起源于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象思维贯穿和渗透到经络的起源。象思维在经络起源、经络及经络行气血功能构建中的运用,以及砭刺疗法对象思维构建经络学说的进一步验证与发展 [2]。将湖泊以及河流类比为经脉理论观点的还有学者刘喆,即脉、经、络的提出,是以类比法为依据的。古人把自然界的河流可以比作一个人体的“血管”,由此产生了“经络”的概念。脉,原意是指血管。古人将水流现象比拟血流,地有水流,人体有血流,此乃是依据感悟自然类比推理而来 [3]。

2.2. 古代天文学

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角度,陈德成分析了天文学对经络理论形成的巨大影响。春秋秦汉时期,天文学与医学密不可分。在不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天文立法中,古人把黄道均分为十二段,以之为太阳历的十二月,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表示,应用黄道坐标系标度日月运行,协调朔望月和回归年的关系,以气候变化为基础,建立了二十四节气。并认为十二为天之道也,人体也必与之相应,十二经脉在十一脉感传的基础上,类比宇宙日月运行而建立起来;根据宇宙理论,古人在观测天象时发现日月永不停息地围绕地球做周日和周年视运动,自然将十二经脉首尾相连,经气环绕人体运行环流不息正如日月运行永不停息,十二经脉首尾相连,气血环流不息;根据自然气候阴阳多少的不同,人体经脉的阴阳气血多少不一,也应标志出多少程度的变化,遂将手足各分三阴三阳。由此,经络理论在吸收了天文学在天文历法、宇宙理论、天象观测等方面的成果之后 [4],完成了从“十一经”到“十二经”的演变,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以及三阴三阳名称的演变过程,得出从手太阴、手阳明……足厥阴,再到手太阴的循环往复的流注次序。

2.3. 中国传统文化

符仲华认为,经络形成是渐进的过程,是许多代人发展不断学习努力、总结、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作为一种学说所能进行解释的,经络之源起并不仅仅是一个生理病理的原因,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行为习惯有很密切的联系。这一点着重体现在“内圣外王”对手厥阴心包经络形成的影响。对于“内圣外王”观念,儒道两家都有叙述;道家的政治思想认为圣人兼有王者之位,才能推行自然无为之道。儒家对“内圣外王”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其所标榜的“内圣外王”是内以圣人的道德为体,外以王者的仁政为用,体用兼备,各尽其极致。成书先于《内经》的医学论著中虽然经脉循行已有雏形,但只有十一经脉,独缺手厥阴心包经。为了维持贤明君主在形态上的完美极致形态以及凌然不可侵犯的威严,心包膜成了古代医者们用来解释君主神智昏迷、痴呆疯傻的“替罪羊”,由此,十一经脉到了《灵枢·经脉篇》增加了手厥阴心包经,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十二经脉。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十全十美的内在和外在的要求,即“内圣”和“外王”,促使手厥阴心包经的形成,对经络学说进一步有了极大的补充 [5]。

刘明武在研究经络过程中发现,不能仅仅就经络论经络,而应放在整个中华文化里来认识。文化的背后,更是思维方式的体现。以文化之源论经络起源,以中国哲学论中医之术;讨论中医文化,却又不只局限于中医文化,而是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文化里来认识。追溯中华文化来讨论经络学说的起源,《周易》、《尚书》、《礼记》中的医学基础,以天体论人体,以天论首,以地论足,以四时论四肢,以十二月、十二律论十二经络,以365日论365节,经络的发现正是以形上之道论形下之人体而推导出来的 [6]。

3. 气功与返观内照

林磊在评析了经脉理论起源的脉诊说、由穴连经说、感传说、“气功”说之后,认为“气功”说有很大的可取之处。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经络理论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维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古代必然存在能获取独特感性认识的独创认识方法,也必然存在特殊的对感性材料加工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究表明,这些特殊性集中表现为以“天人同构”的“气一元”论。在经脉的发现上,“气功”说可以从理论到社会实践都做出很完善的解决;这种以内向性运用意识为特征的实践,是认识和改造客观(包括认识主体)同步发展进行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论创新思维方式相互作用促进的过程,并且对经络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系统且详细复杂的整体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证明了从简帛医书时期到《内经》时期,经络学说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完善这一事实 [7]。

刘精微的主要研究观点是经络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延年益寿的气功。先人为了追求“恬淡虚无”和“精神内守”的境界踏入“气功”的门槛。在实践中,通过自己意念的集中,气会在任、督两脉中有规律运转,互相注入,环状运行,调整呼吸,凝心一志,气就会融于全身。“独立守神”则“真气从之”,这就是经络学说的起源 [8]。

香港浸会大学的李磊(音译)的文章探讨了经络学说的起源。古代医家在练气功时,体会到气在体内循环时所产生的意象密切相关。经络理论研究基于气功实践的认知和发展经验,结合河流流动和农业生产灌溉系统的象征性类比,构建了经络学说的框架 [9]。

张柳青论述了经络理论起源于在“气功功能态”的状态下,出现自觉的、主动的、循经感传导现象,从而衍生出经络的概念。经络的发现和经络理论的起源与解剖学知识和穴位无关,与结合心身锻炼的练功者和对经络敏感的锻炼者密切相关 [10]。

章琪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根据前人关于经络起源的几种假说,提出了经络学说起源于远古时期道家修炼的观点,指出经络是人体无形的能量和信息通道。古代学者通过打坐、观想及禅定等返观内照(或称内省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到经络是客观存在于人体中的生理现象 [11]。

4. 气血运行

高婧娴通过比较中医和傣医两种传统医学的“经络”和“针刺”的内容,发现二者在理论构成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认为“气”的概念是经络的最早起源,结合中医的“精气”和“阴阳五行”理论,由线到点衍生出完整的经络体系 [12]。

经过对历史文献的相关考证,李鼎认为,“血、气”作为“脉”的内容,“经、络”则是“脉”的类别,《内经》所载即是如此。自“脉”分别为“经脉”、“络脉”之后,这才有“经”和“络”的简称或合称。至后来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将“经”和“脉”作分别解释,说“谓之经者,以血气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谓之脉者,以血理分衺(邪)行体者言也。”只指出了两字分别的意义,但没有顾及两字结合的意义。《灵枢·经脉》是将“经脉”两字结合在一起命名,并不是脱离了“脉”而谈“经”、谈“络”。《灵枢》从“脉”分化出“经脉”、“络脉”等内容,这才可称为系统化的学说或理论。可见,“血、气——脉——经、络”这一先后顺序 [13],也为经络学说的系统构成提供了见解。但是需要我们区分的是经络循行同血管分布虽有一致的地方,但绝大多数不一致;经络起止点不是血管起止点;经络循行的许多交汇处,解剖学上并未发现该处血管有特殊的分支或汇聚现象 [14]。

5. 经穴先后

5.1. 先经后穴

孟昭威最初提出了“经络学说是先由用经络感传治病而后发展为循经取穴治病的”,即先发现循经感传的线路,而后才有腧穴的,即由传感现象开始,逐渐发展到穴位的“由线到点”的观点 [15] [16]。

5.2. 先穴后经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在生产实践中,古人偶然发现局部刺激可以减轻一些病痛,如此多次反复,带来了必然的发展认识。通过对体表反应点和针灸感传路线的归纳,又利用解剖手段对人体组织结构问题进行研究观察,经过综合分析整理,找出规律,把那些有相同或类似作用的散在腧穴,由点到线地联系结合起来,并经过反复学习实践检验,不断完善充实提高,才形成有理论、有系统的经络学说。陆瘦燕等人首先提出经络是通过对治疗穴位的归纳确认而形成的,即“从点到线”。也就是说,经络的形成主要是在穴位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发现的,由功能相同的穴位演化而来,从穴位的“点”到经络的“线” [17] [18]。对于这一学说,王启才 [19]、孟庆云 [20] 以及广东中医学院经络研究协作组 [21] [22] 也作出了人体穴位的发现是先于经络系统的发现的结论。在古代设备条件下,为了治疗某些病患,就采取了刺激局部定点的办法,这些定点即是穴位。通过解剖观察和自体感受等实验,经临床反复验证,又在独特的方法指导下形成的独特理论,形成经络学说。

5.3. 经穴同时发展

如果我们抛开经络谈腧穴和抛开腧穴谈经络,都是非常片面的观点。对穴位主治性能的归纳(即由点到线)和对针灸过程中感传线路走向的观察(即由线到点)都是经络起源和发展的过程,经络学说的起源不可能只源于穴或只源于经。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并结合思辨,刘清 [23]、李军 [24]、王富春 [25] 以及张效霞 [26] 等认为经络和腧穴应起源于同一时期,二者互相补充、互相发展,相辅相成而日趋完善,不源于由点到线,或由线到点的问题,而是两者在实践中互为补充结合发展形成经络学说。也就是说,经络学说是在古人分别认识经络和腧穴的前提下,通过历史的发展和实践的运用而合成和转化,由两种相对独立、并存的医学方法逐渐发展和融合而成。

6. 经筋治痛

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董宝强认为,现代的经络体系和经穴的主要症状源于古人对经筋病的阿是穴的诊断和临床实践。因为痛点是穴位形成的原因,经筋与疼痛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只有将经筋体系与经脉体系建设相结合,才能进行充分反映人体的生理系统功能和病理变化情况及其影响规律,更好地诠释广义的经络学说。这为更好地理解经络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27]。

7.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文献的查阅以及对各个学者的方向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持不同意见的学者都对自己的看法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和论证。在天人合一中循序渐进主要整理了基于自然和文化方面的探讨;气功与返观内照部分着重于分析古代宗教对经络起源的影响;气血运行、经穴先后以及经筋治痛更侧重中医理论方面的探索。

从时间线上来推断,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之前可能有更早或更原始的经络文献,而自《灵枢》以来,经络理论在奇经及经脉病侯的诊治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此可见,《灵枢》等著作都只是经络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28]。古代医学家在探索研究人体进行调节经济理论的同时,积累了一些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临床应用医学的知识;并悟出了通过经络主病的道理。当历史发展到秦汉时,其基本条件已经成熟,经络理论应运而生 [29]。

笔者认为,在经络学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黄帝内经》之后,各朝各代的医家们,从切身经历的医治过程中,不断总结自身的医疗经验,循序渐进地丰富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大多数学者在论及经络学说的起源时,首先提及的是《黄帝内经》,不难理解这与《黄帝内经》作为现代保存下来的集秦汉以前之大成一部最完整,最有价值的经典著作有关。然而就时间上而言,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简要而完整地论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名称、路径、病候和灸治方法。据考证,《足臂十一脉灸经》的成书时间约公元前168年以前,与《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脉》极为相近,但比其更简略,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经络学著作,反映了早期经络学说之面貌。而且其中已有了“脉”的记载,并记述了《内经》中十二经以前的十一条脉的循行,对各种胸腹腔内脏症候体表上下肢各脉之间的相互联系,开始有了早期概念性的认识。可以说《灵枢·经脉》是《足臂十一脉灸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对临床辨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直以来经络的存在都饱受争议,美国科学家的发现从科学的角度印证了经络的本质。探寻经络学说起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继承这一理论。在将来,经络学说的研究与发扬值得我们期待。

文章引用

崔清馨,张立东. 经络学说起源的研究进展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Meridian Theory[J]. 中医学, 2022, 11(04): 710-715.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2.114102

参考文献

  1. 1. Petros, C.B., Rebecca, G.W., Bridget, S., et al. (2018)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an Unrecognized Interstitium in Hu-man Tissues. Scientific Reports, 8, Article No. 4947.

  2. 2. 陈艳焦, 袁玉, 刘艳艳. 基于象思维的经络起源、构建及发展新探[J]. 中医药文化, 2020, 15(3): 46-52.

  3. 3. 刘喆. 从类比逻辑方法看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发展[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4(2): 39-40.

  4. 4. 陈德成.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经络学说形成的影响[J]. 中国针灸, 1997(9): 567-568.

  5. 5. 符仲华. “内圣外王”对手厥阴经形成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5(6): 39-41.

  6. 6. 刘明武. 天体•人体•经络——从“以道论之”的思维方式上试论经络发现的奥秘[J]. 学术研究, 2005(11): 58-66.

  7. 7. 林磊. 浅论经脉概念的起源及经脉理论的演变[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8. 8. 刘精微. 经络学说的起源及经络实质之我见[J]. 中国针灸, 1982(5): 38-41.

  9. 9. Lei, L. (2014) The Origin of Meridian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12, 315.

  10. 10. 张柳青. 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J]. 世界中医药, 2012, 7(1): 5-6.

  11. 11. 章琪. 经络学说起源新探[J]. 陕西中医, 2003(10): 915-917.

  12. 12. 高婧娴. 中医与傣医的经络和针刺比较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 26(11): 7-9.

  13. 13. 李鼎.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5(1): 6-9.

  14. 14. 刘维洲, 韩布新. 关于经络学说起源的讨论[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9(3): 55-56.

  15. 15. 孟昭威. 经络学说的起源形成及其展望[J]. 中国针灸, 1982(4): 27-30.

  16. 16. 孟昭威. 经络学说的起源形成及其展望(续) [J]. 中国针灸, 1982(5): 25-28.

  17. 17. 陆瘦燕. 经络学说的探讨与针灸疗法的关系[J]. 中医杂志, 1959(07): 10-13.

  18. 18. 陆瘦燕. 经络学说的探讨与针灸疗法的关系(续) [J]. 中医杂志, 1959(8): 62-65.

  19. 19. 王启才. 略论腧穴和经络起源之先后[J]. 上海针灸杂志, 1987(3): 34-35.

  20. 20. 孟庆云. 试论经络学说之起源和发展[J]. 黑龙江中医药, 1985(5): 35-37.

  21. 21. 广东中医学院经络研究协作组.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 [J]. 新中医, 1973(1): 31-33.

  22. 22. 广东中医学院经络研究协作组.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二) [J]. 新中医, 1973(2): 24-28.

  23. 23. 刘清, 王晓梅, 王素, 等. 关于经与穴起源先后的探讨[J]. 中医药学报, 2016, 44(6): 4-6.

  24. 24. 李军, 申秀云. 论经络学说之起源[J]. 中医研究, 1991(3): 43-45.

  25. 25. 王富春. 也谈经络和腧穴起源先后的问题[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8(5): 51-53.

  26. 26. 张效霞, 王媛, 张峰. 关于经络起源和形成的争鸣与反思[J]. 中医研究, 1995(3): 1-3.

  27. 27. 董宝强, 李春日, 黄凤云, 等. 从经筋治痛谈经络起源[J]. 中国针灸, 2011, 31(8): 711-713.

  28. 28. 张晔. 从先秦的三端文献看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J]. 辽宁中医杂志, 1993(6): 16-18.

  29. 29. 严健民. 论经脉学说起源的必备条件[J]. 中华医史杂志, 1997(2): 24-28.

  30.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