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6491 , 5 pages
10.12677/ACPP.2022.115173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我国女性发展的影响及其传播路径探析

韩思琦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8月27日;录用日期:2022年9月23日;发布日期:2022年9月30日

摘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掀起女权运动的高潮,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有效地促进了全球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本文将基于当代视域下思潮传播的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所倡导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结合我国传统的女性观以及当前女性生存和发展的现状,旨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我国女性发展的影响,并探索其发展的相应路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路径分析,女性发展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Marxist Feminism on Chinese Women’s Development and Its Communication Path

Siqi Huan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ug. 27th, 2022; accepted: Sep. 23rd, 2022; published: Sep. 30th, 2022

ABSTRACT

In the 1960 s and 1970 s, the West set off the climax of feminist movement, women’s social status had been greatly improved, which gave birth to Marx’s feminist thought in the world widespread,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women’s liberation caus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ideological trend under the contemporary vision, this paper will comb the main point of Marxist feminism advocacy, combin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female concep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emal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iming at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Marxist feminism on Chinese women’s development, and exploring its corresponding path of development.

Keywords:Marxist Feminism, Path Analysis, Women’s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作为当代具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女性视角阐述了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面临的不自由处境,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了女性获得身心双重解放的途径。因而,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厘清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批判吸收其理论精髓,有助于革新女性思想,从而真正维护当代中国女性权益。

2.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基本主张简述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同妇女解放相统一,将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相结合,以辩证唯物的视角系统阐释了妇女受到压迫的深层次原因,形成一系列科学的观点与思想。

2.1. 女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依然没有摆脱压迫的处境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女权主义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的思想,维护了女性的政治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权利,有效地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但并未真正使其摆脱受压迫的处境。一方面,在家庭领域中女性仍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承受着家庭劳动和养育子女的双重责任,甚至其劳动生育价值并为得到普遍认可。另一方面,在公共社会领域中,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普及与发展,女性即使获得了参加社会工作的机会,也将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沦于社会经济的边缘。基于此,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女性必将遭受不同程度的剥削与压迫,而只有实现社会制度的彻底变革即实现共产主义,女性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解放。

2.2. 女性压迫的根源来自于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受压迫的原因不仅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亦或是父权制,更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与父权制结合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父权制”或“父权制资本主义”。关于这二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释,指出父权制的实质是以男子掌控家庭权力为核心,否定了妇女在家庭中的贡献。而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女性体力弱小与生理结构为由,致使女性在社会分工中被差别对待。在家庭内部与社会外部的双重压迫下,女性必然将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2.3. 女性解放是以经济解放为主的整体性解放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女性整体性解放包括多方面,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经济、政治以及思想等方面的解放,而其中经济解放为基础与核心。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提倡女性通过进入劳动力市场、家务劳动工资化以及家务劳动社会化等途径,以摆脱其在经济上对男子的依赖,从而实现经济方面的解放。而经济上的解放也将反促女性在其他领域上追求自由平等的脚步,真正使女性全面解放。

2.4. 开展多种形式的反对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指出行动是破解女性困境的重要驱动力,需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展开家庭内的反对父权制的斗争,并指出虽然每个妇女是各自为战,但应该采取共同的战略,在各自的斗争中相互支持并得到妇女团体和组织的支持。另一方面,展开家庭外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解放,并指出政治、经济上的解放是基础性解放,而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才是最终的解放。

3.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对我国女性发展的影响

3.1. 转变我国传统女性观

自古以来,受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成为封建时代最为理想的家庭分工。男子可以入各级官学及各类私学接受教育考取功名,而多数女子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只能在深闺中接受教导。基于这种所谓的理想分工和教育的两性分化,在男子将治国平天下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女子却只能被封闭于“家”这个四方小院中,为柴米油盐等琐事所围绕,男尊女卑、主内持家、相夫教子等成为中国传统的女性观。

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趋于平等。但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女性仍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女性。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普及,相较于传统媒体需要通过报纸、书籍、收音机等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获取信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更新了信息传播的媒介,这就使得思潮传播的速度广度与深度都有了大幅度的延伸,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施展的平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所倡导的基本主张,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也随着新媒体时代极速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成为的可能。

新媒体的发展将世界间的距离缩短,信息的鸿沟也逐渐被填平。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所提出的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认识到自己是真正“自主”、“自由”的人,而不是任何男性、家庭或其它群体附属品的观念被广泛传播,我国女性观念逐渐更新,男尊女卑、谦卑顺从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我国女性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影响下将树立新的身份定位,跳脱出男性主导社会的牢笼,实现自我思想的革新,真正把“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纳入意识范畴中。

3.2. 树立女性价值,实现经济解放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强调在整体性的解放中经济解放的重要性,提出通过让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家务劳动工资化与社会化来使妇女摆脱经济上的对男性的依赖。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主体间传播的交互性,突破了思潮讨论中的障碍,使得人人成为思潮传播和接受的独立个体 [1]。人们可以以其自身理解为基础,对社会思潮进行创新性的阐释。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所倡导的经济解放观念以及反对职业性别固化的主张能够更好通过新型网络媒介,结合国情被我国女性在广泛讨论交流中吸收与内化,真正理解自身价值。而大众也能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当代中国女性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单单内化是不够的,外化也同样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机器延伸了人类的肢体,弥补了两性由于体力而造成的差异,以性别来划分职业逐渐沦为过去式,我国也通过立法、实施相关政策等形式反对职业歧视。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仍处于劣势地位,许多岗位仍然存在着女性歧视。但是新媒体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充分彰显女性价值的工作机会,例如网络服装搭配师、新媒体短视频运营等需要时尚信息捕捉能力以及情感敏锐度的新兴职业,拓宽了女性就业的渠道与平台,改善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边缘的地位的情况,为我国女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通过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认可,我国女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收入与家庭地位的提升,同时也开阔其眼界,以全新的观点来衡量自身,积极发挥主体意识,实现内化与外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真正实现思想与经济上的双重解放。

3.3. 思潮传播变异,加剧女性偏见

在当今媒体视域下,思潮传播的结果往往具有两面性,正向性与曲解性并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传播革新了我国的女性观,推动我国女性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本身带来的碎片化,以及这一时期形成的“先传播,后过滤”的信息模式,使思潮传播的不确定性增加。而新媒体平台形式的多样,也加剧了思潮传播信息管理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真实信息、虚假信息、真假参半的信息都得以传播,造成信息生产的失序与不确定性 [2]。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观点被曲解,从大众方面来看,部分人并未真正抓住该思潮的内涵,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认识较为偏颇,甚至一部分人借助其来逃避责任,使得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野蛮生长”的态势,影响我国女性观念的正确形成。

从传播平台与媒介来看,部分媒体为了博人眼球,对女性形象进行刻板化的定义与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污名化,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所追求的在家庭内部与社会领域外部的“男女平等”和女性全面解放,片面地理解为“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立,将男性当作女性的仇人来批判,给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贴上了激进者的标签。在一些涉及女性的舆论网络事件中,也往往存在着“马太效应”,不论信息真实与否,呼声越高的一方得到的支持也越来越多,往往由一个事件引发多种角度、多种议题,形成不同群体之间的博弈,可能会加剧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错误理解,造成思潮的变异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加剧了对女性的偏见,阻碍了我国女性的发展。

4.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在我国传播的路径

4.1. 建立长效的网络监管机制

一方面,作为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主体,网站应当对网络信息的管理负起主体责任。通过运用过滤词筛查,实行网络实名制等形式保障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传播的真实性,防止片面化倾向。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采取刚柔并济的方式,不仅要通过大数据的监控与管理,对于女性事件的歪曲与过度解读进行及时引导与纠正,使得信息的表达与传递符合事实。同时要加强新媒体相关行政法规的设立,以刚性制度引领正确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在我国的正向传播保驾护航。

4.2. 结合国情,提升大众判断力

针对女性事件的情绪化解读、判断、传播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主张的曲解,一方面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作为舶来思想,部分主张不适应我国土壤,不被大众所熟知。另一方面是由于受众判断力较弱造成信息的误判与误传。因此,应当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加以中国化的解读提供生长土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女性学理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指导下,重视中国社会的本土实践,建构一个统一的承认差异基础上的平等理论 [3]。同时,要倡导大众提升其认知力与判断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性化的传播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4.3. 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融合共进

无论是电视新闻还是报纸新闻,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查才能播报刊登。因而,传统媒体相较于新媒体而言,传播内容更具专业性与权威性,在报道的深度、广度、高度方面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在长期发展中所积累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互通,充分发挥二者优势,提升思潮传播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改善其传播的“野蛮生长”状态,推动我国女性的发展。

5. 结语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推动了我国女性观念的更新,使其可以理性认识自身价值,追求思想与经济的双重解放,促进了我国女性的长足发展。但由于当代思潮传播的特殊性与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思想的特点,可能产生思潮传播变异与主张曲解的现象,对我国女性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大众、政府与社会各方应当携手并肩前行,推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正向传播,促进男女平等,真正使得“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全方位实现。

文章引用

韩思琦.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我国女性发展的影响及其传播路径探析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Marxist Feminism on Chinese Women’s Development and Its Communication Path[J]. 哲学进展, 2022, 11(05): 996-100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173

参考文献

  1. 1. 安娜, 林建成. 新媒体条件下社会思潮的传播的特点及其引领[J]. 社会主义研究, 2016(6): 118-124.

  2. 2. 林荧章. 反转新闻的构成要件与发生根源[J]. 中国编辑, 2017(12): 24.

  3. 3. 石红梅.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特色女性学理论的发展[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2(5): 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