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8 ( 2023 ), Article ID: 70536 , 8 pages
10.12677/ACPP.2023.128272

论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批判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中心

张倩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3年7月10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31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4日

摘要

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解放人的思想、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这是学术界所肯定的。但对于马克思是否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论体系,学术界却存在着许多质疑和争论。针对这些质疑和争论,笔者将通过对目前学术界一些研究现状的梳理,以及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重点阅读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他著作,力图找到关于论证马克思的道德观的确然性的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力完成的著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道德与社会的逻辑关系出发,通过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的批判来揭示资产阶级的虚伪,从而对道德观的实践性做出了分析,提出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以此来建构自己的道德理论体系。本文也将从这些角度来分析马克思的道德观。

关键词

马克思,资产阶级,道德批判,道德观

On Marx’s Moral Criticism of the Bourgeoisie

—Centered on the German Ideology

Qian Zhang

School of Philosoph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ul. 10th, 2023; accepted: Jul. 31st, 2023; published: Aug. 14th, 2023

ABSTRACT

Marx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liberating people’s thoughts and realizing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which is affirm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 But there are many questions and arguments about whether Marx has established his own moral theory system. In response to these doubts and debates, the author will try to find a theory to demonstrate the authenticity of Marx’s moral view by comb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some academic circles and using text interpretation methods, focusing on reading Marx’s German Ideology and other works. The German Ideology is a joint work of Marx and Engels. In the German Ideology, Marx, starting from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society, reveals the hypocrisy of the bourgeoisie 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the moral values of the bourgeoisie, thus analyzes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moral values, and proposes to realize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so as to construct his own moral theory system. This article will also analyze Marx’s moral view from these angles.

Keywords:Marx, Bourgeoisie, Moral Criticism, Moralit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道德或伦理问题一直是哲学领域一个永远不会停歇地被讨论的话题。即便在当今这种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时代,对道德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更是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显得珍贵、重要和意义深远。在诸多的哲学流派及其思想中,马克思的道德学说尤其被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学者所重视,而深入了解、讨论马克思的道德学说,特别是研究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的道德理论的相关思想,就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不像其他哲学家有一本专门去论述关于伦理学的著作。并且在对资产阶级的进行批判的时候,他的言语总是或明或暗,很难让人明白他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所做的讨论。因此,在学界中许多人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关于道德价值的批判的理论。

面对这种争论,笔者将认真解读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其他的著作,通过事实材料,来对这种观点进行回应。基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批判的基础上,论述马克思的道德观才是客观的。通过论证发现,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进行批判的时候,他并不是一味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他只是在经济学的批判中隐含了道德批判,并且他的道德批判是以经济学批判的理论为支撑的。所以,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蕴藏了丰富的道德哲学思想。

2. 资产阶级的道德形态

资产阶级的道德形态主要是表现在他们继承了古希腊发展而来的享乐主义,以及从主要从英国的休谟、边沁等人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这一学派的理论某种意义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消费主义和商品对人的异化,也是资本主义道德形态的主要特征。

2.1. 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是一种充满物质欲望的腐朽的生活理念,“其本质是剥削阶级的人生理论,反映了具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支配权的剥削阶级态情纵欲,追求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的必然状态。”( [1] , p. 463)即享乐主义是剥削阶级在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仅仅将人的肉体感官上的快乐作为人生唯一的目的,认为这种感官上的快乐是一切善的标准,是人类行为的动因。资产阶级的享乐哲学用纯粹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或需要,仅仅将人视为自然的生物,把人在精神和身体上多种多样的、社会交往中的所有需要都归结为个人的感官体验,这是把人堕入生物层面,失去了人应有的精神性和高贵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说:“在宫廷贵族那里,享乐哲学还保持着那种反应在回忆录、诗歌、小说等等中的直接的素朴的人生观形式。只有在革命资产阶级的某些著作家那里,它才成为真正的哲学。”( [2] , p. 479)对于宫廷贵族这一社会阶级来说,享乐哲学是他们所追求一种人生观,而这种追求的仅仅是自己无尽的物欲享受。同样地,资产阶级们不仅肯定和歌颂宫廷贵族们的这种世俗的享乐,还从所谓的“人本主义”出发,企图从哲学上来论证它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实际上,这种享乐哲学与人本主义相去甚远,资产阶级仅仅是用这种方式来为其道德上的堕落进行辩护,这也是资产阶级及其资本逻辑必须要彰显的一种“价值观”,他们宣扬这种价值观来为其资本的发展和扩展寻求理论支撑。

另外,在肯定宫廷贵族世俗的享乐外,资产阶级还赋予了享乐主义新的特点,“资产阶级的享乐是由这个阶级在它不同发展阶段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决定的,这种享乐具有一种迄今仍为它特有的无聊性质,这种性质是由个人以及享乐日益服从于金钱利润所赋予的。”( [2] , p. 480)资产阶级将自己的幸福追求放在了对金钱和物质的无限占有的满足感上。这种享乐主义仅仅追求物质和感官上的体验,并不能给人带来任何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它使人在精神上充满了虚无感,最终沦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

对于人本身而言,无论是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还是感官上的享受,是人所应拥有的权力,但如果把这些享乐主义当成一种道德观念,强调禁欲主义的享乐为人生哲学时,享乐主义就变成了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就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而资产阶级却把这些话普遍化了,并且把它们不加区别地应用于每一个人,于是资产阶级使享乐理论脱离了个人的生活条件,从而把它变成一种肤浅的虚伪的道德学说。”( [2] , p. 479)每个阶级都有其特定的生活条件,享乐的内容和享乐的方式也就自然有所不同。而资产阶级不加区分地将自己的享乐理论灌输给整个社会,其仅仅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并不能从哲学上来论证它的合理性。

2.2.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道德哲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甚至可以认为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最具特色的理论革命。因此,哈列维描述了英国功利主义的成功:“英国与法国一样,也有一个自由主义世纪:与法国革命的世纪相对应,在海峡彼岸则是工业革命的世纪;与正义以及人权的精神哲学相对应的是功利主义有关利益同一的哲学。所有个人利益都是同一的。每个个人都是其自身利益的最佳裁决者。”( [3] , p. 11)功利主义提倡追求“最大的幸福”,其中主要的哲学家有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杰瑞米·边沁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功利主义在英法两国的发展过程为主要线索,来揭示功利主义的历史性,以及功利主义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与资产阶级是怎样的关系。马克思说:“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最初的两次斗争中,在霍布斯和洛克那里出现了这种理论。”( [2] , p. 469)那么也就是说,功利主义的理论最早来源于霍布斯和洛克。随后,马克思认为在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这里,功利主义理论发展到第二个阶段。但在这一阶段,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使功利主义理论理想化,并没有让它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只有在法国发展的时候,也就是功利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所忽略的剥削理论的内容,被霍尔巴赫的同时代人——重农学派所发展和系统化了。”( [2] , p. 472)功利主义才被系统化。最后,在穆勒那里,穆勒将功利主义理论和经济学完全结合在一起。根据这样的线索,可看出功利主义经历了在法国的发展后又回到了英国。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功利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功利主义在英法两国发展的过程,也是资产阶级发展的不同时期。那么也就是说,功利主义发展与资产阶级是密切联系的。此外,功利主义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与资产阶级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能够相适应,说明功利主义也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

功利主义的发展过程与资产阶级有着密切关系,呈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但功利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理论与资产阶级之间究竟有何深层关联,是需要专门阐述的。

关于功利主义理论的内涵,马克思认为功利主义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弃别人的利益。所以实际上功利主义就是为资产阶级准备的,功利主义的一切理论都符合资产阶级的关系,因为在资产阶级关系中,“对于资产者来说,只有功利关系、剥削或利用关系才具有独立自在的意义。”( [2] , p. 470)所以说,功利主义就是资产阶级一种理论,它符合资产阶级实践的活动,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正是在功利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政治合法化的某种支持下,资本主义的治理框架变得具有了更具社会意义和普遍认可的合法性。

2.3. 消费主义与异化

消费是伴随商品的出现而发展的,消费也是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对象。起初,消费是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是人在社会交往中需要进行的活动。这一切消费活动都是人为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而达到一种合理的满足。但是,随着经济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们开始对消费有了新的认识,消费甚至出现了异己的力量。

其一,在受到长期私有制的影响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4] , p. 47)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的劳动产品却变成了异己的力量,并且被自己所生产的对象所奴役。因而作为消费对象的商品和消费的目的在这样的推力下同样发生了变化,那种满足自身内在要求的消费却成了一种满足虚荣心的需要,追求高消费、奢侈的消费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商品被人们置于至高的地位,甚至在消费活动中出现了“商品拜物教”。消费的性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并开始成为了人们一种“虚假的需要”。

其二,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社会里,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极致的利润,激发人的消费欲望,刺激人们消费更多的商品,消费被赋予一种责任和义务的行为。这样,个人就失去了反抗消费主义推行者的理由。在消费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被抹杀,消费不再是自主的活动。就这样,消费使人逐渐成为自己的奴隶。最终,表现为“消费异化”。

3.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批判

3.1. 享乐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本质

从享乐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来看,享乐哲学是伴随资产阶级的兴起及封建地主贵族变为宫廷贵族的而产生的。( [2] , p. 479)在宫廷贵族那里,享乐主义仅仅作为最直接的最朴素的人生观的形式存在着。在资产阶级这里,它才变成了真正的哲学。所以,资产阶级的享乐哲学必定被赋予了资产阶级的本质属性。

享乐哲学的本质是剥削阶级的人生理论,其凭借自己对物质生活资料掌握着支配权而追求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马克思就认为享乐主义不是每个阶级都能享有的权利,它是剥削阶级所拥有的特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享乐主义就是他们所拥有的特权。( [2] , p. 479)在这种社会里,资产阶级的哲学家们“一方面按他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方式来说是同各种宫廷贵族有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赞同从资产阶级的较一般的存在条件中产生出来的较一般的资产阶级思想方法。因此,这种哲学得到两个阶级的承认,尽管这种承认是从完全不同的观点出发的。”( [2] , p. 479)从表面上看,资产阶级的享乐哲学似乎得到两个阶级的承认,它能够立足于整个社会。而事实上,这种思想仅仅只是剥削阶级们在极力的为自己辩护而已,都是他们作为有产者的腐朽思想的体现。

另外,资产阶级哲学家们希望自己的享乐哲学能够成为最普遍的,并且能够不加区分的应用于每一个人身上。但这种做法无非是“统治阶级为了反对被压迫阶级的个人,把它们提出来作为生活准则,一则是作为对自己统治的粉饰或意识,一则是作为这种统治的道德手段。”( [2] , p. 482)但他们却不知道,这种脱离生活条件的理论,最后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对于这种思想,马克思认为,每一个人的享乐哲学都是与其所处的生活条件和生产关系决定的,不加区别地面向一切个人的享乐哲学是虚伪的。“所有这一切当然都只有在可能对现存制度的生产条件和交往条件进行批判的时候……这就是对任何一种道德,无论是禁欲主义道德或者享乐主义道德。宣判死刑。”( [2] , p. 480)在这里,马克思再一次强调享乐哲学是同阶级关系个人的生活条件相联系的,指出享乐哲学的虚伪性。另外,马克思也指出,对禁欲主义道德或享乐道德宣判死刑,其实质上是说禁欲主义道德、享乐道德只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们都只是暂时的,并不具有永恒的历史性质。

3.2. 资本主义社会与伪善的关系

资产阶级的哲学家们极力宣扬功利主义应该作为人生哲学的理论。他们从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出发,认为这种道德理论的目的就是“人的最大幸福”。另外,由功利主义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与资产阶级的不同时期的发展而呈现出的密切相关性。可见,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竞争的原则的反映。这一切都是资产阶级为了自己实践活动而预设的一种意识形态。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人的最大幸福”,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为给自己辩护,为“现存事物”的辩护而已。

在《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在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中,功利主义似乎已经成为其他所有一切关系的唯一内容,或者说,功利关系已成为是人类互相交往中的唯一关系。但在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何种社会中,就算是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中,功利关系也不能成为唯一的社会关系,也不能成为社会关系其他关系的一切内容。所以,在边沁这里,功利主义成为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虚伪的道德说教。他把只属于资产阶级的理论看成适用于整个社会的理论,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理论。

功利主义就是资产阶级为了给自己辩护而被赋予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虚伪的道德说教。从一开始,资产阶级希望功利理论能够被应用于整个社会。从表面上看,好像他们是站在社会各个阶级的角度,希望功利主义理论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幸福,功利主义也似乎是一种公益性的理论。此外,比起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社会的道德观来说,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似乎更文明,特别他们希望“博爱”思想能够普及全社会。实际上,其本质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用这些虚伪的道德说教来麻痹剥削阶级。在资本主义真实的社会中,资产阶级是一个向金钱看齐的阶级,他们的一切做法都是为了追求金钱的利益。“剥削者的个人利益是高于社会利益的,因而在不同的个人、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中造成了关于‘善’道德价值一类思想观念的尖锐冲突。”( [5] , p. 40)资产阶级不会承认自己的自私自利,他们用各种假面具来掩盖自己的虚假性。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社会就是一种伪善的关系。

3.3. 超越消费主义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工人的利益以获得剩余价值。正是在这种环境的催生下,消费异化应运而生。而要想超越消费对人的异己作用,马克思认为,有一种途径可行,那就是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一旦私有制消除,生产资料就不再唯资产阶级所特有,人才能在消费主义中彻底的摆脱消费对人的异己的力量,使人承认自己的个性。

要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就必须需要有一个新的制度来替代它。于是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无时无刻不被资产阶级所“统治”着,他们的命运被资产阶级所掌握着,好像自己生来就是奴役一样。即使获得自由,也是虚假的自由,只是作为一种“偶然性的个人”存在着。而共产主义作为替换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价值,它能够使人摆脱被私有制统治的奴役状态,让人看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实现解放自己的途径,从“偶然性的个人”转变到“有个性的个人”,能够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可以看到他作为人的本质,了解自己与自然及与其他人在交往中的关系。每个人都能在社会生后中找到自己的所需,根据自己真实的需要来消费。从而彻底摆脱消费主义对自己的异化状态,使自己作为一个有个性的人。( [4] , p. 47)

4. 马克思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

4.1. 道德不是评判社会的标准

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产物,道德可以反映一定社会生活现象,但道德不能作为一种标准来对社会做出批判。马克思认为,一旦道德成为一种说教,它就只是作为一种对“现存社会的诡辩的粉饰”的理论。

如前所述,享乐主义是享有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特权,享乐主义也只是他们的一种人生观的形式而已。但当资产阶级希望自己的人生观能够成为整个社会的人生观,享乐主义就脱离了社会的生活条件,从而成为一种空话。在此意义上,享乐主义也变成了一种对现存社会的诡辩的粉饰。另外,资产阶级还企图把享乐主义不加区别地应用于每一个人。其最终结果必定导致“资产阶级使享乐理论脱离了个人的生活条件,从而把它变成一种肤浅的虚伪的道德学说。”( [2] , p. 479)

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时发现,资产阶级把剥削关系看成唯一的关系,“甚至在他发现了有不能直接从属于剥削关系的关系时,他最少也要在自己的想象中使这些关系从属于剥削关系”( [2] , p. 470)这样一来功利主义就完全成了一种脱离实际的理论。而资产阶级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维护他自己的利益。他们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说是社会的利益需求,把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说是全社会所奉行的准则。最后,以事实为依据的功利主义理论变成了一种为“现存社会诡辩的粉饰”的理论。

通过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的批判中可看出,每个阶级的道德理论是不同的,绝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以一个阶级的道德去评判整个社会,便是以偏概全。这种理论也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

4.2. 道德评判不能超越社会的发展规律

道德,是社会活动中一定经济结构或阶级关系的产物,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每个阶级有每个阶级的道德,不会存在任何一种能够超越历史的道德或者永恒不变的道德。另外,虽说道德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但道德只是作为人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所涉及到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社会存在为前提。所以,马克思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对资产阶级的道德进行批判的时候都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并且都否定了道德的抽象性。而这其中讨论道德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进行批判的一个首要的环节。

马克思关于道德与社会的关系,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里就曾提到:“黑格尔把‘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 [6] 在这里,马克思认为黑格尔颠倒了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应是以家庭和市民社会为基础的,但他却把家庭和市民社会视为上层建筑,国家和社会意识却是经济基础。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道德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批判,就可看出马克思已经认识到道德是社会的产物。另外,马克思也说过:“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社会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 [7] 在马克思看来,道德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不存在任何超越历史超越社会的道德。所以在对资产阶级进行道德批判的时候,他就坚持以具体的、历史的道德准则为道德批判的基本理念。

基于对马克思关于道德与社会的关系认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道德的认识,必须从道德与社会的关系中去把握道德,既要看清道德的社会基础,又要分析社会生活的道德状况。道德不仅是一定阶级的一定社会的产物,而且它始终是现实的人的道德;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的存在始终是相关的。不会存在任何一种能够超越历史超越社会发展规律的道德。

4.3. 超越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的经济事实而得到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他劳动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上,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来揭示以私有财产为前提的资本主义体系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他为无产阶级牟不公,希望能超越劳动对人的异化,使人实现真正的解放。

在自然社会中,人类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以获取物品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活动是外化的劳动方式,劳动产品不会与人对立。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就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在《手稿》中,马克思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了廉价的商品。”( [4] , p. 47)工人通过劳动创造财富,促进社会的发展。按照这样来说,工人的价值应该随着自己创造的物的增值而有所增加。可事实却相反,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越多,他就越受到劳动产品对自己的控制,劳动产品对他本身来说就是了一种异己物。这一切的原因也归咎于他们被资产阶级所统治。在私有制财产的社会中,资产阶级无限追求剩余的价值。而工人受雇于资产阶级,无论何时,他们“通常的工资就是‘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4] , p. 9)即使这样,他们还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产品,而劳动产品越多,资本家们得到的利润就越多。反过来,资本家力量越大,工人就越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劳动产品就成了工人的异己力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异化。所以,超越劳动对人的异化就必须废除私有财产制度。

马克思正是站在异化劳动的理论立场,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对人的本质性的改变,也正是这一矛盾,才可能促使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以推翻私有制为目标,这与人的自我解放也是紧密关联的。

5. 结语: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真正的道德

人的自由解放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探寻的问题,实现人的解放、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虽然在前面的内容,涉及的主要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意识形态的批判。但实际上,马克思希望通过对这种意识形态的分析批判,找到个人失去自由的根源所在,并且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最终实现人的解放。这也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道德的真正意图所在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无限追求剩余价值,商品的规律就成了社会的唯一的规律或绝对的规律。但凡对资本家来说只要是有利的,道德的缺失或道德的堕落都是无关紧要的。在这种条件下,人丧失了自我的认可,失去了拥有自由的权利。而与这种观点相对立的康德则认为“人是目的”。他曾说:“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须服从这样的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8] 按照他的说法,资产阶级并没有把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而看待,人失去自己的尊严。

另外,资产阶级作为私有制的掌控者,他们手里握着对无产阶级的统治权。对无产阶级无尽的剥削似乎让人认为他们好像比任何一个制度下的人都要自由。但在马克思看来,并非如此!马克思说:“各个人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被设想得要比先前更自由些,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对他们来说是偶然的;事实上,他们当然更不自由,因为他们更加屈从于物的力量。” [2]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里,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对物的依赖性往往比其他制度下的人更加强烈。物对人的支配达到了无限的高度,甚至出现异化。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只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成员生活于这个社会中,个人的自由也只能在资产阶级的范围内发展,最终导致个人不再属于个人。所以说,资产阶级也并非是自由的。而真正的道德应该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和解放为前提的,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们需要真正审视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批判,进而才能认清其批判之本质。

文章引用

张 倩. 论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批判——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中心
On Marx’s Moral Criticism of the Bourgeoisie—Centered on the German Ideology[J]. 哲学进展, 2023, 12(08): 1630-163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8272

参考文献

  1. 1. 罗国杰. 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 伦理学原理卷[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

  2. 2.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等,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3. 3. 哈列维. 哲学激进主义的兴起[M]. 曹海军, 等, 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4. 4.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等,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5. 5. 史蒂文∙卢克斯.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M]. 袁聚录, 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7.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8. 8.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 苗力田,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