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4368 , 7 pages
10.12677/ACPP.2023.1210342

马克思和弗洛姆异化批判理论的比较研究

陈伟华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收稿日期:2023年9月24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5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6日

摘要

人的异化问题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议题。弗洛姆接过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旗帜,以独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我们洞悉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现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但是,他的异化批判理论在给人启迪的同时,其理论的空想性也广遭诟病。为此,通过回到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来探析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进而以合理借鉴的方式吸收异化批判理论的独特价值,致力于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批判,弗洛姆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ritical Theory of Alienation between Marx and Fromm

Weihua Chen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Received: Sep. 24th, 2023; accepted: Oct. 15th, 2023; published: Oct. 26th, 2023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human alienation is a perennial topic in Marxist studies abroad. Fromm took up the banner of Marxist social criticism and enriched and developed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from a unique humanistic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omprehensive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However, while his theory of alienation critique has been enlightening, its theoretical idealism has also been widely criticized. Therefore, by returning to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critique, we can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wo. We can then absorb the unique value of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critique in a reasonable and constructive way, and devote ourselves to serving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society.

Keywords:Marx, Criticism of Alienation, Fromm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作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其经典著作《巴黎手稿》《德意志形态》《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资本论》等均有体现。异化批判理论体系的构建,成为了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洞悉资本逻辑的关键概念的重要工具。为后来的西方马克主义者如卢卡奇、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列斐伏尔、阿尔都塞等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张迪认为“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重要工具,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基础。”。 ‎[1] 彭麒蒙从“文本研究角度”系统分析了异化批判理论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中的地位作用,指出“异化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作过程中的奠基性作用,甚至异化批判对于马克思理解资本批判逻辑,即唯物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密切相关。” ‎[2]

弗洛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丰富拓展了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从心理层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对“现实社会中的人”的摧残和压迫;他一方面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揭示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人的摧残和压迫。另一方面也在寻求解决措施,试图构建一种“健全的社会来理论”扬弃现实社会中人的异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为我们分析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状况的新形式,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但其理论的空想性和局限性也广遭诟病。因此,本文通过弗洛姆和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的比较研究,对弗洛姆和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之间关联与区别进行辨析,进而探寻异化批判理论对于构建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马克思异化批判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异化批判理论囊括了“异化劳动”“异化的分工”“异化的生产关系”等,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从理论上洞悉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框架,也是探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路径的重要理论工具。

第一,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着眼于私有制条件下工人,考察了工人所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与工人之间的敌对(异己)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创造的越多他自身的内在世界也就越匮乏,生产得越多自身所占有劳动产品却越少,而人为了生存需要只能不断生产,工人成为商品(劳动产品)的奴隶。也即,“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与自身类本质的异化”“劳动者之间的异化(社会关系)”。从结果来看,工人的劳动关系转化为一种劳动对人的压迫、摧残,工人选择去逃避劳动。在劳动之外去寻求自由,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种自我异化的关系,只有当工人运用吃、喝、生殖等脱离人其他生活领域成为终极目的,在动物性机能之中寻求自我认同。

第二,分工的异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中,着眼于现实社会关系的分工,逐步将其异化批判理论带入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从劳动分工出发,阐明了阶级斗争与劳动的异化之间的关系,开始以分工和所有关系为切入点考察资本主义社会,逐步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论述了关于发达分工、小工业分工来分析资本主义所有制产生的根源,指出“在前一种情况下(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所有者对非所有者的统治可以依靠个人关系,依靠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共同体;在后一种情况下,这种统治必须采取物的形式,通过某种第三者,即通过货币。在前一种情况下,存在着小工业,但这种工业决定于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因此这里没有不同的个人之间的分工;在后一种情况下(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工业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和依靠分工才能存在”。 ‎[3] (p. 556)马克思注意到了正是生产工具的提高推动了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又推动了生产和交往的分离,因而导致了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产生。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即超出行会制度范围内生产部门的产生。结果就是,分工所引发的竞争把各个人汇集在一起,不仅是资产者,也使无产者彼此间孤立起来。这时,马克思逐步扬弃早期人本主义异化观念,将重心逐步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尤其在对分工和所有制等方面的分析,马克思开始了对社会的原则性分析工作,一边转向对以往哲学信仰的清算,一边逐步深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模式的批判。引申到竞争同盟和斗争乃至阶级斗争,以此来克服导致人异化的分工。他指出解放的目标就是消灭异化分工的状态,从而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强制性劳动,消费异化劳动最终达到人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生产关系的异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和《资本论》中,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之中”的异化,指明异化批判理论的不可或缺性。 ‎[4] 付文军将其看作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转向和逻辑跃升的第三次飞跃。 ‎[5] 马克思从生产关系角度的剩余价值的研究和论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尖锐而透彻的“病理学解剖”,指明了资本对劳动者生活资料的占有所引发的劳动者的自我否定,“正像劳动的产品一样,劳动本身作为特殊的孤立的劳动者的劳动被否定了。被孤立的劳动,实际上是被肯定的共同劳动或结合劳动。而资本的关系本身就像雇佣劳动的关系一样,是完全矛盾的关系。” ‎[6] (p. 121)由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之后,由于扩大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在资本运行逻辑下加大了对工人的剥削与压迫,由此引发了工人劳动的主客观条件异化产生,形成了魔幻式工人的自我剥削异化。 ‎[7] 资本家在再生产的过程中重新支配工人的劳动,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将劳动者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资本化,人生产得越多便被剥削得越多。由此马克思对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资本进行了解构,详细论证了资本逻辑的发展和布局之道,在政治经济学角度科学地辨析了资本主义的未来,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

3. 弗洛姆异化批判的基本内涵

弗洛姆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相结合,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对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进行了扩充。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方式中,个人感到他是陌生人”,“在疏离的关系下,人感到自己成为一个陌生的存在物,人的疏离不仅体现在与他人之间,个人与自身也产生了一种疏离。” ‎[8] (p. 120)在《逃避自由》《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健全的社会》《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等著作之中,弗洛姆从人自身的异化、生产领域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异化三方面对其异化批判理论进行阐发。

第一,人自身的异化。就人自身异化而言,弗洛姆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提出,人思想、人的感情、人的希望、人的需要等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背离了人原初的目的。表现为人剥夺我自己和移空我自己,偶像和官僚等成了我们爱、勇气、决策的束缚,是压抑导致了人自身异化的产生,而人自身的异化发过来加剧人的压抑,从而引发了人的精神痛苦,人成为一种病态的人。 ‎[9] (p. 226)伴随着社会的束缚和人自身的压抑,人变得与他人相疏远,更有甚者为了逃避这种孤独和不安全,人对权威选择臣服只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缺来获得安全感,人剥夺了自己思想和灵魂,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由此导致了人自身的异化,人要么放弃一切逃避自我,要么孤芳自赏孤独致死,人和人的本质相背离也就是人自身的异化。

第二,生产领域的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环境导致了生产目的发生了改变,生产的目的变为了消费,生产领域的异化导致了人消费的异化。即生产的目的背离了人的使用初衷,而是挖空心思地追求利润倡导人无止境的消费,为了消费而消费将人转化成为一台消费的机器。异化渗透到人与自己的劳动、消费品、国家、同胞以及和自身的关系之中在这样的社会里人自身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他将自己变成商品,将生命变成了投资,其目标是在市场上出卖自己,取得所谓的成功。进而产品所有者以商品消费来扭曲人的观念、麻痹人的认识破坏人的理性,使得消费主体成为一台冰冷的消费机器。生产领域的异化引发了消费领域的异化,消费由此由一种手段转化成为一种目的,“为了消费而消费”,消费本身就成为一种目的,消费者完全背离了生存需要和使用需要来购买商品。 ‎[10]

第三,社会关系的异化。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引发了人的生存异化,人的生存异化体现为人社会关系的异化。他认为,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丧失了那种坦率的、符合人性的特征,也失去了创造性和主动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麻木和相互敌对,人的生存转变为了占有。从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关系角度来看,由于生产方的刻意分化下,不同的消费者之间逐渐转变为一种互相敌视的状态,品牌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被刻意模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不自觉间转化为了冷漠、敌视和疏离,人们包装自己、消除个性,只为了谋求所谓的成功。他将这一原因归结为现代的市场异化,“现代的市场不再是一个集会的场所,而是一种以抽象,与个人需要无关为主要特征的机制。生产的多少完全建立在供求规律的基础上,完全取决于所生产的商品是否能卖出去,以及能够卖出的价格……市场的价值观念,取决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使人们对他人、自己也形成了类似观念”。 ‎[11] (p. 402)由此现代人以金钱来衡量一切,人际关系和生活过程一切均以金钱来加以衡量,使得人际关系从属于金钱关系。

4. 弗洛姆与马克思异化批判理论的比较及意义阐述

从理论连贯性来看,弗洛姆立足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科学批判的基础之上,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批判,他接过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大旗,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全面异化的新形式,可以说二人的理论是存在着继承与联系的。但是弗洛姆解决措施和落实等方面与马克思却有所不同,一定程度上也对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了偏离,因而对于他的研究意义应当是进行合理借鉴而非全盘引用。

4.1. 理论联系角度

首先,从理论来源上看。弗洛姆基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引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开辟了心理领域的独特视角,从社会性格、个人心理等角度进行异化批判,扩展了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基本内涵,从“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与自身类本质的异化”“劳动者之间的异化”,将劳动异化发展为基于人道主义心理学的人性异化,以此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的批判的理论基石。

其次,从理论的延续性来看。弗洛姆接过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大旗,回归至现实社会中具体的、历史的和实践着的人,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形势,以尖锐批判和大声疾呼的方式,痛斥资本主义社会表面合理,实际内部危机四伏矛盾激化的现状。他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内在的异化本质,分析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心理失常、精神痛苦的状况,捍卫了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参考。并且通过坚决驳斥存在“两个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的错误看法,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立场,对马克思本人存在人学空场的歪曲进行了有力回击。

最后,从理论的发展来看。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和《占有还是存在》中与马克思一道主张通过政治经济的总体变革,将社会经济对于个人的决定性作用放在首位,以此来寻求人的自由自觉的发展,弗洛姆没有局限于《巴黎手稿》通过对《资本论》的阅读才使得弗洛姆着眼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将社会革命、社会改革和人内心革命相结合来实现人异化的扬弃。积极地将异化概念拓展到了心理学领域,将心理学疾病和异化现象相联系,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具体的人身上的实践,揭示了现代人看似正常实则内心病态百出的异化特征。

4.2. 理论区别角度

弗洛姆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也进行了自身的独创,这就导致了理论上的差异。首先,从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看。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将落脚点放在了现实社会关系之中,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充分运用已经创立的唯物史观,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的研究批判,与此同时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再次回归对于异化批判理论的审视。得益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运用,以及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扬弃,使得马克思能够真正地做到了对于现实社会关系运用抽象和具体的科学方式进行考量。这才使得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最终实现了对于抽象人道主义的扬弃。弗洛姆则恰好相反,他坚持的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基本立场从人性角度出发,尽管他坚持了社会关系对人性的决定性作用,但是错误地将人性即人的本质理解为生产性,从而偏离了马克思对于人本质的理解将人的本质理解为生产性。张一兵对弗洛姆分析道“(弗罗姆)正在创造性地生成,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可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物质生产是创造性的,经济过程是生产的,可是作为劳动者的人却没有了自己的生产性,也就是说人失却了人性。这就是异化” ‎[12] 此外,由于始终没有达到对抽象人道主义的超越,他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回到了抽象的人性论之中,从现实社会出发最终将落脚点发在了抽象的人的本质。可见弗洛姆对于人性的把控仍然未能落实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他自以为实现了对抽象人道主义的超越,最终还是未能同马克思一样回归至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社会关系之中对实践中的人进行考察。

其次,关于二人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方式来看。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角度,全方位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异化现象,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和历史暂时性进行深入阐发,从社会分工、社会分化等角度坚持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相结合的批判方式,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作了充分的理论论证。而弗洛姆采取了一种将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杂糅在一起的方式,尽管他也是基于社会化大生产角度作为出发点,但是弗洛姆也提出了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导致人之间的差别“日益减小”这是因为他从人性角度出发,大工业生产将人的个性所磨灭人的差异性被机械性所代替。除了生产生活方式以外,人的思考也变得机械化,他系统地阐发了占有型和存在型生活方式,指出人的精神世界遭受极大痛苦,导致了人的逃离人性的扭曲和人幸福观的扭曲,由此人变得越来越不像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能力,却大大强化了精神的反作用,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和伦理色彩。这也是由于没有实现对于人道主义者的超越,加之其对于人性概念混杂的界定,使得他未能重回到现实具体的个人之中,从而对于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与马克思的着眼点不同。

最后,从解决方式来看。马克思确立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天然的历史使命,将革命的希望放在了无产阶级身上,希望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来推翻资产阶级进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最终废除私有制来逐步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通过私有制的废除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弗洛姆则放弃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的方式转向了社会改良,这是由于,弗洛姆对工人是否能承担起历史变革的重任产生了怀疑。此外,他转而寻求其他诸如中产白领阶层的帮助企图通过整个社会阶层的内心革命,达到其社会改良的目的。这种忽视经济变革依靠内心革命的方式,企图来达到一个大家共同管理、个人主动参与的一个人道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是注定要失败的。

4.3. 异化批判理论比较研究的意义

综上,通过对马克思和弗洛姆的异化批判理论比较,探寻弗洛姆对马克思异化批判理论的继承和扩充异化批判理论的尝试;不难发现,弗洛姆从社会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来考察现实生活着的个人,对于现代资本主义自动化生产所引发的异化新形式的扩充和思考,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生产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生活领域,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人自身异化、消费异化、生存异化的深入阐发,具有相当的警示和启发意义。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马克思和弗洛姆所作的异化批判理论,从根源于物质的经济事实之中进行分析和阐发。异化批判理论坚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使得他们注意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达了一个特定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并以机械化大生产为理论阐发的物质前提。认识到了机械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又反过来推动机械化大生产的本身的发展,通过改良管理制度和设备设施等方式,加大了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给工人造成了无尽的苦难。马克思通过异化批判理论分析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揭示由工人所创造的劳动产品如何实现对于工人的统治,以及人所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却能够统治人的原因。面对工人生产得越多反而却越贫穷,生产力的提高人的地位却在下降。得益于异化批判理论的构建,马克思得以从社会生产角度考察工人的劳动异化,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异化,最终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局限性,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的结论。弗洛姆也基于社会化大生产,分析了资本主义及社会环境中生活的具体个人,在自动化生产背景下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消费关系等角度新的异化形式。这种从心理学层面对自觉压抑与异化现实进行分析和解读,一定程度上扩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体系,尤其是通过对现代人深层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的深入分析来寻求原因和解决方式,深刻而贴切的提供了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进一步来看,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马克思通过对人劳动过程的异化和人社会关系的异化解读,在人与自然界相互交互,人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交互之中,逐步完成了由抽象人道主义立场向政治经济学立场过渡。通过劳动的异化、外化分析人的本质,从发展角度分析异化的根源,辨析私有财产和异化外化劳动的关系,指明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关于私有财产的确证直接奠定了以后无产阶级解放即人类解放的主题基调,为后来分工、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使得马克思能够透彻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运行规律和基本矛盾,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从而寻求科学的解决路径提供了保障。弗洛姆将异化批判的着眼点放在了个体心理视角,他将“禅宗”的顿悟和弗洛伊德的“压抑”与马克思异化理论杂糅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看似“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加深了对马克思对于现实社会中具体的人的理解,有力地回击了庸俗的唯物主义者对马克思的误读和歪曲。他的理论意义还在于,指明经济发展中应当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建设,在发展中将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5. 启示

通过对马克思和弗洛姆异化批判理论的比较研究,能够加深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中人所产生的异化形式的认识,通过二人的异化批判理论的比较,反映出马克思所创造的异化批判理论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和独特的人文关怀。弗洛姆作为人本主义马克思的代表人物,从心理学角度运用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通过对异化形式的批判和扩展,也带给了我们良好的启迪。通过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观点主张其中所蕴含的诸多亮点,启示我们,对弗洛姆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代表人物所作的分析批判,应当客观看待他的贡献与不足,以合理借鉴的方式进行研究学习。从现实意义上来看,通过二者的比较分析可以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关于如何兼顾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如何既要经济充分发展又不能只重物不重人,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协调发展等问题,提供多元视角和理论支持。

文章引用

陈伟华. 马克思和弗洛姆异化批判理论的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ritical Theory of Alienation between Marx and Fromm[J]. 哲学进展, 2023, 12(10): 2077-208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342

参考文献

  1. 1. 张迪, 刘建军. 批判与建构: 异化理论批判和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理路[J]. 学术界, 2017(6): 138-145, 324-325.

  2. 2. 彭麒蒙. 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21.

  3. 3. 韦建桦, 著.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9, 556.

  4. 4. 彭麒蒙. 马克思《资本论》手稿中的异化批判理论[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2, 8(10): 121-127.

  5. 5. 付文军. 理论转向与逻辑跃升: 马克思社会批判图景的历史性建构[J]. 浙江社会科学, 2022(2): 103-110.

  6. 6. 韦建桦, 著.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8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21.

  7. 7. 颜惠箭.《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研究[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0, 6(1): 175-180.

  8. 8. (美)艾里希·弗洛姆, 著. 健全的社会[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120, 124, 128.

  9. 9. 薛蓉, 著. 弗罗姆与马克思的批判理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226.

  10. 10. 董琦琦. “异化”流变: 从异化劳动到异化自然再到异化消费[J]. 学习与探索, 2020(3): 141-147.

  11. 11. 陈学明, 著. 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02.

  12. 12. 张一兵. 异化: 生产性的否定——弗罗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解读[J]. 天津社会科学, 2003(4): 18-2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