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5 ( 2021 ), Article ID: 46115 , 6 pages
10.12677/ML.2021.95180

论中医典籍《伤寒论》六经病名英译规范

周姗姗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收稿日期:2021年9月18日;录用日期:2021年10月20日;发布日期:2021年10月28日

摘要

作为中医药典籍之一,《伤寒论》对中医药的发展有深远意义,目前仍然对中医学的辨证施治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中医药作为一门中国土生土长的学科,中医六经病名的英译较难以借鉴国际名词的表述或是从西方引进固定的表达。目前,中医术语翻译研究中对《伤寒论》六经病名多种英译版本的研究缺乏适当的解读,笔者将《伤寒论》李照国译本、《伤寒论》罗希文译本、《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以及《中医药学名词等》等权威译本中对六经病名的英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论,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对比分析了几部译著中对六经病名的翻译异同,认为罗希文译本语言准确、信息传递完整,并且能够较好地传递六经病名的中医文化内涵,是翻译适应论基础上综合分析的结果,可作为《伤寒论》六经病名英译的参考标准。

关键词

病名英译,六经,英译规范性,生态翻译学

Analysis on the C-E Translation Normalization for the Six-Meridian Disease Names in the TCM Classic Treatise on Febrile Caused by Cold

Shanshan Zhou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Sep. 18th, 2021; accepted: Oct. 20th, 2021; published: Oct. 28th, 2021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Caused by Cold,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disease treatment. TCM is a native discipline in China, and the C-E translation for the names of six-meridian disease are relatively lacking in international term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introduce fixed expressions from the West.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prop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multipl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six-meridian disease name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medical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The authoritative C-E translations of the six-meridian diseases in Treatise on Febrile Caused by Cold were regard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paper, such as Li Zhaoguo’s version, Luo Xiwen’s vers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and Chinese Term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Based on eco-translatolog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ix-meridian disease names in several translation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ve and cultural dimens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Luo Xiwen’s translation is accurate in language, complete i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six-meridian disease, which is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eco-translatology. I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standard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ix-meridian disease names.

Keywords:The C-E Translation of Disease Names, Six-Meridian, Translation Normalization, Eco-Translatolog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中医药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背景下,中医典籍鲜明的文化特色以及博大深厚的语言特征也给翻译带来了难题。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的英译也具有一定挑战性,其中的病名通常使用简洁的字词来表述病症的病因、病位以及症状等,然而却能贴切地将其医学内涵表达出来。众多经典中医典籍由于其翻译难度较大,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制约中医药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此外,研究《伤寒论》六经病名的英译也具有一定实践意义。据相关资料表明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临床有效方剂清肺排毒汤即出自《伤寒杂病论》,充分说明了该中医典籍的实践意义。据称六经传变对新冠病毒在人体的演变过程具有一定阐释力,《伤寒论》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抑制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故笔者认为,不论是从弘扬中医典籍的角度或是从中医典籍对现代医学的现实意义而言,研究《伤寒论》的六经病名的英译的规范性都具有必要性。

2. 生态翻译学

目前中医术语翻译研究中对《伤寒论》六经病名多种英译版本的研究有必要引起重视。笔者认为,生态翻译学对《伤寒论》六经病名英译的规范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本世纪初,我国学者胡庚申首次创立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并且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1]。作为成长于中国本土的翻译适应论,该理论蕴含的“中庸之道” [2] 等整体性思想对中医典籍六经病名的英译具有重要阐释力。翻译适应论提出了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维转换的方法,为中医典籍《伤寒论》六经病名的不同译本的解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要求译者在适应语言形态的同时,也要适应语言的意义转换。文化维的转换要求译者要考虑到两种语言的文化承载的不同文化属性,尽可能在译文中留存源语文化。对于中医学六经病名蕴含中国古代“阴阳”转换的哲学文化,译者在保留六经中医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使译文能够实现六经病名英译的文化维转换。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要考量译文是否能够实现源语文本的交际意图。六经病名的英译目的是引导英语读者学习中医典籍《伤寒论》相关的中医知识,从而传递我国中医文化内涵。

3. “三维”转换对六经病名英译规范性的启示

鉴于目前在中医病名英译领域中对六经病名的不同译法缺乏适当解读,六经病名的英译有必要实现规范性,笔者选取了《伤寒论》六经病名的几种知名英译版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论,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三种维度对比分析了几部知名译著中六经病名的英译版本,认为翻译适应论“三维”转换的视角能为六经病名英译的规范性带来启发。请看六经病名汉英翻译的实例分析:

例1:

原文:太阳病

译文:taiyang disease (李照国译本,2017) (以下简称李本) [3]

Taiyang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5) (以下简称《中医药学名词》译本) [4]

greater yang disease (魏遒杰译本,1999) (以下简称魏本) [5]

Taiyang (Initial Yang) Syndrome (罗希文译本,2007) (以下简称罗本) [6]

greater yang disease pattern/syndrome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2009) (以下简称WHO译本) [7]

对于太阳病的汉英翻译,李本和《中医药学名词》译本采用了音译的方式,使太阳病的英译本具备简洁性和回译性,音译的方式能够保留中医原本的特色 [8],语言形态也较为精炼。在此仅使用音译的翻译方法是为了保留阳明病的中医文化内涵,能够在文化维实现译文的适应转换。学者李照国这一译本能体现出他所倡导的中医翻译的简洁性 [9]、民族性、回译性等原则 [10],并且秉承“科技翻译为主、文化翻译为辅”的翻译理念。而以魏遒杰(Nigel Wiseman)为代表的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应重视中医内在的天人合一等哲学观,坚持以文化翻译为主、科技翻译为辅。《伤寒论》中记载太阳病的症状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11]。故而将太阳病译为greater yang disease看似有一定道理,实则根据太阳病的症状来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所以太阳病的本质是寒,皮肤虽热,但是反而想要多穿衣服御寒。故笔者认为魏本greater yang disease在语言维无法实现有效转换。

此外,以上5个权威译本呈现了5种英译版本,首先,首字母大小写不一致,作为六经病名的专有名词,笔者认为这里的首字母最好还是使用大写更为规范。此外,这里的“病”应该使用“disease”还是“syndrome”,或是“disease pattern/syndrome”?“disease”为表述疾病的普通名词,范围较大。“disease pattern/syndrome”常用于表述“疾病模式/疾病综合征”。“syndrome”多用于描述人患得某种疾病的一系列身体状况。故“syndrome”的含义较适用于描述六经病症的一系列症候,比“disease pattern/syndrome”更为简洁明晰。

在中医六经辨证理论中,太阳病是一种概括性的特征,在很多病的发作阶段所呈现出的共同特征,不同于肺炎、肝炎某种单一的病症。比如流感、肺炎等等,这些病在刚发病阶段,就有太阳病脉浮、头痛、怕冷的特点,故称为太阳病。鉴于太阳病是在很多病的开始阶段所呈现出的共同特征,笔者认为Initial Yang Syndrome能反映出太阳病的中医内涵。经过分析,笔者认为罗希文译本“音译 + (意译) + Syndrome”的模式,即罗本“Taiyang (Initial Yang) Syndrome”能够同时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采用音译与意译的综合译法能够有利于六经病名的医学内涵的传递,在译入语文化中实现交际意图 [12]。

例2:

原文:阳明病

译文:yangming disease (李本,2017)

Yangming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译本,2005)

yang brightness disease pattern/syndrome

(WHO译本,2009)

Yangming (Greater Yang) Syndrome (罗本,2007)

以六经病名阳明病的英译为例,李本为“yangming disease”,《中医药学名词》将阳明病译为“Yangming syndrome”,这两种译本还是采用了音译的方式,保留了阳明病的中医文化内涵。WHO译本将阳明病译为“yang brightness disease pattern/syndrome”,这一译本采用了仿译法,在中医药专业名词的英译中采用这一译法,是把字作为术语的翻译单位,逐字翻译后再将英文单词组成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版本。中医专业词汇也会采用这种隐喻的命名方式。该译本和罗本都希望能够保持中医名词术中“阴阳”等典型的中国哲学文化特色。但WHO译本无法实现语言维与交际维,难以传递确切的中医内涵,因阳明病与“brightness”并无实际关联。阳明病的症因是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或与大肠的燥热相合,换言之,阳明病即一种里实热症。笔者认为greater yang syndrome的译本有一定医学依据。此外,还应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音译能够保留中医原本文化特色,而意译能够帮助向英语读者表达出中医的内涵。就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而言,罗本Yangming (Greater Yang) Syndrome能更好地适应这三个维度的转换,实现传递太阳病的中医文化内涵的交际意图。

例3:

原文:少阳病

译文:shaoyang disease (李本,2017)

Shaoyang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译本,2005)

lesser yang disease pattern/syndrome

(WHO译本,2009)

Shaoyang (Lesser Yang) Syndrome (罗本,2007)

以少阳病的英译为例,《伤寒论》李本和《中医药学名词》译本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力求译文的简洁 [13],追求中医文化风貌的再现。而笔者参阅WHO译本,其中阳明病被译为“lesser yang disease pattern/syndrome”,能够实现语言维的转换。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的维度来看,因少阳病与太阳的表证和阳明的里证不同,是病邪从太阳传入阳明的中间阶段,发于表里之间,为半表半里的热证,故应“lesseryang”能够较好地形容少阳病阴阳转换的机理,从而便于英文读者理解和接受。故罗本“Shaoyang (Lesser Yang) Syndrome”较适用于少阳病的英译。

例4:

原文:太阴病

译文:taiyin disease (李本,2017)

Taiyin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译本,2005)

greater yin disease pattern/syndrome

(WHO译本,2009)

Taiyin (Initial Yin) Syndrome (罗本,2007)

根据《伤寒论》中将太阴病描述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14]。太阴一词有两重含义,一为月亮,日月对举;二为极盛的阴气,冬为太阴。经络运行之初为太阴肺经,阳明和太阴在第一轮运行时阴阳气最盛,故Initial Yin Syndrome的译法和WHO译本的“greater yin disease pattern/syndrome”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语言维的转换。WHO译本这里使用的意译,使其译文读起来流畅、达意且内容具体,但缺乏一定的回译性。罗希文译本从Taiyin (Initial Yin) Syndrome从语言维来说能够更好地传达中医经脉运行的内涵,并且能够适应文化维和交际维的意图。

例5:

原文:少阴病

译文:shaoyin disease (李本,2017)

Shaoyin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译本,2005)

lesser yin disease pattern/syndrome (WHO译本,2009)

Shaoyin (Lesser Yin) Syndrome (罗本,2007)

以少阴病为例,患者由于阳气衰微则可见于少阴化寒证,而少阴阴亏火旺的病机则会产生少阴化热证。WHO译本的“lesser yin disease pattern/syndrome”的意译能够从语言维实现适应转换,但无法实现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李本则保留了中医的特色,语言风格和文化特点,且较为精炼。罗本将其译为“Shaoyin (Lesser Yin) Syndrome”,采用音译加意译的综合译法能更好地适应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以实现传递少阴病的中医文化内涵的交际意图。

例6:

原文:厥阴病

译文:jueyin disease (李本,2017)

Jueyin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译本,2005)

Reverting Yin Disease (魏本,1999)

Jueyin (Greater Yin) Syndrome (罗本,2007)

reverting yin disease pattern/syndrome (WHO译本,2009)

关于厥阴病的英译,目前也出现了多种英译版本。想来外国读者在阅读或学习该术语时,对于这些不同译本也会有所困惑。根据《伤寒论》可知,患厥阴病者体内会有“阴阳消长、邪正进退及寒热错杂”的症候。而厥阴的意思是阴气发展到最后阶段后,开始向阳的方面转化。故魏本和WHO译本的意译能够适应语言维的转换,使译文读起来流畅达意,但难以实现文化维的转换。从六经传变的角度来看,“Greater Yin”的译法也符合厥阴病阴阳变化的顺序。故笔者认为罗希文Jueyin (Greater Yin) Syndrome的译法能够在不仅能在语言维实现成功转换,还能保留中医六经病名的文化特色,实现文化维转换,以实现中医典籍知识与中医文化传播的交际意图。

4. 结论

《伤寒论》六经病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让英语读者了解中医知识和中医文化。目前六经病名的几种知名英译本的研究缺乏适当的解读,六经病名译文不同版本也难以形成一致的参考标准和统一旗帜 [15],从而实现中医药对外交流的目的 [16]。笔者通过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论的“三维”转换,对比分析了几部译著中对六经病名的不同译法,认为罗希文译本语言准确,能够传递六经病名的中医文化信息,从而达成六经病名英译的交际意图。故罗希文译本可作为《伤寒论》六经病名英译的参考标准。即太阳病可译为“Taiyang (Initial Yang) Syndrome”;阳明病可译为“Yangming (Greater Yang) Syndrome”;少阳病译为“Shaoyang (Lesser Yang) Syndrome”;太阴病译为“Taiyin (Initial Yin) Syndrome”;少阴病译为“Shaoyin (Lesser Yin) Syndrome”;厥阴病可译为“Jueyin (Reverting Yin) Syndrome”。罗希文译本基于音译与意译的综合译法,既能保留中医原本的特色,又能够向英语读者表达出中医的内涵,能够适应生态翻译学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的转换,实现六经病名英译的规范性。

文章引用

周姗姗. 论中医典籍《伤寒论》六经病名英译规范
Analysis on the C-E Translation Normalization for the Six-Meridian Disease Names in the TCM Classic Treatise on Febrile Caused by Cold[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5): 1323-132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5180

参考文献

  1. 1.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9.

  2. 2.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 2008(6): 11-15.

  3. 3. 李照国. 伤寒论(汉英对照) [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7.

  4. 4. 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5. 5. 魏遒杰. 实用英文中医辞典[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6. 6. 张仲景(东汉). 汉英对照伤寒论[M]. 罗希文, 英译.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7.

  7. 7.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 著.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M].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 148.

  8. 8. 贺娜娜, 徐江雁, 李盼盼, 朱剑飞. 中医病名英译的“求同存异”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5): 680-682.

  9. 9. 李照国. 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J]. 中国翻译, 2008(4): 63-70.

  10. 10. 李照国. 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 1996(4): 32-35.

  11. 11. 张仲景(汉). 伤寒论[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6: 2.

  12. 12. 王娜, 闻永毅. 浅谈《伤寒论》罗希文译本中的几个翻译问题[J]. 中国翻译, 2020(5): 130-135.

  13. 13. 李照国. 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76.

  14. 14. 王庆国. 《伤寒论》讲义[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5. 15. 谢舒婷. 统一旗帜下的翻译标准之争——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J]. 中医学报, 2013(1): 53-54.

  16. 16. 谢竹藩, 廖家祯, 刘干中, 张庆荣, 李磊, 唐汉, 王台. 评《中医药学名词》中的对应英文名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2): 169-17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