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08
(
2022
), Article ID:
55214
,
6
pages
10.12677/ML.2022.108237
香港儿童普通话习得偏误及教学策略
段蕊,陈君,张亚娜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收稿日期:2022年7月21日;录用日期:2022年8月17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26日

摘要
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定了“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并在全港范围推广普通话。本文选取9位4~12岁香港儿童,对他们的普通话语音习得偏误展开研究,并探讨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粤语,普通话,偏误研究,教学策略

Errors in Putonghua Acquisi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Hong Kong Children
Rui Duan, Jun Chen, Ya’na Zha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Received: Jul. 21st, 2022; accepted: Aug. 17th, 2022; published: Aug. 26th, 2022

ABSTRACT
After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formulated a language policy of “biliteracy and trilingualism” and promoted Putonghua throughout the territory. This paper selects 9 Hong Kong children aged 4~12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eir Mandarin speech acquisition errors and explore related teaching strategies.
Keywords:Cantonese, Mandarin, The Research on Errors, Instructional Strateg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中国内地经济不断发展,普通话使用的范围逐渐扩大,学习普通话的人群趋于年轻化。由香港中文大学普通话教育研究及发展中心统计表明,2009~2019年8月,香港二乙普通话达标率由20%提升至45%。普通话在港推行可谓成绩斐然 [1]。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布的2016中期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惯用交谈语言为普通话的人口(不包括5岁以下及丧失语言能力的人)由2006年的60,859人增长至2016年的131,406人,比例由0.88%增长至1.79% [2]。尽管将普通话作为惯用语的港人在数量上和比例上都有所增加,相对于粤语和英语,从使用人数和使用范围来说,普通话仍然不占优势。
国务院于1956年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普通话推广工作全面展开。九七回归之后,在全港范围内推行普通话,于1998年,普通话正式成为香港中小学教育核心科目之一。
虽然普通话教育在香港推行历史已久,但普通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现之一就是香港儿童在习得普通话过程中的语音偏误。
2. 研究背景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9名香港不同地区的4~12岁儿童,研究对象的母语均为粤语,第二语言均为英语,第二语言掌握程度熟练,研究对象所在学校均采取普教中的教学方式。
2.2. 研究方法
观察法。笔者搜集了上述教学对象的200个普通话教学视频,每个视频时长30分钟,包括生词讲解、课文讲解、会话练习三个部分,每个视频均完成了教学任务。
3. 语音偏误
按照香港中文大学普通话教育研究及发展中心编制与实行的普通话诊断评估,从声母、韵母、声调、音变四个角度来分析研究对象的语音偏误。
3.1. 声母
普通话的声母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普通话的声母有22个,分别是b、p、m、f、d、t、n、l、g、k、h、j、q、x、z、c、s、zh、ch、sh、r以及一个零声母(∅)。基于视频观察,发现香港儿童在习得声母时,常见的偏误有以下几点。
3.1.1. h、k不分
主要体现在声母“h”的音节错读为声母为“k”的音节。例如将“欢”读作“宽”、“画画”读作“跨跨”。通过视频观察发现,声母为“h”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为“ua”、“uang”或“uan”时,容易错读。例如花、滑、画、欢、环、黄等音节,声母“h”与其他韵母的拼合则不会出现此类偏误。例如“hēi”、“hǎi”、“háng”等音节基本不会出现偏误。
3.1.2. z、c、s和zh、ch、sh相互混淆
这一组声母的偏误主要体现在以zh ch sh为声母的音节错读为z c s为声母的音节,例如“鲨”读作“仨”;“橙”读作“层”,以及少量的以z c s为声母的音节错读为以zh ch sh为声母的音节,例如“三”读作“山”等。
3.1.3. z、c、s 和 zh、ch、sh与j、q、x相互混淆
对于香港人来说,舌面音和舌尖音是普通话习得的难点,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舌尖音z c s与zh ch sh错读为舌面音j q x。例如将“狮子”错读为“西几”;将“橙子”错读为“晴几”;“这”错读为“介”。另外,也有少量将舌面音错读为舌尖音的偏误现象,例如将“将来”错读为“脏来”。
3.1.4. 零声母音节错读为有声母音节
表现为给零声母音节增加了声母,例如将“摁”错读为“印”;将“文”错读为“门”;将“味”错读为“妹”。
3.1.5. 声母d、z的浊化
声母d、z在现代汉语语音系统中都属于轻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香港儿童在读一部分以d为声母的音节时发生浊化现象。在读一部分以z为声母的音节时,发音部位偏上、靠前,发生浊化现象。
3.1.6. 声母r的偏误
这一偏误表现为读声母为r音节时,唇形变圆、发音短促。发音部位靠后,介于汉语拼音r与国际音标/r/之间。
3.2. 韵母
3.2.1. 单元音e的偏误
9名调查对象在发韵母为e的音节时均出现偏误,且9名调查对象偏误形式相同,都是发音部位靠上造成的偏误,发音部位偏差导致在读韵母为e的音节时听感上介于e与er之间。除此之外,一部分调查对象还兼有将“sè”这一读音错读为“sì”的偏误情况。基于课堂视频观察以及综合各类文献,有理由认为单元音e是香港儿童习得普通话的一个难点。
3.2.2. 撮口呼韵母与齐齿呼韵母相混淆
此类偏误表现为在读撮口呼韵母时易错读为齐齿呼韵母,例如将“学”错读为“鞋”;将“圆”错读为“言”等。
3.2.3. 鼻韵母的相互混淆
主要体现是韵母an、en、in与ang、eng、ing的相互混淆,即所谓的前后鼻音不分。例如“天安门”错读为“天肮萌”等。值得注意的是,9位调查对象未在ün和iong上出现混淆情况。
3.2.4. üan和uan韵腹缺失
表现为在读韵母为üan和uan的音节时会缺失韵腹a,例如“满”的读音错读为类似于“mǔn”的读音;将“远”错读为“允”等。
3.3. 声调
声调偏误是调查对象语音偏误中最突出的部分,有以下表现。
3.3.1. 一声错读为四声
例如“八”错读后音同“爸”;“妈妈”错读后音同“骂骂”(第二个字轻声);“哥哥”错读为“个个”(第二个字轻声)等。
3.3.2. 二声错读为四声
例如“足”错读为“zù”;“学”错读为“薛”;“阳”错读后音同“央”。
3.3.3. 三声错读为二声
例如“想”错读为“祥”;“海”错读为“孩”;“起”错读为“齐”;“姐姐”错读后音同“节节”(第二个字轻声)等。
3.3.4. 四声错读为二声
例如“画”错读为“滑”等。
3.4. 音变
普通话的音变现象包括轻声、儿化以及变调。在面向香港儿童的普通话教学中,重点内容是轻声、儿化、“一”、“不”的变调。通过观察课堂视频,发现调查对象对儿化和变调掌握情况较好,偶有错误也能自行或在教师的提示下改正。但在轻声方面存在“不够轻”的问题。现代汉语中,轻声是指四声在语流音变中形成的又轻又短的调子。研究对象在习得轻声时,普遍存在把轻声音长拉长、音强加重的现象。
4. 偏误原因
4.1. 母语负迁移
以香港语言学学会于1993年制定的《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为例,香港粤语中存在声母19个,韵母53个。普通话中声母和韵母的数量分别为22、39。由此可见,香港粤语声韵母和普通声韵母在数量上差异较大,其中粤语与普通话的差别在韵母上体现得最为明显。除此之外,香港粤语包括相对完整的入声韵,这也是普通话语音系统中所没有的。
以舌尖前音z c s舌尖后音zh ch sh与舌面音j q x为例,在普通话中属于两套不同的声母,但在香港粤语z c s却是舌尖前音z c s和舌面音j q x的合体。此外,香港粤语中并没有zh ch sh这一组声母。在这样的情况下,香港儿童在习得普通话时,极易将这三组声母相互混淆。使发音介于z c s和j q x之间,也就是所谓的“女国音”。
4.2. 目的语知识的泛化
在普通话中,舌根音“g、k、h”属于三个音位,它们之间界限分明不易混淆。但目前看来,香港粤语中舌根音和普通话的对应并无特定的规律。在普通话中一部分舌根音节例如“开”“空”的声母在香港粤语中读作“h”;而另一些音节例如“快”“苦”“款”等在香港粤语中则读“f”。这些普通话中舌根音的音节在粤语中依然没找到确定的规律,只能一一记忆、认读。由于此类情况的存在,香港儿童习得普通话的时候习惯以香港粤语中舌根音的声母转化为普通话的声母,从而产生“类推错误”,造成舌根音互混现象。
另外,以h、k为例,香港地区在发声母为h的音节时,发音部位相对偏下,摩擦较轻。普通话中以h为声母的音节发音部位相对较高,摩擦较强,因此学生在习得过程中容易“用力过猛”,将h为声母的音节错发为以k为声母的音节。现代汉语中,根据发音方法的不同,将h、k分为擦音与塞音。其差别是发塞音时,发音部位形成闭塞,气流冲破阻碍从而发声。擦音则是发音部位接近,摩擦成声。学生在发“ha、hei”等音节时,受韵母影响,舌位较低,发音部位缝隙较大,因此不容易出现偏误。学生在发“hua、huan”等音节时,受韵母影响,舌面后抬高,缝隙较小,学生容易将发音部位闭塞,从而将擦音错读为塞音。
4.3. 学习策略不当造成的偏误
学习策略不当也会造成语音偏误。香港儿童一个普遍的发音特点就是惯于发“懒音”。所谓懒音就是在发音是不发完整的音节,例如“橙”“横”等字在发音的过程中丢失了后鼻音。
5. 教学策略
5.1. 关于声母
5.1.1. 舌尖音与舌面音
香港儿童在声母部分问题最大的当属舌尖音和舌面音。首先是舌尖后音“zh、ch、sh、r”,受元认知策略中自我监控的影响,这一组声母在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并不会出现明显错误,这一组声母的偏误主要体现在日常对话交流中,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后的时间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日常对话中对这一组声母的正确发音,培养学生正确的发音习惯。
5.1.2. 舌面音
舌面音前音j、q、x是一组显著偏误的声母。学生在读以舌面音为声母的音节时,容易发成“女国音”。主要原因是发音部位靠前,介于舌面音与舌尖音之间。教师可以采取要求学生上下齿错开的方式练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舌面的作用,减少舌尖的影响。具体做法有:让学生在口腔自然的情况下上下牙齿咬合发音,寻找正确的发音部位;让学生下齿在前,上齿在后,作“地包天”状,练习发音 [3]。两种方法效果虽因人而异,但反复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发舌面前音的习惯。
5.1.3. 舌尖后音
舌尖后音又叫“卷舌音”或“翘舌音” [4]。香港粤语中并无所谓“翘舌音”,也就是舌尖后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对舌尖后音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 教师将舌尖后音称为“卷舌音”,要求学生将舌头“卷起来”发音,学生把握不好卷舌程度,发音困难。实际上,在发舌尖后音是,需要将舌尖抬起,将舌尖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形成阻碍,从而发音。从这一点上看,“卷舌音”这一叫法是否得当,值得商榷。2) 舌尖后音r发音受到英语影响,会偏向于发国际音标中[r],学生在读以r为声母的音节时,口型偏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将嘴角向两边咧开,将下排牙齿完整露出,从而提高学生在读或说以r为声母的音节时的准确度。还可以使用教学中常用的“带音法”,即先让学生发zh、ch、sh从而带出声母r的发音。这两种方法可以减少学生习得普通话时的偏误现象。
5.2. 关于韵母
5.2.1. in、ing的偏误
in-ing这两个韵母在香港儿童习得普通过程中极易出现偏误情况。表现为发音介于两者之间。在读“in-ing、ing-in”音节组合时较为困难,例如“阴影、影音”等。相比之下,en-eng混淆的情况较少,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组韵母,先发“en-eng”然后带出“in-ing”,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in-ing”这一组韵母掌握熟练程度。
5.2.2. 儿化韵
儿化韵对于香港儿童而言是普通话习得的又一难点。“儿化”是指在普通话中,韵母带有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 [5]。香港普通话中基本没有这个音变现象,对于普通话儿童学习者而言,理论解释较难理解,因此,直接示范跟读是高效的方式,将儿化韵带入具体场景中,例如将“这里”替换为“这儿”、“小孩子”替换为“小孩儿”等,培养儿童学习者的语感。
6. 结论
基于视频观察发现香港儿童习得普通话时,在多个部分存在偏误。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母语负迁移以及目的语知识泛化,香港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香港儿童有很大一部分能够说流利的英语,但也对普通话的习得造成干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减少学生在习得普通话过程中的偏误情况。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交际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在尽可能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操练,提升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水平,切实促进普通话在香港的发展。
文章引用
段 蕊,陈 君,张亚娜. 香港儿童普通话习得偏误及教学策略
Errors in Putonghua Acquisi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Hong Kong Children[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08): 1772-177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8237
参考文献
- 1. 香港中文大学普通话教育研究及发展中心. 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EB/OL]. http://www.fed.cuhk.edu.hk/~pth/, 2022.
- 2.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 2021年人口普查-资讯中心[EB/OL]. http://www.census2021.gov.hk, 2022-06-30.
- 3. 李颖. 粤语区学生普通话语音教学策略探究[J]. 高教学刊, 2019(24): 99-101+105.
- 4. 黄伯荣, 廖旭东. 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上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9-32.
- 5. 黄伯荣, 廖旭东. 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上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