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Vol.
11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6922
,
6
pages
10.12677/JC.2023.114129
中国台湾电影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探析
张思楠*,刘婕,王湘涛
长春光华学院电影学院,吉林 长春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26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2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1日

摘要
中国台湾电影随着20世纪后期“新浪潮”的发展陆续被大众所熟知,以其崭新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触及和剖析了人们关注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但是导演们过于重视描写严峻冷酷的现实生活,揭示生活本质,反而显得急功近利,缺乏整体目标。中国台湾电影无形之中对促进两岸文化传播有着重大启示,所以应该适应新时代的主流思想,一边启蒙,一边批判,将更好的作品带给世界观众。
关键词
中国台湾电影,电影历史,评价调研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ese Taiwan Films
Sinan Zhang*, Jie Liu, Xiangtao Wang
Film School of Changchun Guanghua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Received: Oct. 26th, 2023; accepted: Dec. 2nd, 2023; published: Dec. 11th, 202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Wave”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Chinese Taiwan films gradually became well-known to the public, touching upon and dissecting social phenomena and issues with fresh content and unique expressive forms. However, directors’ excessive focus on depicting the harsh and bleak realities of life, aiming to reveal its essence, ironically appeared short-sighted and lacking a holistic vision. Unbeknownst to them, Chinese Taiwan films have inadvertently provided significant insights into promoting cross-strait cultural exchange. Therefore, it should adapt to the mainstream ideologies of the new era, enlightening and critiquing simultaneously, in order to deliver superior works to global audiences.
Keywords:Chinese Taiwan Films, Film History, Evaluation Research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国台湾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蓬勃发展。中国台湾电影与大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中国台湾电影的类型包括剧情片、喜剧片、爱情片、动作片、恐怖片等。其中,台湾新浪潮是台湾电影的一大代表,以其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名。
2. 中国台湾电影的发展历史阶段
2.1. 中国台湾电影的发展初期(1925~1945)
1925年是我国台湾电影正式开始发展的元年,是我国台湾真正的电影萌芽阶段,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但是到了1931年的时候,日军统治时期,严重打压台湾电影产业的发展,他们甚至禁止电影拍摄人员在影片中使用中国的语言,企图从根源上扼杀台湾同胞对于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妄想借此达到割裂台湾与大陆的统一脚步,这段时间我国台湾的电影产业止步不前,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我国台湾电影才终于得到释放。
2.2. 中国台湾电影的释放与崛起(1949~1980)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非常多来自香港的影视制作公司通过与中国台湾本土合作或者独立制作的方式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影片,这是我国台湾电影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契机。六十年代的台语片真正标志着我国台湾影视产业的飞速发展。1962年设立了一个电影奖项——金马奖,该奖项每年一届,是作为华语电影最具有权威性的电影奖项之一,多少演员、导演对此趋之若鹜。好景不长,随着西方好莱坞大片的流入和盛行,中国台湾的电影产业由于没有新的突破开始止步不前,最终导致进入行业低迷时期。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也使台湾人民对本土电影产生了质疑之声,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主观意识鲜明,一时间对峙分明,最终,导致了在1980年台湾电影的新浪潮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开始进入低迷时期 [1] 。
2.3. 中国台湾电影的涅槃与重生(1990~2010)
在1990年初期,我国台湾电影进入了低潮,但是在中期,由于导演们的不懈努力和创新,推出了一批批优秀影片,如《悲情城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使得电影产业重回正轨。自此以后,中国台湾电影产业进入了高峰期 [2] 。
2.4. 中国台湾电影的稳固发展(2010~至今)
经过一系列的波折,在2010年,台湾地区的电影终于开始了繁荣复苏之势。近年来,我国台湾电影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海角七号》、《不能没有你》等作品在亚洲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在欧美地区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3] 。
3. 中国台湾电影的发展特色
中国台湾电影始于日军侵袭时期,它的成熟与发展是伴随着各个时代的社会发展趋势的,其特色就在于强调导演的个人风格以及贴合中国台湾的发展历史 [4] 。2007年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三个奖项。娄烨导演的《推拿》、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等等也不甘示弱,相继获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电影产业的多元化趋势,近几年中国台湾的电影发展开始出现下滑趋势,那么中国台湾电影这么多年从衰败到繁荣再到衰败的沉沉浮浮历史进程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电影特色才能既造就一批名导,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呢? [5]
3.1. 浓郁的传统性以及文学性
从始至终台湾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使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其他国家侵略的干扰,但是在本质上,中国台湾的电影自从诞生之初就是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即使不断被外来文化侵扰,但是始终是无法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4] 。首先是以琼瑶阿姨的“言情时代”为开端。这一部部朦胧的爱情影片,大大满足了70年代的年轻人对于爱情青涩懵懂的美好向往,但是很明显这种超脱了现实的美好幻想不久就被严肃题材的电影所取代了 [5] 。
因为时代的变革和发展,以侯孝贤导演为代表的80年代导演面临着严肃的社会现实生活,在这种严肃压抑的生活氛围中,人们只能从各式各样的小说中寻找心灵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 [3] 。例如经典的影片《风柜来的人》、《好男好女》等。从这些影片中都可以看见强烈且浓厚的文学色彩。其次还有一些导演喜欢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时年代的社会相结合,这样拍摄出的电影具有非常的具有中国的特色。这些将一个最为真实的中国台湾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为观众普及台湾特色的同时也带给了观众们独具特色的审美体验。
3.2. 独特的时尚感和现代性
小清新类的电影在中国台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类电影的主题就是爱情与亲情,青春和成长。中国台湾的导演们擅长将这些感性与理性的东西交杂在一起,恰恰因为这一点,小清新类的电影往往可以使用最小的成本来调动起观众最为感同身受的浓烈兴趣。这类电影的层次更为丰富也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接受能力也在提高,审美的包容性也更为广泛。这些因素就促使我国台湾的导演们在拍摄感情的基础上也十分的大胆,他们将“同性”题材在影片中或隐晦或直接的表现出来 [6] 。这些影片无疑是新颖的,直接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也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这一全新的突破点使我国台湾独具特色的“小清新”电影在美学上增色不少,也呼吁了人们关注当下同性情感的这一现象,也呼吁人们尊重每个人的审美喜好和内心最为纯真的情感。这一类电影通常大量的使用蒙太奇以及运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因为长镜头能够最大程度的还原场景,也能最大程度的展现事物的纪实性。长镜头将场景放缓放慢,让观众随着场景的全貌融入到电影中,引发强烈的共鸣。在唯美的构图和温馨的色彩的巧妙结合下,最大程度的展现了青春的流光岁月。以校园为故事的背景,例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不能说的秘密》、《蓝色大门》等。这些情怀化、诗意化的电影语言促使中国台湾的电影产业达到了一个小的高峰。
进入90年代后,蔡明亮等人成为了在我国台湾最为受瞩目的导演,他导演的影片风格略有些暗沉阴郁,例如《爱情万岁》和《你那边几点》等。他的电影更多的展现了一代人面对生活不断地思考、摸索以及诉求,给人一种现代的寓言故事的感觉,讲述了一个故事,一种道理。这种风格的电影显然不受人们的关注以及追捧,这就导致蔡明亮导演的作品虽然在国际上享有一席之地,但是在中国台湾本土地区却是曲高和寡 [6] 。
3.3. 相对的封闭性和尴尬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台湾涌现出了一批新鲜的血液,例如林正盛、易智言等等,虽然有一些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有学问的人才们加入到了电影的创作中,但是他们的电影更加的趋近于小品化,远离了电影本身的意义。由于殖民以及入侵,中国台湾的电影文化在发展的路途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封闭性,这就导致了本土的导演们无法更好地向前辈们学习,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创作感受,将更多的“私人”情感投入电影的创作中,从而导致他们逐渐的迷失了自我,太过于情绪化和个人化,从而不能更好地引发观众们强烈的共鸣感。本土化过于强烈就导致中国台湾的导演们在商业电影之风盛行的时候的,过于畏首畏尾,不敢大胆地创新以及突破固有的元素,何谈与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因此,我国台湾的电影长期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
令人费解与匪夷所思的是,中国台湾电影的总制片量虽然在不断减少,电影的票房也在不断地下滑,但是中国台湾的电影在国际上却受到极大的尊重以及好评。例如侯孝贤、杨德昌等人在国际上频频获奖,作品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台湾他们的作品以及电影风格却频频遭到滑铁卢,我国台湾的本地人民对此并不买账,这就使中国台湾的电影有一种奇怪的尴尬感。要想突破这种次元壁,打破这种尴尬感,就需要导演们突破自我,不断地创新,另辟蹊径。
4. 新时代中国台湾电影面临的发展困境
时代和社会从来没有停下不断发展的脚步,但是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因此而不断地提高,从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多元化的需求。中国台湾的电影产业遭遇滑铁卢,内地一些影片纷纷退出了金马奖的评选活动,这种情况就导致金马奖失去了本身的“含金量”,也使其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4.1. 本土电影的风格转变
这些年来我们望着中国台湾的同胞以及家人,越来越看不懂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有一些电影作品越来越“邪门”化,仅在2022年就有两部突破观众心理防线的电影上映——《哭悲》、《我愿意》以及《咒》。在人们的印象中台湾腔应该是最为甜美的语言,但是现如今却说着最骇人的剧本台词,昔日的“小清新”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阴森恐怖,但是台湾腔的鬼故事总感觉有些违和感。或许本来这可以是我国台湾电影的一次突破以及转型,但是显然结果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这些角度刁钻,题材深刻的影视作品没有精美的制作和深刻的立意,仿佛就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整体完成的过于粗糙,很明显的形式大于内容。拖沓的剧情,枯燥乏味的缓慢节奏,令观众乏味,从而丧失了观影的兴致。没有伏笔,没有悬念,吊不足观众们的胃口,全程打开上帝视角看完全片,不用动脑思考。内容匮乏,资金短缺,市场萎缩,这些致命的问题根本没有办法支持中国台湾的电影实现一次完美的突破以及转型。
4.2. 电影演员质量有待提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国台湾拿不出一定具有说服力的演员甚至是偶像。从《想见你》里许光汉的昙花一现之后,拿不出让人印象深刻又独具特色的演员们。没有记得住名字的演员,没有典型的代表作品,就会大大降低人们对于中国台湾电影产业的关注以及追捧。更甚至于我国台湾本土的娱乐记者都在感慨,台湾这个时代很快将没有“明星”。中国台湾和内陆的娱乐产业如今显然已经调换了地位的顺序,内陆观众或许叫不出几个我国台湾地区的明星演员,或许看不全几部台湾电影,但是中国台湾地区人们可能更熟悉《甄嬛传》、《苍兰诀》、《明星大侦探》以及《王牌对王牌》,更加熟悉TFboys。
4.3. 电影格局狭小转型失败
娱乐凋零的同时,阴冷残酷的现实主义在中国台湾这片岛屿上再一次生根发芽。冷峻的审视目光以及悲悯的人文关怀,终于还是再一次回到了中国台湾的电影创作中。中国台湾的导演们无法重现杨德昌导演与侯孝贤导演的史诗格局,亦也无法超越他们的历史成就。新一代的导演们不断地向内审视,自我观照,讲不出更广阔宏大的故事,也没办法实现全新的转型与突破。更为重要的是,从悲观的角度来看,经历了长期困顿的台湾电影在杨德昌导演逝世后,就只剩下年仅七十岁的侯孝贤还在走当年“台湾新电影”的道路上。当下中国台湾的电影不仅仅在电影的数量上持续萎缩,质量上逐渐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导演们失去了当年的艺术锋芒与创作的激情。
5. 新时代中国台湾电影发展的策略及未来展望
总体来说台湾地区的电影市场规模属于浅蝶市场,制片人以及演员的收益普遍不是那么高,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很多的企业以及投资商们不愿意加入到电影制作的投资中来。面的诸多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5.1. 从新市场寻找新契机
为了应对诸多挑战,也是为了促进台湾地区的电影产业良好蓬勃的发展,除了产业自身需要加快转型之外,还要调整运营机制。让“制片人”制彻底的取代过去的“导演”制,这样就使得电影剧本以及拍摄更加的贴近观众,从而促使新电影产业的彻底突破与转型升级。与此同时,随着两岸关系的改进,台湾地区更应该抓住大陆也在积极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机会,加强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借此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大陆的市场内需明显比台湾地区大,借此机会,台湾地区可以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与内陆进行创意合作。台湾创造新的创意,内陆有足够的流量明星与雄厚的资金实力。两岸可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共同合作将中国的电影产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开拓更大的电影市场,挖掘更大的电影商机。
5.2. 减少盲目的本土化
本土化是台湾地区电影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导演们总是在影片中着重突出强调本土化元素的重要性。然而事实上却不尽如人意的,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观众的同时,也使得台湾地区电影的兼容性相对较低,电影播出后,在台湾地区以外的地区获得认同感以及共鸣的可能性非常的低,这就大大降低了观众的阅片兴趣,长此以往,台湾地区以外的观众就会对台湾电影形成一种固化的思想,觉得电影千篇一律,不值得观看。
在保留一定的本土化的同时台湾地区的电影也应该适当地融入其他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这样既可以带给观众新奇感,也可以扩大观众的范围,重新拉近台湾地区电影与全国各地观众的距离。
5.3. 厚植台湾地区人才基础
推动“电影大师传承计划”,让有意交流学习的导演们或者是有意从事电影行业的人员跟随资深导演学习以及举行交流会并开展人才培训班。推动台湾地区的电影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提高台湾地区电影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与素养,使其影片与国际接轨。
加强对台湾地区成熟的电影制作团队的培养。提升台湾地区电影工业前、后期制作以及数字化的水平。帮助台湾地区建立起成熟的运营体系,降低运营成本,积累运营实力,提升整体的放映质量。
5.4. 中国台湾电影产业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台湾电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未来台湾电影应该更加注重国际化的发展,加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和合作,提高电影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应该更多地运用高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制作更加精彩、震撼的电影作品。中国台湾电影还应该更加注重多元化的发展,不仅涉及到电影的题材、风格、受众等方面,还将关注电影的社会责任、文化表达等方面。也要更加注重产业化的发展,加强电影制作和发行的专业化、规范化,完善电影产业链,提高电影的市场化程度。
6. 结语
归根到底中国台湾电影不温不火的本质就是文化的断层,主流已经归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在大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更新进步,加强交流合作才是不没落的根本。台湾从古至今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电影归根结底就是“华语”电影,希望两岸继续努力,通过团结力量,使得“华语电影”不断地丰富、完善起来,最终走向世界。
文章引用
张思楠,刘 婕,王湘涛. 中国台湾电影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ese Taiwan Films[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04): 868-873.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4129
参考文献
- 1. 卢飞易. 1949-1994台湾电影: 政治、经济、美学[M]. 台北: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
- 2. 焦雄屏. 台湾新电影[M]. 时报文化, 1988.
- 3. 韩雪松. 21世纪台湾电影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0.
- 4. 林吉安. 在地书写与主体性建构——试论台湾电影史学群体及其历史撰述[J]. 当代电影, 2017(6): 125-130.
- 5. 叶月瑜, 戴乐为. 台湾电影百年漂流[M]. 台北: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2016.
- 6. 陈飞宝. 台湾电影史话[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NOTES
*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