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8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6452 , 8 pages
10.12677/Design.2023.84273

自然辩证法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莒县浮来山景区为例

赵晓艳,石峰*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收稿日期:2023年9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24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日

摘要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揭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对旅游景观设计意义重大。文章以莒县浮来山景区为例,从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辩证观三个方面分析了自然辩证法与景观设计的内在联系,以挖掘旅游景观设计中自然辩证法的应用,并对浮来山旅游景观设计提出相关提升对策研究。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科学技术观,辩证观,旅游景观设计

Dialectics of Natur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in Tourism Landscape Design

—Taking the Fulai Mountain Scenic Area in Juxian as an Example

Xiaoyan Zhao, Feng Shi*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Received: Sep. 12th, 2023; accepted: Nov. 24th, 2023; published: Dec. 1st, 2023

ABSTRACT

Dialectics of n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rxist philosophical system. As a scientific methodology, dialectics of nature reveals the laws of understanding nature, transforming nature, and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ourism landscape design. Taking the Fulai Mountain Scenic Area in Juxi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lectics of nature and tourism landscape design from three aspects: nature vi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iew and dialectical view, in order to excavate the application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in tourism landscape design,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Fulai Mountain.

Keywords:Dialectics of Nature, View of Nature,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alectical View, Tourism Landscape Desig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景观作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 [1] ,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探究都有不同的理解:生态学家理解为生态系统,建筑学家解释为建筑物的配景,艺术家将其视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 [2] [3] ,而旅游学家把景观当做资源。英国的景观设计师伊恩·汤普森认为,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4] 。景观设计师杰弗里·杰里科曾在他的著作《人类的景观》中指出,“景观设计可能会被公认为最全面的艺术”。当今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将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环境思想融入到旅游景观设计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所需。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探讨人、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的方法论。深入挖掘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辩证观,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成果融入到旅游景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科学的方法论趋于实证化,加强景区的生态保护与科技融入,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为游客提供不同的体验和个性化要求,使环境各要素实现整合,资源得到开发和增值,生态受到保护,从而实现旅游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平衡。如何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指导旅游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将以实例分析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哲学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启示。

2. 研究综述

2.1. 国外自然辩证法研究进展

“自然辩证法”一词源自德语“Natürliche Dialektik”,创立于德国哲学家杜林1865出版的《自然辩证法:科学和哲学的新逻辑基础》( [5] , p. 70)。恩格斯在思考“自然科学的辩证法”问题时于1873~1876年间写下了共有94份标题为“自然辩证法”(Naturdialektik)的思考札记 [5] [6]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1873~1882年撰写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由论文、札记和片断等组成,是他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问题的重要著作( [7] , p. 8)。杜林的“自然辩证法”强调哲学属性偏向哲学思考,而恩格斯所讨论的是“自然科学的辨证思想”,注重思考自然科学的进步对哲学思维方法的影响 [8] 。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苏联出版,这对苏联、日本、欧美国家都产生了较大影响。1932年,日本设立了自然科学部门研究会,专门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1936年,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武谷三男把自然辩证法与物理学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从现象论到实体论,再到本质论的“三阶段论”科学方法论。同一时期,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的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基于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也相继发表了一些重要论著( [9] , pp. 183-191)。

基于WOS数据库的数据分析近二十多年来英语世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进展发现:国外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趋势逐年上升,研究热度持续不减。英国是研究重地,其次是英国和加拿大。研究主题与哲学、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教育相关,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地理学相结合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倾向于实证化和跨学科趋势,数字技术方向与自然辩证法日趋融合 [10] 。英国欧洲海洋地区结合自然辩证法出台了一系列商业渔业管理政策 [11] 。Anne Marie Maes的智能游击队蜂巢项目和Dennis Dollens的代谢建筑共享理论谱系将自然辩证法运用到细胞生命、城市占领和技术领域之间,将研究扎根于蜜蜂、微生物和计算模拟,这些都是生成设计、技术交流、人工智能和社区的参与者 [12]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揭示了物质形态动态发展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 [13] 。

2.2. 国内自然辩证法研究进展

1932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翻译出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中国产生了持久、广泛和深入的影响,特别是自然辩证法成为中国高等学校硕博生的重要学科后,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我国1978年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科学决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9] , pp. 183-191)。中国人接受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经过了德文原著、俄文阐释、日文翻译的三层思想过滤和知识叠加,最后为中文批判性解读,得以形成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研究( [5] , pp. 77-78)。

将中国知网作为数据库来源,分析国内自然辩证法研究进展。通过高级检索,设定搜索关键词为“自然辩证法”,时间不限定,可得到共有4906篇文献。通过知网后台的全部检索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文献发表数量来看,国内自然辩证法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2000年)为初始探索阶段,自然辩证法发文数量较为稳定且平缓。第二阶段(2001~至今)稳定发展阶段,自然辩证法发文数量成波动式平缓上升趋势,研究热度持续不减,说明自然辩证法在国内的影响深远而持久。从研究热点来看,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主题分布情况,偏重与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辩证法、当代价值、自然观、生态思想等热点相联系。说明自然辩证法在哲学、政治、教育、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方向是热点。从学科分布来看,学科分布占比最大的是哲学(1803篇)和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1792篇),分别占比30%以上,其次有科学、教育学、环境科学、医学、伦理学、物理学、社会科学、建筑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数学、图书情报学等。说明自然辩证法涉及的学科广泛,跨学科交叉,影响范围广。

2.3.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评述

从国内外自然辩证法研究进展对比看,国内在自然辩证法上的运用和实践偏向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与旅游学、地理学、数字技术等相结合的研究主题和实证化研究较少,需要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重点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探索莒县浮来山景区的提升对策研究,以期为自然辩证法与生态和旅游学的实证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3. 自然辩证法原理概述

3.1. 自然辩证法的概述

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7] , pp. 163-164)。“自然辩证法”一词,最初是恩格斯为其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的部分手稿所定的一个归类题目,其本意是“自然界的辩证法”,以后它的研究对象从自然科学技术逐渐扩展至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14] , p. 9)。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相交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科学的方法论和基础理论( [14] , pp. 8-25)。它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探究人、自然界、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普遍关系和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以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为中心线索。人(主体)、自然界(客体)、科学技术(中介)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其主要研究内容:即自然界一般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研究客体),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主体)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研究中介)。按照自然观、方法论和科技观三大块建构起来的自然辩证法,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合理性 [15] 。本文主要从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辩证观这三个方面入手,探讨自然辩证法在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3.1.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界是宇宙万物的总体,也是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看法和观点( [14] , p. 189)。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关系( [14] , pp. 209-21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和辩证的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关于自然界的本质极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优先存在的,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人们需要通过实践,用辨证的思维方式和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敬畏自然、改造自然并融入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6]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形态( [17] , p. 36)。人工自然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生态自然观包括有机整体论和自然价值论( [14] , pp. 219-230)。

3.1.2. 科学技术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是对自然科学的性质、理论结构与方法、发展规律、社会历史作用以及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等的哲学思考 [18] 。科学源于实践并指导和应用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分析了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解释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概括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其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辩证性、批判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3.1.3. 辩证观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联系的科学”( [9] , pp. 65-68)。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思想 [19] 。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辩证与统一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基本原则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 [17] , p. 37),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和系统思维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整体与部分相互统一,结构与功能相互统一。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在看待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对立和统一,又要抓主要矛盾,把握问题的本质。

4. 自然辩证法视域下分析浮来山景区

4.1. 浮来山景观设计与自然观

4.1.1. 系统自然观

自然界任何物质形态都是相互联系的系统,或者是某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对旅游景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自然界的系统观。旅游景观规划中的系统观主要体现在设计者如何合理有效地规划、控制和实施,使环境中基本要素之间既能互利共存,又相互竞争,从而形成稳定和谐的整体系统环境 [20] 。

莒县浮来山景区是以山地为旅游资源载体和购景要素的整体系统环境。浮来山地质遗迹保护区由浮来峰、佛来峰、飞来峰三座山峰组成,有千年古檀根、千年古观朝阳观、千年银杏树王、刘勰故居定林寺等名胜古迹,历史悠久 [21] 。对浮来山景区景观的设计,要尊重和维护自然和生物的多样性,重点保护这棵四千多年历史的银杏树,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八千年树龄的古檀根王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最,与五十余件根雕艺术作品均在浮来山中华人寻根观展出,其灵性与“天下第一银杏树”的长寿交相辉映,是自然的杰作。刘勰故居定林寺,建于南北朝时期,将建筑融合于浮来山自然风景之中,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要将这些自然景观与当地文化活动相联系,推出游山、寻根、祈福寿等活动,打造浮来山“福山寿地”的文化品牌,提升景区吸引力。

4.1.2. 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是人类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天然自然的产物 [22] 。创造人工景观,美化环境,优化空间,升华精神世界。人工自然观下的旅游景观设计既遵循自然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具有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环境性的特点,将人与自然的美感呈现于世,使得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

浮来山景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五百罗汉阵为人工自然观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五百罗汉造型逼真,独具匠心。石像布局因地制宜,精心安排,将宗教色彩和人文情怀相融合,最终达到自然景观与人工布景的和谐统一。中国人对石头有股特别的偏爱,以石为载体的文化,广泛存在于景区各个场景中。浮来山景区可以将石文化与莒文化相融合,为石铸魂,在不同的景区板块选择不同的主题和石刻内容,让石头讲述浮来山的传奇和故事。也可在山间点缀单纯的景观石,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文化石不仅仅是作为文化的载体而存在,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启发人、激励人、鼓舞人的精神图腾,让人在游览浮来山美景的同时身感受到体的放松与心灵的净化。

4.1.3.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主要包括生态学中的整体观、循环观、平衡观和多样性观及所揭示的生态规律 [23] 。旅游景观设计中广泛应用理查德T.T.福尔曼(Richard T. T. Forman)提出的斑块–廊道–基质这一理论模型。首先,斑块的尺寸、数量、形态、格局等因素会影响对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完整度等方面。其次,廊道可直接连通景观,有通道和阻隔作用,是独特的景观要素。再次,基质的持久性最好,分布范围最广,占地面积最多, 是景观斑块的背景生态系统,起重要的景观控制功能作用 [24] 。

浮来山景观的根雕艺术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和生态美,这种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生共存的关系。浮来山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主要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体现出了生态美、形态美、色彩美和意蕴美。人类在认识自然中要敬畏自然,避免破坏原生态的景观。景观的设计要遵循生态自然观的要求,考虑景观格局、生态进化的过程和大小尺度,景观生态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恢复,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社会等各要素和谐共存 [24] 。

4.2. 科学技术观之于浮来山景观

科学揭示客观世界固有的本质和规律,使人们获得真理性的知识,提高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和能力,技术则是把科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人类改造世界的水平和能力 [25] 。科学技术观在景区规划中的应用为基于空间观测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遥感观测技术(RS)是利用卫星和航空等影响设备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环境电磁波信息的收集和环境质量状况的观测识别技术和综合性应用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由计算机软件、硬件组成的用来收集、提取、转换、操作、分析和显示空间数据的一系列计算机系统和工具 [26] 。

通过遥感观测技术,可以获取浮来山景区大尺度区域的时间与空间信息资料,实时监测和掌握整个山区景观的信息数据。再者,通过专业软件构成的信息系统建立浮来山景观的大数据平台,进行多时空尺度的景观数据分析,便于更加科学地对浮来山景观进行优化分析。另外,借助虚拟模型和利用RS、GIS技术等手段可观测浮来山景区各个尺度的景观,并定性、定量分析某一生态范围内的时空演变。先进的信息技术可运用于浮来山景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区划与景观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指导人们对浮来山不同区域生态资源和物种多样性的开发和保护,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对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控。

4.3. 辩证观浅析浮来山景观

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强调矛盾是对立与统一的,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事物 [27] 。浮来山景区的设计既要看到过度的生态环境破坏可能会导致的后果,也要看到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效益。因此,在对浮来山景观进行设计时,生产建设和旅游开发活动应当尽可能维护和强化原赋资源的特色,保护浮来山的银杏树、根雕、古寺庙等自然遗产,避免环境污染和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避免因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而破坏土地;避免造成植被破坏、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环境卫生等环境的污染问题;避免节假日游客过多超出环境容纳能力而给生态造成压力。辨证观要求对浮来山景观设计过程中秉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利用的原则,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

5. 自然辩证法视域下浮来山景区提升对策研究

5.1. 自然观的应用

浮来山景区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出系统观、和谐观和生态观。浮来山景观设计要统一于浮来山的总体风格,和谐自然、美观宜人。任何一个景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与浮来山整体环境都有着既独特又统一的联系。

浮来山风景区的景观设计要综合考虑浮来山的地形地貌、游客的功能需求、浮来山特色植被的选择、景观的色彩搭配、景观空间的灯光设置以及景观设计元素的材料选择等。一是根据浮来山的地形、地貌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浮来山的自然特点,创造统一和谐的景观空间,让游客更加自然地融入其中。二是考虑游客的需求和行为习惯,如出入口位置、交通方式、公共设施等,注重景区安全。清除景区杂草和荆棘,大范围种植银杏树,让银杏树成为景区独特风景线。减小山路坡度,铺设防滑台阶,清除景区危石,建设特色栅栏,设置安全提示,安排警卫观察哨,提高景区安全。护栏要造型好看,构造牢固,具有分隔、导向作用,又具有装饰意义。三是考虑游客的方便性和舒适性。建设无障碍通道和临时休息的座椅,如座椅可创新成跟银杏树根造型,既要造型美观,又要符合实用功能及技术的要求。建设用银杏木制成的特色休憩区,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四是注重景观设计的统一协调,合理利用浮来山的空间和元素,区分不同的活动需求,创造出形式风格一致,色彩搭配协调,植物地形层次有序,整体环境自然舒适、特色宜居、美观和谐的浮来山生态景观。

特色IP产品打造。在旅游商品方面,表现出品牌的独特性和无法拷贝性,品牌能精准地体现出其文化内涵,起到告知并影响消费者的影响。将浮来山奇石、根雕、浮来山砚、浮来山千年银杏树、银杏树叶制作成特色的文创产品,可以绘制成邮票、明信片、彩绘、手工编织品、祈福袋等纪念品进行展示和售卖。在娱乐项目方面,建设瓜果种植采摘乐园、滑草基地、滑雪基地、儿童游乐场、骑马乐园、银杏叶手工作坊、浮来砚制作基地、滑翔翼基地、风筝基地、漂流基地和游览观光索道等,满足不同游客群体在不同季节的多种需求和沉浸式游玩体验,提升浮来山风景区的吸引力。在文化景观方面,举办各种庙会和文化艺术节,利用浮来山的特色景观拍摄抖音视频等,带动更多的人气。在特色饮食方面,对银杏果进行深加工,并创造浮来山的特色菜和山野菜,打造浮来山的特色名吃。

建设特色园亭。在浮来山的山顶上建亭,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美学、文化、环境、功能等方面,从而创造出具有生态特色又充满人文气息的浮来山风景区。浮来山建亭的布局需要考虑整体的视线效果、空间层次和功能性,使浮来山风景区更加和谐、自然。亭子是亭园的主要元素之一,其形式和风格需要考虑与浮来山环境的协调和统一。同时,亭子的位置和方向需要考虑浮来山景观的整体和谐。再者,在浮来山景区有溪水或池塘的地方建亭,亭的体量与水密切相关。通过桥、堤岸与陆地相连,贴近水面。溪水或池塘需要综合考虑浮来山整体空间的协调性、水质和水量的控制以及水生植物的选择和搭配。除此之外,亭园需要有适合的植物,以丰富浮来山景观效果和增强景区自然气息。浮来山亭园景区的特色植被需要根据特定的地理、气候、光照等因素进行选择。另外,独特的灯光设计和背景音乐可以增强亭园的夜间效果,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感受。游客或站或坐在亭中,既可以休息,又可以观赏水面景观,形成静与动的对比,产生一种动态美以及和谐美。也可以在浮来山景区平地处建亭,与山水、树林及绿茵地相结合给游客提供休息、纳凉、赏景、叹景的场所。

5.2. 科学技术观的应用

在游客体验方面,运用AI (人工智能)、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提供的灯、光、色和音效优化景区建设,提供不同的体验场馆,如3D虚拟展厅、数字媒体展馆、全息投影、数字沙盘、VR全景3D漫游展厅、人机交互展厅、沉浸式投影影院展厅、智慧博物馆展厅等,将莒县浮来山的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与科技相融合,给游客带来全新的多维度视觉化呈现和互动沉浸式空间体验,留下难忘的游客体验。在市场营销方面,建立浮来山旅游网站,进行网上全景旅游,借助网红带动公共号、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拉动流量和带动网红经济。打造具有浮来山特色的网红挖宝游戏和挖宝盲盒,制作专属浮来山特色的考古盲盒,提升浮来山品牌吸引力和知名度。在旅游管理方面,利用遥感的宏观性、时效性及探测手段的多样性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综合性及可比性来分析浮来山各种景观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分布特征、演变规律和空间镶嵌关系,实现对浮来山整个景区的全天候动态监测和管理。

5.3. 辩证观的应用

辩证观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保护和开发并重,人与自然共生共存。首先,加强对文物古迹的鉴定、划分和分级保护,如千年银杏树和古檀根雕的保护。其次,综合规划和开发浮来山上的刘勰故居定林寺等遗址,将莒文化融入到山中。将浮来山景区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块,确定各个区的分级保护控制措施,围绕特色人文和生态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和保护。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开发多样的旅游区块功能,实现符合旅游十二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标准。再者,创造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养殖动物和鸟类,建立小型动物园,能够在山中听到虫鱼鸟兽的叫声并看到有些动物的表演。设立小型游乐场,丰富娱乐设备,吸引年轻群体和亲子游群体。设置不同的研学基地、实训基地、展览馆等,为研学旅游提供便利条件。最后,不同的节假日可在银杏树前开展古装、太极、瑜伽、歌舞表演等活动,展示银杏春夏秋冬不一样的色彩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 总结

旅游景观设计是涉及哲学、科学、文化、艺术、历史、自然、科技、建筑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主要包含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本文重点从自然辩证法的哲学角度入手,以浮来山景区为例,分析了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辩证观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进行旅游景观设计时,应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去探究,掌握各个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对旅游景观进行优化配置,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实现景区的和谐发展,以及人、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统一。

文章引用

赵晓艳,石 峰. 自然辩证法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莒县浮来山景区为例
Dialectics of Natur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in Tourism Landscape Design—Taking the Fulai Mountain Scenic Area in Juxian as an Example[J]. 设计, 2023, 08(04): 2261-226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273

参考文献

  1. 1.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2. 2. Naveh, Z. and Lieberman, A.S. (1984)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Springer, Berlin.

  3. 3. Forman, R.T.T., et al. (1986) Landscape Ecology. John Wiley, New York.

  4. 4. (英)伊恩∙汤普森. 景观设计学[M]. 安聪,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22.

  5. 5. 高晞. 自然辩证法思想早期在华传播路径: 以《自然辩证法》两部导读译本为考察对象[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64(5): 69-78.

  6.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20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243-353.

  7. 7.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8, 163-164.

  8. 8.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M]. 第二辑.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181.

  9. 9. 肖广岭. 《自然辩证法》研读[M]. 北京: 研究出版社, 2021: 65-68, 183-191.

  10. 10. 彭丹秋. 21世纪英语世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概况: 基于WOS数据库的研究分析[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 32(1): 14-22.

  11. 11. Clark, R., Humphreys, J., Solandt, J.L., et al. (2017) Dialectics of Nature: The Emergence of Policy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Fisheries in English European Marine Sites. Marine Policy, 78, 11-17. https://doi.org/10.1016/j.marpol.2016.12.021

  12. 12. Dollens, D. and Maes, A. (2020) Dialectics of Nature: Metabolic Architectures Meet Intelligent Guerrilla Beehives. Leonardo, 53, 563-570. https://doi.org/10.1162/leon_a_01770

  13. 13. Han, B. (2022) Engels’ Philosophy of Openness and Nonlinear System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 1-8. https://doi.org/10.56028/ijerd.1.2.1

  14. 14. 张健丰, 张建琴, 徐示奥. 自然辩证法基本理论解读[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7: 9, 8-25, 189, 209-218, 219-230.

  15. 15. 许为民. 当代自然辩证法[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0-22.

  16. 16. 刘静.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生态思想的契合价值研究[J]. 陇东学院学报, 2020, 31(6): 106-110.

  17. 17. 蔡玲, 谈存峰.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J]. 农业经济, 2021(8): 36-37.

  18. 18. 林丽芳, 段晓梅. 自然辩证法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 绿色科技, 2013(2): 109-110.

  19. 19.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于光远, 等, 译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75.

  20. 20. 宗人旭. 园林景观规划中的自然辩证法[J]. 绿色科技, 2020(5): 67-69.

  21. 21. 何绪刚. 莒县审美文化形象与文化产业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20-23.

  22. 22. 王治东, 林德宏. 元哲学视角下“人工自然哲学”探究[J]. 江海学刊, 2015(3): 53-58.

  23. 23. 孟伟, 唐明贵, 王昭风.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题讲义[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7.

  24. 24. 刘烨. 韩城市黄河龙门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22-23.

  25. 25. 高建明. 科技进步与伦理道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3): 158-159.

  26. 26. 王磊. 景观生态设计的哲学审视[D]: [博士学位论文]. 沈阳: 东北大学, 2018: 74-79.

  27. 27. 李志刚. 景观设计要遵循自然辩证法[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24(3): 60-62.

  28.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