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12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67630 , 5 pages
10.12677/TCM.2023.126200

合谷穴的穴性及临床应用

解建利1,沈湘媛1,江明霞1,程为平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二科,黑龙江 哈尔滨

收稿日期:2023年5月3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19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6日

摘要

合谷穴是针灸临床应用频率极高的腧穴,合谷穴具有“疏风解表,清解热邪”“养血活血,祛瘀通络”“理气通腑,健脾和胃”“通关开窍,镇静安神”“舒筋活络,通经止痛”的作用。历代医家记载了大量关于合谷主治功用的文献资料,应用广泛,条理清晰。现代研究发现合谷穴主治头面部等经脉所过疾病,是治疗面口部的腧穴。为了进一步分析合谷穴的穴性特点,本文主要对合谷穴的穴名、定位、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便灵活应用,充分发挥合谷穴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合谷穴,穴性,临床应用,综述

Acupoi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egu Point

Jianli Xie1, Xiangyuan Shen1, Mingxia Jiang1, Weiping Cheng2

1Graduate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2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May 3rd, 2023; accepted: Jun. 19th, 2023; published: Jun. 26th, 2023

ABSTRACT

Hegu acupoint is an acupoint with high frequenc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egu acupoint has the functions of “dispelling wind and relieving exterior, clearing away heat evil”, “nourishing blood and activating blood, 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 “regulating qi and dredging fu-organs,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harmonizing stomach”, “dredging and opening orifices, calming and tranquilizing”, “relaxing tendons and activating collaterals, dredging meridians and relieving pain”. Doctors in the past dynasties have recorded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 on the functions of Hegu, which are widely used and clearly organized. Modern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Hegu is mainly used to treat diseases of meridians such as head and face, especi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and mouth areas. In order to further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gu acupoint,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name, loc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egu acupoint, so as to flexibly appl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Hegu acupoint.

Keywords:Hegu, Acupoint Attribute, Clinical Application, Review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合谷,经穴名,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根据文献和临床应用发现其具有疏风解表、清解热邪,养血活血、祛瘀通络,理气通腑、健脾和胃,醒脑开窍、镇静安神,舒筋活络、通经止痛的功效,本穴临床治疗范围广泛,可治疗全身性疾病,历代文献均有记载,多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头面五官等各科病症,且疗效显著。现结合临床探讨合谷穴的穴性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2. 穴名及定位

合谷穴,别名虎口,手阳明大肠经原穴。《灵枢·本输》云:“大肠上合手阳明,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为原”。《说文解字》曰:“合者合口也 [1] 。”《针灸甲乙经》云:“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间,手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2] 。文献记载其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背侧骨间肌–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桡侧部及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分布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 [3] 《备急千金要方》云:“在手大指虎口两骨间陷者中是”。《千金翼方》云:“在虎口后纵纹头,立指取之宛宛中”。《太平圣惠方》手大指两骨罅间宛宛中。

3. 穴性及临床应用

3.1. 疏风解表,清解热邪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肺经主表,肺朝百脉,故合谷主调气,轻清升散主升,主治外感邪气在表之诸疾,取之解表祛邪以通络。《针经摘英集》 [4] 里记载着:“治伤寒在表,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无汗,尺寸脉俱浮,宜刺手阳明合谷二穴”。临床症状可见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为主的麻黄汤证,可配风门穴,风池穴,列缺穴等;亦可见以发热较重,微恶风或不恶风,有汗或汗出不畅,头痛咳嗽,咽喉肿痛为主的银翘散证,可配曲池穴,大椎穴,内庭穴等。若兼见汗证,可配复溜穴调和营卫,主治汗液代谢障碍之疾患,如多汗、少汗、甚至无汗等。耿樱等 [5] 通过研究发现合谷穴具有“升、降、开、宣”的特点,可宣降肺气,清泻邪热。临床上有关针刺曲池、合谷穴治疗外感发热(风热证)的疗效研究 [6] [7] ,显示针刺曲池、合谷穴即刻退热疗效好,起效时间较快,总体临床治疗率高,针刺合谷穴疏风解表、清肃肺热、泻大肠热,针刺曲池穴解表除邪、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本经原合穴配伍使用可扶正祛邪、调整虚实表里。

3.2. 养血活血,祛瘀通络

中医学认为中风的病位在脑,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中风之为病,多以风邪侵袭阳经,故所选穴位多为阳经多气多血之穴,以激发阳经经气。手阳明经主宗筋,故针刺合谷穴使阳明经气血通畅。临床研究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用穴规律,发现合谷穴使用频率最高 [8] [9] 《素问·痿论》中记载:“治痿独取阳明”,合谷属手阳明经合穴,治疗中风患者伴有上肢麻木,半身不遂等诸症,调节阴阳平衡、行气活血、祛瘀通络。临床观察发现 [10] [11] [12] ,电针合谷穴、四渎穴等在透刺法中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疗效优于传统针刺,能明显降低手指肌张力,缓解拘挛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促进康复。洪东方 [13] 观察49例瘀血阻络型偏头痛患者,观察组采用针刺四关穴联合丹珍头痛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针刺四关穴联合丹珍头痛胶囊可有效抑制疼痛,疏通经络,临床疗效显著。李文龙 [14] 研究发现,远取太冲,近选合谷,治疗癫痫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临床观察久留针,值得推广。合谷属阳,太冲属阴;合谷主气,太冲主血;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两穴相配,阴阳互用,上下相合,气血同调,表明针刺合谷穴具有理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针刺太冲穴具有疏肝理气、平肝熄风的功用,两穴相互配伍共奏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之功。

3.3. 理气通腑,健脾和胃

《灵枢·本输》曾有记载:“大、小肠皆属于胃。”阳明经络肺过胃属大肠,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同气相求,合谷是大肠经原气所输注之处,故刺之可鼓动脾胃阳气,调节胃肠功能。《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凡取之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疾者也。”在临床上合谷穴可用于治疗腹泻、腹胀、腹痛、便秘等大肠疾患。张修红等 [15] 观察使用合谷、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其治疗后、随访时总有效率分别高达91.84%、93.88%,疗效显著。二穴合用,升散降浊,对治疗消化不良疗效颇佳。研究发现 [16] [17] ,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针刺选取患者的合谷穴、足三里、太冲穴、中脘穴,穴贴选择患者的胃、肝、脾、神门、交感、皮质下区域进行贴敷,能明显提升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症状,临床值得积极推广。现代医学研究 [18] [19] [20] ,临床上均选取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分别取穴合谷、足三里,给予电针干预,隔日1次,共5次,结果表明电针合谷穴、足三里对于胃蠕动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均能降低肠易激综合征痛敏感性,改善胃肠动力障碍,从而使胃蠕动亢进者趋于平缓,使胃蠕动平缓者恢复正常,提升胃肠神经系统兴奋,促进胃肠激素分泌。

3.4. 通关开窍,镇静安神

阳明经与督脉相互贯通,“督脉者,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通过针刺合谷调整脏腑阴阳,可清头健脑,通关开窍,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失眠等脑系病症,癫狂、癔症、抽搐等神志疾病。阮华英 [21] 通过研究按摩内关、合谷穴在转换型癔症护理中的应用,选择34例癔症患者,给予内关合谷穴按摩护理措施,起到通关醒脑开窍的作用,有效缓解了转换型癔症精神、躯体症状。临床研究 [22] [23] 发现通过对合谷、太冲、内关、足三里等穴位针刺按摩,改善微循环,改善血管收缩,对于治疗高血压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药物疗法。郑雯雯等 [24] 选择36例门诊收治的失眠症患者,选取合谷、太冲、百会、四神聪等腧穴,给予其针刺治疗,疗效显著。合谷泻阳明之郁热,补气安神;太冲泻肝郁平肝风,补肝养血,或补或泻,双调气血,共同发挥了镇静安神、扶正培元的作用。黄春凤 [25] 研究发现指压合谷穴对于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快速有效,按压此穴可以息风定惊、镇静开窍,迅速缓解痉挛。针刺合谷等穴位联合中药可以改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抽动症状 [26] 。

3.5. 舒筋活络,通经止痛

合谷穴,是六阳经的代表性原穴,多治疗阳经病证。《玉龙歌》 [27] 载有:“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神通”,提示合谷穴是治疗头面五官疾患的经验要穴,是止痛要穴。盛国滨等 [28] 通过研究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发现临床多选用合谷、下关、风池等穴,取用合谷以通经络治头面诸痛。崔银璐等 [29] 针刺合谷穴联合牵正散加减治疗中枢性面瘫8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疗效显著,针刺疏通面部气血,改善局部血液供应,提高面部血流量,纠正面容。多项临床研究 [30] [31] [32] 显示,通过不同手法针刺合谷穴,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最常见于传统针刺的平补平泻法;其次是采用艾灸、拔罐、穴位注射等方法;“倒马刺法”可直通三焦,协调脏腑,强化疗效,共同发挥舒筋通络,活血开窍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 [33] [34] [35] [36] ,电针合谷穴对受试者面口、下颌部痛阈有明显影响,指出合谷穴在统治面口疾患方面具有特异性。研究观察发现 [37] [38] [39] 艾灸三阴交、合谷穴对产程、宫缩痛及产后出血等情况的影响时,发现艾灸三阴交穴及合谷穴能明显改善分娩疼痛的现象,促进产程进展,减少产后出血量,艾灸作用温和,安全有效,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适宜临床广泛推广。

4. 小结

合谷穴是手阳明经的原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通过针刺、艾灸或按压等方式均可以调理阳明经气血,功善清泄阳明热邪,通腑理气而止痛,又有通关开窍而安神之效。

本文从穴名定位、穴性、临床应用的角度将合谷穴的穴性归纳为疏风解表、清解热邪,养血活血、祛瘀通络,理气通腑、健脾和胃,醒脑开窍、镇静安神,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作为临床常用穴,合谷穴的主治广泛地应用在外感表证、肢体经络、胃肠疾病、脑神经系统等方面,具有统治全身上下的特点。合谷穴单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与其他腧穴配合使用疗效更佳。如配合曲池治疗风疹;配合大椎、风池治疗疟疾;配合水沟、太冲、十宣治疗中风昏迷。

通过查阅近年有关合谷穴临床应用的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合谷穴虽应用广泛,但大部分归结于临床经验,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试验机制研究。希望通过对合谷穴的穴性及临床应用的探讨,能为临床针刺合谷取穴时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疗效。但限于笔者个人的临床经验及相关文献考据,对合谷穴穴性及应用的再探讨,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在未来临床使用中,明穴性,辨病证,正确组穴,结合适宜的刺灸方法,灵活应用,同各位进一步探索与验证。

文章引用

解建利,沈湘媛,江明霞,程为平. 合谷穴的穴性及临床应用
Acupoi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egu Point[J]. 中医学, 2023, 12(06): 1338-1342.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3.126200

参考文献

  1. 1. 许慎.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 2. 刘清国, 胡玲. 经络腧穴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M]. 第9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3. 3. 于晓华, 吴富东. “面口合谷收”的机制研究概况[J]. 针刺研究, 2011, 36(5): 388-391.

  4. 4. 杜思敬. 针经摘英集[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5. 5. 耿樱, 王丽萍. 浅谈合谷的功效及其临床应用[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 7(9): 23-24.

  6. 6. 罗思聪, 夏晓莉, 蔡鑫桂. 针刺曲池合谷穴治疗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疗效[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2): 52.

  7. 7. 张林, 李世兵, 周晓英, 等. 针刺曲池、合谷治疗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15, 31(1): 4-7.

  8. 8. 金晓露, 沈梅红. 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数据挖掘及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7, 44(1): 145-148+223.

  9. 9. 周亚军, 周鑫, 励洲楠, 金竹青.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特点分析[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7(3): 249-252.

  10. 10. 王熙, 牛红月. 针刺四渎穴、合谷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3): 26-28.

  11. 11. 张俊杰, 刘悦, 张丽华, 谢水平. 电针在透刺法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中临床作用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0(11): 111-114.

  12. 12. 王军, 王铁刚, 王顺. 针刺合谷穴治疗中风手痉挛60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5): 69-70.

  13. 13. 洪东方. 针刺四关穴联合丹珍头痛胶囊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49例[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2(4): 65-67.

  14. 14. 李文龙. 远近配穴久留针法治疗癫痫4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6, 24(6): 14-15.

  15. 15. 张修红, 陈金雄, 傅开龙, 黄楦槟. 足三里及合谷穴位注射维生素B1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 针刺研究, 2021, 46(12): 1043-1047.

  16. 16. 周聪. 针刺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探讨[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 12(8): 51-52.

  17. 17. 王蓉娣, 彭鹏鸣. 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 2020, 18(6): 131-133.

  18. 18. 覃颖, 郭孟玮, 蓝莹, 等. 电针不同穴位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动力和敏感性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20, 45(4): 293-298.

  19. 19. 蓝莹, 高誉珊, 朱文莲, 等. 比较电针“合谷” “足三里”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动力及结肠M3受体表达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0(12): 1044-1049.

  20. 20. 吴艳英, 任晓暄, 郭孟玮, 等. 电针足三里、合谷穴对IBS模型大鼠肠道痛敏及动力异常治疗效应的比较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0(6): 514-521.

  21. 21. 阮华英. 内关合谷穴按摩在转换型癔症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S3): 488-489.

  22. 22. 刘华玲, 黄雪嘉, 赵惠芬, 等. 穴位按摩治疗高血压效果研究[J]. 光明中医, 2016, 31(22): 3313-3315.

  23. 23. 郑丽维, 俞晓莲, 陈丰, 刘秀珠. 按摩四关穴对肝阳上亢证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J]. 中华护理杂志, 2015, 50(11): 1322-1326.

  24. 24. 郑雯雯, 范军铭, 王百娟, 杨煜珂. 针刺治疗失眠症36例[J]. 中医研究, 2020, 33(1): 53-55.

  25. 25. 黄春凤. 指压合谷穴位法对控制小儿高热惊厥抽搐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 2016, 22(34): 100-101.

  26. 26. 吴灵芝, 胡怡超, 姜天鑫, 翟静静. 自拟健脾熄风汤配合针刺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5(5): 827-832.

  27. 27. 杨继洲. 针灸大成[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

  28. 28. 盛国滨, 王丹, 唐英.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民间疗法, 2021, 29(1): 122-124.

  29. 29. 崔银璐, 王明月, 温如果. 针刺合谷穴联合牵正散加减对中枢性面瘫的意义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14(24): 221-223.

  30. 30. 吴立群, 旷徐, 许铛瀚, 等.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中合谷穴手法应用的文献综述[J]. 中医药导报, 2020, 26(3): 55-57+66.

  31. 31. 张立志, 许能贵. 合谷穴的“倒马针法”机制浅析及临床应用举隅[J]. 中国针灸, 2017, 37(1): 51-53.

  32. 32. 武彤阳, 衣华强.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 33(4): 459-460.

  33. 33. 杨慎峭, 陈婷, 周奇志, 等. 电针合谷穴对正常人面口部痛阈影响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 32(7): 1582-1584.

  34. 34. 王琴, 楚佳梅, 余静. 针刺合谷穴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30例[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2, 30(11): 67-69.

  35. 35. 周海燕, 刘旭光, 陈婷, 等. 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J]. 世界中医药, 2014, 9(12): 1568-1571.

  36. 36. 赵敬军, 李少源, 李霞, 贲卉, 荣培晶. 从“面口合谷收”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J]. 中医杂志, 2014, 55(23): 1996-1999.

  37. 37. 金子环, 霍桂霞, 杨建玲, 等. 艾灸三阴交、合谷穴对产程的影响[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 18(11): 1913-1915.

  38. 38. 马树祥, 金子环, 霍桂霞, 等. 艾灸三阴交、合谷穴对宫缩痛的影响[J]. 中国性科学, 2016, 25(8): 142-144.

  39. 39. 霍桂霞, 金子环, 李渤红, 马树祥. 三阴交-合谷穴艾灸对产程及产后出血量的影响[J]. 中国性科学, 2016, 25(7): 134-13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