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13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79951 , 10 pages
10.12677/TCM.2024.131026

浅析回药阿牙剌只法亦哈剌方中药物的 作用机理

陈诗琪,尹德辉,庞艳阳*

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海南 海口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4日;录用日期:2024年1月16日;发布日期:2024年1月26日

摘要

阿牙剌只法亦哈剌方是《回回药方》中记载的调理性泻药的著名方剂。此方由芦荟、撒荅亦忻的、阿咱儿公、阿撒龙、撒荅只、兀的八剌珊、咱法兰、麻思他其、哈必八剌散等组成。其具有清热去润、净血衡液的功效。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本草学专著及文献,分别浅析运用这几味回药的古今研究作用机理。

关键词

阿牙剌只法亦哈剌方,回药,作用机理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Drugs in A Ya La Zhi Fa Yi Ha La Formulae of Medicine Hui

Shiqi Chen, Dehui Yin, Yanyang P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Received: Dec. 4th, 2023; accepted: Jan. 16th, 2024; published: Jan. 26th, 2024

ABSTRACT

A ya la zhi fa yi ha la formulae are the famous prescriptions of rational laxatives recorded in Hui hui Yao Fang. The prescription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drugs: Aloe, Sa da yi xi de, A zan er gong, A sa long, Sa da zhi, Wude ba la shan, Za fa lan, Ma si ta qi, Ha bi ba la san, etc. The formulae have the effect of clearing heat and dehydrating, purifying blood and balancing liquid. Through consulting related herbology monographs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herbs.

Keywords:A Ya La Zhi Fa Yi Ha La Formulae, Medicine Hui, Action and Philosophy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阿牙剌只亦哈剌方是临床治疗痤疮疗效显著的回医方剂。《回回药方》考释记载:阿牙剌只亦哈剌方即番芸香、肉桂、甘松香合成的膏子药。欲纳尼即地面人言,法亦哈剌犹言苦味也,然此方最重者芦荟,芦荟味极苦,故因名云此方止于九味 [1] 。《医典》记载:法亦哈剌,即苦味调理性泻药,此方就是芦荟的调理性泻药。欲纳尼,为阿拉伯人对希腊的称谓。因《医典》等伊斯兰教医术亦传到中国新疆维吾尔族,故此阿牙剌只法亦哈剌方也出现在维吾尔族医药书中 [1] 。原书中记载:“芦荟比上药总分量加一倍,以上相和每服二钱。”全方具有清热去润、静血衡液之功效。其药理作用有抗炎抑菌、调节内分泌、改善微循环等,对寻常痤疮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方中诸药的具体药理作用及功效分析如下。

2. 芦荟

《中华药海》云:“芦荟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或斑纹芦荟的液汁经浓缩的干燥品。主要含芦荟大黄素甙、对香豆酸、少量α-葡萄糖、一种戊醛糖、蛋白质及多数草酸钙结晶 [2] ”。回药用其泄热导滞,杀虫,祛斑,颜容。主治便秘、经闭、惊痫、面斑、瘰疬 [3] 。

2.1. 功效主治

2.1.1. 凉肝清心

芦荟大苦大寒,入心肝经,清肝泻火,镇心除烦,清热熄风,可治惊风,泻火平木,疗癫痫 [2] 。《本草备要》云:“芦荟,苦寒。清热杀虫,凉肝明目,镇心除烦。治小儿惊痫五疳,齿蚀湿癣,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4] 。

2.1.2. 泻下通腑

芦荟味苦偏泻,性寒能清热,至苦至寒可泻下导滞,通腑破结,用于热结便秘 [2] 。《回药本草》云:“芦荟,味苦,性寒。有泄热导滞、杀虫、祛斑颜容之效。用于热结便秘、妇女经闭、小儿惊痫、疳热虫积、癣疮、痔瘘、瘰疬、颜面斑 [5] ”。

2.1.3. 杀虫疗疳

芦荟苦寒入脾经,能杀三虫,疗疳热,用于小儿疳积、虫疾 [2] 。

2.1.4. 燥湿涤痰

芦荟苦寒,清热燥湿,消痰核,解火毒,可用于痔疮,瘰疬 [2] 。

2.2. 药理作用

2.2.1. 泻下作用

芦荟的泻下功效主要作用于大肠 [2] 。芦荟能够有效地改善一些消化道症状,例如人们常以芦荟润肠通便,其作用的物质基础主要是蒽醌与蒽酮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在消化系统中相对稳定,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可以到达大肠内发挥作用,其中生物活性最强的是芦荟大黄素,能够有效刺激肠蠕动和肠液分泌 [6] 。芦荟苷也是芦荟的主要成分,现代药理学表明,芦荟发挥主要刺激部位是大肠,其机制主要是芦荟苷在大肠中被氧化成芦荟大黄素发挥其刺激性泻下作用 [7] 。

2.2.2. 治疗创伤

现代研究表明,含多糖类的芦荟凝胶制剂,不仅毒性低,可用于皮肤及组织的创伤烧伤,还可用于抗绿脓杆菌的感染 [2] 。

2.2.3. 抗癌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芦荟提取物1:500醇浸出物,在体内可抑制肉瘤和艾氏腹水癌的生长,从浸出物中分离出几乎纯粹的物(Alomicin),有更强的抗癌作用,其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5克/千克 [2] 。

2.2.4. 对心血管作用

① 对心脏的作用:研究表明,芦荟提取物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 [2] 。

② 对血糖水平的影响:芦荟叶提取物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正常大鼠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 [8] 。

③ 对血液的作用:实验证明2%的水浸剂,0.5 ml/kg的剂量可使家兔的白细胞增多并缩短凝血时间 [2] 。芦荟大黄素甙和异芦荟大黄素甙的混合物成分(aloin)能帮助排出人体内的污物,净化血液,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和血液的粘度,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和脑溢血的发生 [7] 。

2.2.5. 抑菌作用

① 抑制真菌作用:芦荟水浸剂(1:2)可对皮肤真菌有不同的抑制作用,醇津液对人型结核杆菌在体外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1:300~3000) [2] 。

② 抑制细菌作用:现代已有研究证实,芦荟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大多具有杀菌、抑菌、消炎、解毒、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其杀菌作用与抗生素的功能相同,并且具抗生素所不具备的功能,能清除细菌感染产生的有毒代谢物以及细菌被杀死后菌体留下的内毒素,可有效地消除粉刺、痤疮,临床上用于治疗皮肤炎。

3. 撒荅亦忻的

“撒荅亦忻的”为阿拉伯语“甘松”的音译名。《中华要海》云:“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香或者宽叶甘松的根茎及根。本品味甘,有浓烈的松节油样香气,故名 [2] 。甘松主要化学成分为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等 [9] ”。回药用其理气止痛,醒脾健胃,主要治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癔病、脚气 [3] 。

3.1. 功效主治

3.1.1. 行气止痛

甘松甘可缓急,辛香行散,温能祛寒,具有行气散寒,缓急止痛之功,乃理气止痛之佳品。善治脾胃虚寒证之胃痛及寒郁气滞的胸闷不适 [2] [10] [11] 。《回药本草》云:“撒荅亦忻的理气止痛、醒脾健胃。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效,用于胃脘疼痛、胸腹胀满、头痛、癔病、脚气。亦可用于头痛及精神忧郁等,并能驱蛔 [5] ”。

3.1.2. 醒脾健胃

甘松温而不热,香而不燥,甘而不滞,入脾胃经则善开脾郁、善行胃气,为醒脾开胃要药 [2] 。《本草备要》云:“甘松甘温芳香,宣,理诸气,开脾郁,治腹卒然满痛,风疳齿蚀,脚气膝浮 [4] ”。

3.1.3. 收湿拔毒

甘松辛香行散,甘缓解毒,外用有收湿拔毒之功,更入脾胃经,故善治脾胃两经湿热 [2] 。陈藏器云:“甘松主雀斑,风疳,齿龈溃烂如虫蚀,痔疮。”《开宝本草》云:“甘松香,味甘,温,无毒。主恶气,卒心腹痛满,兼用合诸香。”

3.2. 药理作用

3.2.1. 对心血管的作用

现代已有研究证实,甘松可延长心房有效、相对、功能不应期,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

3.2.2. 对平滑肌的作用

动物实验有抗痉挛舒张支气管作用 [2] 。

3.2.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甘松含有蒙花苷、熊果酸等有效成分,其中蒙花苷、熊果酸具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而通过提取得到甘松挥发油,通过对胃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对胃溃疡疾病的发生也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12] 。

3.2.4.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已有实验研究证实,回药甘松丸子的浸流膏能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降低正常大鼠的胰高血糖素,且对大鼠胰岛素水平无影响。

4. 阿咱儿公

“阿咱儿公”为阿拉伯语“牡丹皮”的音译名。《中华药海》云:“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以色丹者为上,故名。根含牡丹酚,牡丹酚甙、芍药甙、挥发油 [2] ”。回药用其清热、凉血活血、消淤。主要用于热入血分之发斑、惊痫、衄血、便血及痈疡、跌打损伤、骨蒸劳热 [5] 。

4.1. 功效主治

4.1.1. 清热凉血

牡丹皮,味辛苦,性凉,为清热凉血之药,常用于血热诸证 [2] 。《本草备要》云:“牡丹皮辛,苦,微寒,阴中微阳,入手足少阴心肾经,厥阴心包肝经。泻血中伏火,和血凉血而生血。破积血,通经脉,为吐衄必用之药。治中风,五劳,惊痫抽搐。除烦热,疗痈疮。下胞胎,退无汗之骨蒸 [4] ”。

4.1.2. 消瘀散结

牡丹皮味辛苦,性凉,辛能行能散,行气行血,苦可燥湿,泄热,通络,其凉又可清热,可用于血瘀气滞之疾病 [2] 。《汤液本草》云:“牡丹皮主寒热中风,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之气,腰痛,风噤瘛瘲癫疾 [13] ”。

4.2. 药理作用

4.2.1. 对心血管的作用

①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现代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丹皮酚能明显抑制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可能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有关。

② 降血压作用:静脉滴注丹皮水对实验动物有降压作用 [2]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发现丹皮酚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

③ 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现代研究证实,丹皮酚对正常及钙反常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具有抗氧化作用。邓波 [14] 研究发现,丹皮酚可以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

④ 降血糖作用:牡丹皮具有明显的降糖活性,虽临床试验和现代药理实验均已证实 [15] 。

4.2.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对小鼠具有镇静催眠镇痛作用,降低体温,抗休克及药物所导致的惊厥 [2] 。现代研究表明,丹皮总苷可减少小鼠最大电惊厥发作次数并延长戊四唑、士的宁、氨基腺所致小鼠惊厥的潜伏期及动物存活时间,增强苯巴比妥的抗惊厥作用。

4.2.3. 对肝脏的作用

戴俐明等 [16] 研究表明,丹皮总苷不仅对四氯化碳和乙醇引起的小鼠肝脏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可调节机体免疫炎症反应。

4.2.4.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李永伟等 [17] 报道,由丹皮、白芍、云等、泽泻、女贞子、旱莲草、蒲公英等药物组成的丹芍汤,具有清热滋阴利湿的功效,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肝肾阴虚夹湿热证型患者的炎症因子IL-6 (刺激系膜细胞的增生)有降低效应,并且具有改善肾病症状、减轻血尿、拮抗炎症因子、抑制体内炎症反应的作用。

4.2.5.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秦劭晨等发现丹皮酚可能通过下调NLRP3和caspase-1表达、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发挥对TNF-α诱导的HA1800细胞体外神经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18] 。

4.2.6. 抗菌消炎作用

试管内对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丹皮津液在试管内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2] 。丹皮酚在体外1:15,000浓度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1:2000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及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5. 阿撒龙

“阿撒龙”为阿拉伯语“白薇”的音译名。《中华药海》云:“白薇为萝藦科植物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根细微,色白,故名。根主要含白薇醇、挥发油、强心甙 [2] ”。回药用其清热、凉血。用治阴虚内热、风温灼热之失眠、肺热咳血、热淋、血淋、风湿痛,亦治卒中患者四肢浮肿,还用于急性热病中末期之灼热及衰弱病之消耗热、肺结核之骨蒸潮热 [5] 。

5.1. 功效主治

5.1.1. 清热凉血

白薇苦咸寒,入肝胃经。咸能入血,苦以泄热,寒能清热,然不伤阴血,清血分热而益阴血 [2] 。《本草备要》云:“白薇入心脾经。泻血热。苦咸而寒。为阳明、冲任之药。利阴气下水气。主中风身热支满,忽忽不知人,血厥,热淋,温疟洒洒,寒热酸痛,妇人伤中淋露,产虚烦呕 [4] ”。

5.1.2. 利尿通淋

白薇苦寒,苦能燥湿、降泄,寒能清热,入肺肾二经,上清肺热,通调水道,开水源,下泄肾之虚热,故能利水通淋 [2] 。《尔雅》注云:“薇,水菜。主利水道,下浮肿,润大肠。”陈藏器云:“薇,味甘,寒,无毒。久食不饥,调中,利大小肠。生水磅,叶似萍。”

5.1.3. 解毒疗疮

白薇苦咸寒,能清热凉血,解毒疗疮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等证 [2] 。

5.1.4. 熄风止痉

《汤液本草》云“白薇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 [12] ”。

5.2. 药理作用

5.2.1. 退热作用

薛宝云等 [19] 使用直立白薇水煎液提取物,实验结果表明直立白薇水提取物对酵母致热有明显的退热作用。

5.2.2. 消炎作用

通过现代动物实验表明,直立白薇水提物1.0、2.0、4.0 g/kg腹腔注射对巴豆油致炎剂所致小鼠耳廓性渗出性炎症具有非常显著的抗炎作用 [19] 。

6. 撒荅只

“撒荅只”为阿拉伯语“肉桂”的音译名。《中华药海》云:“肉桂为樟脑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主要含挥发油,鞣质,粘液,碳水化合物等,油中主要成分含桂皮醛、醋酸桂皮脂、苯皮醛等 [2] ”。回药用其补元阳、暖脾胃,除沉积、通血脉。用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癥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之上热下寒证 [5] 。

6.1. 功效主治

6.1.1. 散寒止痛

肉桂辛,大热,为纯阳之品,能散寒,通血脉,可用于寒凝气滞或寒凝血瘀所致各种痛症 [2] 。《本草备要》言:“肉桂治痼冷沉寒,能发汗疏通血脉,宜导百药,去营卫风寒,表虚自汗,腹中冷痛,咳逆结气 [4] ”。

6.1.2. 补阳助火

肉桂辛热纯阳,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能温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为治下元虚冷之要药 [2] 。《本草备要》言:“肉桂入肝肾血分。补命门相火之不足,益阳消阴 [4] ”。

6.1.3. 月经不调

肉桂温肾暖宫,散寒止痛,寒去凝解,血脉通畅,通则不痛,诸证自除 [2] 。

6.1.4. 杀虫止痢

肉桂味辛,则虫得辛则伏,性温,温脏祛寒以安蛔,温肾阳补命门治脾虚泄泻痢 [2] 。《本草备要》言:“肉桂从治脾虚恶食,湿盛泄泻,补劳明目,通经堕胎 [4] ”。

6.1.5. 阴疽流注

肉桂性温,温托化脓,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 [2] 。

6.2. 药理作用

6.2.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实验发现肉桂能扩血管降血压,增加心脏冠脉灌流量,及脑血流量,外周循环试验表明对外周血管也有直接扩张作用 [2] 。

6.2.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桂皮醛对大鼠有明显镇静解热作用并可减少某些药物引起的惊厥的死亡率 [2] 。

6.2.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桂皮油刺激嗅觉,能反射的促进胃机能,也直接对胃粘膜有缓和的刺激作用,使分泌增加,蠕动增强,呈芳香性健胃作用 [2] 。

① 对胃肠运动的影响:现代研究表明,肉桂具有温里散寒,止痛止泻的效果,使胃肠功能失调得到改善。

② 对肝胆功能:现代研究证实,肉桂水提物、醚提物和桂皮油十二指肠给药能明显增加大鼠的胆汁分泌作用。

6.2.4. 抗菌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桂皮油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其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大于阴性菌。

7. 兀的八剌珊

“兀的八剌珊”为阿拉伯语“黑色沉香”的音译名。《中华药海》云:“沉香为瑞香科植物沉香或白木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本品体重,如水下沉,香气浓烈,故名。主要含白木香,白木香酸,白木香醛,沉香螺旋醇,白木香醇,去氢白木香醇,丙酮提取物 [2] ”。回药用其降气、温中、暖肾。用于气喘咳逆上气、吐泻、脘腹胀痛、腰膝虚冷、大肠虚秘 [5] 。

7.1. 功效主治

7.1.1. 行气止痛

沉香辛香温通,温而不燥,行而不泄,具有良好的行气止痛作用,用于脘腹胀满、跌扑损伤 [2] 。《本草备要》云:“沉香治心腹疼痛,噤口毒痢,癥癖邪恶,冷风麻痹,气痢气淋 [4] ”。

7.1.2. 降逆调中

沉香质重沉降,气香升散。入脾胃经,和胃气,升脾气,性温而不燥,善行而不泄。降逆调中,治脾胃虚寒,升降失调,呕逆便秘 [2] 。《本草备要》云:“诸目皆浮,而沉香独沉,故能下气而坠痰涎。能降亦能升,气香入脾,故能理诸气而调中 [4] ”。

7.1.3. 温肾暖精

温壮肾阳,暖精益液 [2] 。《本草备要》言:“沉香,色黑,体阳,入右肾命门,暖精助阳。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 [4] ”。

7.1.4. 壮阳除痹

沉香,纯阳而升,体重而降,味辛走散,气雄横行,故有通天彻地之功,温养脏腑,舒筋活络,壮阳除痹之效 [2] 。《汤液本草》云:“沉香治风水毒肿,去恶气,能调中壮阳,暖腰膝,破癥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止转筋吐泻 [12] ”。

7.2. 药理作用

7.2.1.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沉香的水煎液对体外豚鼠回肠的自主收缩有抑制作用,并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痉挛性收缩,缓解痉挛性绞痛 [20] 。

7.2.2. 抑菌作用

国产沉香对人型结核杆菌有完全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亦有强烈抗菌功效 [2] 。

8. 咱法兰

“咱法兰”为阿拉伯语“番红花”的音译名。《中华药海》云:“藏红花又名番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柱头,出生于西藏回回地面,彼地红蓝花也,故名。柱头含多种胡萝卜素类化合物,分离得番红花甙,番红花二甲酯、玉米黄质番茄红素等 [2] ”。回药用其活血化瘀,散郁开结。主治忧思郁结,惊恐胸闷,产后瘀血,跌打肿痛 [3] 。

8.1. 功效主治

8.1.1. 活血化瘀

本药色红,入心肝经,味甘寒,有补血活血,祛瘀柔肝,凉血解毒之功 [2] 。《回药本草》云:“咱法兰有活血化瘀,散郁开结功效 [5] ”。

8.1.2. 散郁开结

本品甘寒,入肝心经,善于活血祛瘀,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 。“番红花,甘,平,用治忧思郁结,胸膈痞闷、吐血、伤寒、发狂、惊恐恍惚、妇女经痛、产后瘀血腹痛、跌打肿痛 [5] 。”

8.2. 药理作用

8.2.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闫美娟发现藏红花醛可以改善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损伤,通过调节TNF信号通路及相关靶点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21] 。

8.2.2. 对肝胆的保护作用

徐芳 [22] 发现,藏红花能减轻酒精及四氯化碳所致大鼠的肝脂变,并能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含量,从而利于肝损伤的防治。7.2.3对子宫作用:对动物子宫产生迅速而持久的兴奋作用 [2] 。

8.2.3. 免疫调节作用

何燕飞 [23] 研究发现,西红花可以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的转换率,对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有促进增强作用。

9. 麻思他其

“麻思他其”为阿拉伯语“芸香”的音译名。《中华药海》云:“芸香草为禾本科香茅属植物芸香草的全草。芸者,芸芸也,形容众多之意,本品为山坡生草本植物,气香而特异,故名。全草含酸性皂甙类物质、鞣质、蛋白质、粘液质、苦味质、糖类及酚性物质 [2] ”。回药用其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止咳祛痰 [5] 。

9.1. 功效主治

9.1.1. 清暑透表

味辛性凉,入肺、膀胱经,故能芳香化浊,辛凉解表,用于中暑轻证,夏月感冒等证 [2] 。

9.1.2. 清热解毒

凉能清热,苦能解毒消肿,用于咽喉肿痛,湿毒糜烂等证 [2] 。

9.1.3. 利湿和胃

味苦燥,性凉而清热泻火,辛可行散,芳香和胃,用于湿热蕴脾,湿热反胃等 [2] 。

9.1.4. 止咳平喘

本品功能清热毒,疏风清热,祛痰止咳,宣肺平喘可用于风热咳嗽,肺热气喘等 [2] 。

9.2. 药理作用

9.2.1. 抗炎平喘作用

① 抗炎:有学者对芸香的石油醚、乙醚、氯仿和甲醇提取物的抗炎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这些提取物对角叉菜胶所致炎性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② 平喘:芸香油和胡椒酮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 [2] 。

9.2.2. 止咳作用

芸香油和胡椒酮对豚鼠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并有明显抑制咳嗽的作用 [2] 。

9.2.3. 抗真菌作用

芸香油和胡椒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具有抗菌作用 [2] 。有学者用芸香冻干提取物及分离物能明显抑制番茄棘壳孢菌和大丽花轮枝孢菌的放射生长,显著地抑制全部供试真菌的生长。

10. 哈必八剌散

“哈必八剌散”即“蜜斯儿地面树上油合成的丸子药”。密斯儿为地名,此处不再赘述。

回医学认为痤疮与体内恶润,禀性衰败,先天禀赋有关,故治疗上应清热,祛除体内多余的润,净血,通血道,改善体质。中医学认为痤疮是素体阳热蕴热,熏蒸面部而发;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或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湿热痰瘀凝滞肌肤而发。治疗当清热利湿,健脾,活血。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病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和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等四大原因相关,部分病例的发生还与遗传、免疫和内分泌障碍等因素有关,治疗以抗菌消炎为主。

阿牙剌只法亦哈剌方中的几味回药具有清热去润、健脾净血之功效。此方重用芦荟,大苦大寒,清热泻下、燥湿涤痰以去恶润;撒荅亦忻的健脾祛湿,加强芦荟利湿去恶润的功效;阿咱儿公、阿撒龙、咱法兰、麻思他其凉血散结,解毒消疮以净血;更有撒荅只、兀的八剌珊温阳健脾,散寒祛湿。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非温化而不能去也,亦取阴得阳助则生化无穷之意。阿牙剌只亦哈剌法中的各味药具有抗炎、抑菌、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作用,能有效改善痤疮局部的微循环,抑制细菌繁殖,调节免疫,因而对痤疮有极佳的治疗作用。

11. 总结

回回医药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卫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挖掘、整理、研究回回医方及其应用,追溯其历史渊源,总结药物功效性质及作用机理,对于继承发扬具有东西方医药文化特色的回族医药文化来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822QN313)。

文章引用

陈诗琪,尹德辉,庞艳阳. 浅析回药阿牙剌只法亦哈剌方中药物的作用机理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Drugs in A Ya La Zhi Fa Yi Ha La Formulae of Medicine Hui[J]. 中医学, 2024, 13(01): 163-172.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4.131026

参考文献

  1. 1. 宋岘. 回回药方考释(上) [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231, 271.

  2. 2. 冉生德. 中华药海[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0: 41, 42, 567-569, 245, 246, 299-301, 864-867, 942, 943, 952-954, 1277, 1278.

  3. 3. 马成义, 陈卫川. 中国回族医药[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88, 92.

  4. 4. (清)汪昂. 本草备要[M]. 余力, 陈赞育, 校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57, 58, 62, 77, 78, 111, 131, 132, 161, 166, 167.

  5. 5. 单于德. 回药本草[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 72, 89, 90, 91, 93, 103, 104.

  6. 6. 闫昌誉, 李晓敏, 李家炜, 等. 芦荟的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应用[J]. 今日药学, 2021, 31(2): 81-90.

  7. 7. 孙鹏鹏, 张秀婷, 李惠, 等. 芦荟苷和低聚果糖复配物润肠通便作用研究[J]. 山东化工, 2021, 50(18): 199-200+203.

  8. 8. 张加鑫. 芦荟多糖对糖尿病大鼠创面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2023.

  9. 9. 海来约布, 蔡晓霞, 文阳, 等. 甘松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 32(9): 48-68.

  10. 10. 鲁玉梅, 袁玲, 张昊东, 等. 甘松性味归经与功效文献研究[J]. 山西中医, 2020, 36(11): 54-55

  11. 11. 邓雅文, 陈恒文, 武庆娟, 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甘松干预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J]. 中国现代中药, 2020, 22(9): 1485-1493.

  12. 12. 王萍, 徐青发. 甘松在消化内科的应用研究综述[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 2019, 6(5): 183.

  13. 13. (元)王好古. 汤液本草[M]. 竹剑平, 校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65, 105, 111.

  14. 14. 邓波, 舒远, 胡玲. 丹皮酚上调miR-223-3p减轻高糖诱导的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3, 31(9): 697-702.

  15. 15. 丁丽琴. 基于体内代谢-药效学研究牡丹皮降血糖的药效物质基础[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19.

  16. 16. 孙敏, 刘玉龙, 刘科, 等. 丹皮酚通过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改善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炎症与氧化应激损伤[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3, 39(6): 1078-1084.

  17. 17. 李永伟, 李俊彪, 詹林, 等. 丹芍汤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肝肾阳虚挟湿证型患者血清IL-6, IL-10的影响[J]. 中药材, 2000, 23(2): 118-120.

  18. 18. 秦劭晨, 王爱梅, 万晓波. 丹皮酚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损伤模型的保护机制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3, 30(3): 443-447.

  19. 19. 薛宝云, 梁爱华, 杨庆, 等. 直立白薇退热抗炎作用[J]. 中国中药杂, 1995, 20(12): 751-752.

  20. 20. 周永标. 沉香对肠平滑肌的药理作用[J]. 中药通报, 1988, 13(6): 40-42.

  21. 21. 闫美娟. 藏红花醛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河子: 石河子大学, 2023.

  22. 22. 徐芳, 施海东, 马建民, 等. 藏红花改善酒精性肝病患者的氧化应激作用及对Caspase-3、Bcl-2水平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0, 30(1): 39-41+44.

  23. 23. 何燕飞. 番红花花瓣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2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