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3
(
2022
), Article ID:
52748
,
5
pages
10.12677/ACPP.2022.113055
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张欣然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5月29日;录用日期:2022年6月9日;发布日期:2022年6月22日

摘要
伟大建党精神是引导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走向成功的精神密码,中国传统哲学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保持强大生命力的“灵魂”,伟大建党精神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既生发于中国传统哲学又有所超越。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下大同”理想、“知行合一”观念、“自强不息”精神、“以民为本”理念四个方面切入探究,明晰二者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期进一步推进对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的研究。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中国传统哲学,继承,超越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by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of the CPC
Xinran Zh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y 29th, 2022; accepted: Jun. 9th, 2022; published: Jun. 22nd, 2022

ABSTRACT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s the spiritual code that guid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success in the course of a century, whil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is the “soul” that has maintained the strong vital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contains rich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both originating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ranscending it. This article explores four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The ideal of “Great Harmony in the World”, the concept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e spirit of “unremitting self-improvement”, and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to clarify the dialectical and unif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with a view to further promote research 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Keywords: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nheritance, Transcendenc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纲挈领地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1]。这一论断拨开了学界关于建党精神内涵之“迷雾”,明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历程中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密码。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来源于革命先辈在建党时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来源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来源于中华大地几千年来孕育出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是“因”,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特质与其一脉相承,内含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底蕴;伟大建党精神是“果”,它在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养分后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做出创新与突破,在传承中“破茧成蝶”。
2. 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
习近平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2] 强调了继承、追溯历史的必要性。伟大建党精神不是无源之水,几千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中国传统哲学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渊源和理论预设,是它的“根”与“源”。总的来说,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体现在“天下大同”理想的指引、“自强不息”精神的滋养、“知行合一”观念的导向、“以民为本”理念的浸润四个方面。
2.1. “天下大同”理想的指引
“天下大同”理想是中国古代先哲构想中的理想社会,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文化理想和愿景,是中国传统社会语境下的“乌托邦”,对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核心精神是传统儒家所宣扬的“人人为公”的思想,是儒家思想核心“仁”的价值观念的最高体现。 [3] 关于“天下大同”理想的表述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礼记》中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最大的特点便是“天下为公”,即世界为大家所共享,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不存在阶级剥削,每个人各司其职、安居乐业,这样的构想虽然过于理想化,但其中可以明显看出一种对社会公平大于个人私利的追求。在春秋公羊学看来,这种“天下大同”理想最终的结果就是所谓“太平世”,即“天下远近大小若一”,不仅是一国之中,全世界的人都在“大同”的范围之中。这种天下大同的理想在近代民主主义者那里再次得到发展,康有为、孙中山等思想家对天下大同做出新的阐释,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诸如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大同世界”思想。不仅如此,“天下大同”理想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得以在近代中国生根发芽的现实可能性,在目标远景上,二者都致力于创造一个没有阶级、公平有序的社会,这种理想上的一致性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从外国传入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一种天然的认同感,也为共产党人形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抹上一层文化底色。
2.2. “知行合一”观念的导向
不同于西方哲学传统中知识论于实践论的二分,中国传统文化中将知识论与实践论统一为一种“知行观”。中国古代哲人从未停止过对“知行观”这一问题的讨论。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哲学在知行观上推崇“知行合一”的观念,二者正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一种相互需要的关系,行离不开知,知也离不开行。同时中国古代哲人与西方文化中对知识本身的追求不同,更加注重“行”,也就是实践,如荀子认为:“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合一”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相同之处,二者都十分肯定实践的必要性,这为二者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可能性。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观点便是二者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知行合一观念导向、熏陶下的中国革命先驱和一代代共产党人将“知”落实到“行”的实践中,形成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
2.3. “自强不息”精神的驱动
“自强不息”是中国经久不衰、影响至今的警句,可以说是一个贯穿古今的精神标识。“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卦·象传》(《大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包含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论和人生论,一方面,它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看法:“健”,也就是运动;另一方面,它体现出古人的人生论:“自强不息”,也就是一种刚健有为、勇于拼搏的精神。二者的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宇宙、世界处在恒久、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人的行为也应以天道为标准而自强不息。这里的“健”既是天道的运动、流转,也是人行事的一个根本准则,因此“自强不息”精神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永恒的价值,高扬乐观主义精神。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4] 同时这种“自强不息”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 [5] 的斗争观相融通,为二者的结合与更新提供可能。在“自强不息”精神的驱动下,共产党人不畏艰难、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形成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
2.4. “以民为本”理念的浸润
“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富有特色的政治哲学思想,它源于统治者和思想精英的治国实践和历史反思。 [6] 中国古代先哲对此有过许多阐述,如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不论是“民贵君轻说”还是“立君为民说”均强调了传统社会治国理政中“民”的重要地位。“以民为本”理念固然有所缺陷,它仍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唯君命是从”的封建伦理框架之中,为封建统治服务,无法做到真正的“民主”,但这种“以民为本”理念在封建社会的环境下确实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局限,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这也是近代中国一批知识分子诸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基础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依据。 [7] 同时这种发源于中国的“以民为本”理念也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相耦合,为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结合提供路径。在“以民为本”理念的浸润下,共产党人充分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站稳人民立场,在实践中形成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
3. 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超越
中国传统哲学是几千年中华文化凝结的精华,也是中国精神和文化的“灵魂”,这份精神遗产需要进行继承,但继承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任何哲学都来源于人类对时代问题的追问,古往今来的哲学均是哲学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把握到的时代。中国传统哲学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哲学思想,显然不能照搬到今天的中国社会。这时就需要在继承的同时进行创新与超越,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其结合了中国具体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今中国人民的智慧相碰撞、融通,诞生出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思想结晶。
3.1. 从“天下大同”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天下大同”理想虽然与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有着相似的价值追求,但实践证明仅靠传统的“天下大同”理想显然是无法解决近代中国问题、为中国的发展指明道路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便是对“大同”理想继承基础上的一大跨越。从古代思想家到近代民主主义者对于“大同”理想的认识均是建立在以“人的理性为依据”的基础之上,忽视了经济基础、阶级关系等基础要素,存在空想的成分。只有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才能使其实现从空想向科学的飞跃。仅靠传统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教和封建专制体制落后的生产关系无法到达“大同”之理想,也无法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正如邓小平所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处理好社会基本矛盾才可能真正实现“大同”之理想、实现全人类之解放。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由此生发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正是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理想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结晶。
3.2. 从“知行合一”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共产党人的知行观是在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础上对“知行合一”的超越。在伟大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最为明显地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合一”观念的导向。“初心”、“使命”是共产党人之知,“践行”、“担当”则为共产党人之行,其超越之处则最为明显地体现在鲜明的时代性与人民性。自诞生以来,党就有着明确的初心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若仅有初心与使命之“知”便只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在于发挥“知”对“行”的能动作用,从而“以知促行”,将初心与使命落实到为人民和民族奋斗的实践中。习近平曾深刻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8],只有重视实践的作用、重视知与行的统一,才能更好地“以行促知,以知促行”。在“知行合一”观念的导向下,一代代共产党人在不同时代把初心和使命内化成为内心的坚定信念、外化成为实际行动,进行了一系列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实践。
3.3. 从“自强不息”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自强不息”精神构成了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底色之一,最为突出地表现在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共产党人充分吸收传统“自强不息”精神的养分,并以此为基础在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中国传统哲学中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的“自强不息”精神在革命实践中升华为一种饱含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色彩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倘若没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近代摇摇欲坠的中国恐怕早已被列强瓜分;倘若没有集体主义的引导,充分考虑到人民的利益并在革命中发动群众,空有斗争的勇气却没有斗争的方法策略也难逃失败的命运。中国共产党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却通过了实践的考验。一百年前,革命先辈们冒着流血牺牲的风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巨轮”有了航行的方向。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不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建国初期原子弹、氢弹的研发;不论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大改造”,还是步入新时代后不惧美国对核心技术的封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无数共产党人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为了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而英勇斗争、不懈奋斗。
3.4. 从“以民为本”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以民为本”理念在伟大建党精神中具体表现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中国传统“以民为本”理念的延续与创新。传统的民本思想虽然在传统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因素,但其仍困于封建社会、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最终仍是为了稳固封建君主的统治。这与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有其鲜明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它吸收了“以民为本”理念中科学合理的成分,是对传统“以民为本”理念批判的继承。中国共产党不论是初心和宗旨,还是建党百年的斗争与实践,人民的利益始终是党奋斗的价值旨归。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权利掌握在少数精英阶层、利益集团的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 [1]。可以说“不负人民”是建党百年历程中实践的“精神灯塔”,是一直以来党得到人民拥护的密码所在,也是未来指引党实践的根本价值取向。
4. 小结
综上,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富含深厚的哲学底蕴;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因其鲜明的时代性而有所超越,是中国传统哲学“老树”上生发的时代“新芽”。两者正是这种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明晰伟大建党精神的这一内在逻辑,于伟大建党精神来说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其在强党强国、育人铸魂方面的指导作用;于中国传统哲学来说有利于推进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为解决新的时代问题提供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
文章引用
张欣然. 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by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of the CPC[J]. 哲学进展, 2022, 11(03): 313-31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55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313.
- 3. 姜华, 李刚. “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文化精神关联研究[J]. 广东社会科学, 2022(1): 81-89.
-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140.
-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12.
- 6. 吴海江, 徐伟轩.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7): 38-44+107.
- 7. 陆卫明, 吕菲. 先秦儒学“以人为本”思想诠释[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7(1): 141-146.
- 8.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