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 13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76095 , 9 pages
10.12677/SD.2023.136220

世界遗产视角下东西方皇家园林对比研究

曾毓辰

景德镇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景德镇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11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3日

摘要

东西方园林皇家园林各具特殊的历史含义,由于文化背景、地理条件、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各自不同的园林构造,但是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中的瑰宝。其中颐和园是中国乃至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结晶。本文从世界遗产的角度将以颐和园为例的东方皇家园林和西方皇家园林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定性分析法初步对各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植物配植以及相关保护法律法规,最后得出结论为皇家园林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皇家园林,颐和园,风景园林,对比研究,世界遗产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ern and Western Imperial Garde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eritage

Yuchen Zeng

School of B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Jingdezhen University, Jingdezhen Jiangxi

Received: Oct. 11th, 2023; accepted: Nov. 13th, 2023; published: Nov. 23rd, 2023

ABSTRACT

The Summer Palace is one of the most intact imperial gardens in China and the world, and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and garden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eritage,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summer palace as an exampl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Imperial Garden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study, qualitative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gardening techniques, plant planting and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Royal Gardens. Finally, the conclusion was made to mak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Royal Gardens.

Keywords:Imperial Gardens, Summer Palac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mparative Studies, World Heritage Sit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皇家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领域,它们被视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文化符号和形象代表,同时反映一个国家的园林艺术水平。东西方皇家园林以两种截然不同的造园风格相互并存着 [1] ,通过从世界遗产角度对比东西方皇家园林,探讨它们的共性和差异。世界遗产是指具有卓越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历史、文化和整个人类文明的象征。其代表了最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 。从世界遗产角度来看皇家园林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在传统园林设计的形式和思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是园林及景观艺术中并行发展的两大主干,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 [3] 。但是伴随时间的推进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遗产面临着人为破坏、管理不当、自然风化、地质灾害等威胁 [4] ,为了保护这些世界上无可替代的瑰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并于1976年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其意义在于保护和传承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及促进人类对文化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具有独特性、代表性和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财产,包括建筑、艺术、手工艺品等多种形式。

北京颐和园符合世界遗产的(i) (ii) (iii)遴选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World Heritage List)颐和园作为几百年皇家园林设计的高峰,对后世的东方园林艺术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颐和园现状

中国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家文化和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皇家园林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最具盛名的三山五园闻名中外,三山是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是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每个皇家园林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精髓和独特性。皇家园林以其精美的建筑、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名于世界。其中,颐和园是最为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园林之一。

2.1. 颐和园概况

北京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辖区内,所处位置属于大型丘陵地带,有着丰富的自然美景。同时,颐和园的自然地形非常复杂,由丘陵、山峦、山谷、溪流等多种复杂地貌组成。这些丰富的自然地形形成了颐和园层次变化多样的景观特征。地理坐标:116˚08'28E,39˚54'38N。(图1)

注:此图源于标准地图服务系统http://bzdt.ch.mnr.gov.c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whc.unesco.org/(略修改)

Figure 1.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Summer Palace

图1. 北京颐和园分布图

2.2. 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主要遗产特征

今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定名为清漪园,1860年在战争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战损遗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并于两年后改为今名颐和园。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修缮,颐和园陆续复建了许多重要景区。在经受如此重创后的颐和园依然屹立在世界皇家园林的高峰,既有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之势,又洋溢着自然之趣。中国园林在设计上讲求顺应自然多表现自然的气韵 [5] 。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每一处都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Table 1.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ummer palace

表1. 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主要遗产特征

注:主要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whc.unesco.org/,颐和园官方网站http://www.summerpalace-china.com/。

颐和园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典范,其拥有着辽阔的水域面积和丰富的植被类型,通过万寿山和昆明湖的宏大的山水构架再现自然,通过流畅的不规则形式来表现与大自然的亲和协调。昆明湖水中的岛屿、小桥可分割水面成大小不一的空间,增添园林艺术情趣 [1] 。园内植物配植精巧华丽,与叠山理水有机结合,借景于周围山水环境。在其植物区系中,不同区块的植被类型均有差异,主景区万寿山前山以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植物柏为主,松为辅。后山则相反,以松为主,配植元宝枫(Acer truncatum)、槲树(Quercus dentata Thunb.)、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槐树(Styphnolobium japonicum)、山桃(Prunus davidiana)、山杏(Armeniaca sibirica)、连翘(Forsythia suspensa)、华北紫丁香(Syringa oblata)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的间植大片成林,为点景还种植了少量白皮松(Pinus bungeana)。截止至今已记录到现有古树1601株,其中一级古树97株、二级古树1504株(表1)。颐和园中树木花草除了被精心布局外,对其本身的修剪极少,多以自然为本 [1] ,呈现出“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形态。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颐和园为中国景观园林设计中的杰作,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使颐和园一直屹立于世界皇家园林之林的高峰。

2.3. 代表性皇家园林世界文化遗产主要遗产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截至2021年7月16日至31日在中国福州(线上)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共有1157项。其中包括900项文化遗产、218项自然遗产和39项混合遗产。这些世界遗产分布在195个缔约国的167个缔约国中。

注:此图源于标准地图服务系统http://bzdt.ch.mnr.gov.cn/(略修改)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s representative royal gardens

图2. 世界代表性皇家园林分布

本文在897项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性选取6项世界皇家园林文化遗产,分别是凡尔赛宫及其花园

(Palace and Park of Versailles),枫丹白露宫及其庭院(Palace and Park of Fontainebleau),德罗特宁霍尔姆皇家领地(Royal Domain ofDrottningholm),申布伦宫(Palace and Gardens of Schönbrunn),北京颐和园(Summer Palace, anImperial Garden in Beijing)。东方皇家园林选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皇家园林;西方皇家园林则根据区域代表性,世界知名度进行筛选。

以上选取了6处世界皇家园林文化遗产的名单、入选时间、相关建筑风格以及地理位置,详见表2,所选世界皇家园林文化遗产所在区域分布详见图2

凡尔赛宫及其花园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的凡尔赛镇,与中国故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称为世界五大宫殿。它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时期的王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堪称古典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宫殿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宫殿外部的广场上是一片绿茵雅致的规则式几何园林,有统一的主轴、次轴以及对景,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凡尔赛宫一直是欧洲王室官邸的完美典范。

申布伦宫又称为“美泉宫”,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西北郊,曾经是奥地利王室成员的狩猎行宫,它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式建筑,园内随处可见极其精美的装饰艺术品,申布伦宫殿院落内环有建立于1752年的动物园,是欧洲最古老的动物园,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动物园。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它作为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结合的典范立足于世界皇家园林之巅。在历史上,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的夏季行宫,作为中国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曾发生过一系列重要事件,这里的文物古迹,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德罗特宁霍尔姆皇家领地位于斯德哥尔摩郊区默拉尔湖的一座岛屿上,拥有王宫、宫廷剧院中国宫和宫廷花园,四周绿树浓郁,水池、喷泉、雕像、花坛,交互辉映。这座官殿的建造借鉴了17世纪意大利和法国的建筑风格,因设计受法国凡尔赛宫的启发,成为北欧18世纪皇宫的最佳典范,有着“瑞典的凡尔赛”之称。

3. 东西方皇家园林对比分析

Table 2. The contrast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Royal Garde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eritage

表2. 世界遗产视角下东西方皇家园林的对比

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whc.unesco.org/资源整理。

3.1. 东西方皇家园林植物配植对比

颐和园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基于万寿山,毗邻昆明湖,得天独到的气候和环境加上古代工匠们精巧的设计理念和巧夺天工的造园手法造就了这一座“皇家园林博物馆”。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背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颐和园内的植物配植。

东西方皇家园林的植物配植情况对比参考表3

Table 3. Contrast (comparis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royal garden plants

表3. 东西方皇家园林植物对比

注:资料来源于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等资源整理。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法国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带,宫内庭院多用当地本土温带植物配植,在路易十四国王在建设凡尔赛宫宫殿建筑之前就在橘园内大量种植橙树和柠檬树以此来彰显他的品味,因此橘园也是凡尔赛宫最早建造的部分,宫殿周围也配植欧洲夹竹桃和各类花卉。

颐和园地处北温带,拥有着温带季风气候,与西方皇家园林不同,颐和园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将昆明湖、万寿山作为基址,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其内部结构规模极其宏大,在宫殿庭院附近,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乐寿堂周围大片丛植玉兰(Magnolia denudata),曾被誉为“香雪海”名闻京城。园林中花木配合山水随意配置,道路回环曲折,穿插于山水之间。使自然美中融入人工美的气息,增添人们现实生活的情趣,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 [6] 。古树名木散布在园内各处,楸树(Catalpa bungei)、梧桐(Firmiana simplex)、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太平花(Philadelphus pekinensis)等落叶乔木和花灌木的有机规划配植大大丰富了建筑立面的景观。昆明湖驳岸配有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桑(Morus alba)、楸树(Catalpa bungei)、紫藤(Wisteria sinens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靠近驳岸生有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连翘(Forsythia suspensa)、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抱茎苦荬菜(Crepidiastrum sonchifolium)、马蔺(Iris lactea)等植物,与自然融为一体,完美的诠释了先人“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思想。

通过表3不难看出东西方园林植物配植的差异,东方园林多使用松、柏类的高大乔木,一部分原因是当地本土树种多为此类乔木,另一部分是因为松、柏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们与殿堂楼阁的黄瓦、红垣、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也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而西方园林多使用刺绣花坛作为装饰,钱伯斯曾提出西方园林的花卉多为丛植,大片的同色花朵用来打造出规则的有几何图案的花坛,这也恰恰体现了西方园林不同于东方园林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处。

从造园手法来看,颐和园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代表了中国皇家园林最高造园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传统工艺和技术的创造水平,在世界造园史上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 [7] 。与西方园林讲究的几何美不同的是中国园林因地制宜,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以点缀或改造,“本于自然,超越自然”经历千年而不改初衷。西方园林与建筑的关系似乎与东方园林正好相反 [8] ,西方园林大多呈现出规则的几何状分布,拥有以主建筑为中心的明显的轴线将园林对称分开,园师大量使用规则的几何状图案花坛植栽花卉,让园林呈现出另一种规则的恢弘气势。

3.2. 保护与管理措施对比分析

3.2.1. 保护类型

Table 4. Protection measures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表4. 相关保护法规保护措施

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whc.unesco.org/资源整理。

法律法规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最有力的武器,正因如此,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包括东西方皇家园林在内均以立法的方式被保护起来,免遭不法分子的盗窃与破坏,有效的保护了大部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功能性。

根据表4所呈现的各国的皇家园林相关保护法规以及条例,西方皇家园林的相关保护法规条例完善程度相较于中国皇家园林的保护法规条例来说较少。但我国在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而奥地利在1923年就颁布了《奥地利遗迹保护法》,在一定程度上比我国早了59年,在时间上我国法律完善程度有一定的短板,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完善。

从法律完善程度上来看,从表4给出数据可以得知,法律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的法律特征是拥有更加具有针对性,完整具体的法律。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保护条例》《承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所以我国应该大力完善并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为我国所有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更有效的法律保护。

总体来说,我国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视,先后制定执行了《颐和园五年规划》(1983)、《颐和园规划方案》(1989)和《颐和园“子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0),对颐和园进行保护利用。但修改我国原有的不合理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定更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体系迫在眉睫 [7]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更加切合完善的法律来贯彻和保障。总结世界各国保护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经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建立相关健全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来约束管理者、游客、监督者的行为 [9] 。

3.2.2. 管理方法及措施

法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家,在1887年出台法律政策,通过法律保护具有国家历史和艺术价值艺术品和建筑,出台了有关遗产保护的若干章程,规定国家必须参与历史遗迹保护工作。并在1984年率先推出了“文化遗产活动日”来增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国内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截止2010年,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国范围内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全面有效保护,同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使民众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高人民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亲合度。

针对游客可以开展宣传相关知识,以此提高旅游人群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世界遗产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科学、教育、旅游、文化等方面 [10] 。世界遗产地并不仅仅是旅游的体验,遗产的管理者应思考如何让游人在参观遗产地的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遗产价值,体验遗产旅游的内涵,让遗产资源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11] 。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门必修课加入学生课程中,提高广大青少年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2.3. 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科学管理,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国内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可多借鉴国外经验,在思想、方法、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世界遗产的科学管理模式 [12]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的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胜地,每天接待全球各地的游客数量极其庞大。

对于旅游经济发展迅猛,面临商业化严重的国内世界文化遗产景区,本文结合颐和园的优势与不足总结并提出以下建议:

1) 适当开发景点,促进遗产旅游。鉴于世界遗产地对游人的特别吸引力,在世界遗产地开展可持续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 [13] 。颐和园在后期修缮期间恢复了部分残骸建筑,这些遗迹都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可以考虑恢复颐和园周围历史景观环境,让游客在游园的同时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优美精巧之处,做到延续颐和园历史人文环境的同时分流游客量减轻颐和园景区负载。

2) 合理取舍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比于面对短期利益时,区域发展战略更注重长期利益,兼顾短期利益。但事实上,只因注重政绩等因素只重视当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的情况在当今依然存在 [14] ,所以政府部门可以从立法角度来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从而达到合理取舍短期或长期利益的目的。

3) 建立和完善保护法规,完善管理体制。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参考传统法律对于颐和园以及国内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法律是否完善,其次应正视传统法律责任形式的局限性,在必要时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激发其活力,更好的加强与既有制度的有机连接 [15] ,构建以《世界遗产保护法》为核心的遗产法律体系,使遗产保护有法可依、规范管理。明确公众的社会监督权利,把遗产管理者、游客、监督者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16] 。以此更有利的保护国内世界文化遗产。

4. 结语

颐和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中的巅峰。我国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在遗产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重视程度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接轨在思想、方法、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中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世界遗产管理模式 [4]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同时可以兼顾发展遗产旅游,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针对性保护条例,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有力的保护。本文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在发展方面提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动遗产旅游业的发展。

致谢

承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孙克勤教授对本文的指导,特此表示感谢!

文章引用

曾毓辰. 世界遗产视角下东西方皇家园林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ern and Western Imperial Garde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eritage[J]. 可持续发展, 2023, 13(06): 1914-1922. https://doi.org/10.12677/SD.2023.136220

参考文献

  1. 1. 伍婉茹. 浅谈中法古典皇家园林的对比[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7A): 2.

  2. 2. 孙克勤. 遗产保护与开发[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3. 3. 王志刚, 张颀, 曲翠萃. 殊途同归: 东西方园林及景观设计比较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4(1): 30-33.

  4. 4. 孙克勤. 中国的世界遗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可持续发展, 2011(1): 6-13.

  5. 5. 王健庭. 从颐和园与凡尔赛看中法园林自然观的差异[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1): 9030-9031+9092.

  6. 6. 王兰. 东西方园林对比——浅谈中国园林与法国园林[J]. 现代装饰(理论), 2012(11): 160.

  7. 7. 程进. 浅谈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J]. 山西建筑, 2009, 35(11): 342-343.

  8. 8. 唐龙香, 闵金.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中国环境立法新思路[J]. 兰州学刊, 2005(3): 176-178.

  9. 9. 郑元同. 乐山旅游经济发展与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保护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 2005(5): 138-141.

  10. 10. 孙克勤. 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3): 36-40.

  11. 11. 孙克勤. 北京的世界遗产资源管理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12): 233-237.

  12. 12. 孙克勤.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对策[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11): 1047-1049.

  13. 13. Drost, A. (1996)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 for World Heritage Sit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 479-484.

  14. 14. 王一涵. 世界自然遗产湖北神农架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J]. 可持续发展, 2023, 13(3): 870-881.

  15. 15. 刘长兴.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法律责任基础及构造[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11): 34-45.

  16. 16. 陈沙沙, 孙克勤. 中国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12): 1141-114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