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10 ( 2022 ), Article ID: 56721 , 7 pages
10.12677/AE.2022.1210586

中小学生辍学原因梳理及辍学预防措施建议

欧贤才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商学部,广西 南宁

收稿日期:2022年9月8日;录用日期:2022年10月5日;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3日

摘要

回顾和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后发现,影响中小学生辍学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学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朋辈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具体原因包括学业成就低,厌学,对学校不满,师生关系不良,父母监管缺位,父母的教育支持不足,家庭暴力,同伴效应,校园欺凌,经济因素,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迁。针对这些辍学原因,提出了预防中小学生辍学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初中生,青少年,辍学,控辍保学,义务教育

Reason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ropping out from School

Xiancai Ou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Sep. 8th, 2022; accepted: Oct. 5th, 2022; published: Oct. 13th, 2022

ABSTRACT

Having reviewed literatures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this paper found that five factors influence adolescent students to drop out from school, including the academic, school, family, pee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actors. Specifically, the main reasons of dropping out from school are as below: low academic performance, feeling boring of learning, dissatisfaction with school, ba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parent supervision absence, parents’ insufficient educational support, family violence, peer effect, school bullying, economic condition, and liv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al change. With regards to these reason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preventing adolescent students from dropping out from school are given.

Key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 Adolescent, Dropout, Preventing Dropout and Ensur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Compulsory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辍学是指学生不能完成学制规定的教育年限而中途离开学校不再接受教育的行为,但不包括因生病、休学、转学等原因所导致的失学。辍学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难题 [1],其中以中小学生辍学问题最为严重。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4%,这意味着仍有一定比例的中小学生辍学。一项自2007至2017年开展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一些省份农村地区初中阶段的累计辍学率为17.6%~31%,高中阶段为4.2%~7.4%,中职阶段则是30%左右 [2]。可见,我国中小学生辍学问题还未根本解决。要有效预防和干预中小学生辍学,就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小学生辍学的原因。基于此,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辍学预防措施。

2. 国内外中小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对国内和国外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后发现,影响中小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人学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朋辈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五个方面。

2.1. 个人学业因素

在影响学生辍学的因素中,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学业因素,其中学业成就低和厌学是主要方面。许多研究一致发现,好的学业成绩可以降低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辍学风险,而学习成绩差或学习困难的中学生辍学风险高。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因贫辍学和因远辍学的学生比例逐步降低,因学习困难而辍学的学生已占到大多数。例如,2016年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因厌学或学习困难而辍学的学生占流失学生总数60%以上,而辍学学生主要集中在初二和初三 [3]。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自我评价低,对学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失去信心,容易产生辍学想法,有些学生则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而遭遇教师的不公平对待或同学的排斥,从而产生辍学倾向。

厌学是中小学生辍学的另一重要推手。2017年,教育部基教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厌学或学习困难取代贫困成为我国中小学生辍学的首要原因,因厌学或学习困难辍学的中小学生可能占到辍学学生的60%以上 [4]。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尤其是“唯分数论”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其次是学校课程与现实生活和未来工作脱节,内容枯燥。厌学容易使学生产生逃离学校的想法。

2.2. 学校因素

影响学生辍学的学校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对学校的不满和师生关系不良。首先,许多研究发现,对学校不满是使学生离开校园的重要原因。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包括对学校气氛、校园秩序、公平正义的不满或因被学校处分而产生的不满 [5],由于学习成绩差或是感到在学校中地位低、得不到学校的尊重而产生的不满 [6],以及因缺乏老师支持而对学校产生的不满 [7]。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给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以及更多的学业指导,这对于学生辍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保护因素,反之,与老师关系紧张容易导致中小学生产生辍学倾向。Krane等人在总结已有研究后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支持、亲密、信任、尊重和关心等积极属性)与学生辍学存在负相关 [8]。Harrington发现,已辍学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大部分都跟老师有关,例如老师没有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以及没有关注他们的学习发展情况 [9]。

2.3. 家庭因素

2.3.1. 父母监管缺位

父母监管对未成年子女的行为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它有助于及时制止和纠正子女诸如逃学之类的违规违纪行为,而不少中小学生辍学正是由于父母监管的缺位。Nichols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入狱被关押的子女辍学风险高 [10]。国内学者王小龙也指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影响辍学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家庭经济困难,而可能是身边无人管护 [11]。不过,父亲缺位和母亲缺位对子女辍学的影响并不相同,表现出“母亲效应”,即相比于父亲缺位,母亲缺位是子女辍学影响更大的危险因子。例如,我国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多项研究均发现,仅父亲外出打工(但母亲在位)可以降低子女中学阶段的辍学风险,而仅母亲外出打工(但父亲在位)则会增加子女初中阶段的辍学风险 [12] [13]。“母亲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相比于父亲,母亲有更多的时间顾及子女的教育和行为管束,她们对子女的监督和教养方式也更为积极,此外,母亲比父亲更能体察和关心子女生活和学习上的负面情绪。

2.3.2. 父母的教育支持不足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支持主要包括教育资本投入、子女学业指导以及子女教育期待三个方面。父母支持子女教育的资源主要是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 SES),SES的核心成分是家庭收入、父母职业阶层和父母的教育文化水平。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子女更容易辍学。Ingrum对美国中学生的研究发现,SES (以母亲教育程度表示)对中学生辍学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低SES且学习困难的学生辍学概率最高 [14]。我国学者的一些研究也发现,家庭背景对中小学生的入学机会或就读好学校的概率具有正向影响 [15] [16]。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除了家庭对其教育的投入不足外,他们通常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和劳动负担,且他们的父母由于教育程度低而给子女学业的指导有限,因而他们的辍学风险较高。

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结构中,家庭收入和父母教育文化程度(及职业阶层)哪个因素对子女辍学的影响更大?Frank认为是父母文化程度而非家庭收入 [17]。Bratti对英格兰和威尔士儿童的研究也发现,家庭收入对子女16岁前辍学的负向预测作用较小,而父母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效应更大 [18]。实际上,单独的父母教育文化程度本身对子女辍学就具有重要影响,其影响途径主要通过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学业指导和教育期待 [19]。这是因为,父母教育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因而亲子关系越好,子女的辍学风险也就越低。其次,学历高的父母能够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学业指导和监督,相反,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常常对子女的学业指导不足或“无能为力”,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待也比较低,因而对子女辍学的辍学想法和行为未施加强有力的干预 [20]。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教育支持对子女辍学的影响也存在“母亲效应”,即母亲支持比父亲支持对减少子女辍学风险的作用更大。例如,高梦滔和和云的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降低孩子的辍学率,其中母亲的作用更大 [21];崔超男的研究则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越低,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意向越高,但母亲的教育期待影响比父亲大 [22]。子女教育支持的“母亲效应”可能源于母亲比父亲参与子女学习指导的时间更多,以及母亲对子女的关心更全面和更细致。

2.3.3. 家庭暴力

Dupéré等人提出“应激过程与生命周期辍学模型”,认为辍学是与抑郁、自杀等心理健康结局类似的教育结果,是个体面对应激性或阻碍性的社会情境时的退缩行为。因此,对学生辍学问题的研究中要关注那些对个体生活和学习适应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活事件(应激源) [23]。其中,家庭暴力是导致中小学生辍学的重要应激源。例如,南非的一项访谈研究发现,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之一是受到家庭成员的羞辱和虐待 [24]。而在土耳其,Sofuoğlu等人的研究发现,相比于没有辍学的儿童,辍学儿童在家庭中遭受心理忽视和身体虐待的比例更高 [25]。在马拉维,家庭暴力会增加男生旷课行为和女生辍学 [26]。家庭暴力给子女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和心理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子女的学习活动,导致一些子女不能安心学习或是以辍学来反抗父母暴力。

2.4. 朋辈因素

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交往是青少年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以及群体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它对中小学生辍学也有重要影响。国内外许多研究一致发现,辍学存在“同伴效应”,即辍学同伴对个体辍学具有示范和传染作用。例如,一项关于美国“去种族隔离”政策的研究发现,黑人学生与白人学生(白人学生辍学率普遍比黑人学生低)同桌时其辍学风险降低,那些父母辍学的黑人学生如果和父母没有辍学的学生同桌,那他们的辍学概率也会降低 [27]。辍学的同伴效应在我国的一些研究中也有报道。闫广华和史慕华的研究发现,除了学生自身的学业成绩外,对农村初中生辍学意向影响作用最大的因素就是同伴辍学效应 [28]。李强则通过计算得出,一个农村儿童辍学通过同伴效应的扩大之后会引发1.78~2.60个儿童辍学 [29]。值得注意的是,辍学的同伴效应会随同伴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拥有一个好的同伴,能有效减少辍学风险,而如果同伴好友是辍学者,那辍学概率则会增加 [30]。辍学同伴效应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基于同伴群体的压力,那些不辍学的在校学生可能遭遇辍学同伴的排斥,而辍学能够帮助他们获得同伴的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第二,辍学同伴通常具有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教育价值观,在校学生在与辍学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容易受同伴消极教育观念的影响(例如被鼓励辍学)而产生辍学倾向。

与同伴效应的“拉力”相反,校园欺凌则是中小学生辍学的重要“推力”。Alika对已辍学青少年学生的访谈发现,校园欺凌是辍学的重要决定因素 [31]。Cornell及其同事的研究发现,高中生自我报告的受同学嘲弄和欺凌的行为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可以导致四年后的学校辍学人数增加16.5% [32]。Gao等人对我国西北农村地区初中生2012至2014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那些有打架行为的学生其辍学的比例是17.0%,是无打架行为学生的两倍多(7.8%) [33]。校园欺凌会使学生产生校园不安全感,严重者甚至产生“学校恐惧症”,以至于一些中学生为了免遭校园欺凌不得已选择辍学 [34]。

2.5.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经济因素以及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迁。在经济因素方面,早期研究认为青少年学生辍学主要是家庭贫困所致,尤其是在不发达国家。一项对2001~2018年有关非洲和亚洲辍学问题原因的文献分析发现,家庭收入低是学生辍学的原因之一 [35]。然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能减少学生辍学,相反,还可能出现辍学增加的现象。欧贤才和王凯指出,在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变好的新时期,我国农村初中生虽然因贫困辍学的现象明显减少,但随之出现的新情况是越来越多的自愿性辍学现象 [36]。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青少年学生辍学情况不降反增?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劳动力(尤其是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加大,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增加,使得中小学生辍学打工收入提高,进而上学的机会成本随之变大。不过,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劳动密集型工作对青年求职者的吸引力逐渐下降,青少年学生为打工而辍学的情况已明显减少。

另一方面,生活场所和学校场所的变化也容易导致“流动学生”学习受挫和辍学。一项对美国中学生的追踪研究发现,“流动学生”(最近一年内居住场所和学校场所都发生变化)中的辍学比例大概是“非流动学生”(最近一年内居住场所和学校场所都未发生变化)的两倍 [37]。在我国,流动儿童的辍学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在农村地区。有专家估计,我国流动儿童的辍学率高达50% [38]。还有学者指出,农民流动导致村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以及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造成进入城市的农村流动儿童在生活和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部分儿童因此辍学去打工 [39]。持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有张红霞和张学东,他们认为农村生活的变迁是农村青少年辍学的重要外因 [40]。此外,本世纪初我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对农村中小学实施了“撤点并校”政策,但这一政策使部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寄宿等教育支出增加,导致一些地区的初中生辍学率明显增加 [41]。

3. 预防中小学生辍学的措施建议

3.1. 加强学困生学业辅导

学困生是辍学风险较高的群体,因此对学困生的学业辅导和帮助可以预防他们辍学。首先,要将学困生纳入辍学风险监控和帮扶对象当中,并根据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心理需求以及班级、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业辅导计划。其次,安排教师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学困生进行学习辅导,指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成绩上有明显进步,从而提升他们在校学习的自信心。此外,还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其厌学情绪。

3.2. 改善学校管理气氛及师生关系

改善学校管理方式和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温暖宽松的校园气氛,可以增加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从而减少辍学倾向。一方面,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更加人性化和弹性化,对违纪犯错的学生着重教育引导和行为矫正,减少学生与学校和老师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实施较为宽松自由的校园管理制度,活跃校园气氛,提高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此外,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责任,公平对待学生,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善师生关系。

3.3. 强化父母监管责任,增加子女教育支持

新修改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和细化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其中包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因此父母要增强子女监管的责任意识,密切观察和管控子女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子女逃学等不良行为,从而降低子女的辍学风险。另一方面,增加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教育支持和投入,包括对子女的学习成绩给与较高但合理的预期以及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增加对子女学业的指导等,从而增强子女在校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4. 合理利用同伴效应

同伴对中小学生的辍学行为可能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示范作用,关键在于同伴自身对辍学的认识以及对其他同伴的影响方向。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同伴教育,鼓励学习和纪律表现好的学生主动对有辍学倾向的同伴进行引导和说服。其次,要对已辍学或具有辍学倾向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基于帮助其他同学的目的,不向他们传播消极的学习观念,尤其是不能鼓动其他同学跟着辍学,并对有辍学倾向的同伴进行劝阻。

3.5. 防范家庭暴力和校园欺凌

学校和社区可以通过家庭访问、家校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尤其是对子女厌学、辍学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减少家庭暴力。其次,对于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社区、司法等相关部门要及时介入和干预,尽可能降低家庭暴力对子女的危害。再者,要转变家长打骂、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倡导宽松民主、惩罚适度的教育方式,增加亲子沟通,建立温暖和谐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法律宣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对受害者和实施者造成的严重伤害和后果,远离校园欺凌行为。同时,学校师生及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及时了解和制止可能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此外,要注意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给与支持保护,避免他们因受校园欺凌而产生辍学的想法。

3.6. 加强流动儿童的教育帮扶

针对因生活、学习的环境变化而造成上学不变的流动儿童,要及时给与教育帮扶。例如,为城市流动儿童的就学提供学位、居住、交通等方面的便利,切实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在教育教学等方面,消除各种针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性措施,关心爱护流动儿童,为流动儿童创造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广西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长效机制研究》(2021C343)。

文章引用

欧贤才. 中小学生辍学原因梳理及辍学预防措施建议
Reason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ropping out from School[J]. 教育进展, 2022, 12(10): 3838-384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0586

参考文献

  1. 1. 覃红霞. 美国辍学问题研究的新进展及其评价[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 38(5): 76-80.

  2. 2. 史耀疆, 马跃, 易红梅, 刘承芳, 张林秀. 中国农村中学辍学调查[J]. 中国改革, 2016(2): 18-27.

  3. 3. 孙庆玲. “控辍保学”攻坚战[N]. 中国青年报, 2018-02-23(01).

  4. 4. 刘博超. 给“有学不想上”开药方[N]. 光明日报, 2017-12-01(09).

  5. 5. Peguero, A.A. and Bracy, N.L. (2015) School Order, Justice, and Education: Climate, Discipline Practices, and Dropping Out.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5, 412-426. https://doi.org/10.1111/jora.12138

  6. 6. Oreopoulos, P. (2003) Do Dropouts Drop Out Too Soon? 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Changes in School Leaving Law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Cambridge. https://doi.org/10.3386/w10155

  7. 7. Frostad, P., Pijl, S.J. and Mjaavatn, P.E. (2015) Losing All Interest in School: Social Participation as a Predictor of the Intention to Leave Upper Secondary School Earl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9, 110-122. https://doi.org/10.1080/00313831.2014.904420

  8. 8. Krane, V., Bengt, K., Ness, O. and Kim, H.S. (2016)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tudent Mental Health, and Dropout from Upper Secondary School: A Literature Review. Scan-dinavian Psychologist, 3, e11. https://doi.org/10.15714/scandpsychol.3.e11

  9. 9. Harrington, I. (2008) The Motivation of Boys Who Leave School Early: Impact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7, 47-55. https://doi.org/10.1007/s10671-007-9040-z

  10. 10. Nichols, E.B., Loper, A.B. and Meyer, J.P. (2016) Promoting Educational Resiliency in Youth with Incarcerated Parents: The Impact of Parental Incarceration,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ectedness on School Outcomes. Journal of Youth Adolescence, 45, 1090-1109. https://doi.org/10.1007/s10964-015-0337-6

  11. 11. 王小龙. 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户子女辍学的抑制效果——来自四省(区)四县(旗)二十四校的证据[J]. 经济学家, 2009(4): 52-59.

  12. 12. 苏群, 徐月娥, 陈杰. 父母外出务工与留守子女辍学——基于CHNS调查数据的经验分享[J]. 教育与经济, 2015(2): 67-72.

  13. 13. 史耀波, 赵欣欣. 父母外出务工与寄宿制: 哪个对农村学生辍学影响更大?——基于西部三省1881名初中生的实证分析[J]. 教育与经济, 2016(5): 78-83.

  14. 14. Ingrum, A. (2006) High School Dropout Determinants: The Effect of Poverty and Learning Disability. The Park Place Economist, 14, 73-79.

  15. 15. 孙志军. 家庭背景、公共教育支出与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机会[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1(1): 147-159.

  16. 16. 吴春霞, 王善迈. 阶层差距与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来自北京市初中的经验数据[J]. 教育与经济, 2008(4): 1-5.

  17. 17. Frank, J.R. (1990) High School Dropout: A New Look at Family Variables. Children and Schools, 13, 34-47. https://doi.org/10.1093/cs/13.1.34

  18. 18. Bratti, M. (2007) Parents’ Income and Children’s School Drop-Out at 16 in England and Wales: Evidence from the 1970 British Cohort Study. Review of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 5, 5-40. https://doi.org/10.1007/s11150-007-9001-6

  19. 19. 潘光辉. “撤点并校”、家庭背景与入学机会[J]. 社会, 2017(3): 131-162.

  20. 20. 熊静, 单婷, 钱梦菊. 农村青少年的辍学行为研究——基于家庭文化资本的视角[J]. 中国青年研究, 2016(3): 49-55.

  21. 21. 高梦滔, 和云. 教育质量与西部农村孩子辍学率: 云南省的经验证据[J]. 中国人口科学, 2007(4): 80-87.

  22. 22. 崔超男. 父母教育期望对农村留守儿童辍学意向的影响: 学业成绩的中介作用[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 60-62.

  23. 23. Dupéré, V., Leventhal, T., Dion, E., Crosnoe, R., Archambault, I. and Janosz, M. (2014) Stressors and Turning Points in High School and Dropout: A Stress Process, Life Course Framework.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5, 1-39.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14559845

  24. 24. Mgwangqa, V. and Lawrence, L. (2008) Why do Learners Drop Out of School? Learner Perceptions in the Fort Beaufort District, Eastern Cape, South Africa. Commonwealth Youth and Development, 6, 16-32.

  25. 25. Sofuoğlu, Z., et al. (2016)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among Children Who Drop Out of School: A Study in Izmir, Turkey. Social Work in Public Health, 31, 589-598. https://doi.org/10.1080/19371918.2016.1160343

  26. 26. Psaki, S.R., Mensch, B.S. and Soler-Hampejsek, E. (2017) Associations between Violence in School and at Home and Education Outcomes in Rural Malawi: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61, 354-390. https://doi.org/10.1086/691117

  27. 27. Guryan, J. (2001) Desegregation and Black Dropout Rates. Working Paper 8345,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ambridge. https://doi.org/10.3386/w8345

  28. 28. 闫广华, 史慕华.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生辍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吉林省Z县部分农村辍学初中生的调查[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5(7): 6-10.

  29. 29. 李强. 同伴效应对农村义务教育儿童辍学的影响[J]. 教育与经济, 2019, 35(4): 36-43.

  30. 30. Terry, M. (2008) The Effects That Family Members and Peers Have on Students’ Decision to Drop Out of School.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31, 25-38.

  31. 31. Alika, H.I. (2012) Bullying as a Correlate of Dropout from School among Adolescents in Delta State: Implication for Counselling. Education, 132, 523-531.

  32. 32. Cornell, D., Gregory, A., Huang, F. and Fan, X. (2013) Perceived Prevalence of Teasing and Bullying Predicts High School Dropout Rat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5, 138-149. https://doi.org/10.1037/a0030416

  33. 33. Gao, S., Yang, M., Wang, X., Min, W. and Rozelle, S. (2019) Peer Relations and Dropout Behavior: Evidence from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orthwest Rural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65, 134-143. https://doi.org/10.1016/j.ijedudev.2018.04.001

  34. 34. 欧贤才. 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因性辍学倾向: 主要心理原因及干预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1, 37(7): 57-62.

  35. 35. Momo, M.S.M., Cabus, S.J., De Witte, K. and Groot, W. (2019)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Causes of Early School Leaving in Africa and Asia. Review of Education, 7, 496-522. https://doi.org/10.1002/rev3.3134

  36. 36. 欧贤才, 王凯. 自愿性辍学: 新时期农村初中教育的一个新问题[J]. 中国青年研究, 2007(5): 60-63.

  37. 37. South, S.J., Haynie, D.L. and Bose, S. (2007) Student Mo-bility and School Dropou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6, 68-94. https://doi.org/10.1016/j.ssresearch.2005.10.001

  38. 38. 谭秋明, 何瑞琪. 广州今年将推三大慈善项目帮扶困难流动儿童[N]. 广州日报, 2013-05-3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530/c70731-21668414.html

  39. 39. 周潇. 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再思考: 农民流动的视角[J]. 青年研究, 2011(6): 43-52.

  40. 40. 张红霞, 张学东. 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以常村的个案研究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 2011(11): 73-76.

  41. 41. 国家审计署办公厅. 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EB/OL]. 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zwgk/2013-05/03/content_2395337.htm, 2013-05-0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