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708 , 5 pages
10.12677/ACPP.2023.12724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基于《大众哲学》的话语分析

朱艳艳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收稿日期:2023年6月26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7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8日

摘要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开篇之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大众哲学》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内容、日常交谈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导向的实践性激发了大众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兴趣。追溯哲学大众化的理论来源、探讨《大众哲学》的实践路径,对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大众哲学》,话语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Discourse Analysis of “Popular Philosophy”

Yanyan Zhu

School of Marxism,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Received: Jun. 26th, 2023; accepted: Jul. 17th, 2023; published: Jul. 28th, 2023

ABSTRACT

Ai Siqi’s “Popular Philosophy”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which provides a powerful spiritual weapon for the masses. “Popular Philosophy” uses easy-to- understand discourse content, discourse form of daily conversation and discourse-oriented practice to stimulate the public’s interest in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Marxist philosophical theory. Tracing back to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philosophy and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Popular Philosoph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hilosophy in the new era.

Keywords: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 Philosophy”, Discours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理论来源一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马克思通过改造颠倒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二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马克思恩格斯批评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界线,并将辩证唯物主义融入到历史领域,促进了唯物史观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较为晦涩、抽象,这决定了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书斋走向民间、由理论走向实用、由精英走向大众的内在要求。出版于1936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在中国的大众化历程,这本书降低了普通民众了解哲学知识的门槛,提高了大众对哲学理论的学习兴趣,突破了以往哲学著作艰涩、玄妙的语言风格,将抽象的哲学观点转化为鲜活的事例,在普通民众中广为流行。当前学界多聚焦于《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贡献,以文本话语为视角研究的较少。从《大众哲学》通俗的大众话语和朴实的行文风格出发,分析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典范的内在逻辑,可以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有益借鉴。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大众化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开创者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哲学话语大众化的概念,但他们非常注重“理论掌握群众”的重大作用,重视人民群众的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在其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起庞大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致力于从事理论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英国工人运动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注重革命群众的理论武装,没有将理论转化为工人的“物质力量”。因此,他们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过程中,根据当时欧洲工人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采取灵活的宣传方法和语言技巧向群众普及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一部阐述资本主义现状和工人运动的通俗理论著作,它以简洁的语言形式和朴素的行文风格向全世界的工人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凭借对革命群众需求的了解,成为“千百万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1]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也是一本普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通俗著作,成为广大工人群众学习的入门之作。晚年时期的恩格斯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付出了很多心血,他重新大量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读书笔记,并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知识分子及工人群众回信,以回答他们在理论上的疑惑。列宁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在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下,他深刻认识到理论大众化是革命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认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联系实际,并通过出版通俗化著作、拓宽传播方式、进行实践教育等多样化途径推动大众化。

3. 《大众哲学》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大众哲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与满篇的学术理论和专有名词不同,这部著作以平易大众的选词、普通日常的事例、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日常谈话的方式努力靠近读者,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普通民众与理论知识之间的隔阂,在民间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赢得众多读者欢迎,解放前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下印行了32版。1936年10月,毛泽东也注意到《大众哲学》并要求购买,“以供延安的学校与部队提高干部政治文化水平之用” [2] 。可见,通俗的行文风格不仅不会使理论陷于庸俗,还会以其朴素平实的文字力量感染群众、掌握群众。

3.1. 话语内容通俗化

通俗易懂的语言是一切理论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哲学》的写作在语言上使用大众熟悉的话语,巧用比喻,力求通俗具体、生动形象,使他们感受到哲学的趣味。艾思奇开篇以朴实的文笔讲明在千万人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哲学思想,揭开了哲学的神秘面纱,拉近了大众与哲学的距离。艾思奇以岳飞之死的故事解释对立统一规律,指出岳飞既要做民族英雄,又要服从皇帝命令,“他的民族英雄的事业和他的阶级弱点,是互相矛盾的,是在他一个人身上的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 [3] (p. 184),从而阐明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唯物论被误解为“唯利是图”时,用劳苦大众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物质生活,决定了他们“精神上、思想上所有着的唯一中心观念,也只是‘要活’” [3] (p. 290)说明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用世界上的事物“不管我们的心里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它总是要按照它自己的规律变化发展”来阐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用照相机比喻反映论;用雷峰塔倒塌解释量变质变规律等等。此外,他还将“无风不起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谈虎色变”“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猫吃老鼠”“七十二变”等大众熟知的俗语、成语和故事融入理论中去努力接近读者。知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在序言中称赞这本书用“最通俗的笔法”写作,“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力气就能接受” [4] 。

3.2. 话语方式日常化

采用日常谈话的表达方式是另一重要途径。《大众哲学》在行文叙事上避免说教姿态,在话语方式上常用第二人称和设问法,给予大众读者一种朋友之间平等对话亲切感和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沉浸感。这种写作方式不仅使大众更加容易接受知识,也增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艾思奇在解释现象与本质时写到:“例如你交了一个朋友……由陌生不相识成了你的朋友,不是一个变化吗?这个朋友一个时期和你的关系显得很亲密……但在另一个时候忽然又和你有了争执,甚至为了某些问题和你大吵大闹起来,这不又是一种变化吗?如果你是一个没有交朋友的经验的人,这种变化,往往就会使你吃惊,觉得这朋友前后仿佛是两个人。”其实这些变化都是现象表层的变化,“这个朋友的根本的性情,以及他对你的根本态度”才是本质的东西 [3] (p. 211)。在初步解释量变质变规律后又采用设问的方式继续深入:“读者诸君,你们会不会怀疑,说我们又把世界的变化,看做一种走马灯式的循环变化了?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这不是循环是什么 [3] (p. 178)?”接着举例解释事物的量变质变是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向上发展的过程等等。这种谈话方式在《大众哲学》很多章节中都有体现,一方面以提问的口吻制造悬念,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使读者易于接受哲学理论。

3.3. 话语导向的实践性

话语导向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又一重要途径。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反过来,这一哲学也指引着大众的实践方向和路径。《大众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它不止于用通俗的语言解说哲学原理,还将现实的社会现象与哲学联系起来,为大众指明正确的革命方向,引导他们参与到实际的斗争中。在讲解事物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时,艾思奇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启发民众自觉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去;在解释主要矛盾的相关理论后,他指出中国革命问题中存在诸多矛盾,但在“九一八”之后主要是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为人民大众正确认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革命斗争的中心任务和中心问题指出了方向。这本书诞生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对群众广泛参与革命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就有《大众哲学》动员了10万青年参加革命的说法” [5] 。《大众哲学》以自身独特话语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改造世界的力量,它将哲学融入到大众日常生活中,融入到民族的革命斗争中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

4.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4.1. 话语表达:通俗易懂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参观艾思奇纪念馆时提出要“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6] 。语言是理论的载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首要就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解释深奥的哲学原理。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著作除马恩原著外,大都是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较强专业性的文章或书籍,语言往往偏于抽象和学术,不具有很强的阅读性,难以实现大众化。而大众读者的理论水平相对有限,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大众读者,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日常事例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使读者意识到哲学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要注意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多使用成语、谚语等生动的大众语言阐释哲学原理,比如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解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类比矛盾的特殊性,用“水滴石穿”比喻量变质变规律等等,促进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化,使大众感受到哲学的亲和与乐趣,从而乐于接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平实易懂、贴近大众的语言能够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打破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刻板印象,拉近大众与哲学的距离,使大众走进哲学、关注哲学、喜欢哲学并学会运用哲学分析解决现实生活和社会中遇到的问题。

4.2. 话语受众: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是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经过总结概括后上升为系统性理论,更应该回到人民群众当中去指导生活、指示实践。《大众哲学》之所以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关键就在于它抓住了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为革命群众提供了科学指南。新时代,要更加契合人民群众的实践,关注人民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不仅是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话语进行有效传播的必然要求。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将其话语受众精准定位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据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丰富工作方法和内容,通过红色旅游、主旋律影视作品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用价值来帮助大众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促使大众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同时也要强化人民群众的受众意识,激发大众的主体性。通过多种途径使大众接受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推动人民群众在新的实践中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新成果。

4.3. 话语平台:新兴媒体

《大众哲学》最初在报刊连载并以此为传播途径和宣传平台,取得了巨大成效。新时代,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大众日常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宣传主流话语的舆论阵地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话语平台。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更加生动和真实,吸引大众自觉参与话题讨论。近年兴起的学习强国app、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和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号等利用新媒体的时效性、便捷性、互动性优势,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获取官方资讯和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窗口。在借助媒介工具传播理论的同时,也应注意传播内容的大众化,转化话语方式,将深奥的哲学理论转化为日常用语。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结合哲学理论阐释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事件,以亲民的姿态表达独特、深刻的观点,引发民众共鸣和理性思考。通过多种途径改变以往对大众进行单向灌输的方式,为大众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交流平台,引发哲学与大众的良性互动,以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

文章引用

朱艳艳.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基于《大众哲学》的话语分析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Based on the Discourse Analysis of “Popular Philosophy”[J]. 哲学进展, 2023, 12(07): 1444-144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7243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3.

  2. 2. 毛泽东书信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80.

  3. 3. 艾思奇. 大众哲学[M].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6.

  4. 4. 艾思奇. 大众哲学[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2.

  5. 5. 刘大年, 白介夫. 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八年[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7: 505.

  6. 6. 徐保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N]. 云南日报, 2020-01-22(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