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4370 , 6 pages
10.12677/ACPP.2023.1210344

后现代消费主义爱情观的反思

——基于《会饮篇》批判性分析

盛厚华

运城学院中文系,山西 运城

收稿日期:2023年9月24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5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6日

摘要

本文通过《会饮篇》中爱情观的阐释,以及对后现代消费主义爱情观进行批判性分析,旨在探讨后现代社会中被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裹挟的爱情观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后现代消费主义爱情观的特征,包括物质主义迷思、表面吸引的幻象以及个人满足的功利关系。接着,通过对《会饮篇》中的爱情观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爱情超越物欲与表面吸引的精神层面、爱情作为智慧和美德的追求,以及爱情的精神联结与灵魂的亲和。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指出后现代消费主义爱情观的局限性,并借鉴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重塑爱情观的路径和建议,旨在实现有意义和充实的爱情关系。通过阅读该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后现代消费主义爱情观的问题,并为塑造更加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爱情观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会饮篇》,后现代消费主义,爱情观,批判性分析,物质主义

Reflection on the Postmodern Consumerist View of Love

—Based on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Symposium

Houhua Sheng

Chinese Department of Yuncheng College, Yuncheng Shanxi

Received: Sep. 24th, 2023; accepted: Oct. 15th, 2023; published: Oct. 26th, 2023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problem of love views influenced by hedonism and consumerism in postmodern societ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love views in “The Symposium”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postmodern consumerist love views.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 consumerist love views, including materialistic misconceptions, surface-level attraction illusions, and utilitarian relationships for personal satisfaction.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love views in “The Symposium” reveals that love transcends material desires and surface attractions, emphasizing its spiritual aspects, pursuit of wisdom and virtue, and spiritual connection and affinity of souls. Building upon this, the article critically 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of postmodern consumerist love views and draws inspiration from Plato’s views on love to propose pathways and suggestions for reshaping love views, aiming to achieve meaningful and fulfilling relationships. By reading this article, readers can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s related to postmodern consumerist love views and find food for thought and inspiration in shaping love views that are more beneficial to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Keywords:The Symposium, Postmodern Consumerism, Love View, Critical Analysis, Materialism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中,其对理念世界本质之爱的叙述被视为一种追求真理和美的途径,伴随着理念论的建构,其爱情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外貌的纯精神特质。其在《会饮篇》的阐释中,尤其强调爱的神圣性与理想性。然而,伴随着后现代消费主义的崛起,爱情观念也随着时代更迭发生了转向。消费主义是指一种以物质消费为核心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影响了我们对于商品、服务和信息的选择和使用,也渗透到了我们对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态度。在消费主义下,我们往往将自己作为一个消费者来定义,将他人作为一个商品来评价,将社会作为一个市场来参与。如EvaIllouz在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一文中所指出的,后现代消费主义将爱情视为一种商品,强调个人满足和即时的感官享受,从而使爱情逐渐商业化和浅薄化。在此背景下,文章采取批判性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后现代消费主义爱情观的特征并揭示其在现实生活中所带来的矛盾与冲突。通过重拾柏拉图于《会饮篇》中所表达的形而上学的爱情观,与后现代被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裹挟的爱情观进行对比。

本文的目的在于激发对爱情观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揭示后现代消费主义对爱情观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文化矛盾,同时探究这种爱情观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通过整合柏拉图的爱情哲学和现代社会的实践,探索一种以超越消费主义的限制,并重新回归到爱情的本质和价值的爱情观。

2. 后现代消费主义下的爱情观特征

2.1. 爱情货币化与物质价值观

在后现代消费主义的社会语境下,爱情观呈现出商品化和物质化的倾向。“在资本主义的逻辑驱动下,商品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在现在条件下,人们只所以被商品缠住,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意识改变了,而是因为购买是一种不仅被权利结构所允许,而且还好似受到它积极鼓励的令人愉快的行动。” ‎[1] 这种物质价值观渗透到爱情关系中,导致了爱情关系的异化和商业化。爱情被构建为一种“交易”,其中金钱和物质财富的符号化消费在两性交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这种消费模式的深入,人们的感情和亲密关系被纳入了市场逻辑的框架,个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成为衡量爱情价值的标准之一,而非传统的情感因素如感情的深度和信任的建立。此外,在商品化爱情观影响之下,也促使人们在亲密关系中更加注重物质的外在表现和符号。此种“虚无”的实践却被赋予社会价值,形成了单一、朴素的社会评价体系,展现着社会地位与人生价值。如财富、地位等诸多方面的展示与体验。“在此意义上,消费和语言一样,或和原始社会的亲缘体系一样,是一种含义秩序。” ‎[2]

本就原子化的个人在进入后工业时代,个人意义的塑造与完善的进程更显得破碎。“生存的全部痛苦就在于,时间不停地在压迫着我们,使我们喘不过气来,并且紧逼在我们身后,犹如持鞭的工头。”( ‎[3] , p. 416)这种物质价值观的异化使得人们倾向于将个体和情感的价值与外在的标志和物质的符号联系起来,进一步忽视了两性关系中的内在情感。

2.2. 外貌导向与爱情的虚无性

在后现代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中,外貌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和符号,甚至成为了“生产资料”。“媒体和广告的影响强调完美的身体形象和外表标准,将美貌与价值、成功和吸引力进行捆绑。现代广播电视的发展和离散社会的形成更使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完全成熟,使商品的‘符号价值’的发挥到了极致。” ‎[4] 这种外貌导向使得两性关系中的外表成为评价和选择伴侣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形成评价体系对人的异化使得人们倾向于将个体的价值和吸引力与外在的外貌特征相联系。在两性关系中,这种外貌导向的观念导致了对外表的过度重视,而忽视了内在品质和情感的重要性。人们可能更关注伴侣的外貌,而忽略了真正的情感连接和共享价值观的重要性。总之,人类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玩物”时代——耍弄商品符号的模糊性,从而使得产品成为“灰物质”。物在不断的产生、完善,但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在消费符号下以某种方式同时庆祝着真实自我之消失和漫画般自我之复活。” ‎[5]

由于外貌导向的异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亲密关系沦为“虚无”和“表面化”。人们追求的不仅是情感的满足和深度的人际关系,而更多地是表面的吸引力和外在的标志。这种爱情的虚无性体现在关系的脆弱性和易变性上,因为它建立在外貌和物质的基础上,而非真正的情感和共鸣。

2.3. 自我利益与真实情感的冲突

在后现代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自我利益和个人满足成为了主要关注点。个人主义强调个体权利、自主性和自我实现,促使人们将个人利益置于首位,并强调满足自身欲望和需求。正如拉康所说:“现代人在追求走上追求‘剩余价值’的经济道路的同时,也走上了追求‘剩余快乐’ ‎[6]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将自我利益放在真实情感和情感连接之上,导致冲突和矛盾的出现。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导向使得情感关系和真实情感受到剥夺和异化。在两性关系中,个体可能将伴侣视为满足自身欲望和需要的对象,而忽视了真实的情感和共享的价值观。这种自我利益的追求可能导致伴侣的利用和冷漠,削弱了真实情感的建立和亲密关系的发展。

自我利益与真实情感的冲突的另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功利至上”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中,功利被视为一种达到目的和优化选择的方式,而不是一种违背原则和损害信任的方式。因此,人们在追求爱情时,往往会以功利为手段,而不是以沟通为手段。这种价值观导致了一种“功利至上”的行为模式,即认为只有通过利用对方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和利益才能获得对方的合作和支持,而不是通过尊重对方来达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这种行为模式导致了一种“功利至上”的心理状态,即认为只有通过功利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感,而不是通过诚信和责任。

“人们的生命爱欲不再是为了神的荣耀、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转而朝向一种此岸生活的自我肯定,享受现世生活被当成天经地义,并导向无限的盈利欲与旺盛的工作欲,从而形成了一种强调无止境自我创造的资本主义精神气质。” ‎[7] 因此,在后现代个人主义的社会中,自我利益与真实情感之间存在着冲突。个人主义的强调个体权利和自主性使得个人利益的追求成为首要目标,而真实情感和情感连接往往被忽视。这种冲突导致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虚假、表面化和缺乏深度。

3. 后现代爱情观的反叛——《会饮篇》爱情观分析

3.1. 爱的哲学观点:超越感官诱惑的理性追求

在《会饮篇》中柏拉图提到,“人在追求生育时更容易被美丽的身体而不是病态的身体所吸引。”( ‎[8] , p. 252)可见柏拉图的爱情观感也是可见且具体的美开始展开的,然而此种可见且具体的美并不是永恒的,其伴随着人的可朽。因此此种具体可见的感官美只是一系列的开端。柏拉图认为,爱是一种对美好事物永恒占有的渴望。这种渴望并不仅仅指向肉体上的美丽和快乐,而是指向精神上的智慧和美德。这种渴望是一种理性的追求,而不是一种感性的冲动。因此,柏拉图的爱情观要求我们超越感官诱惑,而是用理性来认识和追求爱情的真谛。

在此范畴下,爱是一种向上的运动,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从多样到统一。在这个运动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升华和转化自己的爱情对象,来实现爱情的升华和转化。柏拉图用一个著名的比喻来说明这个运动:一个人先是爱上一个美丽的身体,然后是爱上所有美丽的身体,然后是爱上一个美丽的灵魂,然后是爱上所有美丽的灵魂,然后是爱上各种美丽的科学和艺术,最后是爱上绝对的美——那就是真正的爱。

同时,理念论的基本框架也在此种爱情观中有所体现,柏拉图阐释爱的本质是向上升华,从感官层面的爱逐渐转向对超越感官的理念的爱。通过爱的修炼和提升,个体可以逐渐超越感官诱惑,追求和参与更高级的现实,与理念世界进行对话和联系。因此,爱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来接近知识和美的本质。

3.2. 爱的美德探究:智慧与道德的融合

在《会饮篇》的阐释中,爱不仅仅是一种对美好事物永恒占有的渴望,也是一种对美好事物创造和分享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仅仅指向肉体上的生殖和繁衍,而是指向精神上的创造和分享。因此,柏拉图的爱情观要求我们追求智慧与道德的融合,而不是追求快乐与享受的分离。

“一个坏人邪恶地放纵情欲,那么这种爱是卑鄙的,而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地追求爱情,那么这种爱是高尚的。邪恶的有爱情的人是世俗之爱的追随者,他想要的是肉体而不是灵魂,他的爱心的对象是变化的,短暂的。所爱的肉体一旦色衰,他就远走高飞,背弃从前的信誓,他的所有甜言蜜语都成了谎言。而那些追求道德之美的爱人会终身不渝地爱他的情人因为他所爱的东西决不会褪色。”( ‎[8] , p. 220)智慧与道德作为人类最高的美德,其并不相互独立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存或相互促进。智慧使我们能够认识真理和善良,并以之为指导;道德使我们能够实践真理和善良,并以之为目标。因此,在柏拉图看来,智慧与道德构成了人类最完美的生活方式。此外,爱和智慧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强调。也论证了其真正的爱是对美和智慧的追求,通过爱的修炼和提升,个体可以超越感官诱惑,与智慧相连,实现道德行为和自我完善。“爱就是对邪恶的轻视,爱就是对善的尽力仿效。”( ‎[8] , p. 214)

因此在追求智慧与道德时,我们需要借助于爱情这个催化剂。爱情使我们能够从自我中走出来,并向他人敞开心扉;爱情使我们能够从肉体中超越出来,并向灵魂升华心灵;爱情使我们能够从现实中超脱出来,并向理想靠近心愿。假如没有爱,无论是城邦还是公民,都不可能从事任何伟大或高尚的工作。( ‎[8] , pp. 213-214)因此,在柏拉图看来,爱情是一种追求智慧与道德的最佳途径。

3.3. 灵魂的相互吸引:爱的精神联结

柏拉图认为,爱不仅仅是一种对美好事物永恒占有的渴望,也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相似和亲近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仅仅指向肉体上的相似和亲近,而是指向灵魂上的相似和亲近。因此,柏拉图的爱情观要求我们寻找灵魂的相互吸引,而不是寻找肉体的相互吸引。

灵魂原本是完善的,羽翼丰满,但是当失去了羽翼,它就向下落,直到碰到坚硬的东西就附着于凡俗的肉体。( ‎[8] , p. 164)在寻找灵魂的相互吸引时,我们需要借助于爱情这个媒介。爱情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对方灵魂的美丽和善良,并以之为榜样;爱情使我们能够表达自己灵魂的美丽和善良,并以之为贡献;但是通过观察尘世间的事物来引发对上界事物的回忆,对于灵魂来说并不是易事,因此每逢见到上界事物在人界的摹本,就惊喜若狂而不能自制,但也不知其所以然。( ‎[9] , p. 164)爱情使我们能够共享彼此灵魂的美丽和善良,并以之为幸福。而爱情是人类各种迷狂形式的最高者。“这种迷狂是诸神的馈赠,是上苍给人的最高恩赐。”( ‎[9] , p. 164)因此,在柏拉图看来,爱情是一种实现灵魂的相互吸引和联结的最佳方式。此种灵魂之间的相互吸引性是基于其对美和真理的共同追求。当两个灵魂在追求真理和美的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会产生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是感官上的吸引,更是灵魂层面的共鸣和互补。通过相互吸引,灵魂之间建立了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和共享的追求。而这种美是自存自在、无始无终的永恒之美!( ‎[8] , p. 254)

4. 批判性分析与反思

4.1. 后现代消费主义爱情观的局限性

在后现代消费主义社会中,爱情观受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裹挟,产生了一系列局限性。研究表明,后现代消费主义强调物质价值和外在条件,将爱情视为一种交易和交换关系,将其货币化,并与物质财富挂钩。这导致爱情变成一种市场逻辑,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实力成为人们选择伴侣的关键标准,而情感的真实性和精神的共鸣被边缘化。

正如叔本华所言:“举不胜举的痛苦渗透进世界的每一处角落,它们发源于与生命本身不可分离的需要和欲念。”( ‎[3] , p. 415)许多研究指出,后现代消费主义爱情观的物质主义迷思使人们更加注重外在表象和社交形象,而忽视了情感的深度和内在的品质。这种爱情观强调外貌、物质和社会地位,导致了爱情的虚无和表面化。此外,后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也对爱情产生了消极影响。人们更倾向于以自我满足为中心,将关系建立在功利和利益交换的基础上,而忽视了真挚情感和他人需求的关心。

4.2. 柏拉图式爱情观的启示

为了对后现代消费主义爱情观进行反思和批判,我们可以借鉴柏拉图的爱情观,从哲学的角度提供新的视角。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提出了一种超越感官诱惑和物质欲望的理性追求的爱情观。他将爱情视为一种追求智慧和真理的过程,通过超越外貌和物质的束缚,实现灵魂的共鸣和精神的联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智慧和美德的结合,通过培养道德品质和追求智慧,人们可以在爱情中获得心灵的提升和情感的丰富。他的爱情观强调了情感的内在质量、道德的追求以及灵魂的相互吸引,与后现代消费主义爱情观形成鲜明对比。

4.3. 重塑爱情观的路径与建议

为了重塑后现代消费主义爱情观,有几个关键方面需要考虑。首先,我们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爱情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超越了物质和表面的吸引力。这需要教育和文化的引导,通过提供更全面的爱情教育和情感培养,引导人们超越功利主义思维,注重情感的内在质量和人际关系的深度。其次,培养智慧和美德对于重塑爱情观至关重要。智慧和美德的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和个人成长来实现,例如通过培养人际关系技巧、道德判断能力和情感智慧,使个体更有能力和意愿建立真挚和有意义的爱情关系。此外,重塑爱情观还需要强调关心他人和共享情感的能力。这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和情感互动的培养来实现,例如鼓励人们参与志愿者活动、培养共情能力和建立亲密关系,以促进真挚的情感交流和互助关系。

5. 结语

在后现代消费主义社会中,爱情观受到物质主义迷思、表面吸引的幻象以及个人满足的功利关系的影响,导致具有了浅薄、虚无和交易化的特质。然而,柏拉图的爱情观提供了一种超越感官诱惑和物质欲望的理性追求,强调情感的内在质量、智慧与道德的融合,以及爱情的精神联结与灵魂的亲和。这为我们重塑爱情观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人类离不开爱情犹如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爱的古老是普世公认的,而且是人类一切最高幸福的源泉;假如没有爱,无论是城邦还是公民,都不可能从事任何伟大或高尚的工作。( ‎[8] , pp. 213-214)爱情观的塑造与形成在后现代对原子化个人的意义本就是让人类在现代性困境的牢笼之中能寻找到自身意义的希冀与存在,给予人生活诗意的远方与现实性进行抗争,让人不具有底色的悲凉,如若这一切的意义也最终带来消解,那么人们再难寻找一份稳定的自我意义的肯定,成为无根的浮萍。

文章引用

盛厚华. 后现代消费主义爱情观的反思——基于《会饮篇》批判性分析
Reflection on the Postmodern Consumerist View of Love—Based on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Symposium[J]. 哲学进展, 2023, 12(10): 2089-209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344

参考文献

  1. 1. 厉以宁. 消费经济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2. 2. (法)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70, 24.

  3. 3. 叔本华. 叔本华论说文集[M]. 范进, 柯锦华, 秦典华,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4. 4. 杨伯溆, 李凌凌. 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演变、媒体的作用和全球化[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1, 8(1): 36-43.

  5. 5. [英]费瑟斯通. 消费主义与后现代主义[M]. 刘精明,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100.

  6. 6. [法]雅克·拉康. 拉康选集[M]. 褚孝泉, 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1.

  7. 7. 刘同舫. 启蒙理性及现代性. 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J]. 中国社会科学, 2015(2): 4-23.

  8. 8. 柏拉图. 会饮篇[M]∥柏拉图. 柏拉图全集: 第2卷. 王晓朝,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164, 214, 220, 252, 254.

  9. 9. 柏拉图. 斐德罗篇[M]∥柏拉图. 柏拉图全集: 第2卷. 王晓朝,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16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