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4013 , 8 pages
10.12677/ASS.2023.124234

融合环境中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 刻板印象研究

李庭1,赵茹慧2

1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2蒙自特殊教育学校,云南 红河

收稿日期:2023年2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7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17日

摘要

随着特殊教育不断向两端延伸,高等特殊教育蓬勃发展起来。融合教育是当下教育发展的主流,在高等特殊教育中亦如此。在融合环境中普通学生对残障学生的态度影响着高等融合教育的质量,故本研究以融合高校中的98名普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问卷调查和间接的内隐联想测验分别考察了其对残障大学生的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结果显示:1) 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持有刻板印象,包括外显和内隐层面;2) 普通大学生所持的外显刻板印象呈积极和消极性共存的特点;而所持的内隐刻板印象的特点是消极的;3) 是否为特殊教育专业同时影响着普通大学生所持的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

关键词

刻板印象,融合环境,残障学生,高等特殊教育

The Stereotye of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Disabled Students in an Inclusive Environment

Ting Li1, Ruhui Zhao2

1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2Mengzi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Honghe Yunnan

Received: Feb. 19th, 2023; accepted: Apr. 7th, 2023; published: Apr. 17th, 2023

ABSTRACT

As special education extends to both ends, higher special education is developing vigorously. The mainstream of curren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s inclusive education, which is also the same in higher 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inclusive environment, the attitude of ordinary students towards disabled students affects the quality of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takes 98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in integrated colleg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espectively investigates their overt and covert stereotype impressions of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direct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irec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stereotype impressions of disabled students, including both overt and covert aspects; 2) The overt stereotype impressions held by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coexist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while the covert stereotype impressions held by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negative; 3) Whether it is a special education major also affects the overt and covert stereotype impressions held by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Stereotype, Inclusive Environment,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Higher Special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特殊教育不断向两端延伸,高等特殊教育蓬勃发展起来 [1]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为残障学生专门设立的特殊教育高等院校或招收残障学生的系(专业);第二,通过高考自行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第三,通过国家认可的业大、电大、函授、自考等方式学习高等教育课程,经考核成绩合格者,取得大学专科或本科的学历 [2] 。本研究关注的是第一种形式。虽然残障学生获得的教育机会在不断扩大,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残障学生高等教育的问题,残障学生的障碍不在于他们身心发展的缺陷,而是社会认定的残障者与健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可能不利于残障者 [3] ,以及健全者对待残障者的态度。由此可知关注高校中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的态度有一定的必要性。

广义上来说,残障大学生(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是指身心发展缺陷的大学生,包括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残障以及智力障碍和多重障碍等多种类型。但现阶段,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多数是盲、聋、哑和肢残的学生。刻板印象(Stereotype)一词由美国记者W. Lippmann于1922年在其所出版的“公共舆论”首次提出 [4] 。描述了个体在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简化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帮助个体简化地在复杂而庞大的真实环境中开展行动,故而Lippmann将这一简化机制比喻为个体“头脑中的图像”(The Picture in Our Heads)后用印刷业中术语“铅板”(Stereotype)来称呼这种头脑中的图像,这一词后被沿用,在心理学中这一英语词汇被专门翻译为“刻板印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持有的较为固定的观点 [5] 。而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期望的认知结构” [6] 。是将某群体成员的概括化,认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均具有相同的特质,而忽略了群体内实际的的个体差异 [7] ,有“以偏概全”的特点。

本研究通过直接测量法考察残障大学生的外显刻板印象,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来测量残障大学生的内隐刻板印象,并结合IEC法考察刻板印象在外显和内隐水平之间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选取融合环境云南T校中的普通大学生115人,所有被试均熟悉计算机操作,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所有人都参与了问卷填写,回收9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85.3%)。其中75人参与了内隐联想测验,筛选出4份无效数据之后,有效被试数量为71名。被试人口学信息变量见表1

Table 1. Table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all participants

表1. 被试人口学变量情况表

2.2. 问卷调查:测量外显刻板印象

本研究引用王丽凤的《普校教师对残障学生的刻板印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见附录)。由于该问卷仅涉及受测者对于残障学生的态度,所以施测对象同样适用于普通大学生。该问卷按李克特7级等级量表的标准编制而成,分为生活态度、个人特质、社会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四个维度。编制完成后研究者抽取了150名在校教师进行测验,结果显示: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4,分半信度为0.72 [8] ,证明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分数越低,表明评价越积极,分数越高则表明评价越消极,4则代表中立。问卷在教室中施测,主试告知被试指导语,确保被试明确问卷的目的以及如何填写后,被试填写并提交问卷。回收问卷后,将有效数据转入SPSS26.0中,转入时已将3项消极形容词前置的项目得分进行了反向计分转换,之后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2.3. 内隐刻板联想测验: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内隐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来考察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内隐刻板印象。IAT测验需要满足的前提是被试能够正确完成刺激图片和属性词的分类任务,以及熟悉电脑按键操作。本研究采用的残障学生图片主要包括视力障碍和肢体障碍,由于这两类障碍的同学较容易进行图片判断,完成分类任务。实验程序正式测验部分由两个IAT构成,第一个测验考察的是被试在内隐层面对残障学生的积极刻板印象是否存在,第二个测验考察消极刻板印象。两个测验中的图片材料相同,本研究IAT中的反应项目包括图片和属性词。所有图片统一为黑白两色,以白色为背景。图片包括正常学生和残障学生两类。属性词测试材料引用王丽凤研究中用于IAT程序的24个词汇,选自该研究者调查问卷研究中评分最高和最低的6个项目。

使用E-Prime2.0软件编写残障学生刻板印象IAT测验程序,实验设计见表2。为了两个分测验和两种任务类型可能带来的顺序效应,随机将被试分为两部分,一半被试先完成积极刻板印象分测验再完成消极刻板印象分测验,另一半则相反。同理,一半被试先进行相容关系任务后进行不相容关系任务,另一半则相反。正式测验中,积极和消极刻板印象测验都包含7个组块 [9] 。在每个组块中,会先呈现对应任务的指导语。在练习部分,当被试反应错误时,屏幕中会出现“错误”报错。每个试次间隔400毫秒。反应项目包括图片和属性词,均呈现在屏幕正中央,两者交替呈现。每个试次用到的类别标签会分别呈现在页面左上角与右上角。测验中所有试次的有效按键均为F、J和空格键。F键代表将屏幕中央的反应项目列入屏幕左上角的类别标签,J键则代表将反应项目归入右上角的类别标签,空格键主要用于切换不同试次的页面。

Table 2. Block design of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表2. 内隐联想测验的组块设计

2.4. 数据分析

将所有被试IAT数据导入SPSS26.0软件中后,对数据进行有效性筛选。根据Greenwald等研究者提出的IAT数据的选取要求对数据进行筛选:1) 分别选取两个IAT程序中相容和不相同任务组块的数据;2) 删去极端数据,即反应时小于300毫秒或大于10000毫秒;3) 正确率低于75%的被试视为无效 [10] 。筛选后得到71个有效数据,对之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除反应时外,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值(D Measure)也是IAT的有效指标 [11] 。其计算方法为:将相容和不相容关系任务的反应时均值作差,再用差值除以两个任务中反应时的公共标准差(Inclusive Standard Deviation)。

为考察内隐和外显刻板印象的结构关系,选取同时完成了问卷和IAT程序的71名被试,进行IEC (Implicit-Explicit Correspondence)分析。

3. 结果

3.1. 残障学生外显刻板印象存在性及特点

在本研究中,调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8。为考察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大学生的外显刻板印象的存在性和特征,对问卷的总分进行了计算并分析,见表3。基于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被试评价残障学生的问卷总分均值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 < 0.001。基于此可知,相比正常学生,被试对残障学生的评价更为消极。

为考察相关因素对残障学生外显刻板印象的影响,以残障学生问卷总分为因变量,对被试是否为特殊教育专业此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被试接触残障学生频率和在学校中拥有残障学生朋友几个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 被试在接触频率F(4, 93) = 0.88,p = 0.48 > 0.05;接触渠道F(4, 93) = 0.81,p = 0.52 > 0.05;残障朋友数F(3, 94) = 1.97,p = 0.12 > 0.05这五个因素上对残障学生的问卷总分均无显著影响;2) 被试在是否为特教专业t(96) = 2.00,p = 0.04 < 0.05这个因素上对残障学生的问卷总分产生显著影响。上述结果表明被试对残障学生的整体评价只受是否为特教专业此因素显著影响。

Table 3.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total scores of disabled students and normal students

表3. 被试对残障学生和正常学生的问卷总分均值及标准差

注:*指p < 0.05,**指p < 0.01,***指p < 0.001。

3.2. 残障学生内隐刻板印象存在性及特点

以测验部分(积极/消极刻板印象测验)和任务类型(相容/不相容关系任务)为被试内变量对被试的任务反应时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 测验部分的主效应显著,F(1, 70) = 15.49,p < 0.001;2) 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 70) = 236.09,p < 0.001;3) 测验部分和任务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F(1, 70) = 6.53,p < 0.05。鉴于交互效应显著,进一步将测验部分与任务类型间做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在积极和消极刻板印象测验中,被试在相容(p < 0.05)与不相容任务(p < 0.001)水平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在不相容任务中及其显著;同样,在两种任务类型中,被试在积极和消极刻板印象测验中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 < 0.001。综上可知,在整个测验中,被试对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都显著地高于相容任务。并且,被试在不相容任务中,消极刻板印象测验的反应时显著地高于积极刻板印象测验。

接着,对被试的IAT效应D值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 积极IAT效应D值显著大于0,t = 7.36,p < 0.001;消极IAT效应D值显著大于0,t = 12.92,p < 0.001。这一结果说明积极和消极刻板印象测验中均存在显著的IAT效应,普通大学生被试在两部分测验中均偏好将残障学生与贬义属性词反应项目练习在一起。2) 效应D值的大小代表着IAT效应的强度 [12] ,参考Greenwald的效应D值强度评价标准:在0.15~0.35间表示轻微强度;在0.35~0.65间表示中等强度,在0.65以上代表强烈强度。本研究中,积极(D = 0.49)和消极(D = 0.68)刻板印象测验都均有较强的IAT效应。3) 对积极和消极测验的效应D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存在显著差异,t = 2.36,p < 0.05。结果表明积极刻板印象测验的IAT效应显著低于消极刻板印象测验。

为探讨IAT效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测验部分(积极/消极刻板印象测验)为被试内变量,以被试是否为特教专业、接触残障学生频率和在学校中拥有残障学生朋友为被试间变量,对效应D值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1) 测验部分主效应不显著,F(1, 70) = 1.45,p > 0.05;2) 被试间变量中,接触频率F(3, 70) = 0.84,p > 0.05,接触渠道F(3, 70) = 0.45,p > 0.05,拥有残障学生朋友人数F(3, 70) = 0.21,p > 0.05和是否特殊教育专业,F(1, 70) = 1.50, p > 0.05四个变量的主效应均不显著。3) 被试内变量测验部分和所有被试间变量间均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综上,接触频率、接触渠道和拥有残障学生朋友人数均不影响内隐联想测验结果;而是否为特殊教育专业这一变量对内隐联想测验结果产生明显的影响。

3.3. 外显、内隐刻板印象的结构关系(IEC)

对同时参与问卷调查和IAT测验的71名被试的调查问卷总分和积极、消极刻板印象测验效应值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积极刻板印象内隐联想测验效应D值与残障学生刻板印象问卷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 = 0.41,p < 0.01;而在消极刻板印象测验效应D值与残障学生刻板印象总分之间则未显示显著相关关系,r = −0.05,p > 0.05。这表明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大学生的内隐刻板印象和外显刻板印象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结构关系。

4. 讨论

4.1. 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刻板印象的存在性和特点探讨

在外显层面上,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普通大学生的外线刻板印象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对残障学生的在问卷调查中的评价与正常学生显著差异,即存在外显刻板印象。在内隐层面上,本研究采用IAT程序考察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的内隐刻板印象,结果显示被试对残障学生同样普遍存在内隐刻板印象,这与已有相关研究结果相符 [8] [13] [14] 。综上,在融合环境中的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的刻板印象在外显和内隐层面上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便处于融合环境中,残障学生的社会弱势地位仍决定了其不可能与同处一个校园的普通大学生归属于同一个群体,并且不可避免地对他们持有特定的刻板印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结果也显示普通大学生在外显层面中持有积极的刻板印象,诸如“坚强”、“老实”这样的评价。这说明在大学生严重残障学生是身残志坚的,诸如此类的积极刻板印象可能与社会中对残障群体的正面宣传有一定关系。如今,公众目光日益开始关注残障群体。媒体宣传力度的增大为普通大众看待残障群体的观点带来了双面的影响。一方面,面对社会大众,关于残障人士的积极报道和宣传数量日益增加 [15] 。在这些宣传中,有关残障人士身残志坚精神的报道居多 [16] ,这些报道形成了社会期许(Social Desirability),即社会要求其成员以被社会认可的方式行动 [17] 。因此,为顺应这些社会期许,大学生在报告其对残障大学生的评价时赋予他们了相应宣传内容的积极特质。但与此同时,大量的报道也使得残障群体的弱势地位深入人心,为该群体附上标签。基于残障弱势的标签,社会大众也更容易主观地将残障群体与消极评价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被试对残障学生刻板印象的消极性也与外群体贬抑有关(Out-Group Derogation),由于普通大学生对于残障学生弱势地位的内化,他们将残障学生视为外群体成员。残障学生作为外群体被贬抑,故而赋予他们消极的刻板印象。与外群体贬抑相对应的内群体偏好(In-Group Bias),群体内成员通过赋予残障学生消极刻板印象,降低威胁性和巩固社会优势地位。

4.2. 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刻板印象影响因素

考虑到刻板印象可能会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分别探讨了接触频率、接触渠道、拥有残障学生朋友人数和是否特教专业几个相关变量是否会对刻板印象产生影响。对于内隐刻板印象,由于其表达属于个体的内部机制,是个体无法自省、自动化的反应,加之已有研究已证实IAT是自控能力较好的内隐测量方法 [18] ,因此内隐刻板印象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而在外显层面上,仅有是否为特教专业这一因素对外显刻板印象产生显著影响,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符合。有研究者在探讨师范生对残疾人刻板印象的研究中提出对师范生进行特殊教育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师范生对残疾人外显层面上的固着观念 [13] 。由此可知特殊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够改善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的刻板印象,促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更正确的观点去看待同处一个校园的残障学生,以此使得高等融合教育实现真正的融合。因此,为更好地保障高等融合教育地有效开展,向在校的普通大学生提供特殊教育培训是有必要的。除此之外,其余因素均不影响被试的外显刻板印象。

4.3. 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大学生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的结构关系

最后,本研究还运用了IEC分析法探讨了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的刻板印象之间的结构关系,其结果发现,被试对残障学生的外显刻板印象和内隐积极刻板印象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和内隐消极刻板印象之间则不存在显著相关。这与我国大多数研究者结果不符 [8] [13] 。过往研究中内隐与外显刻板印象间弱相关的结果也有可能受抽样偏差或测量方法等因素的影响。的确有研究者曾提出质疑,认为广为流传的内隐和外显刻板印象之间完全分离的这个观点有待考证 [19] ,内隐和外显之间的结构关系可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就本研究结果看,相比外显与内隐消极刻板印象之间的相关,外显与内隐积极刻板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因素对内隐和外显间相关关系的影响。即当被试不在意自己是否会表露出消极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符)的评价时,内隐与外显之间的相关关系会更加显著。除此之外,内在因素同样可能导致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不同。不同于过往研究的非融合环境中的普通大学生,本研究中的被试相比之下对残障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和接触。对于更为熟悉的对象,内隐与外显之间的相关关系往往会更加显著。综上,在心理结构上,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不是绝对的完全分离关系,而影响这个结果的因素有待进一步考察。

当个体感知到消极刻板印象后,害怕自己印证消极的刻板印象,就会产生消极体验过程,此为刻板印象威胁效应(Stereotype Threat)。由Aronson和Steele基于学习成绩中存在的种族差异研究提出 [20] 。后其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为当个体或群体感知到情境中有关所属群体消极刻板印象存在时,由于担心和焦虑反而会验证自己或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的这一过程 [21] 。已有研究表明,当刻板印象威胁出现时,会导致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下降,回避失败动机水平增加 [22] ,这会对学生的学业甚至是心理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除了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外,刻板印象还可能会带来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问题,偏见和歧视,自我刻板印象(Self-Stereotype)等问题。这些问题均会阻碍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进程,可见消除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的消极刻板印象十分必要。

5. 结论

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大学生在外显和内隐层面上均持有刻板印象。并且,是否为特殊教育专业这一变量对普通大学生所持的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均有明显的影响。根据IEC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大学生所持的外显和内隐积极刻板印象间存在一定的相关,而外显和内隐消极刻板印象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综上可知,是否为特殊教育专业这一变量显著的影响着被试的外显刻板印象,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刻板印象显著地表现为更加积极。可见,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可以丰富大学生对残障学生的正确认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固执且片面的认识。

致谢

感谢参与本研究的被试和撰写过程中老师、同学的指导和鼓励。

文章引用

李 庭,赵茹慧. 融合环境中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刻板印象研究
The Stereotye of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Disabled Students in an Inclusive Environment[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4): 1721-172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4234

参考文献

  1. 1. 雷江华, 罗司典, 亢飞飞. 中国高等融合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残疾人研究, 2017(1): 4-12.

  2. 2. 陈莲俊, 卢天庆. 在校大学生对残疾学生接受高等融合教育的态度调查[J]. 中国特殊教育, 2006(12): 22-26+17.

  3. 3. 蔡翮飞, 余秀兰. 残障大学生感知的学业支持对学习经历影响研究[J]. 教育评论, 2017(12): 97-101.

  4. 4. 王沛. 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J]. 心理科学, 1999(4): 342-345.

  5. 5. 邹庆宇, 姜月.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方法进展[J]. 心理科学, 2006, 29(2): 505-507.

  6. 6. Hamilton, D.L. and Trolier, T.K. (1986) Stereotypes and Stereotyping: An Overview of the Cognitive Ap-proach. In: Dovidio, J.F. and Gaertner, S.L. Eds., Prejudice, Discrimination, and Racism,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127-163.

  7. 7. Schmader, T. (2012) Stereotype Threat: Theory,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8. 8. 王凤丽. 普通中小学教师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8.

  9. 9. Nosek, B.A., Smyth, F.L., Hansen, J.J., et al. (2007) Pervasiveness and Correlates of Implicit Attitudes and Stereotypes.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18, 36-88. https://doi.org/10.1080/10463280701489053

  10. 10. Santos, A.S., Garcia-Marques, L., Mackie, D.M., et al. (2012) Implicit Open-Mindedness: Evidence for and Limits on Stereotype Malleabil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 1257-1266.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12.05.013

  11. 11. Greenwald, A.G., Nosek, B.A. and Banaji, M.R. (2003)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 An Improved Scoring Algorith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 197-21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5.2.197

  12. 12. 陈光华, 张治星. 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与外显态度[J]. 中国特殊教育, 2012(8): 22-29.

  13. 13. 刘嘉秋. 师范生对残疾学生的刻板印象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14. 14. Weinberg, N. (1976) Social Stereotyping of the Physically Handicapped.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23, 115-124. https://doi.org/10.1037/h0090911

  15. 15. 马凯. 残疾人形象的媒介呈现——以《中国青年报》为例[J]. 新闻知识, 2011(5): 25-27.

  16. 16. 李静. 残疾人新闻报道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11.

  17. 17. 陈启杰, 武文珍. 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测量述评[J]. 商业研究, 2012(1): 1-8.

  18. 18. 蔡华俭.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J].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3): 339-344.

  19. 19. Nosek, B.A. (2007) Implicit-Explicit Relation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 65-69. https://doi.org/10.1111/j.1467-8721.2007.00477.x

  20. 20. 王玉, 高明华. 刻板印象威胁研究述评[J]. 商业经济, 2013(9): 75-77.

  21. 21. 王琦, 俞国良. 刻板印象威胁对学习困难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4): 425-432.

  22. 22. 孙传勇, 丁凤琴. 刻板印象威胁视角下的学生标签威胁[J]. 新余学院学报, 2013, 18(2): 92-9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