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2 ( 2021 ), Article ID: 41882 , 8 pages
10.12677/ML.2021.92062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及其隐喻英译研究

张娟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收稿日期:2021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19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6日

摘要

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在海外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的数量日益增加,这些署名文章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隐喻,其中蕴含的诸多意象很容易激发起我们的语义联想,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之变得通俗易懂。不同于一般的隐喻,外交隐喻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表达意象性和民族特色性,恰当、准确地翻译好外交隐喻是外交话语翻译实践中亟待探讨的难题。此次研究选取习近平近三年发表的海外署名文章为案例进行重点分析与探讨,将署名文章中出现的外交隐喻分成了7小类,并针对其英译研究尝试提出四“意”原则:对于双方共享式隐喻,可采取直“意”法;对于非共享式隐喻,可采取添“意”,转“意”和零“意”法,旨在丰富隐喻在外交话语中翻译研究的同时,尝试解读习近平外交话语中隐喻的特点及其英译策略的选择问题。

关键词

海外署名文章,外交隐喻,特点,翻译,四“意”原则

A Study of Bylined Articles of Xi Jinping in Overseas Media and Their C-E Translations of Diplomatic Metaphor

Juan Zh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Received: Mar. 2nd, 2021; accepted: Apr. 19th, 2021; published: Apr. 26th, 2021

ABSTRACT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increasing bylined articles of China’s top leadership in overseas media, which often contain a large number of metaphors, and the images contained in them can easily arouse hearers’ semantic association, making abstract concepts concret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from general metaphors, diplomatic metaphors have strong political sensitivity, imagery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hard nut to translate diplomatic metaphor properly and accurately. This study selects overseas bylined articles published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as a case to focus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t divides the diplomatic metaphors in these articles into 7 categories, and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four “images” principles in terms of their C-E translation: for both shared metaphors, we can adopt the directly showing “images” approach; for non-shared metaphors, we can conduct adding “images”, transferring “images” and cutting “images” principles, so as to enrich the translation study of metaphor in diplomatic discourse, and attempt to interpr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 in Xi Jinping’s diplomatic discourse and the choices of strategies made when conducting C-E translation.

Keywords:Overseas Bylined Articles, Diplomatic Metaphor, Characteristics, Translation, Four “Images” Principles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领导人逐渐青睐在海外权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来传播自己的外交思想或理念,顾名思义,署名文章即公开发表文章时会署上个人或团体的名字,这是文责自负的承诺,通常代表署名人或团体的观点或意见,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作用。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高速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启发的同时,困惑和疑虑也随之而来,他们希望了解中国的发展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国家领导人在抵达访问国前夕,通常会在外媒的权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以回应国际媒体的种种分析和疑惑。

中国译协副会长陈明明表示,领导人署名文章一般包括访问目的,合作领域和成果,未来展望等,能有效地传播国家领导人对当地民众的善意,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 [1]。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3月出访荷兰前夕,发表了题为《打开欧洲之门携手共创繁荣》的署名文章,拉开了我国主席发表署名文章的序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出访轨迹已遍及全球,习总书记的这些独具魅力的海外署名文章,不仅仅是习主席个人外交思想和话语风格的折射,蕴含着习主席诸多的外交新思维、新理念,也是国家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窗口和重大创新,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而国内对领导人海外署名文章的研究强度还有待加强(CNKI上仅检索到11篇相关论文),并且研究角度也主要集中在如下3个学科领域:传播学、外交学和修辞学——张树军等从对外传播角度对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对中国故事、中国发展主旋律、对外传播的方式和目标进行论述 [2];江涛等从公共外交视角分析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结构特征、意义与作用 [3];陈昌凤等从修辞学角度对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修辞手段、修辞目的、同一修辞策略进行分析 [4],目前还少有学者探讨署名文章的英译研究,仅有范武邱和胡健分析了署名文章的特点及署名文章中的外交大词的英译原则 [5]。

在海外发表署名文章,面对的无疑是更广泛的受众,大家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场,有鉴于此,国家元首往往会采取一定的修辞技巧和策略化抽象为具体,隐喻毫无疑问会“首当其冲”。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提出隐喻认知理论后 [6],国内外掀起了隐喻认知研究的热潮,隐喻不仅可以反映我们的认知方式,也是我们极其重要的思维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政治和外交文本中也存在大量的隐喻,因此,对隐喻使用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政治和外交文本,探究习主席署名文章中的隐喻使用情况及英译翻译策略,是研究我国对外传播话语的重要内容,对更好地促进对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2.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发表情况及特点

通过对外交部官网,人民网以及新华社等官方网站的检索,从2014年至今,习近平出访的足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国家高达50余个,以此种形式对中国国家形象做了权威而生动的国际表达,向世界各国传递着一个东方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以及社会主义大国等国家形象。

2.1. 语料选择

兼顾研究实施的可行性,本文仅选取习近平在近三年(2018年1月至今)发布的19篇署名文章,共涉及到如下19个国家:缅甸,希腊,尼泊尔,朝鲜,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法国,葡萄牙,意大利,巴拿马,阿根廷,西班牙,菲律宾,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卢旺达,塞内加尔,阿联酋。选择这些政治语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1) 所有语料均来自外交部,新华社,人民网等官方网站,语料来源权威,内容相对完整;2) 语料跨度为3年,涉及到19篇文章,语料较为新颖,并且还未有学者研究过习近平近三年的署名文章,是汉语政治文本中的隐喻及其翻译策略研究的一个补充;3) 由于海外署名文章发表于国外权威期刊,语言各不相同,但传播范围又不仅仅局限在受访国,故本文主要探讨官方的英文译本(来源于外交部英文网站或新华社),所涉译文均由资深翻译专家完成,可作为政治文本的“翻译原型”,亦能为外交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2.2. 语料分析

习近平的19篇署名文章涉及范围广,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每篇文章1000余字,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内涵丰富,隐喻性词汇广泛地出现于外交话语中,为其实现最佳的话语传播效果提供了可能。

Lakoff认为隐喻是“跨认知领域的映射,是始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6]。换言之,目标域与始源域之间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或等同性。以习近平2019年6月11日发表在吉尔吉斯斯坦官媒上的署名文章《愿中吉友谊之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1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

Table 1. The projection relations between target domain and source domain

表1. 目标域与源域的映射关系

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吉友谊”是目标域,内容较为抽象,“树”是始源域,内容相对具体,是我们日常所见之物,通俗易懂,中吉友谊的发展变化犹如一棵参天大树一样,将抽象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隐喻为日常熟悉之物,很容易被受众接受和理解,这也是政治或外交文本中常使用的手段之一。符合映射论中利用始源域的事物生动地描述目标域事物的原理 [7]。

习主席的19篇署名文章中也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叶爽从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的语料中归纳出13类概念隐喻 [8]:“人体,道路,家庭,作业,标志,果实,战争,书籍,音乐,建筑,工程,机器,戏剧”,由这13类隐喻受到启发,从19篇署名文章中通过使用Antconc3软件对语料中的关键词检索提取出132处隐喻(重复出现的类似隐喻只算一处),并将其分为以下7类:

Table 2. The classifications of metaphors in Xi Jinping’s overseas bylined articles

表2.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中的隐喻分类

表2可以看出习主席使用的隐喻中始源域主要为以上7类,这些隐喻其实涵盖了作为人的基本活动,只有当“国家”这一概念具有“人”的属性时,才能进行这一系列活动,我们或许可以做出假设:所有这些隐喻都根植于一个本隐喻——“国家是人”。无论是看似分散的7类隐喻,还是一个本隐喻,隐喻在外交话语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是说话者自身的认知和体验的体现,也能折射出说话者背后的价值观和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尤其是进行对外传播时,必须兼顾跨地域,跨文化的因素,故隐喻的翻译就成为了对外传播的重中之重,能有效提高此类政治外交文本的翻译质量,更好地促进对外交流。

3. 外交隐喻英译的四“意”法

隐喻于日常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Sontag曾说“离开隐喻,人类将无法思考” [9],可见隐喻的作用之大。而外交隐喻是在外交语境中广泛使用的隐喻,是将抽象的外交理念或政策具体化为我们生活中熟悉之物,长期存在于外交实践中。杨明星认为外交隐喻主要具有政治敏感性、语义隐含性、表达意象性和民族特色性等突出特征 [10],有鉴于上述四大特征,将尝试系统探讨外交隐喻的翻译策略。

以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核心术语为例,建国以来,我们在外交领域涌现出了许多高度凝练的核心术语,充分代表了我国外交政策和外交理念,从初探期的“睦邻政策”到大国外交期的“一带一路”、“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无一不在外交领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走向国际社会的征程中,很多外交理念并没有完全得到一些国家的认可与接受,有时甚至产生了一定的误解。例如,“中国梦”有时会被西方国家等同于“美国梦”,甚至会被误解为“复兴中华帝国梦”等等 [11]。其中的诸多误会,有中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上的原因,也与政治隐喻自身具有的敏感性和民族性密切相关。

外交隐喻具有鲜明的表达意向性,在习近平常用的外交话语中可窥见一斑,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后花园与百花园”,“独奏与合唱”(参见外交部网站)等等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隐喻,其中蕴含的诸多意象很容易激发起我们的语义联想,因为意象是指人们通过联想而得出某物的形象,在没有任何具体事物直接刺激的情况下通过心智联想而获得对某物的认识的过程 [12] [13]。换言之,当说者向听者传达某种隐喻意向时,听者会将自身的经验加工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进而在自身的大脑中将隐喻所蕴含的“意象”与语义进行联结,对于隐喻的理解是一个“意象”加工的过程,故本文尝试从意象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新途径,有别于张培基提出的三种传统翻译方法(直译法,套用法,意译法) [14],尝试提出四“意”法:直“意”法,添“意”,转“意”和零“意”法(以下语料均来自与外交部中英文官方网站)。

3.1. 直“意”法

考虑到文化之间的差异,诸多意象在翻译的过程中的去留问题是一大难点,该译法主要适用于意象共享式场合(即中外文化中共有的意象),双方无需付出多少努力即可达到最有效的沟通,这也是外交官们很青睐的一种隐喻,既传达了自己的外交理念,又能使受众充分理解,也极大地减轻了译者的难度,翻译起来也得心应手,即直接将这一意象翻译出来即可。

如海外署名文章中频繁出现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两种不同的翻译:As the saying goes, the flames rise high when everybody joins to add fuel./The flame runs high when everyone adds wood to the fire (参见外交部中英文官方网站),由此可见,对于此种双方都能轻易理解的“意象”,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做过多处理,无论是“add fuel”还是“add wood to fire”都是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意象直接传递出来。

再如2019年6月在吉尔吉斯斯坦发表的《愿中吉友谊之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以及2019年6月在朝鲜发表的《传承中朝友谊,续写时代新篇章》都涉及到了“树”这一意象,在进行翻译时,外交提供的官方译文亦是采取了直译意象法,如“愿中吉友谊之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译为“May China-Kyrgyzstan Friendship Thrive Like an Evergreen Tree”,在塔吉克斯坦发表的《携手共铸中塔友好新辉煌》一文中将“有志气的蚂蚁也能把大山搬走”直接译为“With perseverance, ants will be able to move mountains.”这些都是直译意象的实例,此法使本喻体得到了完美的保留,也对等地呈现了意象,使受众迅速地理解听者想传达的外交寓意,话语感染力较强。

3.2. 添“意”法

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双方非共享式意象,我们需要考虑其他译法。由于多种以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则更多地以“隐”为主,开门见山较为少见,加上上文所提及的外交隐喻具有语义隐含性,所以外交隐喻词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直接的对等翻译不能完全传达说者想表达的理念,此时我们需要在原有的意象上添加部分注释才能保证翻译的效果。其中非常有名的李肇星增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便是最好的佐证,译者开始将其译为“A mountain is famous not because of its height”后,李肇星立即补充了一句:“Countries, big or small, are all equal”,这才准确地传达了李肇星想表达的政治寓意。

隐喻所能传达的意象包罗万千,往往不是三两字即能理解透彻,加上文化的差异,我们往往在翻译时需要做一些增补处理。如在《愿中吉友谊之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一文中,习主席说到“中吉友好合作事业正如仲夏时节的山川草原”,此时译者不能仅仅传达“山川草原”所表达的意象,更要挖掘意象之下的丰富内涵,诸如山川平原的广袤无垠,生机活力等特点,仲夏时节的山川草原更多是希望的象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应该增译为“our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are brimming with vigor and vitality like the mountains and grasslands in the prime of summer.”并且此句中的“vigor”和“vitality”还带有头韵,在完美传达意象意义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韵律美,于此,碰到此类隐喻意象时,适当地添加一些修辞性成分,恰到好处,这不失为一种兼顾外交语境时的翻译良策,能有效地促进中方外交政策的传播效果。

3.3. 转“意”法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考虑到不同文化的背景和语言习惯,以及外交隐喻具有的民族特色性,在进行翻译时我们要适当地对意象进行转换,因为如果一再保留源语的喻体会让读者困惑不解,不同的文化之间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时可以采用与源语意义相近的替代意象进行翻译,如“害群之马”我们会译为“black sheep”,“亡羊补牢”会相应地转换意象译为“To lock th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在习主席的署名文章中也存在着许多的意象转换实例:

原文1:人民友好交往是两国关系的源头活水。……让中菲友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习近平署名文章《共同开辟中菲关系新未来》)

译文1: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our two peoples are an endless source of strengthfor our relations....This way, the friendship between our peoples will grow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and be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参见外交部英文官网)

在署名文章《共同开辟中菲关系新未来》2中,“薪火相传”和“源头活水”是我们文化中的常见词汇,其中“火”、“水”等隐喻在此表达的意象于国外受众而言不免陌生,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自然之物,故采取转“意”法将二者意译为“strength”,实现了意象与意义的结合,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再如中文中经常使用的“雨后春笋”在翻译时并不会直译为bamboo shoots in spring,习近平在署名文章《携手前进,共创未来》中谈及到中巴关系时说到“各领域合作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此时的“雨后春笋般”译为mushroomed也是转“意”的实例。由此,如果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能够兼顾到意象的差异性与共通性,那将是上乘的翻译佳作。

3.4. 零“意”法

在进行外交隐喻的英译时,当汉语隐喻的文化负载性过高,对受众来说过于陌生,并且在译入语文化中无法找到可替代性的翻译时,也就很难恰当地去“陌生化”,此时不能采取转“意”法,可考虑采取零“意”法,舍弃意象不译。

下面以习主席19篇署名文章中高频短语“同舟共济”一词的译法为例进行阐释(见表3):(以下语料均来自于外交部中英文官网)

Table 3. The translations of “同舟共济”

表3. “同舟共济”译法

“同舟共济”是我国外交话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外交隐喻,在习主席的19篇署名文章中一共出现了5次,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五种译法(mutual support, worked closely together, solidarity, worked together, join hands)均没有将“舟”这一意象翻译出来,因为此处不仅仅是“同舟”,重在“共济”。正如施燕华所说,中文的“同舟共济”重心在“共济”,即互帮互助,而不仅仅是“同舟” [15],因为有时候的“同舟”可能只是偶然情况下的同舟而行,故如果对应译为“to be in the same boat”,不能传递源语的真实寓意,于是在此种情况下应该舍弃意象,以传意为主,增加译文的修辞效果和形象意义。

再有,习主席在《携手开创中南友好新时代》一文中谈及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直接舍弃意象“百尺竿头”,译为“strive for greater progress”,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携手前进,共创未来》一文中出现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也是“零”译为“work tirelessly”等等(参见外交部英文官网)。但是如果零“意”手法使用过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蚀”我国特有的文化特色,在翻译时译者需要采取恰当的手法处理此类翻译,在保证传播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维护好我国特有的文化特色。

4. 总结

习近平主席海外署名文章向世界娓娓道出了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谐的东方大国形象,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有力地向国际展示了我国的“一带一路”和“中国梦”理念,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给国际社会带去了启发和机遇,这为系统研究海外署名文章提供了现实意义和实践基础。

本文通过对习近平近三年的19篇海外署名文章中隐喻的使用情况和特点进行分析,将署名文章中的外交隐喻分成了7小类,并探讨了其具有的三种特性:典型意象性,政治敏感性和民族特色性,故文章从意象出发,尝试提出外交隐喻翻译的四“意”原则。鉴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由于各自文化的影响,有着各自特有的个性,对于共享式的隐喻可采取直“意”法,对于非共享式隐喻,可以视具体隐喻具体情况而采取添、转、零“意”法,不同类型的外交隐喻可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在翻译中有意识地注意到英汉语言中隐喻的差异,有助于理解文化在翻译中的差异与作用,四“意”原则的提出也尝试为我国政治文本的英译研究提供点滴启示,让我国灿烂的文化在新时代走向国际的进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名称“新世纪(2000~2019)以来历任中国外交部长话语风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zzts340]。

文章引用

张 娟.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及其隐喻英译研究
A Study of Bylined Articles of Xi Jinping in Overseas Media and Their C-E Translations of Diplomatic Metaphor[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2): 447-45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2062

参考文献

  1. 1. 邢世伟. 前大使揭秘总理署名文章刊发过程[EB/OL]. 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3/05/27/265613.html, 2013-05-27.

  2. 2. 张树军, 贾亮. 在当地主流媒体刊发署名文章: 彰显对外传播新理念新方法——习近平主席海外署名文章特色解读[J]. 中国记者, 2017(12): 53-58.

  3. 3. 江涛, 陈剑煜. 公共外交视角下领导人文章探悉——以习近平主席海外署名文章为例[J]. 对外传播, 2016(2): 18-20.

  4. 4. 陈昌凤, 吴珅. 以同一求认同: 中国领导人对外传播的修辞策略研究——习近平海外媒体署名文章的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5(4):125-133.

  5. 5. 范武邱, 胡健. 我国领导人海外署名文章及其英译研究[J]. 中国外语, 2017, 14(5): 101-107.

  6. 6.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Chicago, 3-6.

  7. 7. 王文斌. 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与出版社, 2010: 29.

  8. 8. 叶爽. 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 现代语文: 下旬. 语言研究, 2012(10): 92-94.

  9. 9. Sontag, S. AIDS and Its Metaphor. Farrer, Straus and Giroux, New York, 1998.

  10. 10. 杨明星, 赵玉倩. “政治等效+”框架下中国特色外交隐喻翻译策略研究[J]. 中国翻译, 2020, 41(1): 151-159.

  11. 11. 胡开宝, 张晨夏.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梦”英译在英美等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9(1): 89-97.

  12. 12. Langacker, R.W. (1987) Nouns and Verbs. Language, 63, 53-94. https://doi.org/10.2307/415384

  13. 13.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4. 14. 张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15. 15. 施燕华. 怎样做好外交口译工作[J]. 中国翻译, 2007, 28(3): 57-60.

  16. NOTES

    1来自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129974。

    2来自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40878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