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09  No. 06 ( 2019 ), Article ID: 31118 , 11 pages
10.12677/AP.2019.96145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Father Presence on Self-Differentiati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arental Conflict

Ping Wang1, Lu Li1, Xiulan Ye1, Xue Bai1, Zhiqin Xiong2, Yulan Chen1

1School of Management,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Sichuan

2Chengdu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ne 8th, 2019; accepted: June 23rd, 2019; published: June 30th, 201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father presence and parental conflict on college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Method: To apply FPQ-R-B scale, college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scale and CPIC scale in the investigation on 459 undergraduates of four univers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Results: 1) college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father’s degree of authority are generally higher, low level of parental conflict; 2) on the whole,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arents’ education,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college students’ fathers presence and self-differentiation, the lower parental conflict; 3) the level of self-differentiation was 106.2 for boys and 97.0 for girls; 4) fathers presence and parental conflict have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level of self-differenti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supported for the mediation model of parental conflict. Conclusion: father presence has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self-differentiation of child, which does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parental conflict.

Keywords:Self-Differenti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ather Presence, Family Therapy, Parental Conflict

父亲在位对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影响:父母冲突的中介作用

王苹1,李露1,叶秀兰1,白雪1,熊志勤2,陈玉兰1

1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2成都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19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23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30日

摘 要

目的:探究父亲在位与父母冲突对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父亲在位量表(FPQ-R-B)、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与子女知觉父母婚姻冲突量表(CPIC),对四川省四所高校459名本科生开展调查。结果:1) 大学生父亲在位程度与自我分化程度总体较高,父母冲突的感知程度较低;2) 总体上,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的父亲在位程度越高,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父母冲突越小;3) 男性的自我分化总分106.2,显著高于女性97.0;4) 父亲在位与父母冲突对子女自我分化程度有显著预测作用,模型支持父母冲突的中介作用。结论:父亲在位对子女的自我分化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在位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也能通过父母冲突间接影响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分化,父亲在位,家庭系统理论,父母冲突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青少年阶段处于生理不断发展的时期,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与国家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辛自强,张梅,&何琳,2012),大量的研究显示,自我发展是这一阶段非常关键的任务(Erikson, 1968) (杨建人,杨喜英,熊恋,等,2010),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的自我分化问题。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提出,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处理依恋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可指个体平衡理智和情感的能力(Bowen, 1978)。大学生正处在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阶段,尤其是亲密关系。较高的自我分化水平将会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保持身体健康(Tuaron & Friendlancher, 2000) (Skowron & Friedlancher, 1998),对个体心理社会发展状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Johnson et al., 2003) (Jenkins & Buboltz, 2005),能够预测心理成熟度和婚姻满意度(Skowron & Friedlancher, 1998)。

西方文化强调独立自主,孩子的自我分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较快的提高,但是在五千年来一直以家庭为核心的中国社会,孩子的自我分化水平是否能得到较快发展,家庭对子女的自我分化水平有着什么样的影响,目前的研究结果还不是太清晰。父亲是子女的重要客体,近十年来,关于父亲教养对子女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父亲在位(father presence)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家庭研究的新方向。研究表明,父亲教养参与度高对子女的认知发展、社会化和情绪的稳定等有重要作用(李燕,黄舒华,张筱叶,等,2010) (李文道,孙云晓,&赵霞,2009)。因此子女的父亲在位程度是否能直接影响自我分化水平成为该研究关注的内容。

婚姻关系是衡量家庭氛围的重要指标,家庭的和睦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冲突大,必然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造成巨大的伤害(黄成毅,2017)。目前关于父母冲突与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影响已经得到许多相关理论的证实(武勇新,邓林园,等,2014),但在中国本土,关于父母冲突对自我分化影响的研究较少。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从大学生的自我分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父亲在位,父母冲突的感知与其自我分化的关系,以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滚雪球抽样法,选取四川省成都市四所高校大一到大四的在校本科生,网络发放问卷571份,回收有效问卷459份,有效率:80.4%。有效样本的资料详见表1

Table 1. Demographic variables statistics of 459 valid samples

表1. 459份有效样本的人口学变量统计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

本研究采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由吴煜辉和王桂平于2010年修订的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吴煜辉&王桂平,2010),该量表共27道题,分为四个维度:与他人融合,情绪反应性,自我位置,情感隔绝。采用六级评分,分数越高,代表自我分化程度越高。总量表α系数为0.89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2.2. 父亲在位量表

采用蒲少华、卢彦杰等人修订的父亲在位问卷中文修订版(FPQ-R-B) (蒲少华,卢彦杰,吴平,等2012)。量表总共有四个维度,分为三个高阶维度和八个分量表,共31道题。三个高阶维度分别为与父亲的关系、家庭代际关系、与父亲有关的信念。采用五级计分,分数越高代表父亲在位程度越高。总量表的α系数达到了0.73以上的水平。

2.2.3. 父母冲突子女知觉量表

采用学者池丽萍与辛自强两人于2003年修订的父母冲突子女知觉量表(Children’s Perception of lnter-parental Conflict Scale, CPIC) (池丽萍&辛自强,2003),本量表有六个维度,合并为三个子量表(冲突特征,威胁认知,自我归因)。共40道题,采用四级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感知到的冲突强度,频率越高,冲突解决得越差,子女的自我归因越强,感受到的威胁越多。整个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7,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3. 研究程序和统计方法

使用问卷星APP网络发放问卷,采用滚雪球调查法。使用Excel软件录入与整理数据,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3. 结果

3.1. 大学生自我分化,父亲在位和父母冲突感知的总体情况

所调查的大学生自我分化所得平均分为99.1 ± 17.4,分维度与人融合、自我位置、情绪反应性以及情绪断绝的因子均分各为3.4、3.9、3.4与4.2,理论因子均分3.5分,得分总体相对较高。父亲在位得分总均分为106.0 ± 19.9,在与父亲的关系维度因子均分3.3;家庭代际关系维度因子均分3.4,有关父亲的信念维度的得分因子均分为3.4,均高于理论因子均分3分。对父母冲突感知总分为90.6 ± 17.8,各个维度因子均分:冲突特征3.4,威胁认知2.4,自我归因1.9,理论因子均分2.5分,得分差异较大。有效样本的资料详见表2

Table 2. The overall perception of the self-differenti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onflict between Father and parents

表2. 大学生自我分化、父亲在位与父母冲突的感知总体情况(N = 459).

3.2. 大学生自我分化,父亲在位和父母冲突感知的差异分析

以人口学变量大学生年级、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亲母亲文化程度以及父母婚姻状况等为自变量,自我分化、父亲在位和父母冲突感知为因变量做了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性别以及父母文化程度上有统计学意义,在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父母婚姻状况没有统计学意义。

3.2.1. 大学生自我分化,父亲在位和父母冲突感知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为探索大学生的自我分化程度,父亲在位程度和父母冲突知觉程度在性别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将男女两组做了t检验,结果如表3。男女生在父亲在位的高阶维度二(家庭代际关系)上有显著差异(P < 0.05),其中女生的家庭代际关系得分M = 30.76稍高于男生M = 29.39。自我分化量表的与人融合,自我位置,情绪反应三个维度上以及自我分化总分存在显著差异(P < 0.01),并且男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女生。在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里,自我归因的维度上男女存在显著差异(P < 0.001),男生更倾向于自我归因。除此之外,在其他人口学变量的t检验未显示出显著差异。

Table 3. Gender difference Test of Self-differentiation, Father's position and Parental conflict perce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表3. 大学生自我分化、父亲在位和父母冲突感知的性别差异检验(N = 459)

注:*p ≤ 0.05, **p ≤ 0.01, ***p ≤ 0.001,下同。

3.2.2. 大学生自我分化,父亲在位和父母冲突感知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检验

根据方差分析结果(表4)显示,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自我分化和其情绪反应性维度,父亲在位总分及其两个分维度,冲突感知总分、冲突特征维度,差异基本达到显著水平(p < 0.05)。经事后检验发现,总体上,在父母文化水平高的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自我分化总分、情绪反应得分和父亲在位总分越高,与父亲的关系越好,与父亲有关的信念和越强,在冲突感知总分、冲突特征越低。

Table 4. Analysis of variance between father's reign,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parental conflict perception in parents’ educational level

表4. 父亲在位,自我分化与父母冲突感知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方差分析(N = 459)

注: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 = 1;高中(包括中专) = 2;初中 = 3;小学及以下 = 4。

3.3.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父亲在位,父母冲突感知的关系

3.3.1.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父亲在位,父母冲突感知的相关分析

为探究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父亲在位,父母冲突感知的相关关系,将自我分化的总分及其四个分维度和父亲在位的总分及其三个分维度,父母冲突做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表5),在总体上,自我分化与父亲在位呈高度相关(p < 0.01)。

Table 5. An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lf-differenti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perception of conflict between their Father and their parents

表5.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父亲在位,父母冲突感知的相关分析

3.3.2.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父亲在位及父母冲突感知间的回归分析

表6所示,大学生父亲在位和父母冲突感知两个维度自我分化进入了自我分化的回归方程。也就是说,父亲在位和父母冲突的两个维度对自我分化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 < 0.05)。因此,本研究可以构建以父亲在位为自变量,自我分化为因变量,父母冲突感知为中介变量的模型,依次检验每条路径的中介作用。

Table 6.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ther’s reign and parents’ perception of marital conflict to self-differentiation

表6. 父亲在位、父母婚姻冲突知觉对自我分化的多元回归分析

3.3.3. 威胁认知在父亲在位与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

Table 7. The return of threat Cognition to Father’s reign

表7. 威胁认知对父亲在位的回归

Table 8. The return of self-divided Father’s reign and threat Cognition

表8. 自我分化、父亲在位、威胁认知的回归

表7可得出,父亲在位对威胁认知具有显著的影响(p < 0.001)。表8结果显示,中介变量威胁认知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 < 0.001),父亲在位对自我分化的回归系数从0.245降至0.101,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威胁认知在父亲在位与自我分化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58.4%。中介模型如图1所示。

3.3.4. 自我归因在父亲在位与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

表9显示,中介变量自我归因在父亲在位与自我分化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5.4%。中介模型如图2所示。

4 讨论

4.1. 大学生父亲在位、自我分化与父母冲突感知总体状况结果分析

据本文结果所示,大学生父亲在位程度居中上水平。而受父亲影响的概念这一维度得分较低,推测可能与中国文化相关,中国的父亲大多数表现为不善言辞,可能是因为与子女的交流较少,关系比较疏

Figure 1. The intermediary Model of threat Cognition in Father's position and self-differentiation

图1. 威胁认知在父亲在位与自我分化的中介模型

Figure 2. The intermediary Model of self-Attribution in Father's reign and self-differentiation

图2. 自我归因在父亲在位与自我分化的中介模型

Table 9. The return of self-differentiation to Father's reign and self-Attribution

表9. 自我分化对父亲在位、自我归因的回归

远。大学生的心智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不同的事件有自己的见解,且不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因此受父亲影响较小(蒲少华,李臣,卢宁,等,2011) (Krampe, 2009)。在中国家庭中,父亲扮演的角色多为守护者,向孩子表露情感较少,孩子对于父亲在位的感知也会减弱。

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分化题目均分高于理论均分,表明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融入新集体,能在特定人际关系中保持自我感,面对事件或刺激能有较好的情绪反应,恰当保持与他人的距离,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较一致(姚玉红,刘亮,&赵旭,2011) (刘春艳,刘衍玲,&王鑫强,2011) (柴莉颖,2011) (吴煜辉,2008)。但是分数两极分化明显,自我分化能力发展不平衡,可能的原因是成长环境的不同,自我分化能力发展不一。在对父母文化程度调查中,显示多数调查对象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可以推测出,父母受教育知识的限制,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关注度会减低。占比84.7%的对象生活在父母婚姻状况正常的家庭,父母或多或少会照看子女,子女的自我分化水平发展较好,处于中等水平。

此外,结果显示,父母冲突量表的冲突特征维度的分数相对较高,而自我归因得分较低,推测是大学生在不断成人化的过程中心理品质逐渐完善,学会做出恰当的自我归因。压力氛围中,父母之间常会因小事而产生矛盾,出现回避、冷战、争吵等情况,作为儿女,会感知到父母之间的婚姻冲突,但是随着其外出读书时间增多,感知逐渐减退,从而显示出较低水平的父母冲突感知。

4.2. 大学生父亲在位、自我分化、父母冲突感知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本研究中,父亲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均影响了父亲在位的程度与婚姻冲突的特征,根据方差分析结果所得,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父亲的在位程度越高,婚姻冲突特征越不明显。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自我分化水平越高。联系中国的社会背景以及本研究的结果所得,中国大多数母亲与孩子的沟通与互动更多,所以可能孩子受到母亲的影响更大。

此外,在父亲在位上,只在性别上存在不同,总分并无显著差异,但在高阶维度二(家庭代际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得分低于女生,与前人研究不一致(蒲少华,卢宁,&卢彦杰2012)。这一差异可能跟被试选取的有关。本研究选取的被试范围涉及工科,综合,以及医药类等不同性质的院校。也有可能是生源地(农村与城镇)比例失衡,农村人口占74.5%,城镇人口只占25.5%,此外,男女比例稍有失衡,可能也有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在自我分化上,除去前面提到的父母文化程度,在大学生男女性别上也出现了统计差异的水平,男生的自我分化在各维度得分上均高于女生。这说明在大学生中男生可能处理事情更理智,能更恰当地保持与他人的距离。父母冲突的差异检验结果显示男生的自我归因更倾向于自己,这一结果与前人一致(马艳杰&冀云,2016),可能是由于男生从小与父母的交流较少,不了解父母冲突的状况,习惯于自我归因。

4.3. 大学生父亲在位、自我分化、父母冲突感知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父亲在位与自我分化呈显著相关。虽前人较少研究这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但过去的研究已证实,父母参与子女教养的质量与子女的情感、社会化和认知发展的关系(Storey et al., 2000)。父亲在位中文修订简式版中的高阶维度一是与父亲的关系,而自我分化理论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处理人际关系层面上的,是指个体在与家人或另一半相处是保持独立性的能力(Bowen, 1978)。在父亲的长期影响下,孩子很有可能习得父亲对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自己的自我分化能力。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父亲在位与父母冲突感知呈显著负相关,即父亲在位程度越高,父母冲突感知越小;父亲在位程度越低,父母冲突感知越大。验证了李燕等人的假设(吴煜辉&王桂平,2010),当父亲教养参与度与妻子的期待有较大出入时,婚姻的质量就受到了影响。当新生儿出现时,夫妻双方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不仅仅是丈夫和妻子,同时也是父亲和母亲。如果男方没有及时尽到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那么婚姻当中女方对男方的态度也会受影响。抚养孩子是双方的责任,若是一方不在位或在位程度低,另一方至少会有不满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家庭关系。在这个中国文化大背景下,三口之家最重要的就是孩子,孩子的教养牵涉到父母的很多问题,所以此研究关于父亲在位与父母冲突感知的结果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父亲与家庭状况的联系。

4.4. 自我分化与父亲在位,父母冲突感知的中介效应的结果分析

中介机制的结果表明,当加入父母冲突感知以及威胁认知、自我归因分维度这三个中介因素后,父亲在位对自我分化的影响作用减弱,但还是有显著作用,即父母冲突感知和威胁认知,自我归因两个分维度起局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58.4%, 15.4%。可见,父亲在位对自我分化既有直接作用影响,也有通过父母冲突感知以及其两个分维度间接影响。在间接影响作用上来看,父亲在位首先影响父母冲突、威胁认知和自我归因,进而影响到子女的自我分化。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相似。以往研究自我分化与婚姻冲突以及另外一个因素时,自我分化一般为中介变量M,或者因变量Y,即父母冲突通过影响子女自我分化影响另外一个因变量,或者婚姻冲突通过中介变量影响自我分化(邓林园,许睿,&方晓义,2015)。

关于父亲在位影响自我分化的机制,父亲与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缺失其中一方的教育都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影响。中国家庭的核心集中在子女的成长教育上,如若父母一方的教养参与不够,即消极的在位程度,另一方可能会对其产生分歧,在缺少沟通的情况下,极有可能产生冲突。

子女对父母婚姻冲突程度的评估不仅影响他们对冲突的反应,更有可能对冲突进行深层次的加工,逐渐形成包含自我分化在内消极又相对稳定的评价体系。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提出,个体原生家庭中父母的人际模式会影响他未来的生活,矛盾重重的家庭,不断爆发的父母婚冲突,极有可能会使子女在早年内化不恰当的人际图式,影响未来的人际交往。根据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子女在父母的冲突中习得的冲突解决措施或者关系模式,可能会使其在人际交往中采用相同的模式。家庭系统理论表明,人们在组建家庭时常常会潜意识中里选择与自己自我分化相似的人,他们彼此融合,组建的家庭往往具有相似的特征(Bowen, 1978)。反过来,父母的婚姻问题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直接的。

5. 结论

父亲在位对子女的自我分化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在位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也能通过父母冲突间接影响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

致谢

感谢本研究的指导老师陈玉兰老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耐心地指导我们,把控每一个环节,给予我们专业的指导意见,帮助小组成员的成长。同时还有小组每一位成员的倾心付出,尽自己所能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还要感谢四所高校所有的志愿者为我们提供了丰厚问卷的数据。

文章引用

王 苹,李 露,叶秀兰,白 雪,熊志勤,陈玉兰. 父亲在位对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影响:父母冲突的中介作用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Father Presence on Self-Differentiati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arental Conflict[J]. 心理学进展, 2019, 09(06): 1172-1182. https://doi.org/10.12677/AP.2019.96145

参考文献

  1. 1. 柴莉颖(2011).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家庭功能、社交焦虑的功能. 硕士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 2. 池丽萍, 辛自强(2003). 儿童对婚姻量表感知的修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7(8), 554-556.

  3. 3. 邓林园, 许睿, 方晓义(2015). 父母冲突与自我分化: 冲突评价的中介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50(4), 60-61.

  4. 4. 黄成毅(2017). 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 基于不同群体的比较. 博士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5. 5. 李文道, 孙云晓, 赵霞(2009). 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国特殊教育, 21(10), 73-78.

  6. 6. 李燕, 黄舒华, 张筱叶, 等(2010). 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外国中小学教育, 24(5), 18-23.

  7. 7. 刘春艳, 刘衍玲, 王鑫强(2011).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依恋类型关系. 中国公共卫生, 27(9), 1091-1092.

  8. 8. 马艳杰, 冀云(2016). 大学生亲密恐惧与父母婚姻冲突知觉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4(6), 844-846.

  9. 9. 蒲少华, 李臣, 卢宁, 等(2011). 国外“父亲在位”理论研究新进展及启示.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8(2), 141-147.

  10. 10. 蒲少华, 卢宁, 卢彦杰(2012). 大学生父亲在位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9(2), 89.

  11. 11. 蒲少华, 卢彦杰, 吴平, 等(2012). 父亲在位问卷简式版的制定及其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4), 438-441.

  12. 12. 吴煜辉(2008).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压力知觉、心理健康的关系. 硕士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13. 13. 吴煜辉, 王桂平(2010). 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的初步修订. 心理研究, 3(4), 40-45.

  14. 14. 武勇新, 邓林园, 张馨月, 等(2014). 父母冲突, 亲子沟通对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2(6), 1091.

  15. 15. 辛自强, 张梅, 何琳(201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学报, 44(5), 664-679.

  16. 16. 杨建人, 杨喜英, 熊恋, 等(2010). 青少年自我统一性的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5), 651-653, 663.

  17. 17. 姚玉红, 刘亮, 赵旭(2011). 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 自尊的调节作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5(11), 856-861.

  18. 18. 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pp. 118-124). Northvale, NJ: Jason Aronson.

  19. 19. Erikson, E.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20. 20. Jenkins, M., & Buboltz, W. C. (2005).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Psychical 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27, 251-263. https://doi.org/10.1007/s10591-005-4042-6

  21. 21. Johnson, P., Buboltz, W. C., & Seaman, E. (2003). Ego Identity Status: A Step in the Differentiation Progress. Journal of Counselling and Development, 81, 191-195. https://doi.org/10.1002/j.1556-6678.2003.tb00241.x

  22. 22. Krampe, E. M. (2009). When Is the Father Really There? A Conceptual Reformulation of Father Presenc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7, 875-897. https://doi.org/10.1177/0192513X08331008

  23. 23. Skowron, E., & Friedlancher, M. (1998).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Journal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28, 235-246. https://doi.org/10.1037/0022-0167.45.3.235

  24. 24. Storey, A. E., Walsh, C. J., Quinton, R. L., & Wynne-Edwards, K. E. (2000). Hormonal Correlates of Paternal Responsiveness in New and Expectant Father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1, 79-95. https://doi.org/10.1016/S1090-5138(99)00042-2

  25. 25. Tuaron, M. T., & Friendlancher, M. L. (2000). Do Parents’ Differentiation Levels Predict Those of Their Adult Children? And Other Tests of Bowen’s Theory in a Philippine Sample. Journal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47, 27-35. https://doi.org/10.1037//0022-0167.47.1.2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