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4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1350 , 6 pages
10.12677/AP.2024.142091

心理认同视阈下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温知新

陇东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甘肃 庆阳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29日;录用日期:2024年2月19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27日

摘要

自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认同视阈下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探究。运用心理认同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及其可行性,表明了心理认同视阈下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缘由所在。为此,高校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运用相关资源和素材,增强大学生心理认同,引导大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心理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

Research on Building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Identity

Zhixin Wen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Gansu

Received: Dec. 29th, 2023; accepted: Feb. 19th, 2024; published: Feb. 27th, 2024

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related studie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how to build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under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horizon. The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of using psychological identity to build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ndicate the reason of building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identity. Therefore, universities and teachers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ake active actions, and use relevant resources and materials to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guide them to build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Psychological Identity, Build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the Chinese Nation, College Student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是一个认同问题”(王希恩,2019)。“认同范畴最早为弗洛伊德所提出,并成为学界广泛瞩目的学术话语”(金贵,2022)。“从词源来看,认同是一个心理概念,是指‘具有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所具有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和过程’”(王荣,祖力亚提·司马义,2023)。

“‘心理认同’这一词语最早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将心理认同理解为主客体相结合的过程”(李友治,2018),目前学界关于心理认同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本文采取贾丽云和李彦青的定义,即心理认同是“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既能产生肯定性的情感,又会成为客观目标的驱动力”(贾丽云,李彦青,2010)。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学界亦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有的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族群众内心构筑的心理共识”(秦玉莹,郝亚明,2021);有的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的每一个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实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形式,无论是心理确认,还是心理活动,其中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王荣,祖力亚提·司马义,2023),该定义也是本文所采取的。

学界关于心理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研究,都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从心理认同的角度就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较少,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就心理认同视阈下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缘由与路径进行研究。

2. 心理认同视阈下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缘由

2.1. 运用心理认同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首先,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学习强国,2020,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289190694099991429&item_id=6289190694099991429&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591175260147&showmenu=false&ref_read_id=2211125c-eabb-48d5-9516-1a01b046747e_1703577160982&pid=&ptype=-1&share_to=copylink&source=share)。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族,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愈加紧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只有各族人民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当代中国青年责任重大。“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2022)。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拼搏。作为中国青年的重要成员,新时代大学生必须与各族同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共同的美丽家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壮族,中共党员,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硕士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2019年6月17日凌晨,因遭遇山洪,黄文秀因公殉职。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百度百科——黄文秀,1989, http://baike.baidu.com/l/EcPWDxgD?bk_share=copy&fr=copy#)。黄文秀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也是大学生学习的楷模。正是由于像黄文秀一样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拼搏的结果。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之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如今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不仅见证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还将投身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只有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才能党的带领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促进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必须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心理认同有利于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应然状态下呈现出主体或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认同反映,是基于心理认同而呈现出的趋向于正向强化的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王荣,祖力亚提·司马义,2023)。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族,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86,311,334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67,390人,占8.89%”(百度百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http://baike.baidu.com/l/bY336wKh?bk_share=copy&fr=copy#)。虽然与汉族人口相比,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万建武,2021)。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之所以火爆全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激发了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对流落在外的民族瑰宝,观众首先想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民族的精华,而是包含了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民族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此外,近日,随着哈尔滨旅游业的繁荣,一些少数民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这些少数民族所特有的诸如服饰、语言等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这些少数民族抵御外辱、保家卫国的历史引起了人们的心理共振,究其根源,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艺术作品等的心理认可与认同,有利于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2. 运用心理认同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

首先。心理认同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都包含大学生。尽管目前学界并没有关于心理认同的统一定义,但是关于心理认同的主体认定基本是一致的,即个体。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都筑牢这一意识。因此,无论是心理认同中的“个体”,还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全国各族人民”,大学生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主体这一角度看,心理认同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共同点。

其次,心理认同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属于思想领域。无论是心理认同还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都是要首先在思想层面产生作用,进而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产生相关的行为。思想领域的工作不仅讲求有理有据,透彻明白,还要能够在情感上、心理上打动人,如此才能打通思想,开展工作并取得成效。大学生思想活跃,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就需要抓好大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习近平,2021),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党建网微平台,2023,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415036593419927228&item_id=7415036593419927228&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686897679136&showmenu=false&ref_read_id=947a612a-789c-4a6f-9eb2-43afc3823b5d_1703577991599&pid=&ptype=-1&share_to=copylink&source=share)。

3. 心理认同视阈下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3.1. 高校

“高校作为培育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孙琳,202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宋善文,2022)。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文化认同是心理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认同是最根本性、最深层次、最持久力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支撑和情感联结”(孙琳,2021)。建设好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增加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心理认同,从而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建设好校园物质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注入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体现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创产品、创作蕴含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挖掘校园文化富矿,着力营造文明和谐、诚信友善、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擦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价值底色,使师生处处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石亚洲,李振旭,2023)。比如,可以将各民族的典型形象画在校园内的石墩上,井盖上,一方面美化了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宣传了中华文化。创作体现民族团结的作品,诸如雕塑、画作、浮雕等,将其或放置在教室走廊,或放置在校园之中,或放置在专门设置的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园。文创产品是一种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2023年,东南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内就放置了非遗盲盒——手工绣制的彝绣卡套,这些彝绣均来自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一针一线都是绣娘手工绣制。共有三款不同样式的彝绣卡套,将随机一款放置在录取通知书中。其次,建设好校园精神文化。第一,高校要主动组织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项活动,或鼓励各学院等组织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举行“石榴杯”主题演讲比赛或朗诵比赛,音乐学院可以举行“石榴杯”主题歌唱比赛。第二,积极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校园,进行专业的讲解和展示。一方面可以邀请专业学者进校园,向广大师生讲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重要意义、具体事例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邀请相关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比如,2023年12月25日,为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重庆大学举办“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哈尼古歌唱响山城”系列活动,包括寻声之路展览、乐享哈尼学术沙龙、哈尼古歌快闪表演等,学校师生积极参与体验传统艺术,共同感受非遗之美。第三,鼓励民族大学生积极展示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大学生社团就是大学生展现大学生风采的一个平台,也是展示各民族魅力的平台。例如,汉服社可以举办民族服饰展示活动,舞蹈社可以举办民族特色舞蹈表演,乐团可以举办民族歌曲表演等。此外,鼓励大学生通过拍摄短视频、微电影的方式宣传民族特色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容。

3.2. 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引导大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引导者。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发掘隐含的民族团结因素、将民族团结进步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将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软融入’课堂教学,培根铸魂,在潜移默化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石亚洲,李振旭,2023)。

思政教师在引导大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责任重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李忠军,2022)。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相亲相爱,守望相助。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党和国家历史中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的素材,用真实动人的故事打动大学生,使他们自觉产生对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进而引导大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三千孤儿入内蒙就是一段流淌着民族大爱的伟大故事。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面临经济困难,上海等地被政府收养的几千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面临营养不良的威胁。为了让这些孩子更好的活下去,党和国家决定把他们送到牛奶和肉食相对充足的内蒙古草原。1960年到1963年,内蒙古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孤儿,这些孤儿被称为“国家的孩子”。当时的内蒙古,虽然也经受着困难时期的严峻考验,但内蒙古各族群众主动担起这份国家责任……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草原母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以大爱无疆的博大胸怀接纳了孩子们;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已经深深融入了自己生长的草原,与草原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休戚与共。……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更要挖掘、传承、弘扬好“三千孤儿入内蒙”中蕴藏的爱国、团结、奉献、牺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芳,2021)。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践者,也是引导大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引导者。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运用相关素材,既能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兴奋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潜移默化的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引导起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法律专业的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向大学生讲述“矢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人民好法官”——鲍卫忠的光辉事迹。

4. 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学习强国,2020,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289190694099991429&item_id=6289190694099991429&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591175260147&showmenu=false&ref_read_id=2211125c-eabb-48d5-9516-1a01b046747e_1703577160982&pid=&ptype=-1&share_to=copylink&source=share)。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必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运用心理认同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其重要性和可行性决定的。因此,高校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有理有据、有情有感地引起大学生的心理认同,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让大学生成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石亚洲,李振旭,202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研究”(批准号:21ADJ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四史’教育有机融合研究”(21JD710009)。

文章引用

温知新. 心理认同视阈下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Research on Building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Identity[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02): 721-72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2091

参考文献

  1. 1. 百度百科(1989). 黄文秀. http://baike.baidu.com/l/EcPWDxgD?bk_share=copy&fr=copy#

  2. 2. 百度百科(2020).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http://baike.baidu.com/l/bY336wKh?bk_share=copy&fr=copy#

  3. 3.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2022).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

  4. 4. 党建网微平台(2023). 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 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 index.html?art_id=7415036593419927228&item_id = 7415036593419927228&study_style_id= feeds_default&t=1686897679136&showmenu= false&ref_read_id=947a612a-789c-4a6f-9eb2-43afc3823b5d_1703577991599&pid=&ptype= -1&share_to=copylink&source=share

  5. 5. 贾丽云, 李彦青(2010).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的心理认同探析.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12(3), 16-19.

  6. 6. 金贵(2022). 认同视域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产业与科技论坛, 21(11), 170-173.

  7. 7. 李友治(2018).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华东交通大学.

  8. 8. 李忠军(2022). 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374811865894779686&item_id= 8374811865894779686&to_audit_timestamp= 2022-08-01%2015%3A58%3A08&study_style_id= feeds_default&t=1660632165177&showmenu= false&ref_read_id=aba155fe-5eb8-422c-9e1f-8d1500ed5437_1705038705792&pid=&ptype= -1&source=share&share_to=copylink

  9. 9. 秦玉莹, 郝亚明(202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究概貌与未来展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1),19-28.

  10. 10. 石亚洲, 李振旭(2023). 有形有感有效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693051591713172418&item_id= 12693051591713172418&study_style_id= feeds_default&t=1682413710953&showmenu= false&ref_read_id=2211125c-eabb-48d5-9516-1a01b046747e_1703577160982&pid=&ptype= -1&share_to=copylink&source=share

  11. 11. 宋善文(2022).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着眼点.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332759579488735495&item_id= 9332759579488735495&study_style_id= feeds_default&t=1647853811605&showmenu= false&ref_read_id=2211125c-eabb-48d5-9516-1a01b046747e_1703577160982&pid=&ptype= -1&share_to=copylink&source=share

  12. 12. 孙琳(2021).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内涵要素、建构过程与培育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7(2), 115-119.

  13. 13. 万建武(2021).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历史根基.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6796189238958522884&item_id= 16796189238958522884&study_style_id=feeds_ default&t=1632733865723&showmenu=false&ref _read_id=2211125c-eabb-48d5-9516-1a01b046747e_1703577160982&pid=&ptype=- 1&share_to=copylink&source=share

  14. 14. 王荣, 祖力亚提∙司马义(2023). 心理认同视阈下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5), 9-18.

  15. 15. 王希恩(2019). 中华民族建设中的认同问题. 社会科学文摘, (6), 5-7.

  16. 16. 习近平(2021). 论坚持人民当家做主. 中央出版社.

  17. 17. 学习强国(2020). 每日学习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289190694099991429&item_id= 6289190694099991429&study_style_id= feeds_default&t=1591175260147&showmenu= false&ref_read_id=2211125c-eabb-48d5-9516-1a01b046747e_1703577160982&pid=&ptype= -1&share_to=copylink&source=share

  18. 18. 周芳(2021-07-20). 三千孤儿入内蒙: 一段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 中国民族报, p. 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