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6454 , 6 pages
10.12677/ACPP.2023.125169

卢卡奇物化学说与马克思异化学说的异同

许彦冰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5月1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21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31日

摘要

卢卡奇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物化学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他的异化学说,两种学说有许多差异也存在许多联系。本文第一部分简要论述了卢卡奇物化学说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来源、概念和表现形式。第二部分在此基础上对两种学说进行比较,从理解概念、产生根源、扬弃路径和批判重点四个方面对两个学说进行分析比较,并梳理两者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将物化学说和异化学说比较的意义和对我国的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卢卡奇,物化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ukacs’ Theory of Physical Chemistry and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Yanbing Xu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y 1st, 2023; accepted: May 21st, 2023; published: May 31st, 2023

ABSTRACT

Lukacs, based on Marx’s analysis of commodity fetishism in Das Kapital,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physicochemistry in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and Marx put forward his theory of alienation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 of 1844.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sources, concepts, and manifestations of Lukacs’ theory of physical chemistry and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The second part compares the two theories based on this,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m from four aspects: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root causes, path of development and abandonment, and critical focus, and sorting ou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wo. Finally,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comparing the theory of physical chemistry with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for China are proposed.

Keywords:Marx, Alienation, Lukacs, Materializ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卢卡奇物化学说和马克思异化学说的概述

1.1. 卢卡奇物化学说

卢卡奇物化学说的提出不是凭空产生的,其物化理论主要的内容是对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思想来源有齐美尔的“货币哲学”思想、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等。其中深受马克斯·韦伯对合理化原则的批判,并且也受到马克斯·韦伯对现代政治问题的关注的影响。卢卡奇受马克思的影响分为两发方面,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革命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内在关联,其二且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的商品拜物教思想,所以卢卡奇基本上就是在商品拜物教的语境之内来开展自己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炼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剖析,以此得出他的物化概念:“人自身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 [1] 在发达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由商品作为媒介,商品在这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产品反过来控制劳动者,人被物支配,人与人的关系被商品与商品的关系所掩盖,因而得出物化所知的就是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正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引起物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扩大,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把这些物化现象分为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

在经济领域物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主体的客体化、人的数字化和人的原子化。主体的客体化是指在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中,工人由本身自由自觉的劳动主体变为被动客体,丧失主体性。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工人在流水线生产中,工人被置身于一个可计算的、机械化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个机械系统并不依赖他们而运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被排斥,工人逐渐屈服于这个规律,成为一个量化的部件,长此以往工人被同化,物化意识深入人心,工人在思维上失去主体性,变成了消极的客体。人的数字化是指人作为抽象的东西存在,在机械化和可计算化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失去主体性,机械地重复相同的活动,变成一串符号、数字。人的原子化是指机械化生产中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人被抽象为孤立的原子,人与人的关系被孤立的原子与原子之间的关系取代。在经济领域由于技术理性社会的发展,个人失去主观能动性,不再是作为人存在,而是成为商品。

卢卡奇认为物化可以全面统治社会,不能忽视资本主义的政治领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随之设立的官僚制度也同样是为了资产阶级服务的,因此无所谓公平,设立本身就是偏向资产阶级,其中弊端不言而喻。当上层建筑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而设立,那上层建筑如法律、制度等同样呈现出可计算性和机械性,自上而下的体系中一样机械的工作,这样的上层建筑体系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掌控住,例如法律体系中的法官、执行者都像被物化的部件,毫无自主意识,机械地判决和执行,由此法官和执行者的职责也可以计算出来,因此上层建筑的建立反而扩大了物化现象的影响范围。

卢卡奇对物化现象的批判延伸至意识领域,在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在生产过程中工人逐渐接受成为可计算的机械的部件,人的意识失去主体性,物化意识逐渐侵入人的内心,在此情况下,工人的活动在物化意识的指导下盲从屈服于机械化工作,由此物化意识更加强化,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这就导致人的思维都被禁锢在物化中,无法通过自身的思考来形成主体意识。

1.2. 马克思异化学说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概念的相关阐述:“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2] ,又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提出“劳动的实现就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3] ,简单来说就是劳动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占有并且反过来统治劳动者,劳动产品变成自己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经济领域中进行异化劳动的考察,马克思发现人与人的关系转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压迫下人深受物的掌控和奴役,从这一现实出发马克思开始关注异化,因此对异化理论的表现形式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本应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属于劳动者的财富,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占有,资本家利用劳动产品又反过来奴役和控制劳动者,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产品越多自身反而受奴役更深,自身更加贫穷,因此劳动者的劳动产品成为与其相对立的异己力量。

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本应带给他们自身满足感和财富,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其劳动产品并不属于他们自己,他们的劳动也作为一种自身外在的存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自愿的,是在资本家的压迫下被动完成的,在被迫完成劳动活动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被机械化,失去自主性,也就缺失了创造性,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而在劳动之内则感到爽然若失。劳动者在他不劳动时如释重负,而当他劳动时则坐如针毡” [3] 。在这种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属于自己,劳动者不喜欢甚至厌恶劳动活动,只要不在必要的劳动时间,他们就会逃避劳动。

从人的类本质来看,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类本质是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而有意识的活动是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但是异化使人失去自由意思,丧失主体性,成为了和动物的无差别存在,人的本质则成了维持生存的手段。

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人与人相异化。当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身并成为相对立异己的力量时,作为掌控工人的劳动产品的资本家这时就是劳动者之外异己的劳动对象的主人,就如马克思所阐述“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3] 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他的劳动活动以及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就必然导致劳动者自身和其他劳动者相对立,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我异化”。

2. 论卢卡奇物化学说和马克思异化学说的异同

2.1. 理解概念的差异

“马克思并没有把异化和物化混为一谈。他认为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作为对象化的物化,不仅不是对人的否定,而且是对人的肯定,只有异化的物化,才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的否定”。 [4] 正如孙伯锾在《卢卡奇和马克思》中阐述的,马克思对两种物化进行了严格区分。对象化的物化是指主体通过实践将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对象,从而使对象具有了主体的某些特征,这人通过劳动生产活动来改变劳动对象以实现自己的目的的积极过程,这体现了劳动者自身的能力,这是个人在其自然规定性上的物化 [5] 。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下,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异化则是主体通过实践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生的客体作为一种独立并凌驾于主体的外在力量统治和奴役主体,这是社会规定上的物化,因此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成为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控制劳动者。由此可以得出对象化向异化的转变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是对人自身的肯定,是不变的,而异化则是对人的否定,出现在特定条件下,是发展变化的。

卢卡奇提出的物化概念,人自身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这与马克思提出的异化的物化相似,但是它却是从对象化出发,引用商品拜物教的描述来阐述自己的物化理论,这就将对象化和异化作为同一个范畴来使用,并没有对异化、物化、对象化进行概念的区分,这就导致卢卡奇批判物化的同时也就是批判了对象化和异化。

2.2. 产生根源的差异

马克思对外化劳动的分析“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 [2] ,这似乎进入了一个无法自证的逻辑循环,但是马克思也对此进行补充“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这就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是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根源,其二是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后果。随着产业革命和商品经济发展,机械化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生产力的发展,无产者失去生产资料成为生产线上的部件,资本家掌握着生产资料,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资本家不断占有劳动者的劳动结果,以此快速积累私有财产,因此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而压迫劳动者使劳动者的劳动不再自由,成为压迫性、强制性的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又导致劳动者同劳动产品分离,劳动产品被资本家占有而积累私有财产。

在卢卡奇看来“商品形式必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这些方面。” [1] 他坚定地认为物化现象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产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机器大规模的使用,劳动变成可计算、合理化的并同劳动者本身相对立,使得人成为生产线上的被控制的一个部件,人在生产活动中失去主体性,劳动不能让他们身心得到满足,他们开始逃避劳动,资本家不断压迫其创造更多的剩余产品以积累更多私有财产,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者没有思想的机械劳动以此推动大规模的生产,大规模的生产导致商品更快占据市场,商品形式因此占据主导地位,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进而导致社会的物化加深。

2.3. 扬弃路径的差异

前文论述可知,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的根源 [6] ,因此扬弃异化劳动必须扬弃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表现”,因此扬弃私有财产就是要扬弃人的异化。马克思所说的扬弃并不是全盘否定私有财产,未来社会异化劳动被消灭,但依旧会保留私有财产发展的积极成果,扬弃只是弃了劳动的异化状态,否定的是劳动的特殊形态,并不是否定劳动本身或其创造的财富。因此消灭私有财产造成的异化劳动就要解除资本家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使得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回到劳动者手中,劳动者不再受资本家的压迫和奴役,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是其自由意志个个性的体现,突破必然劳动的限制,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最终人恢复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实现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的路径是恢复和重建总体性 [7] 。前文提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这样人的实践活动和人与人的有机联系而建立起的整个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就被消解,进而导致人丧失总体性认识,缺乏批判发展的意识,因此卢卡奇指出要扬弃物化必须恢复人与人之间以及社会历史的总体性。但是在资本主义掌控生产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整个劳动过程分离,这就注定资产阶级哲学语境下是无法恢复总体性的,因此必须转而在马克主义哲学的语境下,恢复总体性辩证法,确立总体性原则,并且形成总体性观念 [8] 。要形成总体性观念,必须要依靠无产阶级,这是由无产阶级所处的特殊历史地位决定的。无产阶级作为物化过程中的被压迫者,最有可能扬弃物化,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卢卡奇认为经济政治都满足条件时,无产阶级自觉的阶级意识就对总体性革命至关重要,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就对恢复总体性来说至关重要。

2.4. 批判重点的差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批判,他的批判主要针对经济生产领域。在他看来,直接抨击生产领域的问题能更直接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马克思看到了私有制导致的工人成为机械的部件,人失去主体性,人的劳动异化,而资本家私有财产积累,贫富差距拉大,工人在不断被压迫中逐渐屈服,因此他抨击生产过程中的异化。

而卢卡奇更倾向于批判意识领域。科技的发展和十月革命的发生让卢卡奇意识到,无产阶级能够克服物化,但是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还需觉醒,物化现象在各个领域影响扩大,其实是物化意识的影响后果,人的主体性意识消失,逐渐接受被物的统治,人也就失去自我价值,因此要克服物化现象就必须实现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觉醒。

2.5. 物化学说与异化学说的联系

异化学说与物化学说都与商品拜物教思想有关。马克思提出的商品拜物教思想理论是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反过来控制生产者,因此人们逐渐开始追崇物。卢卡奇正是由此开始了对物化的考察,对商品拜物教形势下的物化进行探究,并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来分析物化现象 [9] ,在异化劳动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形成自己的物化理论。

马克思和卢卡奇分析异化和物化的实现扬弃的主体是一致的,都要通过无产阶级来实现。马克思认为扬弃私有财产,消灭导致异化劳动的私有财产,就要解除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奴役和控制,这就要通过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实现,以此无产阶级得以实现自我价值,摆脱人的异化 [10] 。卢卡奇认为商品经济条件下无产阶级受压迫最深,无产阶级最有可能实现物化的扬弃,恢复总体性辩证法,解放自己摆脱物化。因此扬弃异化与物化的路径都是通过无产阶级来实现的。

3. 论卢卡奇物化学说与马克思异化学说比较的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学说和卢卡奇物化学说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马克思和卢卡奇的学说都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奴役和压迫劳动者的事实,所以他们都是用不同的表达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探求消灭异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路径。直至今日,异化和物化现象依旧活跃在经济、政治等社会各个领域,卢卡奇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分析和扬弃路径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发展也提供了启示,避免了许多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弯路,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文章引用

许彦冰. 卢卡奇物化学说与马克思异化学说的异同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ukacs’ Theory of Physical Chemistry and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J]. 哲学进展, 2023, 12(05): 985-99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5169

参考文献

  1. 1.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2. 2.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4. 4. 孙伯鍨. 卢卡奇与马克思[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 5. 周扬.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6. 6. 郭彩凤.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对比分析——基于《历史和阶级意识》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视角[J]. 西部学刊, 2022(13): 35-38.

  7. 7. 杨光强. 卢卡奇物化理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9.

  8. 8. 于晓霞.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9.

  9. 9. 赵静薇.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17.

  10. 10. 杨光强.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蕴意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