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0  No. 04 ( 2021 ), Article ID: 41974 , 6 pages
10.12677/ASS.2021.104139

我国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王悦,崔娟

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柳州

收稿日期:2021年3月29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8日

摘要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起源于西方,使很多受边缘化群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为解决我国弱势群体的困境,我国也逐渐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随着社会工作不断发展进步,在专业工作应用中使用较为广泛的赋权理论也更加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赋权理论强调对个体或群体赋权可以使得服务对象获取生活必需的资源,提高控制生活的能力,消除无权感。我国赋权理论的研究大多是以赋权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介入群体研究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赋权理论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赋权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系统地介绍我国学者对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的研究现状,为促进社会工作赋权理论在我国的良性发展提供思路,促进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

赋权,本土化,社会工作

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Theory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Yue Wang, Juan Cui

School of Art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Received: Mar. 29th, 2021; accepted: Apr. 21st, 2021; published: Apr. 28th, 2021

ABSTRACT

As a professional helping activity, social work originated in the West and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many marginalized group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light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China,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has been gradually carried out to help the clients get rid of the pligh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al work, the more widely used empowerment theories in professional work applications have also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from experts and scholars. Empowerment theory emphasizes that empowering individuals or groups can enable service targets to obtain resources necessary for life,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ontrol life, and eliminate the sense of powerlessness.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theory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 of empowerment theory, intervention group research and other aspec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mpowerment theory. Through combing the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theory, i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Chinese scholars’ social work.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mpowerment theory provides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mpowerment theor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n China.

Keywords:Empowerment, Localization, Social Work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赋权理论也译作增能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但直到Solomon在他的《黑人赋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这本著作中,提出了对受到歧视的美国非洲裔黑人进行增能 [1],她认为是由于个体或社会群体的无力感才导致了负面评价,而不是受害者本身。正是这本书的出版,为赋权理论的实践提供了依据及框架,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工作实践当中。赋权理论起源于西方,经过不断发展,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赋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为社会工作者展开救助提供了理论支持。而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正处于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探索时期,社会工作系统尚不成熟。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断发展,赋权理论在我国社会工作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本文将通过梳理我国专家学者对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研究、社会工作介入不同群体研究,以此对赋权理论的发展进行综述。

2. 赋权理论核心概念定义研究

赋权理论的核心就是赋权。要充分理解赋权理论的内涵,首先要对赋权这个概念进行界定。许多专家学者对“赋权”这一概念进行阐述,不同的学者对赋权的概念又不同的理解与见地。Solomon认为赋权意味着个体出于一定需要从而获取必要的资源的过程,这种需要是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需要。陈树强 [2] 强调赋权的核心在于使个体由被动的弱者向主动的强者转变,并需要通过为个体提供必要资源及培养和提升能力。Greene等人 [3] 提出,赋权在个体、团体及社区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自尊、生存能力、自我效能、高度自决以及内部控制。不同的学者对“赋权”的解释略有不同,但大多都强调使个人能够主动地控制自身的生活发展。这种“主动”包含了个人可利用资源的丰富、利用资源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参与度的提升。在我国,大陆学者将赋权理解为提高个体能力、促进资源重新分布。港台学者将赋权等同于“个人成长”较为常见。赋权既是社会工作者介入的目标,也是服务对象成长的过程。由学者的研究可以得出,赋权并不是强制性的施加,而是帮助服务对象激发潜能,促进服务对象的发展,逃脱被指责的状态,树立服务对象美好生活的信心,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品质,从而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参与。而且赋权理论本身强调的是服务对象是有能力的,能力得不到发挥是由于环境或制度的压迫而造成的,这一含义也在各专家学者的诠释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我看来,赋权的概念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十分相似,如若仅仅强加资源于服务对象身上,不管是对服务对象的发展以及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讲都是有所损害的,一是服务对象的问题不能根除,二是服务对象本身没有能力运用,是对资源的浪费,更加不必提及拓展资源。赋权本身的含义就是不能只顾服务对象的今天,要为服务对象未来的长远发展考虑。赋权不仅是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赋权理论的主要方法。综上所述,赋权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多维度的,既包含了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又包含了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赋权核心概念的清晰界定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充分理解该理论的丰富内涵,便于利用理论更好地开展工作。

3. 我国赋权理论介入不同服务对象群体的研究

赋权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至18世纪的英国睦邻友好互助组织 [4],随着自助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赋权的对象也由贫穷人群向女性、非裔美国人等被边缘化的群体扩大,赋权范围的扩大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的扩展有很大的相关性。对研究赋权理论介入的学者观点进行综述前,首先要对服务对象群体进行分类。服务对象群体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别是生理特点、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经历的相似性。按照生理特点分为儿童群体、青少年群体、老年群体及妇女群体;按照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则有失独、失业、失孤群体;按照经历的相似性则有学生、医务人员、企业人员等群体。不同群体所遇到的问题不同,需要社会工作介入并连接的资源也有很大区别,因此,许多专家学者都以不同群体的独特性以及现实需要作为切入点,以此进行社会工作赋权理论应用于不同群体的研究。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相关理论也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关于赋权理论研究较早的文献是2003年陈树强发表在社会学研究上的文献,提出增权理论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新视角。在知网中搜索增权理论最早出现的我国本土的文章是2004年发表的与青少年群体以及老年社会工作相关的。而我国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也恰恰于2003年开始兴起。2003年以前,青少年社会工作方面的文献主要是关于香港地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研究,通过对香港地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学习,2003年以来,逐渐出现对大陆地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探索,例如晋源军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初探、董明伟关于预防和青少年犯罪的文章。由此可见,在青少年社会工作探索初期,赋权理论就对指导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及视角。同时,随着青少年社会工作和老年社会工作的不断推进,赋权理论作为帮助弱势群体较为有效的方法,应用较多,关于青少年及老年群体领域的赋权理论应用研究也逐渐丰富。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赋权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关于赋权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陆玉林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特开辟关于青少年研究的专栏,用来梳理我国专家学者对青少年赋权的研究进展。黄肖静在期刊中发表的述评对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青少年赋权的内在意义以及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赋权和怎么样对青少年进行赋权进行了清晰地阐述。青少年群体属于弱势群体,需要给予特殊关照和福利照顾。黄肖静 [5] 认为青少年赋权具有不同的层次,通过分析不同层次的赋权内涵及赋权必要性,以此期望青少年赋权的研究的进步与完善。陆玉林等人 [6] 针对城市中的弱势青少年群体的赋权进行研究,提出城市中的弱势青少年群体由于条件影响,需主要通过家庭、同辈、社区各个网络的互动来提高城市弱势青少年群体的能力。张长伟 [7] 则利用赋权理论视角为解决高校贫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抑郁情绪的“心理贫困”问题。贫困青少年群体承载着双重压力,既有处于青少年时期可能无法处理的难题,也有因贫困而加深的困境。因此,张长伟的研究有利于赋权理论内涵的丰富,有利于更好的指导具体实践。近年来,关于赋权理论介入青少年群体的研究更加注重群体细化,更加注重特殊情境下的青少年群体,例如对贫困大学生的赋权研究逐渐丰富,梁德友 [8] 提出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赋权,韩丽 [9] 等人提出在赋权视角下研究帮扶贫困大学生的路径分析以及近年来更加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心理问题。赋权理论对帮助青少年群体摆脱困境的分析、实践与研究都是基于青少年群体是一般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来展开的。但在研究过程中并不能单一的借鉴赋权理论对一般弱势群体的介入过程而展开讨论。事物既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性。青少年群体作为弱势群体中较为活跃,且较容易在行为和思想上做出改变的群体,赋权过程较为多变。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青少年群体的特点与遇到的问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需要更多专家学者对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不断丰富其工作方法,推动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关于赋权老年群体的研究,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处在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针对老年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相对其他群体的介入研究稍早一些。而针对老年群体赋权的研究则比老年社会工作开始的时间晚很多。而针对老年人群体赋权主要是注重解决老年人因年龄而引发的一系列健康问题以及由健康问题产生的连锁问题。其中孙琼如 [10] 针对老年受虐待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基于赋权理论视角结合小组工作方法对受到虐待的老年人群体增能,使受到上海的老年人从中获取资源、提高能力。付再学 [11] 认为赋权理论可以为老年社会工作提供新思路,创新养老机构的服务模式,从而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王英和谭琳 [12] 则为老年人群体赋权增能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建立适合老年人学习的老年教育制度,以此提升老年人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随着学者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越来越重视,薛泽林 [13] 提出老年人也在社区秩序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需通过对老年人进行赋权增能,相对提高治理能力,促进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同时为社区秩序的重构提供新途径。以上学者对赋权理论介入老年群体的研究,都很好的体现了赋权理论的假设,认为个体有能力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难题,目前无法充分调动资源解决难题是由于收到了生活环境及制度的压迫,对个体进行赋权,需要联系服务对象的生活环境综合考虑,这一点在促进老年人社区参与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关于赋权理论介入妇女群体的研究起步较晚,刘梦、陈丽云 [14] 根据实践经验,将赋权理论引入到妇女小组工作中,探索小组工作本土化的路径。何俊 [15] 则对可持续发展中的大背景下,妇女为什么需要进行赋权,以及如果不对妇女赋权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问题,以引起社会工作者对赋权理论介入妇女社会工作的重视与反思。在对老年人进行赋权增能时,不少研究者提出老年教育的方法。在妇女赋权的研究中,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提高妇女受教育水平可以提高妇女的权能。史静寰 [16] 就通过对中国妇女教育研究的综述提出教育可以提高妇女的能力水平,改善妇女的生活水平。

儿童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姚进忠和巨东红 [17] 首先注意到了留守儿童的赋权问题,他们认为由于城市化的进程而导致留守儿童急需社会支持,因此提出建构支持网络对该群体进行立体赋权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增能往往是与妇女赋权放在一起进行讨论的,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依赖的主要对象是母亲。妇女能力的提升,能够大大地降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无权感。

4. 我国赋权理论的研究展望

在百度学术中输入赋权理论后的结果中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对于赋权理论的应用群体研究正逐渐向慢性病患者的研究方向迈进,许多关于赋权理论对医务人员以及处于康复期的病患的应用研究正逐渐增加,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社会不断进步,食品安全,饮食生活习惯不规律,使得慢性病患者群体不断飙升,因此,许多专家提升慢性病患者在康复期间的自我管理状况时会将赋权理论得以运用的进步运用赋权理论进行分析。在此之前,并不是没有相关研究,而是近几年来关于患者赋权的研究更加集中与密集。由此可见,赋权理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的优势逐渐被大家所认知,但赋权理论介入医务社会工作的文献较少。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当加强赋权理论医务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学者对赋权理论应用群体的研究正在不断细化,不断深化理论的逻辑,并将这套逻辑更好的运用在实践中。由原来的广泛群体研究逐渐变化为针对某一群体的某一热点问题进行研究,逐渐从一般弱势群体的研究向当代新出现的弱势群体以及失权困境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研究容易引起话题讨论的特殊群体,更要注重研究意义,研究的实用性。赋权理论现在大概停留在一种视角,而随着更多学者的研究,赋权理论应当逐渐形成一种工作模式。

5. 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赋权理论核心概念的研究综述,不难发现,赋权的内涵非常丰富,这也是赋权理论受到重视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赋权不等于使能。使能是另一种对服务对象的压迫,这种压迫不利于服务对象的内控,丧失了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当然,具体应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帮助服务对象做出正确的决定,应当在社会工作伦理当中有所体现。社会工作伦理中的部分原则就是来源于赋权理论的假设,比如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等等。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理论指导实践后,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出总结,促进专业伦理的发展。因此,赋权理论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及工作效果的提升,也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发展提供经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发展又能反过来很好地规范社会工作者在对服务对象进行增能赋权时的专业行为。每一个专业领域的发展都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甚至由于赋权理论起源的特殊性,需要借鉴其他领域对赋权理论的应用进行探索与反思。赋权理论的介入过程研究应当更加细致与完善,应当建立完备的操作体系。好比酿造葡萄酒的工艺一般,每一个环节都应具有准确又科学的操作指南,指导工作人员的行动,根据其流程所得出的结果虽不可能百分百相同,毕竟人人都存在其特性,但达成目标的基本方向应当相差无几。赋权理论的研究对社会工作在我国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更多社会工作者的努力实践与探索。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厅重点人文基地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研究课题《“学校 + 政府 + 社会”三位联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Z2019006)。

文章引用

王 悦,崔 娟. 我国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Theory of Social Work in China[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04): 1024-102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4139

参考文献

  1. 1. 季灿. 创享计划中社区居民增能的社会工作介入[D]: [硕士学位论文]. 大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17.

  2. 2. 陈树强. 增权: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 社会学研究, 2003(5): 70-83.

  3. 3. Greene, G.J., Lee, M.Y. and Hoffpauir, S. (2005) The Languages of Empowerment and Strengths in Clinical Social Work: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Families in Society, 86, 267-277. https://doi.org/10.1606%2F1044-3894.2465

  4. 4. Adams, R., Dominelli, L. and Payne, M. (2002) Social Work: Themes, Issues and Critical Debates.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5. 5. 黄肖静. 青少年增权研究述评[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26(3): 1-6.

  6. 6. 陆玉林, 张羽. 我国城市弱势青少年群体增权问题探析[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26(3): 7-13.

  7. 7. 张长伟. 增权: 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新视角[J]. 教育探索, 2005(9): 96-98.

  8. 8. 梁德友. 增权: 消除高校贫困大学生个体的能力贫困[J]. 学理论, 2010(36): 234-235.

  9. 9. 韩丽. 需要与增权: 贫困大学生帮扶机制的创新——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4): 35-37.

  10. 10. 孙琼如. 增权: 受虐待老人社会工作新理念[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0(4): 18-20.

  11. 11. 付再学. 增权: 老年服务工作新理念[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2): 164-167.

  12. 12. 王英, 谭琳. 赋权增能: 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J]. 人口学刊, 2011(1): 32-41.

  13. 13. 薛泽林. 老年人在社区治理秩序重构中的作用——以上海市同济新村为例[J]. 城市问题, 2016(5): 82-91.

  14. 14. 刘梦, 陈丽云. 赋权观念在妇女小组中的运用——小组的理念、设计和本土化探讨[J].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2002(1): 82-97.

  15. 15. 何俊. 妇女在可持续发展中赋权的动态过程[J]. 林业经济, 2003(6): 38-40.

  16. 16. 史静寰. 教育、赋权与发展: '95世妇会以来中国妇女教育研究回顾[J]. 妇女研究论丛, 2007(1): 59-66.

  17. 17. 姚进忠, 巨东红. 立体赋权: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J]. 当代青年研究, 2012(12): 25-3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