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11 ( 2023 ), Article ID: 75246 , 6 pages
10.12677/ASS.2023.1211866

优势视角下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谢可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3年9月22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2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4日

摘要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打破原来留守在村的局面,开始迈进城市展开新的生活。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迁居到城市转变成为流动儿童的身份,这一群体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艰巨挑战,他们能否融入到城市生活,能否在城市中获得健康成长,不仅影响到其人格与价值观的形成,还会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和谐与繁荣发展。因此,如何促进流动儿童更快更好地融入适应城市生活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试图基于优势视角探讨我国目前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并在优势视角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如何让流动儿童更快融入城市的方法,促进流动儿童缓解孤独感,建立城市归属感。

关键词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优势视角理论

Research 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vantages

Ke Xie

School of Urba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Received: Sep. 22nd, 2023; accepted: Nov. 2nd, 2023; published: Nov. 14th, 202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break the original situation of staying in the village and begin to enter the city to start a new life. In this process, their children also follow their parents to move to the city to change into the identity of mobile children, this group faces arduous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integration, whether they can integrate into the city life, whether they can get healthy growth in the city, not only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their personality and values, but also relates to the social harmony and prosperity of our country. Therefore, how to promote migrant children to adapt to urban life faster and better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difficulties and causes of migrant children’s social integ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advantage perspective,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advantage perspective theory, analyzes the methods such as how to make migrant children integrate into the city faster, and promote migrant children to relieve loneliness and build a sense of belonging in the city.

Keywords:Migrant Children, Social Integration, Dominant Perspective Theor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伴随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我国城镇经济持续增长,就业岗位日益增多,相较于乡村,城市工作的上升空间也更大,其想有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带着自己的妻子子女一起来城市生活。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之后,虽然开阔了眼界,获得了一定知识和资源,但陌生的环境会让流动儿童很难融入,感到孤单和自卑,无法与城市儿童公平享受教育资源,那这些持有农村户籍的儿童就成了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由于频繁流动使得他们缺乏归属感,加上城镇居民因为户籍身份排挤他们、教育政策倾向于城镇户口儿童、流动儿童父母缺乏照顾看管,使得流动儿童内心感到孤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在社区中难以融入,缺少人际关系的经营方法,会使得流动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由于差别化对待往往更感到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形成自卑、敏感的人格特征,以上这些问题对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阻碍其社会融入的进程。

2. 概念界定

2.1. 流动儿童

根据教委最新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教学暂行办法》,是指年龄为6岁至14岁范围内随着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称为“流动人口子女”,且目前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或少年,生活在城市之中但其户口为农村户口。因此,本文中的“流动儿童”界定为6~14岁伴随在城市务工的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来到城市居住和生活,但其户口仍为农村户口,在城市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并接受学校义务教育的儿童或少年 [1] 。

2.2. 社会融入

社会融入的界定在学界中尚无定论,由于城乡之间差距明显,很多农村人口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并留在城市生活,在城市环境下和城市居民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导致流动人口无法融入,本文把“社会融入”界定为流动人口从文化、教育、心理、社会交往融入方面在城市中生活的适应程度。

3. 理论基础

3.1. 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告诉我们不管是个体、群体、组织或者社区,先天存在能够激发个人潜能的资源和知识,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从而发挥自身功能。其核心观念就是每个人都天生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技能,相信自己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来打破壁垒,能够合理发掘自身优势。即使是现状处于困境的人也能够只靠自己的力量冲破困难,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认清自己的优点和身边的资源,学会利用这些优势来帮助自己解决当前问题,社工也要学会相信自己的案主,引导案主利用身边的环境和资源来缓解由于流动带来的自卑感,适应城市生活,并能找回自信心,在城市中生活有归属感 [2] 。

3.2. 抗逆力

抗逆力的本质是指每个人在出现问题后,克服困难,展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成果,人在逆境之中会格外关注自身的能力和优势,抗逆力可以翻译为一个人对抗困境的能力,这是人的一种潜在能力,需要通过困境激发出来,它让人在面对困境甚至是危险后依然能成功对抗风险并使自己复原的能力。因此,抗逆力属于人类本能,是生存必须的一种技能,也是最基本的能力 [3] 。抗逆力主要目的是发现案主的潜在能力和优势,并通过这些优势解决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对抗逆境。

4.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公平的教育资源

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之后,在教育方面就有两种选择方式,第一是进入民办打工子弟学校,但是在我国,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在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及师资力量上都比较落后,资源相对匮乏,虽然流动儿童有入学资格,但他们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如果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学习,会对其成长产生不好的影响,沾染恶习,最终会成为“问题儿童”不利于其自身成长。第二是进入公办学校,户籍制度就是流动儿童是否能成功入学的门槛,虽然现在已经逐步取消户籍制度,但是流动儿童要想进入公办学校,手续会非常复杂,也容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轻视 [4] 。

4.2. 缺乏广泛的交友网络

人际交往对于儿童来说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流动儿童来讲,人际交往能力弱,非正式网络支持不足是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问题之一。通过查看以往文献发现大部分流动儿童愿意与当地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但是由于经济水平、教育、文化背景、城乡差异等因素,再加上自身非城镇身份的限制,与当地的儿童接触机会少 [5] 。即便是居住在同一社区中,受思想差别的影响,导致很多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使得流动儿童被“问题化”,正是由于这种缘故,使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产生隔阂,难以建立交往关系。

4.3. 缺少城市归属感

缺乏归属感是心理融入的一部分,也是最高层次的社会融入。虽然流动儿童身在城市,但在心理上仍然无法融入,对城市缺乏安全感,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文化氛围无法适应,生活方式无法习惯,很难建立起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联系,对流动儿童来说这只是一个住所。具体来说,大多数的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只是过着“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学校中也只能接触到与自己同身份的流动儿童,活动范围和好友圈有限,对所在城市产生疏离感 [6] 。并且他们在人际交往和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情绪会让原本就恐惧的流动儿童自我意识降低,导致在经济和社会交往层面产生抵抗的心理,尤其是感受到城市带给流动儿童的歧视和排斥,生活中会更加谨慎小心。

5.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境存在的原因分析

5.1. 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差异

文化存在差距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问题,而是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地位对于生活甚至生命的理解和诠释,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差异主要是文化价值理念的区别,城市中向往的是提升消费水平,对于金钱的追求,人生的理想,而乡村追求的是一份安逸清净的生活。两地的差异是导致儿童难以融入的原因之一,因为流动儿童在这个过程当中面临的是两种文化方式的变动,曾经其面对的是农村生活带来的是乡土风情,迁移之后面对的是都市生活,过去和现在的语言、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价值观都截然不同,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带给流动儿童一种不稳定感,因为文化的冲击导致其无所适从,面对事情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缺乏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曾经在流出地养成的生活方式也要转变为流入地的生活方式,流动儿童在面对这些无法习惯的地方会感到无法理解,城镇儿童也会对其产生一定排斥心理,这种文化带来的差距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拉近的,从而导致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上出现问题 [7] 。

5.2. 家庭经济收入较低

流动儿童的家庭大多来自相对贫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比如城乡结合部或乡村,当他们进入城市之后,收入水平会得到一定提高,物质条件得到改善,但与城市居民相比,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经济收入仍然相差较多。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导致家庭无法为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给予足够的亲子互动,会导致家庭沟通功能降低,从而使流动儿童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感到难以容易城市生活之中。

5.3. 城乡不同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体现出我国在城市和农村地域上的划分,也是两者的严格界限,户籍是人自出生以来就规定好的,无法轻易改变,除非是后天通过个人的努力从农村户口转变成城市户口,但需要经过一份奋斗 [8] 。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代表着公民的一种身份特征,也注定了生活在哪一片土地上,由于城市和农村在经济、交通、产业上的差距,我们不自觉地会对乡村公民贴上歧视的标签,因此乡村的青壮年人口会流入城市之中,其子女也会受到排挤和不公平的待遇,无法与城镇人口子女成为朋友,注定被人看低一等,这对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是十分不利的 [9] 。

6. 对策及建议

6.1. 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保证教学公平

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有明显的差别,对于流动儿童教学点一般存在师资配置低端,教师教育水平低下,知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这对于流动儿童的未来发展上存在较大影响。相关部门应该平衡教育资源,在政策上对流动儿童有一定倾斜,提高教学水平,完善教育队伍,提升师资力量,例如在联片范围内实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让流动儿童教学点的教师有机会到重点校学习教学方法、技巧,补充教育教学知识。

6.2. 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流动家庭经济收入

对于流动儿童的基本生活问题应该得到保障,流动家庭普遍存在着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居住条件较差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出台关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福利分配,以满足流动家庭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求,这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创造就业条件为流动儿童父母加强就业培训,例如定期培训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多种就业选择等,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收入 [10] 。

6.3. 完善儿童的交友网络,建立家校社联动的社会支持网络

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过程中离不开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需要联系其他外在系统共同帮助其获得成长,缓解其孤单、焦虑的心情,还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加强流动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联动 [11] 。社工加强老师和父母的交流,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儿童的生长环境和经济状况,家长对于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和互助情况加以知晓,形成家校合力,如果发现儿童有压力过大的情况及时介入和反馈,有利于流动儿童的成长;其次,社工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介入。由于其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儿童看管不利,缺少正确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儿童更加叛逆,面临更加危险的情况,因此社工可以多与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协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导,完善父母对于孩子监管的主体地位 [11] 。具体来说社工开展亲子讲座,把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贯彻下去,解决流动儿童的学习问题和互助问题,完善儿童的同辈支持网络。最后社工可以通过了解流动儿童的社区环境之后,与社区居委会人员共同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课后托管服务,发挥社区的作用 [12] 。

6.4. 增强社区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归属感

因为社区是一个集合,其中涵盖着这一地区的文化以及各种资源,社区更是流动儿童以及城镇儿童共同生活的地方,通过社区开展活动能够加深流动儿童和当地儿童之间的交流,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社区氛围,比如可以在社区开展不同地方文化融合、人际交流会、普通话学习等话题。社工在社区为提高流动儿童社会价值而组织志愿服务,让其体会劳动带来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改善社区的现状,打消其他城镇居民的刻板印象。社工还可以邀请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心理知识科普和问答竞赛活动,提升流动儿童的个人素养和学习能力,发挥出潜在的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

7. 小结

由于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上面临困境,通过从优势视角理论分析出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上存在缺乏公平的教育资源、缺乏广泛的交友网络、缺少社区归属感等问题。因此我们要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创设新平台,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保障学校教育公平,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在人际关系上帮助流动儿童建立完善的交友网络,明确父母在其中的责任,加强家庭亲友支持,有利于缓解流动儿童孤独,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城市归属感,加强社区的环境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为儿童建设娱乐学习场所,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解决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这一问题不仅会对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还会对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更有利于建设和谐家庭与社会,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完善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引用

谢 可. 优势视角下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vantage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1): 6325-633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1866

参考文献

  1. 1. 陈晓婷.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路径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大学, 2023.

  2. 2. 宋雪漫. 优势视角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以X社区小组工作实务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19.

  3. 3. 刘欣. 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特点及其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13.

  4. 4. 雷鹏. 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结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2.

  5. 5. 李慧.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普通高中就学政策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6. 6. 朱力. 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 江海学刊, 2002(6): 82-88+206.

  7. 7. 张文宏, 雷开春. 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08(5): 117-141+244-245.

  8. 8. 董钰萍.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论分析[J]. 教育科学论坛, 2011(2): 9-11.

  9. 9. 王晴. 优势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情况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10. 10. 刘玉兰, 彭华民. 嵌入文化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 理论与实践反思[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9(3): 15-22.

  11. 11. 杨茂庆, 黎智慧. 英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 影响因素与策略选择[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 45(11): 48-57.

  12. 12. 郝振.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及其策略选择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