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8
No.
06
(
2020
), Article ID:
39482
,
8
pages
10.12677/ML.2020.86134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语言文化 能指字幕英译策略浅析
陈薇1,2
1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东北大学国际文化关系科,日本 仙台

收稿日期:2020年11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12月22日;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9日

摘要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语言文化能指(Cultural References),即语言外文化能指(Extralinguistic Cultural Linguistics)和语言内文化能指(Intralinguistic Cultural References),是整个字幕翻译中最难处理的部分,它的翻译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字幕翻译的好坏,决定着整部电影能否被目的语观众接受。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独具中华民族特色,包含中华民族价值观最核心的部分,内容涉及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等中国文化因素。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语料来源,将原语ECR/ICR与其对应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翻译策略类型,并量化每种翻译策略的频率,有助于概括出译者的翻译态度。
关键词
字幕翻译,语言文化能指,语言外文化能指,语言内文化能指,翻译倾向
The Analysis on the Subtitling Strategies of Cultural References in Chinese Movie I Am Not Madame Bovary
Wei Chen1,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Gradu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Studies, Tohoku University, Sendai Japan
Received: Nov. 24th, 2020; accepted: Dec. 22nd, 2020; published: Dec. 29th, 2020
ABSTRACT
Cultural References (CRs), including Extralinguistic Cultural References (ECRs) and Intralinguistic cultural References (ICRs), cause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pose great challenge for subtitlers when they deal with the subtitles of audiovisual productions. Its quality, to a great extent, decides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the whole audiovisual texts and determines the acceptance of the whole movi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audience. The Chinese movie I am Not the Madame Bovary directed by the famous comedy director Feng Xiaogang has uniqu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ains the core part of Chinese national values. This movie contains rich CRs involving philosophy, ethics, religion and some other Chinese cultural factors. Being descriptive in natur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ype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by comparing the source text ECRs/ICRs from the movie I am Not the Madame Bovary with their corresponding subtitles in the target text. By quantifying the frequency of each strategy and by calculating the percentage of source-oriented strategies employed in subtitling this movie, certain trend about the subtitler’ decision-making is generalized.
Keywords:Subtitling, Cultural Reference, Extralinguistic Cultural References, Intralinguistic Cultural Reference, Translation Tendency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影业的迅速发展,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和了解学习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电影字幕翻译中存在的“语言文化因素翻译差强人意”这一突出问题一直困扰着观众,影响了我国电影中本土文化的传播质量,尤其是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语言文化能指(CRs),包括“语言外文化能指(ECRs) [1] ”(Pedersen, 2005)和“语言内文化能指(ICRs) [2] ”(Pedersen, 2011)是整个字幕中最难处理的部分,它的翻译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字幕翻译的好坏,决定着整部电影能否被目的语观众接受,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是翻译领域的一个新热点。
2005年,Jan Pedersen在欧盟“多维翻译”研讨会上,提出了“语言外文化能指(Extralinguistic Cultural References [ECRs]) [1] ”的概念,至此电影字幕中语言外的文化能指才有了明确的术语和定义。同时,他指出由于电影特殊的媒体制约性,有别于它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对译者来说,ECRs的字幕翻译形成了更大的挑战。但是Pedersen ( [1] 2005, [2] 2007, [3] 2011)的研究有其缺陷:首先,他只专注于ECRs的研究,忽略了电影字幕中另一个更加复杂的翻译难题ICRs;其次,在Pedersen的研究中,原语和目的语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文化上相关度都比较高,忽略了语言和文化差距较大的原语和目的语差距较大的影视作品的字幕研究,如中文电影的英译;最后,他的研究专注于文化及语言处于强势地位的英文电影它译时译者翻译态度,而忽略了语言和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电影输出时译者的翻译态度。
因此,本文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中英文字幕为语料来源提取ECRs和ICRs及其对应的字幕译文,通过将原语ECR/ICR与其对应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翻译策略类型,并量化每种翻译策略的频率,由此概括出译者的翻译态度。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一个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诉中,坚持不懈地为自己讨公道的故事。影片中一场场中国官场生态的白描,一幕幕盛世中的小民辛酸,使这部电影包含了内容涉及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等中国文化因素的ECRs和ICRs。影片字幕中ECRs/ICRs的英译决定了这部电影字幕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目的语观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度。
2. 超语言文化能指&语言内文化能指的定义及字幕翻译策略
2.1. 语言外文化能指的定义及翻译策略
Pedersen (2011)定义语言外文化能为“被任何一种语言表述所指的语言外的实体或者过程,被指对象只能被相关观众识别,因为该被指对象只存在于相关听众的百科知识之内 [3] ”。换句话说,ECRs是指虽然以语言表述形式出现,但其实体在世界中的存在却不依赖于语言表述。ECRs可以是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如,学校机构–北京大学;古代计时单位–时辰,等)。也可以是传奇小说或者电影电视剧等虚构世界中的实体(如,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中的神鸟–青鸾;英国小说中的人物–夏洛克福尔摩斯,等),因为它们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根植于该特定的文化并成为该文化观众的百科知识中的一部分。因此,从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共提取了307个ECRs。同时,以Pedersen (2011)提出的ECRs翻译策略为基础,经过对比中国电影翻译实际,调整为以下7种翻译策略。
1) 音译:指用发音相近的英文字母翻译汉字ECR的语音。
例1:原文:潘金莲的丈夫叫武大
字幕:Pan Jinlian’s husband was named Wu Da.
音译本质上等同于Pedersen提出的翻译策略中的“保留(retention)”。但是,由于中英文的发音和书写系统的不同,如同西班牙语电影英译时,把地名直接复制在英文字幕中这样的保留原语ECR的方式,在中文电影英译中是不会出现的,也是不合适的。例1中出现了两个人名“潘金莲”和“武大”,通过音译,原语ECR被直接保留在目的语文本中。因此,音译被认为是对原语ECR保留忠实度最高的翻译策略。但是,原语ECR音译以后,被剧作者默认为是属于中国观众百科知识范畴的原语ECR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在目的语文本中却消失了,因为该联系不存在于目的语观众的百科知识之内。
2) 直译:指既保持原语ECR内容,又保持原语ECR形式的翻译方法。有时,又可以称为近乎直译,因为在直译过程中译者往往要对译文作出细微调整使之附和目的语语法及表达习惯。
例2:原文:最爱吃的就是番茄炒蛋
字幕:You liked stir-fried egg and tomato.
例2中的“番茄炒蛋”是中国许多老百姓家庭中一道普通的大众菜肴,如果完全直译,则应该是“egg fired tomato”。这很显然不符合目的语的语法及表达习惯。所以,使用直译策略来翻译原语ECR时,目的语译文没有删减任何信息,也没有添加任何额外信息。
3) 等价:指尽管原语ECR和字幕译文所用术语不同但所指为同一事物的翻译策略。即,在确立原语ECR和字幕译文所指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所指”而非“所说”。
例3:原文:一头栽到长江里了
字幕:Took a plunge into the Yangtze River!
清朝末年,长江门户被迫开放,外国船只由吴淞口上溯航行,首经扬子江,外国人便把它作为长江的代称,音译为“the Yangtze River”,所以长江又叫“扬子江”。因此,即使字面看原文ECR和译文毫无关系,但是它们所指为同一事物。
4) 特化:指在译文中原语ECR保持不变的同时,添加隐藏在原语文本或文化中的额外信息,使原语ECR更具体更容易理解的翻译策略。
例4:原文:我们觉得她是小白菜,她前夫说她是潘金莲,她觉得自己怨的像窦娥。
字幕:To us, she’s a tenacious pest, a little cabbage. To her husband, she’s a Pan Jinlian. And she thinks of herself as Dou E, a victim of injustice.
例4中,原语ECR“小白菜”“窦娥”都是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同样是家喻户晓,分别代表了受人虐待,孤苦无依和受官府压迫的女性形象。所以,译文通过特化的翻译策略,音译原语ECRs的同时,添加了原文隐含信息,有助于目的语观众理解电影情节。
5) 一般化:指用意义更宽泛的词汇(如上义词等)或更具体的词汇解释来翻译原语ECR的策略。
例5:原文:菩萨,你不能捡了芝麻就丢了西瓜
字幕:Buddha, don’t be 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
例6:原文:我现在信佛呢。
字幕:I’m a Buddhist.
中国文化受佛教影响颇深,佛教词汇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例5中,原语的ECR“菩萨”被译为“Buddha (佛陀;对佛教创始人乔答摩悉达多的尊称)”。佛教的菩萨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但是大部分中国普通老百姓在拜菩萨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寄托一份信念,并没有对佛教了解那么深。比如说这部电影中的女主人翁李雪莲,在她把乡长,县长以致市长和省长通通拉下马之后,她去拜菩萨仅仅只是诉说自己最终告状的目的没有达成。同时,大部分西方观众对中国的宗教文化知之甚少,更具体的解释“菩萨”和“佛”之间的关系不但会让他们感到混乱还会影响他们的观影感受。所以,例5译者用一个意义跟宽泛的ECR“Buddha”来翻译“菩萨”,而例6用“Buddhist (佛教徒)”来解释“信佛”,可以让西方观众更好的了解电影情节。
6) 置换:指的是原语ECR被目的语文化ECR,第三方文化ECR或者不相关但符合上下文语境的内容替换的翻译策略。
例7:片名:我不是潘金莲
字幕:I Am Not Madame Bovary
例8:原文:根据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改编
字幕:BASED ON THE NOVEL BY LIU ZHENYUN
“潘金莲”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人物,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并毒杀了丈夫武大。而在字幕中,原语ECR被法国小说中的人物“Madame Bovary (包法利夫人)”替换。很多中国观众认为把“潘金莲”翻译成“Madame Bovary”体现了一种文化弱势,是为了迎合西方文化的一种讨好。潘金莲在中国是个性意味浓烈的符号,是荡妇的化身,如同电影一开头旁白所说“自宋朝到如今,人们都把不正经的女人叫潘金莲”。在道德层面上,两者类似,都是出轨的女人。但是,两者又不尽一样,“Madame Bovary”不只是一个荡妇。就如《妻妾成群》作者苏童所说,《包法利夫人》“不带批判色彩地描述了一个女人在追求爱情和物质享乐时的可爱与可气,激情与痴狂以及任性与堕落”。换句话说,包法利夫人在西方文化中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反面人物。因此,从两个ECR在各自文化中的意象上来看,“潘金莲”和“Madame Bovary”似乎并不完全对等。但是,“Madame Bovary”的荡妇形象可以解释原电影情节,有利于帮助目的语观众接受电影故事;同时,像潘金莲一样,包法利夫人这个在西方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历经一百多年没有半点褪色,“潘金莲”被文化置换为“Madame Bovary”也是合理的。通过这种置换,原语ECR的意义和所指在目的语文本中已经完全消失。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例1中,旁白讲述《水浒传》中潘金莲的故事时,潘金莲音译为Pan Jinlian,而在翻译例8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时,原语ECR“潘金莲”却完全没译,这里的翻译策略被认为是“等价”,因为该小说在美国出售的英译本书名就是“I Don’t Kill My Husband”。虽然字面上看似没关系,但是所指为同一本书。
例9:原文:查一下,她在北京有什么亲戚。
译文:Check out any family she might have here.
例9中,原语ECR“北京”被翻译为和原语ECR不相干,但是符合上下文语境的“here”。因此,例7中使用的翻译策略被认为是文化置换,而例9中为情景置换。
7) 省略:指的是原语ECR在目的语文本中完全不译的翻译策略。
例10:原文:他不开人代会
字幕:He’s not.
例10中,原语ECR“人代会”,即人民代表大会,在译文中完全丢失。
2.2. 语言内文化能指的定义及翻译策略
Pedersen定义了ECR,并研究了影视翻译中ECRs的翻译策略,同时提及了ICR,但没有进行研究。Leppihalme (1997)认为,ICRs涉及习语,双关,称呼(如尊他和自谦)等等,但同样没有给出ICR的定义。本文将ICR的定义为“被任何一种语言表述所指的特定于某种文化的事实或者事件,其深层解释超出了语言表层范围,涉及间接的隐含意义。只有相关观众可以将线索与自身的跨文本知识及语言能力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该表达中包含的隐含或半隐含信息”。因此,从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共提取了148个ICRs。同时,以Pedersen (2011)提出的ECRs翻译策略和Leppihalme (1997)关于key-phrase allusions [4] 的翻译策略为基础,通过对比中国电影字幕翻译实际,同时为了统计需要,调整为以下7种翻译策略。
1) 直译:在满足目的语语法及表达习惯的同时,保持原语ICR内容和形式的翻译方法。
例11:原文:法官王公道
字幕:Justice Wang
例12:原文:你就是法院的王公道吧?
字幕:Are you Wang Gongdao from the courthouse?
该部电影中对于中国官场的描述,出现了众多社交称谓,如在电影开场不久出现的一第一个官场人物王公道,一个和李雪莲有着一点点亲戚关系的基层法官。王公道是该部电影中虚构的人物,但是仍作为CR被提取出来,被归类为ICRs,因为这里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剧作者对中国官场的讽刺。王公道这个人名有着双重含义,他的名字叫王公道,同时他又是一个法官,“公道”意味着公平。所以当这个人物出现在屏幕上,人物旁出现文字“法官王公道”时,原语ICR隐藏着意义“公平,公正”被直译为“Justice”,为西方观众说明王公道姓名的含义。而在李雪莲问话中的“王公道”音译为“Wang Gongdao”直接说出姓名。
2) 保留:指完全或部分保留原语ICR的意像的翻译策略。尤其在翻译含比喻意义的成语等ICRs时,其隐喻性意义经常被放弃。
例13:原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译文:A long dike can fail at a pinprick.
例14:原文:那如果王公道贪赃枉法了呢?
字幕:But what if Justice Wang perverted the law?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多为四字,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又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代表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可以从字面上推断其意义,有些成语的意义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成语也是汉语ICR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过程中给译者带来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在字幕特有的媒体约束下。例1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为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译文只微小改动保留了原语ICR的意像;例14,“贪赃枉法”意思是贪污受贿,违反法律,形容人的贪欲。译文只保留了后半部分“枉法”“perverted the law”。
3) 等价:原语ICR和目的语译文所指相同的翻译策略。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没有发现运用“等价”策略的例句。
4) 特化:指的是原语ICR被直译并添加原文本隐含信息的翻译策略。
例15:原文:喝茶
字幕:An Invitation to tea
李雪莲从乡里告状到县里,发现县里行不通由告到的市里,市政府有省里领导来检查,于是市长对秘书说:“在这个节骨眼上,先把她弄走。”一辆面包车带走了李雪莲,这时电影字幕上出现了“喝茶”两个字。“喝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但是在这一幕场景中“喝茶”却有着不同的隐含意义,指的是李雪莲被执法机关带走。BBC有一篇丑化中国的报道篇名为Sorry, no comment-we might get invited to tea (对不起,无可奉告——我们可能被请去喝茶),虽然标题把中文的“被请去喝茶”译为“invited to tea”,但是在报道中对“invited to tea”进行了解释“a common method Chinese police use to warn dissidents or people who don’t toe the government line。To be ‘invited to tea’ is to be given a talking to, with vague threats implied (中国警察常用的方法去警告不同政见者或者是不听政府话的人。‘被请去喝茶’就是用模糊的语气威胁人的别称)”。相比纸质文本的翻译,电影字幕由于其空间性及瞬时性的特殊特质,使得译者不可能在字幕下方加注。所以,即使译文添加了原文中隐藏的“被请”信息,目的语观众然后不能把“An Invitation to tea”和“进公安局”联系起来。但是影视媒介的多符号(polysemiotic)的特点可以成为字幕的补充,如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李雪莲被带进警察局接受教育的画面,很好的解释了“喝茶”的真正意思。
5) 一般化:指用释义将原语ICR替换为更为目的语读者理解的内容的翻译方法。
例16:原文:后山岭的陈阿大是你表舅吧?
字幕:Is Chen Ah-Da from the backhills your cousin?
例17:原文:我姨家有个表妹嫁给了陈阿大他老婆的妹妹的婆家的一个叔伯侄子
字幕:I have a girl cousin on my mother’s side who married Chen Ah-Da’s wife’s sister’s husband’s cousin’s son.
类似上面例文中的ICR-“表舅”“表妹”“婆家”“叔伯”“侄子”等,用来标记母亲或父亲一方血缘远近关系的称呼,在西方社会中根本没有,在英文中表舅、叔伯通通叫“uncle”,“表妹”“侄子”通通称为“cousin”。所以面对完全不熟悉中国错综复杂的亲属关系的西方观众,译者在处理这类ICRs时必须找到目的语观众能理解的译文。例16不能算是个成功的译文,它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表舅”被译成了“cousin”,那么“表舅”是否可以翻译为“uncle”呢?在中国文化中,舅舅分堂舅和表舅,“表”表示的是女方家的亲戚,“堂”表示的是男方家的亲戚,因为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表舅”没有“堂舅”亲戚关系近,但是在原文语境下,并没有表达这种女性地位及远近亲属关系,所以可以用西方观众熟悉的意义更宽泛的“uncle”翻译原语中的ICR“表舅”。而例17译文中,姨家表妹被译者解释为“a girl cousin on my mother’s side”,“婆家的叔伯侄子”解释为“wife’s sister’s husband’s cousin’s son”,因为本来剧作者就是用一种幽默的语言来表达出王公道和李雪莲之间拐了十八道弯的亲属关系,即使译者用“mother’s side”和“husband’s side”这种稍显啰嗦的方式去解释原语ICRs,在这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下,对西方观众来说也是毫无违和感的。译者对于原语中的ICRs做了全面及完美的解释。
6) 置换:指的是用目的语ICR或者完全不相关但是符和上下文语境的内容替换原语ICR的翻译策略。
例18:原文:先打官司证明这个离婚是假的,然后再跟这个畜生结回婚,然后再离婚。
字幕:I want to bring a lawsuit to prove the divorce is fake. I want to marry the adulterer once more, then get divorced again.
例19:原文:跟秦玉河打官司,他个畜生怎么不到场。
字幕:I’m suing Qin and that scoundrel won’t even turn up.
例20:原文:秦玉河就是个畜生。他的话你能信?
字幕:Qin is a lying swine. You can’t believe a word he says.
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一种语言文字不带粗话、脏话的成分 [5]。(黄粉保,1998:18)粗话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ICRs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及语言的特性。同时,电影中虚构的人物通过粗话传达给观众凡人的情绪。女主人公李雪莲和前夫秦玉河为了房子假离婚,但是弄假成真秦玉河在得到房子后和其他女人结了婚,并且说李雪莲是“潘金莲”。中国人把一些做坏事的人骂成畜生,或不如畜生,以上几个例句中的“畜生”是李雪莲在不同场景下骂秦玉河的话,而且译文各不相同。从语境上来说,在例1中,一开始李雪莲不满前夫和别的女人结婚,跟法官诉说她的诉求骂秦玉河“畜生”,译文为“adulterer”意思是通奸者、奸夫,此时李雪莲主要愤怒于前夫和第三者结婚,在这个语境下,“adulterer”替换原语ICR是合理的。在例3中,李雪莲即将和前夫对簿公堂,“畜生”替换为“scoundrel”,意为a man who treats other people badly, especially by being dishonest or immoral无赖,恶棍。例4中,李雪莲说前夫的话不能信,骂他“畜生”,译文为“lying swine”,“swine”意为an unpleasant person讨厌的人,此处ICR替换也是适合上下文语境的。
例21:原文:看来我也是被逼上梁山了。
字幕:But it looks like you’ve twisted my arm.
“逼上梁山”出自《水浒全传》,意思是被逼上梁山做土匪。比喻被迫进行反抗,也比喻不得不做某些事情。“twist one’s arm”意为“pressurize someone into doing something that they are reluctant to do (强迫某人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替换”和“保留”完全相反,保留了原语ICR的比喻意义,舍弃了原语ICR的意象。
7) 省略:指原语ICR在译文中完全省略或者不译的翻译策略。
例22:原文:何止是因小失大
他隐瞒不报
译文:He concealed what he knew!
在这一例中,整句话都没有翻译。原语ICRs在译文中完全消失。
3. 翻译策略分布及分析
以下是对ECRs和ICRs的翻译策略分析,图1和图2分别显示了307例ECRs和148例ICRs的翻译策略百分比分布。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CRs
图1. 语言外文化能指翻译策略百分比分布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ICRs
图2. 语言内文化能指翻译策略百分比分布
根据图1和图2的翻译策略百分比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处理ECRs和ICRs时,显示出了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首先,根据本文第二章节的ECRs和ICRs翻译策略的定义以及实例分析可以看出,ECRs中的音译,直译,特化,等价,以及ICRs中的直译,保留,特化,等价,通过不同程度上对原语ECRs和ICRs语言及文化特色的保留,体现了译者忠实于原语文本的翻译倾向,而一般化,置换和省略,通过替换语言文化能指为更容易为目的语观众理解的表达,体现了一种倾向于目的语观众的态度。字幕译者在实际翻译ECRs和ICRs时,以目的语观众为倾向的翻译策略(一般化,置换和省略)使用占比比分别为64.50%和67.57%。因此,译者在翻译ECRs和ICRs时,都呈现出了一种以目的语观众为倾向的翻译态度。其次,根据图1和图2显示,无论是ECRs还是ICRs,一般化和置换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两类翻译策略;省略,特化和等价是使用频率最低的翻译策略。
4. 结论
本文对比了ECRs和ICRs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原文及其译文,考察了其翻译策略的使用,通过统计翻译策略的使用频率,得出结论:在字幕英译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时,为了更好地吸引西方观众的观赏兴趣,译者总体上呈现一种以目的语观众为倾向的翻译态度;出于字幕时间空间约束性考虑,一般化和置换是译者使用频率最高的两类翻译策略,而省略容易错失电影信息,特化和等价占用更多的电影屏幕,成为使用频率最低的翻译策略。
文章引用
陈 薇.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语言文化能指字幕英译策略浅析
The Analysis on the Subtitling Strategies of Cultural References in Chinese Movie I Am Not Madame Bovary[J]. 现代语言学, 2020, 08(06): 961-96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0.86134
参考文献
- 1. Pedersen, J. (2005) How Is Culture Rendered in Subtitles? In: Nauert, S., Ed., Proceedings of the Marie Curie Euroconferences MuTra: Challenges of Multidimensional Translation Saarbrucken, 2-6 May 2005. https://www.euroconferences.info/proceedings/2005_Proceedings/2005_Pedersen_Jan.pdf
- 2. Pedersen, J. (2007) Cultural Interchangeability: The Effects of Substituting Cultural References in Subtitling.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15, 30-48. https://doi.org/10.2167/pst003.0
- 3. Pedersen, J. (2011) Subtitling Norms for Television: An Exploration Focusing on Extralinguistic Cultural References.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 https://doi.org/10.1075/btl.98
- 4. Leppihalme, R. (1997) Culture Bumps.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 Multilingual Matters, Clevedon, xiii + 241.
- 5. 黄粉保. 英语中粗语,脏话的翻译[J]. 中国翻译, 1998(3):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