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08  No. 04 ( 2020 ), Article ID: 37291 , 5 pages
10.12677/CES.2020.84095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Xiaoming Zhou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Received: Aug. 4th, 2020; accepted: Aug. 19th, 2020; published: Aug. 26th, 2020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new era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world integration,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is facing new situation, new changes and new cont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in order to bring about relevant thinking.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Research

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和优化对策

周晓明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湖北 宜昌

收稿日期:2020年8月4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19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26日

摘 要

民族团结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新时代的带来和世界一体化建设的加快,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变化,新内容。现就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意义现状及其对策予以分析,以期带来相关思考。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党中央历来非常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一系列民族政策,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昭示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于促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方面。做好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1. 保障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生命线。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到来,国内外的反动分裂势力恶意传播谣言,千方百计制造事端,妄想挑起民族矛盾,蓄意破坏国家统一,给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于中华民族而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五十六个民族情同手足,休戚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1]。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让大学生主动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促使大学生敢于和分裂势力作斗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

1.2. 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校党建成效

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以其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的基石。加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能够助力校园文化建设,能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文化内涵,助力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第三是有利于培育和创新党建协同育人机制,丰富党的建设载体,活化党建形式,提升党建成效。

1.3. 促进中华文化认同,提升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是精神的皈依,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知,是一种文化影响的感觉。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增进文化认同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更为紧迫的要求和更为重要的时代意义。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能增进各族学生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学生对各民族不同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促进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能提升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归属感,提升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聚集实现中国梦的无穷力量。

1.4. 促进学生个人成长,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学生端正个人思想认识,提升个人政治站位和政治高度,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有利于扩展大学生视野,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素养、文化艺术涵养,促进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2. 高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1. 民族团结教育顶层设计薄弱

民族团结的深入有序推进,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筹谋与安排。根据调查发现,当前,民族团结教育虽较以往有了极大程度的重视及深化,但在非民族类高校里,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顶层设计还普遍较为薄弱,各非民族类高校不能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民族团结教育力度不强,协同机制缺乏,统筹谋划不足,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主题不突出、主体不清晰、形式有局限,从而导致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式单一、创新性不够,时效性、针对性不强,民族团结教育成效不够显著。这些体制机制上存在的弊端,不利于校园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深层推进,也不利于校园文化与民族团结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

2.2. 民族团结教育校园载体有限

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要发挥出应有的引导作用,以加深学生对民族共同体的认识。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相关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如《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但是这些课程主要基于课堂理论的学习,课外拓展及实践运用几乎没有。大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的认知和理解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认知,甚至在课堂上也是一知半解,这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极不相符,对学生知识的转化也极为不益。二是契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校园读物和可视资料极为有限。即使有但读物内容不够新颖,缺乏新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入推挤及全面覆盖;其三,时下学生喜欢的校园新媒体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效能发挥不够。没有有针对性的民族知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普及教育和宣传推广,民族团结的典型人物事迹及动人故事没有得到广泛的宣讲,新媒体在民族团结教育上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和发挥。

2.3. 民族团结教育深化层度不够

一般而言,人们易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大学生活动直接对接,误以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就是组织学生搞一搞活动:一场歌舞晚会,一次主题演讲,一次班团教育等。虽然,我们的民族团结教育离不开这些形式和载体,但仅靠一两次的活动显然是不够的,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认识民族团结的价值及要义,也难于形成深层次的民族文化认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难以得有效满足。在高校内,各族学生休戚与共,学生间的包容和接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民族地区未来的建设,没有由表及里的理论经验的提升、整合及创新运用,极不利于学生“五个认同”的形成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

3. 高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优化对策

3.1. 提高政治站位,完善保障机制

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出发,提高政治站位和战略视野,坚持德才兼备的发展目标,完善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由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与时俱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度普遍较低,认同度不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不强与理解不够深刻,致使民族团结意识无法生根于学生意识形态之中 [2]。为此,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制及保障机制,提高思想认识成为必然。在高校教育中,一方面要坚持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也需要较高的道德情操的人才培养方针,另一方面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思政教育创造畅通的渠道,搭建思政教育优质平台,营造良好环境。

3.2. 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渠道

高校要积极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方式,丰富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渠道和载体,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学到民族团结理论知识及相关政策,而且在课外活动中能亲身感知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使各民族大学生之间能够休戚与共,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积极利用微博、微信、QQ群、网课等新传媒,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维护民族团结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各民族平等、和谐、互助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平等、和谐、互助的观念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要上好具有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社会实践课。例如要通过进民族团结示范社区考察、与社会民族社区一起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联合民族社区开展“同过我们的节日”等民族团结互动活动,进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等,以身边人(或事)教育身边的人(或事),让民族团结在课堂内外,第一、第二课堂,校园内外实现多维有效互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课堂里亲身感知“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民族文化魅力,切身感悟和体会民族团结的内涵,充分认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价值,从而提升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3. 尊重个体差异,注重教育实效

探析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既要认识到民族团结进步是各民族发展的生命线,站在政治高度思考问题,又要切实把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方面,从而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育实效 [3]。时代在不断地变化,高校应当结合时代特点,学生个体的特点,注重学生个人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尤其要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心理差异和个性特点。如因为地域环境的不同,西部地区、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及和个性品质的稳定性明显低于内地少数民族学生和东北部少数民族学生;要注重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成长环境及学生所受文化教育的差异等。只有注重差异化的存在,才能精准把握大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接受和认知程度,精准把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从而精准施策,避免形式主义,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针对性,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半功倍,收到真切的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真正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意义。

3.4. 把握主题活动,突出主体地位

主题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要积极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要在学生中开设民族团结通识课程,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普及大学生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要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学生教育活动。如:与少数民族同学通过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观看影片、演讲比赛,民族歌舞汇演,民族美食大赛等形式,增加民族团结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多措并举,多方发力,使民族团结教育全面覆盖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同时,要在全校教师中深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使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做民族团结教育的知情者、引路人,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体者、组织者、拓路者,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4. 结论

总之,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我们要正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坚持问题导向,联系高校实际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坚持注重实效、以人为本,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着力探索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不断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影响力。

文章引用

周晓明. 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和优化对策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08(04): 585-58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0.84095

参考文献

  1. 1. 谢筱纯. 在高校中切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N]. 西藏日报(汉), 2018-04-19.

  2. 2. 王文艳.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析[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 27(5): 56-59.

  3. 3. 谭安. 高校思想政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8, 9(6): 65-6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