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2, 2, 155-162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2.24025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html)
Sino-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Self and
Ideal Partner Concerning Psychological Characters*
Hao Chen1, Y ing Ma2, Yir an Liu1
1Department of Social Psycholog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hull1919@gmail.com, maying_sunshine@126.com, lyrlovebaby@hotmail.com
Received: Jul. 12th, 2012; revised: Aug. 1st, 2012; accepted: Aug. 17th, 2012
Abstract: The ideal partner has long been a focus in the field of marital Psychology. However, reviewing the
previous works, we found that researches were lack in the domains of sex role, attachment style, self-esteem
and marital attitudes. So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se varibles and tested the relative preference of ideal
partner. Also, gender difference and culture difference were compared. Questionnaire surveys were underway
in both China and America.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ents expressed high
expections on their ideal partners, and preferred ideal partners similar to themselves; female students had
stricter standards of choosing mates than the male.
Keywords: Ideal Partner; Sino-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Attachment Style; Gender Role; Self-Esteem;
Marital Attitude
中美大学生自我、理想伴侣心理特质的感知特征*
陈 浩1,马 颖2,刘依冉 1
1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天津
2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Email: hull1919@gmail.com, maying_sunshine@126.com, lyrlovebaby@hotmail.com
收稿日期:2012 年7月12 日;修回日期:2012 年8月1日;录用日期:2012 年8月17 日
摘 要:理想伴侣研究一直亲密关系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但是依恋风格、性别角色、自尊和婚恋态度
等心理特质较少在此领域讨论。本研究通过对 664名中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中美被试在这四
方面的理想伴侣相对偏好,同时比较了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结果发现,中美大学生被试都希望理想
伴侣与自我相似,且对理想伴侣有较高期望;女性更重视关系保障性,男性更重视关系忠实度;女性
的择偶标准更严苛。
关键词:理想伴侣;中美大学生;依恋风格;性别角色;自尊;婚恋态度
1. 引言
理想伴侣(ideal partner)是个人心目中理想配偶形
象,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中叶(Hill, 1945)。
该领域中,个体对理想伴侣身体和心理特质的偏好、
男女理想伴侣偏好的性别差异、不同文化间理想伴侣
的差异等都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但是,前人的研究
大多集中于外表、社会地位、兴趣爱好等外在条件,
以及人格和价值观。对于其它特质,比如自尊、性别
角色等,探讨得较少。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
以中美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选取依恋风格、性别角色、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南开大学 2008 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青年项
目(NKQ08034)资助。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55
中美大学生自我、理想伴侣心理特质的感知特征
自尊、婚恋态度四个心理特质,更全面地探索理想伴
侣偏好、性别差异以及文化差异。
1.1. 理想伴侣心理特质相对偏好的研究
理想伴侣偏好有两种研究方法,一是考察对理想
伴侣的绝对偏好(absolute preferences),即在诸多理想
伴侣品质中做出权重抉择。譬如,在心理特质方面,
个体通常会较看重诚实、专一、体贴、深情、可依靠、
聪慧、善良、善解人意、风趣等(Buss & Barnes, 1986)。
二是考察对理想伴侣的相对偏好(relative preferences),
即基于自我心理特质特征考察理想伴侣的心理特质。
在理想伴侣相对偏好研究中,存在两种匹配假设
——相似吸引与互补吸引。前者认为,个体容易被那
些在重要特质上和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Lucas, Wen-
dorf, & Imamoglu, 2004);后者则认为,个体更容易被
与自己互补的人所吸引(De Raad & Doddema-Win-
semius, 1992)。也可能是 ,在不同特质上个体对理想
伴侣与自我的相似性或互补性有不同要求(Barelds &
Dijkstra, 2007)。但较多的研究都支持:假如真实伴侣
更符合个体的理想自我形象,那么婚恋关系将会更持
久(e.g., Fletcher, Simpson, & Thomas, 2000; Klohnen &
Luo, 2003; LaPrelle, Hoyle, Insko, & Bernthal, 1990;
Murray, Holmes, Bellavia, Griffin, & Dolderman, 2002;
Wetzel & Insko, 1982)。
理想伴侣相对偏好属于亲密关系研究领域的内
容,而依恋风格、性别角色等都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
要议题。依恋是个体在婴儿时期与主要教养者之间形
成的一种特殊情感连结,而婚恋依恋特指成人情侣、
爱人间的依恋情感联系。Hazan and Shaver(1987)首先
把依恋理论和浪漫关系结合起来研究。Feeney and
Noller(1990) 和Simpson(1990)的研究表明不同的依恋
类型和相互之间的信任、承诺、亲密对关系的满意度
都有影响。在对真实伴侣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夫
妻之间的依恋风格存在较大的相似性(Chen, Luo, Yue,
Xu, & Zhaoyang, 2009)。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与自己生理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Burger, 1997)。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应该
是勇敢的、坚强的,女性应该是温柔的、柔弱的(徐大
真,2003)。已有研究表明,情侣间性别角色的相似性
多于互补性(杨洋,刘爱书,2009)。自尊在亲密关系
领域的讨论并不多见,虽然有研究显示个体自尊水平
并不能预测伴侣选择偏好,且没有显著性别差异
(Demyan, 2005),但关于个体对理想伴侣自尊水平的
相对偏好问题尚没有定论。
根据以往研究,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认为,个体
希望理想伴侣在依恋风格、性别角色、自尊等特质上
与自己相似。此外,Karp,Jackson和Lester(2003)认
为,理想伴侣的人格特征中包括许多个体自己身上所
缺乏的特质,这被称作“理想自我实现假说”。据此,
研究者推断这一结论不仅限于人格领域,既然理想伴
侣反映的是理想择偶标准,个体难免要将许多美好期
望融合到这一形象中。所以,本研究第二个假设:个
体对理想伴侣有较高期望,在自尊、性别角色等特质
上希望理想伴侣的得分高于自我;在依恋焦虑、回避
维度上希望理想伴侣的得分低于自我。
1.2. 理想伴侣偏好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
亲密关系领域,另一重要研究方向是择偶观的性
别差异,进化心理学视角(Buss, 1999; Simpson & Ken-
rick, 1997)和社会文化视角(Bem, 1983; Eagly, 1987)的
理论对此问题的解释一直存在争议。
进化心理学在解释性别差异时把生理因素放在
第一位(Feingold, 1994)。Buss(1989)在37 种不同文化
下开展的研究表明,男性在择偶时更加注重外表吸引
力、年轻、生育能力、健康程度等;而女性更加注重
资源、智力、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这一结论具有
较强的跨文化一致性,因此Buss 认为这是一种先天
的择偶机制。社会文化视角下的理论却否定这一机
制,认为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的角色期望才是择偶偏
好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Hatfield 和Sprecher(1995) 对
美国、俄罗斯、日本大学生长期伴侣选择偏好的调查
显示,在三个国家中,美国大学生长期伴侣择偶偏好
的性别差异最小。乐国安、陈浩和张彦彦(2005) 对中
美择偶机制的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国女性比美国女性
更加注重资源和对婚姻的承诺。Li ,Valentine和
Patel(2010)对美国和新加坡的跨文化研究显示,相比美
国女性,新加坡女性更注重潜在配偶的社会地位。可
见,进化心理学对于偏好的性别差异有较大解释力,
而社会文化视角下的理论可以较好解释文化差异。
基于两种理论以及前人研究,本研究假设中美大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56
中美大学生自我、理想伴侣心理特质的感知特征
学生的理想伴侣在依恋风格、自尊方面存在更多的一
致性,在婚恋态度方面会存在差异性。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被试选取分别在中国和美国进行。中国被试选取
集中在南开大学,共收到有效问卷 345 份。男性被试
160 人(最大年龄 27岁,最小年龄 18 岁,M = 21.84,
SD = 2.16),女性被试185 人(最大年龄 27 岁,最小年
龄17 岁,M = 20.96,SD = 1.05)。汉族人居多,共321
人。被试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15 种专业。
美国被试选取集中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威灵顿分校,共
收到有效问卷 319 份。男性被试 85 人(最大年龄 35
岁,最小年龄17 岁,M = 20.43,SD = 3.54),女性被
试232 人(最大年龄 48岁,最小年龄 15岁,M = 21.59,
SD = 5.37)。黑 人144 人,白人 157 人。被试报告有基
督教信仰的 258 人,另有信仰犹太教、伊斯兰教等的
被试共 48 人。
2.2.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中英文两
个版本,每个版本均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被试描
述自己在依恋风格、性别角色、自尊、婚恋态度上的
特征;第二部分则是被试所期望的理想伴侣在四个特
质上的得分情况。
1) 依恋风格: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英文原版
(Brennan, Clark, & Shaver, 1998)和中文修订版(李同
归,加藤和生,2006)。问卷包括关于依恋回避和依恋
焦虑的特征描述各 8条。被试在 5点Likert 量表上做
出判断,从 1“非常不同意”到 5“非常同意”。
中国样本中,自我回避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65,自我焦虑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73;理想
伴侣回避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75,理想伴侣焦
虑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6。美 国样 本中 ,自我
回避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自我焦虑维度的
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82;理想伴侣回避维度的内部一
致性信度为 0.79,理想伴侣焦虑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
度为 0.72。结果表明信度良好。
2) 性别角色:采用BEM 性别角色量表英文原版
(Bem, 1974)和中文修订版(卢勤,苏彦捷,2003)。问
卷包括有关男子气和女子气的特征描述各 8条,被试
在5点Likert 量表上做出判断,从 1“非常不同意”
到5“非常同意”。
中国样本中,自我男子气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为0.77,自我女子气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79;
理想伴侣男子气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理想
伴侣女子气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美国样本
中,自我男子气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自 我
女子气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86;理想伴侣男子
气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3,理想伴侣女子气维
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结果表明信度良好。
3) 自尊:采用 Rosenberg 的自尊量表英文原版
(Rosenberg, 1965)和中文修订版(杨烨,王登峰,2007)。
问卷包括关于自尊的描述 6条。被试在 5点Likert量
表上做出判断,从 1“非常不同意”到 5“非常同意”。
中国样本中,自我自尊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
理想伴侣自尊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81。美国样本中,
自我自尊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6;理想伴侣自尊内部
一致性信度为0.56。结果表明信度基本良好。
4) 婚恋态度:该部分使用研究者自编问卷。由于
文化差异,中美问卷有些不同。美方问卷包括“虽然
有的人并不赞同,婚姻仍然是最美妙的关系”等 10
条描述。中方问卷包括“恋爱应以婚姻为最终目的”
等11 条描述。被试在 5点Likert 量表上做出判断,从
1“非常不同意”到 5“非常同意”。
3. 结果分析
3.1. 中美大学生自我和理想伴侣的差异分析
中美被试在性别角色男子气和女子气、自尊等维
度上希望理想伴侣的得分高于自我;在依恋回避维度
上希望理想伴侣的得分低于自我(详见表1)。婚恋态度
上,中国大学生在保守的项目上(如题目 5),理想 伴侣
的得分高于自我;在开放的项目上(如题目2),理 想 伴
侣的得分低于自我(详见表 2)。美国大学生在诸如第 4、
第5等相对开放的题目上希望理想伴侣的得分高于自
我。而在第 10 等相对保守的题目上希望理想伴侣的
得分低于自我(详见表 3)。
3.2. 中美大学生自我和理想伴侣的相似性分析
相似性指数(profile similarity correlation, PSC)反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57
中美大学生自我、理想伴侣心理特质的感知特征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58
Table 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 and ideal partner among Sino-American coll e ge students
表1. 中美被试自我和理想伴侣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中国 t 美国 t
自我
M SD
理想伴
M SD 自我
M SD
理想伴侣
M SD
依恋风格
依恋焦虑 22.26 4.94 22.23 5.13 –1.38 28.09 9.38 21.74 8.94 11.30***
依恋回避 19.36 4.17 16.66 4.30 10.47*** 24.54 9.57 14.77 5.58 19.29***
性别角色
男子气 28.07 4.61 29.39 4.93 –4.07*** 29.53 4.79 30.58 4.39 –4.10***
女子气 31.37 4.17 33.50 4.01 –9.10*** 32.44 4.91 35.14 3.84 –10.47***
自尊
自尊 22.89 3.60 24.99 3.25 –10.43*** 26.45 3.40 28.48 2.20 –10.93***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 and ideal partner in marital attitudes among Chinese stu dents
表2. 中国被试自我和理想伴侣婚姻态度差异的分析
自我
M SD
理想伴侣
M SD t
1. 恋爱应以婚姻为最终目的 3.16 1.24 3.68 1.17 –10.40***
2. 婚前同居是个加深双方了解的好机会,对婚姻有利无害 2.83 1.05 2.75 1.06 2.00*
3. 孩子是家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78 1.10 3.90 1.06 –3.00**
4. 即使在现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仍然是理想的婚姻家庭模式 3.03 1.07 3.14 1.12 –2.31*
5. 和情侣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3.58 1.15 3.92 1.10 –5.23***
6. 当夫妻双方打算离婚时,互相之间的爱情应该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3.60 1.06 3.76 1.00 –3.25**
7. 只要两人真心相爱,婚外情是可以接受的 2.23 1.07 2.08 1.06 3.05**
8. 为了婚姻幸福而牺牲事业是值得的 2.59 1.02 2.75 1.07 –2.76**
9. 婚姻和爱情没有必然的联系 2.29 1.11 2.18 1.06 2.16*
10. 和谐的性生活是美满的婚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4.06 0.78 4.04 0.75 0.44
11. 没有过婚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3.85 1.15 3.95 1.01 –2.43*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3.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 and ideal partner in marital attitudes among American students
表3. 美国被试自我和理想伴侣婚姻态度差异的分析
自我
M SD
理想伴侣
M SD t
1. 即使某些人不这样认为,婚姻仍然是最美好的一种关系 2.91 1.40 3.07 1.37 –3.03**
2. 结婚并没有什么用,不过是一张契约 3.66 1.38 3.34 1.36 4.91***
3. 准备结婚前先同居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3.86 1.13 3.80 1.22 1.65
4. 即使没有打算结婚,同居也是可以接受的 3.20 1.35 3.41 1.28 –4.53***
5. 对于成年人,只要双方愿意,即使并没有承诺也可以发生性关系 2.64 1.32 2.88 1.34 –4.55***
6. 想要孩子就应该结婚 3.30 1.38 3.26 1.40 1.24
7. 同居关系中,男方应该担负孩子的医药费 1.87 1.08 2.03 1.15 –3.11**
8. 同居者在另一方死后应对家庭负责 4.26 1.16 4.12 1.47 1.52
9. 当夫妻双方打算离婚时,相互之间的爱情应该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3.60 1.06 3.69 1.12 –1.59
10. 婚外情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 1.75 1.09 1.65 1.12 2.85**
注:*p < 0.05;**p < 0.01;***p < 0.001。
中美大学生自我、理想伴侣心理特质的感知特征
映的是自我与理想伴侣在一组项目上评分趋势的相
似性程度(Kenny, Kashy, & Cook, 2006; Luo, Chen, Yue,
Zhang, Zhaoyang, & Xu, 2008),其取值范围是–1 至1,
正值代表自我和理想伴侣的评价趋势相似,负值代表
两者评价趋势相反,0代表既不相似也不相反。
从表 4中可以看出,相似性指数都为正值,即在
每个维度上,中美大学生对自我和理想伴侣的评分趋
势是相似的。为了探究个体的哪些特质与自我和理想
伴侣的相似性程度有显著相关,研究者进一步考察了
个体特质和相似性指数的相关,结果见表5、表 6。
从表中可以看出,个体的自尊、焦虑、回避水平
都在不同程度上与相似性指数相关。
3.3. 中美大学生理想伴侣的性别差异
在性别角色男子气、自尊维度上,中美女性理想
伴侣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依恋回避维度上,中美男
性理想伴侣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而在性别角色女子
气、依恋焦虑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见表 7。婚恋
态度,从表 8中可以看出,在对题目2、题目 8的评
分上,中国男性理想伴侣显著高于女性。而在题目10
的评分上,女性理想伴侣得分显著高于男性。从表 9
中可以看出,在对题目 4、题目 7的评分上,美国男
性理想伴侣显著高于女性。其余维度性别差异不显著。
Table 4. PSCs of every dimension among Sino-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表4. 中美被试在各维度上的相似性指数
中国被试
M SD
美国被试
M SD
自尊 0.66 0.44 0.84 0.29
男子气 0.34 0.39 0.54 1.05
女子气 0.24 0.42 0.28 0.75
依恋回避 0.52 0.39 0.43 0.55
依恋焦虑 0.29 0.40 0.24 0.39
Table 5. Pearso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s and PSCs
among Chinese students
表5. 中国被试自尊、依恋风格等维度上的Pearson积差相关
自我自尊 自我焦虑 自我回避
自尊相似性指数 0.71*** –0.21*** –0.02
焦虑相似性指数 0.08 –0.04 –0.19**
回避相似性指数 0.04 0.04 –0.65***
Table 6. Pearso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s and PSCs
among American students
表6. 美国被试自尊、依恋风格等维度上的Pearson积差相关
自我自尊 自我焦虑 自我回避
自尊相似性指数 0.73*** –0.23*** –1.15**
焦虑相似性指数 0.16** –1.3* –1.15*
回避相似性指数 0.24*** –0.20** –0.87***
Table 7. Gender difference of ideal partner in every dimension among Sino-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表7. 中美大学生理想伴侣在各维度的性别差异
中国 美国
男性理想伴侣
M SD
女性理想伴侣
M SD
t
男性理想伴侣
M SD
女性理想伴侣
M SD
t
依恋风格
依恋焦虑 22.81 5.09 22.33 5.16 0.87 22.27 8.78 21.53 8.95 0.66
依恋回避 21.66 2.88 20.91 2.71 3.21** 16.28 5.92 14.21 5.33 2.92*
性别角色
男子气 26.38 4.55 31.98 3.60 −12.53*** 29.00 4.36 31.12 4.25 –3.89***
女子气 33.17 4.48 33.78 3.53 −1.44 34.96 3.61 35.23 3.93 –0.54
自尊
自尊 24.02 3.43 25.84 2.84 −5.39*** 27.91 2.55 28.68 2.03 −2.50*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59
中美大学生自我、理想伴侣心理特质的感知特征
Table 8. Gender difference of ideal partner in marital attitud es among Chinese students
表8. 中国大学生理想伴侣婚恋态度的性别差异
男性理想伴侣
M SD
女性理想伴侣
M SD
t
1. 恋爱应以婚姻为最终目的 3.64 1.17 3.72 1.16 –0.65
2. 婚前同居是个加深双方了解的好机会,对婚姻有利无害 2.90 1.00 2.62 1.09 2.47*
3. 孩子是家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 98 0.98 3.90 1.13 –0.03
4. 即使在现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仍然是理想的婚姻家庭模式 3.24 1.06 3.05 1.17 1.25
5. 和情侣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3.93 1.06 3.91 1.13 0.14
6. 当夫妻双方打算离婚时,互相之间的爱情应该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3.78 0.99 3.74 1.12 0.43
7. 只要两人真心相爱,婚外情是可以接受的 2.16 1.06 2.02 1.05 1.28
8. 为了婚姻幸福而牺牲事业是值得的 3.06 1.06 2.48 1.17 5.25**
9. 婚姻和爱情没有必然的联系 2.35 1.10 2.03 1.00 2.78**
10. 和谐的性生活是美满的婚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3.92 0.81 4.15 0.68 –2.90**
11. 没有过婚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3.91 1.01 3.99 1.00 –0.81
Table 9. Gender difference of ideal partner in marital attitud es among American students
表9. 美国大学生理想伴侣婚恋态度的性别差异
男性理想伴侣
M SD
女性理想伴侣
M SD t
1. 即使某些人不这样认为,婚姻仍然是最美好的一种关系 2.99 1.39 3.08 1.36 –0.54
2. 结婚并没有什么用,不过是一张契约 3.38 1.40 3.32 1.35 0.36
3. 准备结婚前先同居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3.93 1.15 3.74 1.25 1.20
4. 即使没有打算结婚,同居也是可以接受的 3.76 1.10 3.28 1.31 3.26**
5. 对于成年人,只要双方愿意,即使并没有承诺也可以发生性关系 3.04 1.20 2.83 1.38 1.32
6. 想要孩子就应该结婚 3.39 1.34 3.23 1.42 0.94
7. 同居关系中,男方应该担负孩子的医药费 2.27 0.97 1.94 1.20 2.50*
8. 同居者在另一方死后应对家庭负责 4.08 1.48 4.12 1.48 –0.18
9. 当夫妻双方打算离婚时,相互之间的爱情应该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3.69 1.51 3.67 1.11 0.13
10. 婚外情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 1.81 1.23 1.60 1.09 1.50
4. 讨论
在性别角色、自尊、依恋风格上,从自我和理想
伴侣的差异和相似性,以及性别差异的角度来看,中
美大学生都表现出较强一致性。首先,个体都希望理
想伴侣兼具男子、女子气质,且具有较高的自尊水平
和较低的回避水平。这反映了个体在描述理想伴侣时
的理想化成分。其次,相似性指数普遍为正表明,在
性别角色、自尊、依恋风格上,个体希望理想伴侣与
自己相似。另外,在对相似性指数的相关研究中发现,
自我的自尊、焦虑、回避水平与相似性指数都有不同
程度的相关。由此,研究者推论,个体的某些特质可
能影响自我和理想伴侣的相似度水平。再次,在性别
差异上,女性理想伴侣对男子气、自尊等特质的要求
更高,这可以解释为女性的择偶标准更加严苛。
一致性完善研究工具和平衡被试了相似性指数
和个体特质的相关,结果如婚恋态度的性别差异也体
现了文化间的一致性:男性对婚姻的忠诚度要求都较
高,因为男性要确保婚姻带来的生殖优势就必须确定
妻子对他的性忠诚;女性更注重婚姻的稳定性,因为
稳定的婚姻对后代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个结果反映
了进化心理学理论所阐述的男性在选择配偶时更注
重性的满足,而女性更注重男性可以提供的抚养后代
的资源。此外,男性都希望理想伴侣对待同居以及性
行为的态度更开放。但是,在自我和理想伴侣婚恋态
度的差异上,中美大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一些不同。从
开放和保守的角度来看,中国大学生希望理想伴侣更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60
中美大学生自我、理想伴侣心理特质的感知特征
保守,而美国大学生则希望理想伴侣更开放。从婚姻
重要性的角度来看,中国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更加重
视婚姻关系。这些可以归因为中美文化的差异,中国
传统道德观是儒家哲学的产物,强调人情、强调对家
庭的责任。而美国的文化特征是个体主义,个体可以
自主地追求个人的价值目标。对待婚姻,他们的态度
也会更加灵活。
本研究的不足:首先,美国被试性别比例不均衡,
女性被试多于男性。其次,跨文化研究中,研究工具
的不一致可能会增大结果误差。最后,数据都是来自
被试的自我报告,这样,就会受到被试反应偏好、刻
意隐瞒、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在完
善研究工具和平衡样本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不同性别
自我和理想伴侣的相似性和互补性;理想伴侣和实际
伴侣的差异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自我评价和配偶中
的另一方对理想伴侣评价之间的关系等等。
5. 结论
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自我和理想伴侣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个体在依
恋风格、性别角色、自尊水平上都希望理想伴侣与自
己相似且会对理想伴侣有较高期望,中美大学生在这
一点上表现出跨文化一致性;婚姻态度上,美国大学
生比中国大学生要更加开放。
2) 理想伴侣偏好的性别差异:在性别角色上,女
性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同更高,更重视男性的社会
资源;在婚恋态度上,女性重视婚姻的保障性,男性
重视婚姻的忠实度。
6. 致谢
感谢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Wilmington心理
学系罗珊红副教授和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心理科学系朝阳瑞雪博士,在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上
的帮助。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李同归, 加藤和生(2006). 成人依恋的测量: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中文版. 心理学报, 38 期, 399-406.
卢勤, 苏彦捷(2003). 对Bem性别角色量表的考察和修订. 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 17 期, 550-554.
徐大真(2003). 性别刻板印象之性别效应研究. 心理科学, 26 期,
741-742.
杨洋, 刘爱书(2009). 大学生情侣的性别角色与爱情满意度: 爱情
态度的中介作用. 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p.
550). 北京: 中国心理学会.
杨烨, 王登峰(2007). Rosenberg自尊量表因素结构的再验证. 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 21 期, 603-605.
乐国安, 陈浩, 张彦彦(2005). 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
文化检验: 以天津、Boston两地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为例. 心理
学报, 37 期, 561-568.
Barelds, D. P. H., & Dijkstra, P. (2007). Love at first sight or friends
first? Ties among partner personality trait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onset,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lo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 479-496.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 155-162.
Bem, S. L. (1983). Gender schema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Raising gender-aschematic children in a gender-sche-
matic society. Signs, 8, 598-616.
Brenna, K. A., Clark, C. L., & Shaver, P. R. (1998). Self-report meas-
urement of adult attachment: An integrative overview. In: J. A.
Simpson, & W. S. Rholes (Eds),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
tionship.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Burger, J. M. (1997). Personality.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uss, D. M., & Barnes, M. F. (1986). Preferences in human mate se-
le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559-570.
Buss, D. M. (1989). Sex differences in human mate preferences: Evo-
lutionary hypotheses tested in 37 cultur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2, 1-49.
Buss, D. M. (1999).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Chen, H., Luo, S., Yue, G., Xu, D., & Zhaoyang, R. (2009). Do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in China?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6, 167-
186.
Demyan, A. (2005). Gender, gender role adherence, and self-esteem in
long term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Unpub-
lished Master’s Thesis, Ohio University.
De Raad, B., & Doddema-Winsemius, M. (1992). Factors in the as-
sortment of human mates: Differential preferences in Germany and
the Netherland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3, 103-
114.
Eagly, A. H. (1987). Sex differences in social behavior: A social role
interpreta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Feingold, A. (1994). Gender differences in variability in intellectual
abilities: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Sex Roles, 30, 81-92.
Fletcher, G. J. O., Simpson, J. A., & Thomas, G. (2000). Ideals, percep-
tions, and evaluations in early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 9, 933-940.
Feeney, J. A., & Noller, P. (1990). Attachment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
chology, 58, 281-291.
Hatfield, E., & Sprecher, S. (1995). Men’s and women’s preferences in
marital partn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and Japan. Journal of
Cross Culture Psychology, 26, 728-750.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511-524.
Hill, R. (1945). Campus values in mate-selection. Journal of Home
Economics, 37, 554-558.
Karp, E. S., Jackson, J. H., et al. (2003). Ideal self fulfillment in mate
selection: A corollary to the complementary need theory of mate se-
lection. Journal of Marria ge & the Family, 32, 269-272.
Kenny, D. A., Kashy, D. A., & Cook, W. L. (2006). Dyadic data analy-
sis. New York: Guilford.
Klohnen, E. C., & Luo, S. (2003).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nd person-
ality: What is attractive: Self similarity, ideal similarity, comple-
mentarity, or attachment secur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 706-722.
LaPrelle, J., Hoyle, R. H., Insko, C. A., & Bernthal, P. (1990). Inter-
personal attraction and descriptions of the traits of others: Ideal
similarity, self similarity, and lik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61
中美大学生自我、理想伴侣心理特质的感知特征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62
ality, 24, 216-240.
Li, N. P., Valentine, K. A., & Patel, L. (2010). Mate preferences in the
US and Singapore: A cross-cultural test of the mate preference prior-
ity model.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 fferences, 48, 1-4.
Lucas, T. W., Wendorf, C. A., & Imamoglu, O. E. (2004). Marital sat-
isfaction in four cultures as a function of homogamy, male domi-
nance and female attractiveness. Sexualities, Evolution and Gender,
6, 97-130.
Luo, S., Chen, H., Yue, G., Zhang, G., Zhaoyang, R., & Xu, D. (2008).
Predicting marital satisfaction from self, partner, and couple charac-
teristics: Is it me, you, or 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6, 1231-1266.
Murray, S. L., Holmes, J. G., Bellavia, G., Griffin, D. W., & Dolderman,
D. (2002). Kindred spirits? The benefits of egocentrism in close re-
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563-
581.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 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impson, J. A. (1990). Influence of attachment styles o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971-
980.
Simpson, J. A., & Kenrick, D. T. (Eds.) (1997). Evolutionary social
psycholog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etzel, C. G., & Insko, C. A. (1982). The similarity-attraction rela-
tionship: Is there an ideal on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
chology, 18, 253-276.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