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4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1351 , 9 pages
10.12677/AP.2024.142092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隐性逃课研究可视化分析

李美玲,饶娟

丹阳市实验学校,江苏 丹阳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18日;录用日期:2024年2月19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28日

摘要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于2001年至2021年以来的中国知网中有关隐性逃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隐性逃课的年发文量在曲折增加,但是每年的发文量仍相对较少,研究内容有一定的丰富但是研究进展缓慢。在研究作者方面,杨宇霞、尹忠泽、咸大伟等人发文较多,但目前尚未形成核心的作者群。在研究机构方面,国内隐性逃课的研究主要以高校为主,但是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对于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发现,研究热点涉及“原因”“对策”“影响因素”“干预策略”等。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可从不同领域,针对不同对象的隐性逃课现象进行深入持续、科学的研究,注重对隐性逃课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减少隐性逃课的策略。

关键词

隐性逃课,知识图谱,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Implicit Truancy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Meiling Li, Juan Rao

Experimental School of DanYang, Danyang Jiangsu

Received: Oct. 18th, 2023; accepted: Feb. 19th, 2024; published: Feb. 28th, 2024

ABSTRACT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invisible truancy in CNKI from 2001 to 2021 are visualiz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It is found that the annual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on invisible truancy in China is increasing zigzag, but the annual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is still relatively small.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rich, but the research progress is slow. In terms of research authors, Yang Yuxia, Yin Zhongze, and Xian Dawei have published more papers, but they have not yet formed a core group of authors. In terms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study of invisible truancy in China is mainl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re is less coopera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For the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keyword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volve “reasons”, “countermeasures”, “influencing factor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so on. In future research, researchers can conduct in-depth, continuou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invisible truancy in different fields for different objects, focus 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test of invisible truancy, and propos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trategies to reduce invisible truancy on this basis.

Keywords:Invisible Truancy, Knowledge Graph, CiteSpac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大学生的逃课行为深深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浪费了教育资源。随着高校对于学生考勤制度的严格管理,隐性逃课成为高校与教师面临管理学生的新问题。隐性逃课行为的发生使课堂活动的实行发生困难,学生难以产生较佳的学业习惯,同时隐性逃课可能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的淡漠。隐性逃课不仅很大地影响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使课业荒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隐性逃课还会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与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受到影响,同时还影响学校的教学管理,形成不良的学风与校风,增加管理的难度。隐性逃课还对教育资源形成浪费,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于隐性逃课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有学者对于国内隐性逃课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但大多数都是定性基础上进行的梳理分析,主观性相对比较大。鉴于上述情况,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计量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2001~2021年的关于国内隐性逃课的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探索目前隐性逃课研究的发文趋势、研究作者、研究热点等,进一步全面了解国内隐性逃课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可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创新提供新的一种视角。

2. 对象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选择将“隐性逃课”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所有检索文献的年份跨度为2001~2021。然后通过手工对论文的题目、关键词等进行筛选,剔除会议征稿等主题关联性较弱的文献,最终所得文献293篇。

2.2. 分析工具

Cite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教授团队开发的,它是一款应用Java语言研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是目前常用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主要侧重于分析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分析文献作者、关键词、作者机构等信息。

2.3. 数据处理

将知网当中导出的Refworks格式的文献利用CiteSpace5.8.R3软件中的数据格式转换工具转换成CiteSpace5.8.R3可识别的数据格式,然后将其导入当中。在参数设置中,节点类型分别选择机构、作者和关键词,分别获得机构、作者和关键词的可视化的图谱。

3. 结果

3.1. 文献的时间分布

通过知网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生成如图1所示的隐性逃课研究的时间分布图。这可直观地展现了隐性逃课研究的发文量随年份变化的趋势。从知网文献的年度发文量来看,国内隐性逃课的研究起步于2001年,整体上来说呈上升趋势。从发展阶段来说,2001~2005年发文量较少,均在2篇以下。自2006年文献数量逐渐增多,2009~2013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14年至2016年急剧上升。2015年与2016年发文量相同,这两年是2001~2021年文献数量中最高的为36篇。2016年之后,文献数量与关注度下降。从整体来说,文献数量随时间分布图揭示了我国隐性逃课研究的曲折发展,总体的趋势是关于隐性逃课的研究在增多。

Figure 1. Tim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he literature on invisible truancy

图1. 隐性逃课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3.2. 作者分析

通过分析得到作者合作的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输出的结果为343个节点,226条连线,密度为0.0039。根据普莱斯定律对核心作者的界定,在本领域中发文量大于等于3篇的作者就是这个领域的高产作者。分析可以知道,关于隐性逃课这方面的研究,杨宇霞、刘建芹、郭亚培、尹忠泽、李娟、咸大伟这六位是高产作者。其中杨宇霞发文4篇,刘建芹、郭亚培、尹忠泽等发文3篇。其他还有一些团队合作,如胡月、刘丽、白艳晶、苏丽珍、李京京、吴慧、尹濛构成一个作者群。还有一些两个人的合作,比如杨宇霞和尹忠泽、刘建芹和孙菊如等。总览全图,可以看到有较多孤立的点,说明在隐性逃课的研究上作者间的学术合作比较欠缺,研究还是处于相对比较分散的状态。

3.3. 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分析生成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输出结果为290个节点,69条连线,密度为0、0016。图谱中发现研究机构虽然较多,但是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图谱连线是较少的。研究机构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合作交流相对较少。同时说明研究者们之间的交流和研究成果的共享以及研究成果的聚焦性较少。

Figure 2. Cooperative map of invisible truancy authors

图2. 隐性逃课作者合作图谱

Figure 3. Cooperative knowledge map of invisible truancy research institutions

图3. 隐性逃课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关于隐性逃课研究领域学术产出在3篇以上的有6所研究机构(见表1)。在关于隐性逃课的研究中以高等院校为主。其中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和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发文量高,说明其隐性逃课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一些。

Table 1.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with more than 3 academic outputs

表1. 学术产出3篇以上的科研机构

3.4. 文献热点演化分析

3.4.1. 关键词词频分析

对于关键词词频的高低的分析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某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其关注的侧重点。为了更好地了解隐性逃课研究现状来分析涉及关键词的词频情况。对于高频关键词(频次 ≥ 10)进行整理反映了2001年至2021年隐性逃课研究的各视角。高频关键词见表2。其中“隐性逃课”频次为184次,“大学生”频次为107次,比较直观地展现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主题。

关键词中介中心性是来测量关键词节点在图谱网络当中的重要的指标。中介中心性 ≥ 0.1,说明这个关键词在共现关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隐性逃课”“大学生”“对策”“逃课”“课堂教学”等是中介中心性大于0.2的关键词。“隐性逃课”中介中心性最高,为0.88,频次为184次。它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这些高中介性中心性的关键词是不同主页学科之间的桥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通交融。

Table 2.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invisible truancy

表2. 隐性逃课相关文献高频关键词

3.4.2.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关键词是对于隐性逃课研究热点的反映,是对于该领域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与凝练。通过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一共有290个节点,582条连线,密度为0.0139。其中节点越大就表明其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

图4可看出,核心关键词主要有“隐性逃课”、“大学生”、“对策”、“原因”、“逃课”等。“隐性逃课”的连接线是比较多的,说明“隐性逃课”关键词共引比较多。

3.4.3.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隐性逃课的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的脉络,在CiteSpace软件中生成了关键词聚类图谱,提取聚类名之后一共生成了10个聚类。其中的模块值Modularity Q = 0.6337,高于临界值0.3,具有显著性。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 S = 0.9206,高于临界值0.5,具有显著性。数据说明聚类有极高的信度和效度,轮廓是比较明显的。通过分析得出聚类信息如表3所示。“大学生”是最大的聚类,节点数有63个,轮廓值是0.944,这说明该聚类高效并且信度极高。“逃课原因”是第二大聚类,节点数有41个。分析聚类的内容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于隐性逃课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概念界定、原因分析、对教学的影响、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Figure 4. Collinear knowledge graph of invisible truancy keywords

图4. 隐性逃课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

一是隐性逃课的概念界定。从内容上看,#0、#6围绕着隐性逃课的内涵的研究。聚类#6涉及到逃课的概念。聚类#0是研究对象的范围,包含大学生、高职生、中职生等主题词。

二是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1、#2、#5、#8、#10涵盖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主要从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生自制力差,从众现象严重。教师讲课随意,授课方式落后。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管理不到位,考试方法制度不恰当等。对于隐性逃课的研究从不同学科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进行分析。

三是隐性逃课对教学的影响。聚类#3、#7、#9是隐性逃课对于教学的影响。其包含“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回归学习”“课堂学习”等主题词。隐性逃课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活动要靠师生双向交流、共同合作来完成。当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教学的质量无从保证。隐性逃课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影响教师教学、影响知识的传输效果。

四是隐性逃课的对策。根据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采取相对应的对策去改进。包括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管理模式;优化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考核制度等。

Table 3. Clustering of invisible truancy keywords

表3. 隐性逃课关键词聚类

3.4.4. 关键词趋势分析

对于隐性逃课的研究热点演化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与把握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为了更好地发现国内隐性逃课的研究趋势,去绘制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在同一条时间线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聚类的文献研究数量和研究情况,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特定的聚类的研究兴起、繁荣与兴衰的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在时间线图谱上,关于时间线上圆轮的大小代表在这个阶段研究的文献数量和此领域的重要性。分析得到关键词时间线可视化图谱。如图5所示。

隐性逃课的研究主题随着时间在发生变化,前期研究“逃课原因”“措施”“对策”“课堂教学”等主题词到后期转变为“影响因素”“有效干预”“实证调查”等主题的研究。尽管“隐性逃课”这个研究的中心体没有发生改变,但是研究的视角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反映出从初期的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提出对策的理论探究转向后期的实证研究,研究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方案和策略。

Figure 5. Timeline diagram of research hotspot knowledge map

图5. 研究热点知识图谱Timeline图

3.4.5. 关键词突发探测

在CiteSpace软件中,它有Burstness数据突发检测的功能。通过这个功能可以看出一个变量值在短期内的变化。突发节点数量越多,意味这个领域越活跃,它是研究的新兴趋势。我们可根据关键词突发率从历时角度对国内隐性逃课的研究热点前沿进行分析,探究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年份隐性逃课的研究热点。如图6所示。

突显词展现了短时间内某一个研究的主题出现的频次比较高。从突现时间来看,“显性逃课”“逃课”“措施”“独立院校”“医学生”是延续时间较长的关键词。从突现强度来看,“逃课”突现强度最大,为5.54,其次是“原因”为3.04。强度在3以下的突现词有15个。这些突现词反映出隐性逃课研究的关注点、范围随着时代的变化在进行着调整。

2001年至2006年较为关注“显性逃课”。在2006年至2007年突现词为“反思”。2007年至2012年更为关注措施、原因等与隐性逃课的相关研究,研究者给出减少隐性逃课的建议。2014年至2017年对于高职院校的课堂的隐性逃课更为关注,研究者们提出解决措施,教学质量引起研究者们关注。2018年至2019年侧重于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2019年至2021年隐性逃课的研究对象更为关注高职学生。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隐性逃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出现是多因素造成的,包括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隐形逃课不仅对学生、教师与教学造成消极影响,还对学校与社会造成一些负面作用。根据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采取相对应的对策去改进。

Figure 6. Map of invisible truancy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21

图6. 我国2001~2021年隐性逃课关键词突现图谱

我国最早对于隐性逃课做出界定的是周琦(2001)。隐性逃课它是相对于显性逃课而言的。显性逃课是指学生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去上课,而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但不跟随老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学习,而是学习其他课程的知识。隐性逃课的研究前期主要以质性研究为主,主要是理论研究,后期开始进行实证研究,以调查法为主。

关于隐性逃课的原因,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周琦从制度和个体两个层面分析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郎佳(2009)的研究认为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主要是三个,一是老师讲课枯燥乏味;二是大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三是大学生听课没动力。杨宇霞(2016)将隐性逃课的原因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学校指导和管理因素、学生自身因素、课程设置因素、教师素养因素。从新媒体视域下对于大学生隐性逃课进行心理分析,他认为隐性逃课的成因主要是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专业教学与认知偏差、网络文化的深入影响(曾红,黎光明,温海英,黄文庚,2011)。隐性逃课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教师方面、学校管理以及社会因素这四个方面。

根据以往的研究对于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外界因素(环境、制度等)和个体心理因素(人格特征、核心自我评价等)两方面进行探讨。有学者用认知风格理论去研究大学生的隐性逃课,发现隐性逃课与学生的认知风格显著负相关,场依存型的学生更容易逃课(易亮,周守珍,2014)。尹忠泽等人从个体心理因素与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探究学业自我概念对于隐性逃课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概念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的隐性逃课,学习动机在学业自我概念与隐性逃课之间起着部分的中介作用,感知学校氛围调节在学业自我概念通过学习动机影响大学生的隐性逃课间起着调节作用(尹忠泽等,2020)。研究根据认知行为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探究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无聊感与隐性逃课呈现正相关,手机依赖在无聊感与隐性逃课之间起着中介效应(段海丹,汪滢,2021)。

学者们根据自己在研究中的原因提出隐性逃课的建议和对策。郎佳认为可以从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激发大学生的听课兴趣、强化大学生听课动机三方面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咸大伟(2020)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通过增强心理教育,提升自我评价;增强自律意识,培养良好习惯;构建外部环境,提升授课质量等方面来应对隐性逃课。对于隐性逃课,可以从学生的自制力、教师的素养、学校的思想教育和课程设置管理及与家庭、社会的众力合成等方面来改进,减少隐性逃课行为的发生。

5. 结论与展望

在本研究中使用了CiteSpace可视化的分析软件,将中国知网收录的2001年至2021年的关于隐性逃课研究的中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文献的年度、核心的作者、科研机构以及关键词共现等角度对国内的关于隐性逃课的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 从文献的年度来看,对于国内隐性逃课的研究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通过年文献发文的数量可以看出国内关于隐性逃课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虽然发文的数量在增加,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2) 从核心作者来看,杨宇霞、刘建芹、郭亚培、尹忠泽、李娟、咸大伟等发文较多,但是目前尚未形成核心的作者群。国内关于隐性逃课的研究还是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

3) 从科研机构来看,对于国内隐性逃课的研究主要以高校为主,但是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

4) 从关键词图谱来看,国内隐性逃课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原因、对策上、影响因素。国内隐性逃课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几年研究对象主要是高职生。隐性逃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领域。

在未来的隐性逃课的研究中,应扩大研究领域,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可以让隐性逃课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应扩大研究的对象,当前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未来可拓展到中学生上。在研究方法上,可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更加全面地反映隐性逃课的问题。当前国内隐性逃课的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比较少,未来研究作者与机构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可大力地加强隐性逃课研究领域的团队建设,形成核心的作者群体。在已有的隐性逃课的研究热点上探索出新的研究热点,拓宽研究的主题。

文章引用

李美玲,饶 娟.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隐性逃课研究可视化分析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Implicit Truancy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02): 727-73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2092

参考文献

  1. 1. 段海丹, 汪滢(2021). 大学生无聊感与隐性逃课: 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 电化教育研究, 42(10), 108-113.

  2. 2. 郎佳(2009). 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3. 3. 咸大伟(2020).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心理分析.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5), 79-81.

  4. 4. 杨宇霞(2016). 大学生隐性逃课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

  5. 5. 易亮, 周守珍(2014). 大学生隐性逃课与认知风格的关系.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30(3), 17-19.

  6. 6. 尹忠泽, 王梦云, 张文杰, 程洁, 杨兵兵, 李锐(2020). 学业自我概念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技术与应用, 8(8), 503-512.

  7. 7. 曾红, 黎光明, 温海英, 黄文庚(2011). 大学生隐性逃课与人格特征及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32(7), 793-794+799.

  8. 8. 周琦(2001). 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 当代青年研究, (3), 16-17+1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