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 12  No. 03 ( 2022 ), Article ID: 51764 , 7 pages
10.12677/SD.2022.123084

成都市青年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FAHP分析法

李玲燕

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2年4月16日;录用日期:2022年5月18日;发布日期:2022年5月26日

摘要

青年流动人口是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对城市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流动青年的城市融入问题以促进其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价值,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以成都市流动青年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其城市融入指标体系,采用FAHP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以期为促进新时代青年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青年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成都市

A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Integration of You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engdu—Based on FAHP Analysis

Lingyan L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Apr. 16th, 2022; accepted: May 18th, 2022; published: May 26th, 2022

ABSTRACT

Young floating population is a human resource with high human capital,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t is of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urban integration of migrant youth to promote their value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floating youth in Chengd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structs its urban integration index system, and uses the FAHP analysis method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indicator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relevant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urban integration of you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Young Floating Population, Urban Integration, Chengdu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青年流动人口作为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彰显着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活力与核心竞争力,已然成为各个城市间争相抢夺的重要人力资源。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到了更高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尽可能地缩小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成都、武汉、西安等新一线城市相继出台各具特色的“人才发展战略”以吸引大量的青年才俊为城市注入新鲜血液。成都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随着《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出台,正式加入到“人才争夺战”之中。该《行动计划》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青年人才来蓉落户”、“人才住房保障”、“人才医疗待遇”、“外籍人才停居留手续”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规定,初步建立起成都市“人才发展战略”的基本格局。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提到将“青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列入十大青年发展领域之一,并且青年组织应该更加广泛地覆盖到新兴领域青年与流动青年 [1]。自成都市“人才新政”实施以来,蓉漂不仅成为一种风尚,更成为了一种共识、一个现象和一大趋势,平均每天约500名蓉漂选择落户成都。尽管成都针对青年流动人口制定了一系列倾斜性政策扶持,但他们依然面临着实际需求与政策供给不匹配、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较为欠缺、经济和文化资本存量不足、社会交往渠道相对狭窄等问题,且青年流动人口相较本地居民在生活上缺少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因此,如何提升其城市融入水平成为实现新时代青年发展规划目标过程中十分重要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文献回顾

国际上关于移民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多,主要分为个人微观层面、组织中观层面和制度宏观层面。一是个人微观层面。Taylor等(1997)等认为由于存在“资本追逐劳动”的现象,劳动力迁移缩小还是扩大地区差距,主要取决于资本的外部性和拥挤效应比较,以及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技能差异 [2]。Ratna和Ted (2003)强调移民个体所具有的人力资本特征,如教育水平、劳动技能等对于移民融入的重要影响 [3]。South等(2010)发现移民的流入地语言水平会显著影响其社会融入,认为较好地掌握流入地的语言,可以扩大居住范围和与当地居民的通婚概率 [4]。二是组织中观层面。Drik和Jean (2004)将分析层次提升到了个体所具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认为移民在流入地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社会融入具有关键意义 [5]。Karin (2013)基于城市研究视角,分析移民融入与移居地历史背景及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关 [6]。三是制度宏观层面。多数学者强调与移民群体紧密相关的就业机会、社会福利与保障、子女教育等制度政策对于其社会融入的影响机制,认为在一定意义上移民群体的社会融入就是流入地相应融入政策的目标取向转换的产物。Alba和Nee (1997)表明影响移民社会融入的制度性因素包括流入地社会型特征、社会阶级、居住分布、社会经济背景等 [7]。

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城市融入结构维度的观点,许多学者通过构建社会融入指标的方式来探索影响新市民城市融入的因素。张文宏、雷开春(2008)以上海市具有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本优势的白领知识型新市民为研究对象,建立并测量14项社会融入指标,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城市新市民群体的社会融入由经济、心理、身份、文化这4个因子构成,其融入程度呈现依次降低的倾向 [8]。徐晓红(2011)对国内知识型新市民城市融入的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政策、制度、环境、发展空间等方面提出措施推动知识型新市民的城市引入和社会融入 [9]。穆光宗、江砥(2017)构想了城市新市民社会融入指数,包含六个维度即就业指数、居留指数、家庭指数、购房指数、福利指数、认同指数,综合反映出新市民的城市融入效度、程度和速度 [10]。徐耀东(2019)通过对北京市的调研,分析出其新市民在思维观念、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与城市融入的情况,并采取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从个人因素和城市流入因素两个层面来构建反映城市新市民社会融入的综合指数 [11]。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学术界关于城市融入相关研究的对象从农民工或是城市新市民逐渐聚焦到青年流动人口。且当前青年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研究存在着缺乏系统性理论框架、实证研究明显不足、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成都市青年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其城市融入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探究青年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以期对该类人群城市融入问题的改善提供参考。

3. 城市融入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可得城市融入的具体指标大致可分为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融入、文化融入四个方面。本研究为构建更能反映成都市青年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的指标,对50名“蓉漂”进行访谈调查,重点关注“在成都生活遭遇了哪些困难”、“对成都这座城市的喜好程度”、“与本地居民的交往状况”、“文化、饮食、气候方面的适应情况”等问题。最终整理文献和访谈资料总结归纳得出成都市青年人口城市融入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将表中的4个1级指标定义为Ci (i = 1, 2, 3, 4),二级指标定义为Cij (i = 1, 2, 3, 4, j = 1, 2, 3, 4)。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判断标度及意义,见表2所示。

Table 1. The urban integr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you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engdu

表1. 成都市青年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指标体系

Table 2. Judgment scale and meaning of fuzzy AHP

表2. 模糊层次分析法判断标度及含义

4.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 构造模糊一致判断矩阵

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邀请10名专家学者采用打分的方式综合性地科学合理评估各影响因子。首先,对一级指标层的4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按照两者之间的重要性分别进行评价,通过计算10名专家所给出分数的平均水平,得到一级指标的模糊一致性判断矩阵如下:

R = [ 0.5 0.58 0.66 0.6 0.42 0.5 0.58 0.52 0.34 0.42 0.5 0.44 0.4 0.48 0.56 0.5 ]

为保证数据分析的科学合理,将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而模糊层次分析法只需检验矩阵是否具有模糊一致性,即以下步骤:一是确定一个同其余元素的重要性相比较得出的判断有把握的元素,一般假设决策者认为r11~r1n的判断比较有把握;二是用矩阵R的第一行元素减去任意一行对应元素,若所得的n个差均为同一常数,则不需要调整任意一行元素。通过矩阵R可以计算出第一行元素减去第二行元素均为0.08,第二行元素减去第三行元素均为0.08,第三行元素减去第四行元素均为0.06,由此可得矩阵R通过模糊一致性检验。同理可得二级指标的模糊一致性判断矩阵如下所示,且4个矩阵均通过模糊一致性检验。

R 1 = [ 0.5 0.72 0.56 0.28 0.5 0.34 0.44 0.66 0.5 ] , R 2 = [ 0.5 0.65 0.7 0.5 0.35 0.5 0.55 0.35 0.3 0.45 0.5 0.3 0.5 0.65 0.7 0.5 ]

R 3 = [ 0.5 0.62 0.54 0.38 0.5 0.42 0.46 0.58 0.5 ] , R 4 = [ 0.5 0.58 0.45 0.6 0.42 0.5 0.37 0.52 0.55 0.63 0.5 0.65 0.4 0.48 0.35 0.5 ]

4.2. 权重的确定

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法则得出各元素的权重,见表3所示。其中,一级指标层经济融入(C1)得分最高(0.2783),其次是社会融入(C2)得分0.2517,文化融入(C4)得分0.245,最后是心理融入(C3)得分0.225。二级指标层中,权重系数排序较高的依次是经济融入中的工资收入(10.58%)、社会保障(9.74%),心理融入中的城市喜好(8.1%),经济融入中的消费水平(7.75%),心理融入中的身份认同(7.65%)以及社会融入中的人际交往(7.03%)和治安状况(7.03%)。

Table 3. The weight table of Fuzzy AHP for the urban integration of you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engdu

表3. 成都市青年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模糊层次分析权重表

5. 结果讨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果的讨论

1) 经济融入是成都市青年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所考虑的首要因素。对于刚出社会打拼的青年来说,他们面临职业声望差、劳动时间长、收入水平较低、职住隔离性强、居住条件差等困难,且在公共服务领域享受的权利或福利相对于本地居民较少。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青年流动人口无法充分有效地参与流入地的经济生活,也未能公平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使得经济融入相关问题成为了年轻一代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重点。二级指标层中,经济融入中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权重占比都高达10%左右,进一步说明青年人群在选择落脚成都这座城市时着重考虑的是所选的职业能够带来多少收入,以及是否能保证长久、稳定生活的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

2) 社会融入因素对成都市青年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在社会融入的二级指标中人际交往所占权重最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88.61%的“蓉漂”愿意参加社会组织和社群活动、公益性活动以及政府主导的活动,其中企业工作者更倾向于参与政府主导的社会活动,高校学生倾向于参与社会组织和社群活动,民营企业和自由职业者倾向于参与社区活动,体现了青年人群有主动与人交往的意愿。其次,社会融入二级指标中的治安状况所占比重也是最高,说明青年人群逐渐注重人身安全和居住安全,讲求生活环境的舒心与放心。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市中心城区18~45岁人口高达724.35万人,94.2%的“蓉漂”青年落户中心城区,而中心城区相比与偏远城区,在社区治安、卫生环境、人文风气等各方面都要更好。

3) 城市喜好与身份认同对成都市青年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具有较大影响。成都市青年人群在关注物质条件之余还会在意对所选城市的喜欢以及当地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根据《2021新一线城市Z世代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受青年一代喜爱的新一线城市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充分的就业机遇、多样的文化娱乐空间、良好的生活环境等。《财富》杂志曾将成都评选为“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榜首城市”,其作为新一线城市不仅具有良好的地理环境优势,还有产业齐全、未来发展潜力大、美食和娱乐行业发达等优点。在身份认同感方面,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蓉漂”青年中97.5%都能够和本地人友好相处,70.6%没有遇到偏见和歧视,80.86%的省外“蓉漂”青年会说四川话,60.56%的“蓉漂”青年坚信在成都能实现价值,体现出成都是一座具有人情味和烟火气的城市,青年流动人口普遍身份认同感强。

5.2.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对研究结果的讨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成都市青年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经济融入是青年人群城市融入的物质基础,其与个人的能力和发展潜力息息相关,在整个城市融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相关部门或机构应密切关注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青年人群的迫切需求,通过整合资金、打通渠道的方式为青年们提供便捷的创业就业服务。其次,通过构建青年实习见习平台,为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加强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最大限度促使青年人才发挥作用投入到社会发展建设中。另外,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推进公共服务保障均等化,制定差别化的人才服务配套政策,并监督住房、医疗、养老服务等政策的落实到位,提升青年人口生活的稳定感、幸福感,为青年更好地融入城市、扎根成都赋能增效。

2) 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与引导有效促进成都市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社会交往是任何群体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都必然会经历的过程。青年人群作为城市发展的活力之源,社会交往频率远比其他群体要多,因此推进其社会融入进程能有效促使青年人群高效地融入城市。首先,地方政府作为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应该充分运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宣传引导,提高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其次,近几年成都市在“蓉漂计划”政策宣传方面力度较大,但既要考量宣传效果又要考量宣传合理性,以免造成政策受众的过高期待,尽量做到政策信息的简洁清晰、通读易懂。

3) 通过提高青年人群的身份认同与城市喜好来推进其城市融入进程。首先,社会各组织应高度重视流动青年可能会面临的生活压力和心理问题,结合团委、社区、企业等多方力量帮助其有效疏解压力难题,使青年人群感受到城市的亲切感与关怀感,进一步增强其对城市的认同感。其次,把握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公园城市示范区两项发展建设机遇,为青年来蓉、留蓉发展提供更多样化的平台,让青年人群切身实地体会到未来能在蓉城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在蓉城得到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促进青年由流动人口向常住人口的融入式转变。同时,相关部门要广泛开展“青年友好城市”宣传,打造青年获取政策资讯、了解天府文化、参与常态活动的专属通道,提升蓉城在青年中的美誉度。

基金资助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1SYYXSS109)。

文章引用

李玲燕. 成都市青年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影响因素研究
A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Integration of You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engdu[J]. 可持续发展, 2022, 12(03): 759-765. https://doi.org/10.12677/SD.2022.123084

参考文献

  1. 1. 沈杰. 中国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建构的理论预设[J]. 中国青年研究, 2021(3): 38-44+52.

  2. 2. Taylor, A.M. and Wil-liamson, J.G. (1997) Convergence in the Age of Mass Migration. European Reviews of Economic History, 1, 27-63.

  3. 3. Cobb-Clark, D.A. (2003) Public Policy and the Labor Market Adjustment of New Immigrants to Australia.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16, 655-681.

  4. 4. South, S.J., Crowder, K. and Chavez, E. (2010) Geographic Mo-bility and Spatial Assimilation among U.S. Latino Immigrant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9, 577-607. https://doi.org/10.1111/j.1747-7379.2005.tb00281.x

  5. 5. Jacobs, D. and Tillie, J. (2004) Introduction: Social Capit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30, 419-427. https://doi.org/10.1080/13691830410001682016

  6. 6. Chau, K.L.-F. (2013) Reconceptualizing Integration in Cities of Immigr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erlin and Hong Kong.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sian Development, 12, 285-315. https://doi.org/10.1080/15339114.2013.797253

  7. 7. Alba, R. and Nee, V. (1997) Rethinking As-similation Theory for a New Era of Immigr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1, 826-874. https://doi.org/10.2307/2547416

  8. 8. 张文宏, 雷开春. 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08(5): 117-141.

  9. 9. 徐晓红. 国内知识型移民社会融入问题探讨[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1(3): 20-23.

  10. 10. 穆光宗, 江砥.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含义、测量和路径[J]. 江淮论坛, 2017(4): 129-133.

  11. 11. 徐耀东. 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差异[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1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