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1301 , 6 pages
10.12677/AE.2023.13209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与改革探析

——以W大学为例

李亨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收稿日期:2023年1月10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7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14日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本文以W大学为例,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收集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吸引力、认同感和主要问题等方面的数据,以了解当下教学的现状和实际效果;教师方面,通过对备课阶段、教学方式、效果评估、限制因素和改革措施五个层面的调查分析,来进一步探索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瓶颈。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遵循一定的路径,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改革举措,以期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效果,现实瓶颈,改革路径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W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eng Li

School of Marxism,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Received: Jan. 10th, 2023; accepted: Feb. 7th, 2023; published: Feb. 14th, 2023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a key cours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Taking W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llects data on the attractiveness, identity and main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rough a survey of students,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teaching status and actual effect; In the aspect of teacher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lesson preparation stage, teaching method, effect evaluation, limiting factors and reform measures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ractical bottlenecks that restri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we follow a certain path and put forward reform measures in six a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al Effect, Realistic Bottleneck, Reform Path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当代中国,高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鲜力量,是祖国和人民的希望。大学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精神信仰坚定与否,关乎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1] 。因此,深入了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改进思政课教学效果,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为探究当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W大学的学生和老师开展了相关的调查。通过对学生数据的分类统计,收集到了思政课在“吸引力”“认同感”“主要问题”“措施导向”和“教学载体影响”等方面的信息;而教师层面,对于“备课阶段”“教学方式”“效果评估”“限制因素”和“改革措施”五个维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师生双方对思政课的评价与诉求,并以此提出了多维立体的教学改革建议。

2. 现状概述

我们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到640份在校大学生的问卷数据,其中有效问卷636份。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以初步了解当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1. 思政课总体评价

调查显示,当前思政课对大部分学生(64.6%)价值观的塑造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认为“影响很大”的只占19.4%。大部分学生(83.9%)对思政课所教授的内容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但是有34.5%的人对思政课缺乏兴趣;只有52.1%的学生是有兴趣而且比较认同所教的内容,其余的都存在兴趣不高或者不认同所教内容的问题。其中,抛开自身专业的影响,非思政专业的学生选“没兴趣”的高达41.1%;另外,在思政专业中,也有27.4%的人不认同所教授的内容。由此可见,当下的思政课教学效果并不乐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 主要问题及措施导向

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38.8%)反映当下思政课的主要问题在“教学方式”上,而有29.3%的人认为是在“教学内容”上,认为是“教师表达水平”的仅占18.3%。深入分析发现,在教学方式层面,学生对课堂的“互动式”1 (78.6%)和“讲授式”2 (51.5%)教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需求,但当下对互动式教学的融入需求更大。在教学内容层面,学生更倾向于内容的“现实感”3 (86.6%)和“丰富性”4 (86.6%)的完善,同时,对“辩证性”5 (72.1%)和“艺术性”6 (73.9%)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需求。

2.3. 思政教材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思政教材阅读的重视程度不足,阅读较少的占多数(47.3%),而大部分读过的只有30.7%。在对教材阅读较多的原因中,“教学课程的要求”占了大多数(80.2%),真正“对课程相关知识感兴趣”的只有57.5%,而认为教材本身具有优点的,则占比更小(26.9%)。这说明思政教材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过于理论化,比较抽象、空洞”(69.8%),缺乏现实感;同时论述上存在“内容比较教条,缺乏辩证性”(40.8%),不能以理服人的问题。思政教材对学生的教育效果(15.8%)要明显弱于思政课堂(58.1%),亟需改进。

3. 制约因素

我们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了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共收集到45份问卷数据(以涵盖学校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并对个别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来探寻制约当下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潜在因素。

3.1. 教师备课阶段

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规划主要来自于教材(88.9%),而由之前的现状调查可知,思政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的限制,传授的主要是较为抽象的理论性知识,这给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接收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另外,教师备课时有55.6%的人会侧重考虑学生的兴趣,但在现实中,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仍旧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关注比较脱节,不易衔接;另一方面,教学反馈渠道的缺失,造成了教学改进的针对性不足,实际上并没有适应学生的真实需要。

3.2. 教学呈现方式

调查发现,思政课教师多选择“讲授式教学”(71.1%),而选择“解答疑问,启发式教学”和“案例分析,探讨式教学”的分别为26.7%和33.3%,“情景模拟,沉浸式教学”为6.7%。具体而言,教师上课时所占比重最大的是知识点讲解(93.3%),其次是案例分析(64.4%),方式较为传统;课堂讨论(35.6%)和情景模拟(17.7%)所占比例较小,课堂的互动性不足。

3.3. 教学效果评估

调查显示,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73.3%)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而“教学质量的评价”(66.7%)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但大多只在期末的时候进行,缺少过程性的跟进,对于思政课的改进帮助有限。另外,根据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老师(57.8%)认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一般,只有24.5%的老师认为“效果较好”,觉得“说不清楚”的人占17.8%。由此可知,思政课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3.4. 限制因素调查

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制约思政课的主要因素是“教学内容”(68.9%),教学内容的限制使教师难以“施展拳脚”。排在第二位的是“教师的专业水平”(62.2%),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和把控力度,影响课堂教学的发挥。

另外,我们发现,在教师心目中“教学方式”对制约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小(37.8%),与学生对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认知7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以教师为视角的改革与学生的真实需求不对口,或许是造成思政课质量难以有效提升的原因之一。

进一步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改进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有“教学效果的评定”(73.3%)、“理论说服的强化”(66.7%)和“教学模式的创新”(53.4%)。其中,教学效果评定的困难将导致改革方向的模糊,影响改革的实际效果;而理论说服的强化非常考验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这是需要长期去积淀的,加上教材本身内容的匮乏,也就造成了当下思政课改进的困难;受教学内容和教师水平的双重限制,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必然陷入困境,新型的教学模式还处在朦胧的探索期。

3.5. 改革措施分析

调查显示,教师对“融入丰富、多元的理论观念”(75.6%)、“说理更具辩证性”(66.7%)和“增添互动式教学的比例”(53.3%)的改进举措的可行性评价较高,也照应了学生们的需求。而对“翻转课堂”(31.3%)和“扩大第二课堂”(28.9%)的可行性评价较低,受制于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课堂实施条件的不足,真正改进起来有不小的困难。由此看来,互动式教学的融入、理论说服的强化以及教学内容的丰富与“亲民”,应该成为当下思政课改革的导向。

4. 改革路径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遵循一定的路径,我们提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各方面之间层层递进,以期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4.1. 增强教材话语的现实感与辩证性

当前思政课在内容设置方面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能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触动学生,其破解关键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内容的解释力,二是理论内容的吸引力 [2] 。思政教材话语体系的完善要先行,给课堂教学内容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借鉴。教材的改进要注重内容的现实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减少宏大的叙述,让思政学习更加“接地气”。例如,可以融入更多真实、具体的历史事件,来为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作进一步的支撑。另外,也要强化论述的逻辑性和辩证性,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来深化知识点的内涵,以强悍的理性、严密的逻辑来说服人、打动人。

4.2. 加强教材的自主阅读与系统学习

通过设定相应的考核来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的自主阅读和系统学习。如:每节课前,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提前的预习和摘抄,写下自己的感想和疑问;在课堂中,学生交流预习感想,老师则针对疑问进行解答,并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通过把教材的内容提到课前进行预习,有助于学生对课堂中所讲知识点的掌握与吸收;同时也能分担一部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课程进度的安排更加宽松而富有灵活性,也为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留出了宝贵的时间。

4.3. 深化课堂教学的现实感与丰富性

通过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来分担一部分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中就可以更多地侧重于对事实案例的分析、社会热点的讲解以及丰富多元的理论观念的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3] 对案例的讲述语言要有态度、有温度,事实胜于雄辩,故事切忌空谈,积极梳理和挖掘生动的案例。同时,对问题的剖析要有深度、有广度,尝试用多视角、跨学科的知识进行论述,既有文字形式又有多媒体资源的融入,增强教学话语体系的丰富性和感召力。真正让学生在真情实境中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以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三全育人”主阵地的作用 [4] 。

4.4. 增加课堂互动式教学的融入比例

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教学平台,运用手机端实现“多屏互动”。课上组织学生参与互动,主要是时问时答、分组讨论、随堂测验 [5] 通过屏幕弹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问题的设置应控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并具备一定的导向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互动中,教师也要放低姿态、平等交流,对学生表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偏差,进行耐心地启发和引导。在这过程中,教师也能深入了解当下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倒逼自身进行更多的学习与进步,使教授内容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4.5. 完善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渠道

针对性是思政课的生命力所在。教师能否讲好思政课、学生能否接受和学好思政课,都与思政课是否具有针对性密切相关 [6] 。创建对教学效果评定的日常性意见反馈渠道。可以围绕大学生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社群 [7] ,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定期的教学意见反馈;老师在群中可以发一些社会热点资讯或与课程相关的资料供学生们课外阅读,对课堂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问题也可以在群中探讨,有效沟通起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也可以运用“课堂派”“云班课”等教学软件,在课后发放线上的问卷调查,收集学生们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与建议,及时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4.6. 强化思政课堂教学中的“网因素”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拓宽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优质影像资料,或是通过VR技术平台,使学生切身感受长征精神、红船精神等革命文化,产生强烈的历史代入感,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运用成熟的教学交互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时的弹幕式发言与互动,创新教学形式。另外,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专门的思政课教学资料收集库 [8] ,把相关的社会时事素材以及思政教学的方法、内容和专题意见等存入库中,供广大的思政课教师共享,共同助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基金项目

温州大学2021年学生科研课题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2021kx016)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李 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与改革探析——以W大学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W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J]. 教育进展, 2023, 13(02): 586-59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2095

参考文献

  1. 1. 雷儒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12.

  2. 2. 张一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与组织形式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3. 3.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4. 4. 田荣. 新发展阶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思考[J].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1(4): 76-78+82.

  5. 5. 王富强, 李涛, 魏蜻, 李亚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的具体形式及理论依据[J].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1): 21-24.

  6. 6. 孙代尧. 以学理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4): 121-124.

  7. 7. 钱尔红. 以网络社群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20, 11(6): 39-40+83.

  8. 8. 黄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0(1): 34-46.

  9. NOTES

    [1] 指“采用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

    2指“老师系统授课,自己做笔记”。

    3指“授课素材能与时俱进、贴近生活”。

    4指“课程融入丰富、多元的理论和观念”。

    5指“说理辩证,理论完备,分析透彻”。

    6指“教师表达真情实感,讲课娓娓道来”。

    7有38.78%的学生反映当前思政课的主要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排在第一位。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