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1443 , 5 pages
10.12677/ACPP.2023.122084

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

胡敏,田昊翰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1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4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16日

摘要

新时代的中国,凭借文化自信也取得世界文化发展的一致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是确立了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之基的重要地位。迈入新发展阶段的今天,我们应以更端正的态度,比以往何时都要更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继承,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例,其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智慧哲学思想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学习的,故文章本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依次着重研究老子处世哲学内涵中自然无为与不争思想、贵柔戒刚的处世观念以及防患于未然与物极必反的哲理,以期更深入挖掘老子处世哲学思想中的现实意义,能够使老子思想具有现实的教育特性,帮助人们理解为人处世之道,塑造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可以成为修身处世的集大智慧者,推动社会与个人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老子,处世哲学,无为,不争,上善若水

Brief Analysis of Lao Tzu’s Philosophy of Life

Min Hu, Haohan Tian

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Jan. 14th, 2023; accepted: Feb. 4th, 2023; published: Feb. 16th, 2023

ABSTRACT

The new era of China, with cultural confidence, has also obtained the unanimous recogni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establishe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elf-relia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Entering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oday, we should take a more correct attitud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no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aking Lao Tzu’s Tao Te Ching as an example, a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intellectual philosophy of life needs us to understand and learn. Therefore, in line with the belief of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urn, we focus on the connotation of Lao Tzu’s philosophy of the world of natural inaction and no fighting, the concept of the world and the philosophy of preventing against the extreme of things, in order to dig deeper into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Lao Tzu’s philosophy of life, which can make Lao Tzu’s thoughts have realistic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way of life, to shape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o as to realize that everyone can become a collection of great wisdom and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Keywords:Lao Tzu, Life Philosophy, Inaction, Indisputable, The Upper Good Is like Water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关键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思想起源以及观念的产生无疑不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铁制器具的大量使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旧体系中的奴隶主与掌控新兴生产关系中的阶级地主必然会对传统土地大肆征用,土地矛盾需求日益增长 [1] 。身处春秋时代的老子,早已参透世间万物本源之理,他关心百姓安危,反思社会动荡反复的根源,呼吁平民大众永葆初心,返璞归真,能够达到和谐安定的美好生活愿景。老子崇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 ,提倡将“自然无为”的属性引于社会生活中去。《道德经》作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显示出的包络万象,灵动自然,暗含着深奥的处世哲学之道仍然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智慧之光。

2. 老子处世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老子思想渊源深厚,并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早期创始人,主要哲学思想也体现在道家的传世之作--即《道德经》。时代变迁发展,历史长河源源不断地向前流淌,不同的时代背景一定会孕育出灿烂光辉的时代思想,这正应了习总书记所言,时代便是思想之母,孕育凝聚特定的思想渊源,而实践成为理论之源,不断推动理论力量的发展 [3] 。老子处世哲学历经时代洗礼,其中必然蕴含着丰富哲理思潮,所体现出来的观念与哲理乃是心中所想,有感而发,这与老子本人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与其处世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深深受着时代背景影响。

生于社会变革之期。出生于春秋末期的老子,社会动荡,政治变革,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不断过渡的阶段,这个时代,不仅面临着分封制的解体,也遭受着各路诸侯层出不穷,竞相争霸的战争局面。百姓生活贫困,朝不保夕,处处充斥着不平与怨言,诸侯国为了个人私欲,企图占有更多田地,便不惜一切代价,肆意欺瞒百姓,农民百姓背负着日益沉重的负担。此时的老子早已看透世间不平,对争名夺利的自私自利的膨胀欲望嗤之以鼻,他痛恨战争,反感压迫,提倡为人处世应“不争”“无为”,时刻保持淡泊的本性,才得以和谐共处,无为敛性而存。因此,老子的无为与不争也成为《道德经》中谈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

任以史官一职。在老子的一生经历中,史官这一职位也使得老子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完善,为人处世思想也进一步体现。据古书记载,史官这一职位有着长久的历史溯源,史官应以博学多才为识,呼应“周代史官职掌的种类非常之多,例如有记事、典礼、占卜、制历等许多种工事” [4] 。“非博学之人而不能历任”,在周代特定的官僚权职中,史官是被誉为“文献典藏中心”的一职,是作为知识中心的阶层,正是这份独特的任职经历,使得当时的老子更有机会去接触与管理文史典籍,譬如擅于辩解“天常”“天道”哲学思想的先人管子,老子通过阅览的古书,对其自身的思想增添厚度与哲学意涵,故“周守藏室之史也”,更从侧面反映出老子为人的博识多才,深入挖掘老子哲学智慧,得以明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处世和谐共生之道。

3. 老子处世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 以水喻道,顺应自然

老子提倡道法自然,以水喻道,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里,万物列于“道”之后,“道”一词必是位于万物之前,主张“万物皆因道而生。印证《道德经》中所言,老子为人处世的现世思想,应是以水喻道,处处彰显道家传承的生命智慧 [5] 。简言之,“道”不参与万物生长,不干涉,不盲目引导,使世间万物置于自然界自由发展,强调“顺应自然而不盲从”,颇有溪水流淌怡然的自得之趣。“道”之奥义,可以理解为藏于万物之外,存在于万物之左右;万物生生不息,自由发展,又可由此推出“道”的内化于万物之中。水属万物生命源泉,世间万物要想生生不息,恣意生长,源源不断的水流才得以滋润万物,惠及生命的气息。流水是珍贵的,其中蕴含着仁,义,礼,善的良好品格,这与老子所提出的“道”义有着共生之义,具有极高的契合度。老子通过水所带来的滋养万物的自由且不受拘束的特性,他倡导“以水喻道”的哲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往可对此有所借鉴,交流沟通奉行自然、和谐的方式,方可成就顺应性格自然的为人处世之道。对于“以水喻道”的涵义便可从水的形成品性中入手;一方面,水流不息,从初生伊始便是谦逊儒雅、谦下不争的,不如万千花朵的争奇斗艳,不比草木葱茏的争相上下,水确是万物中最收敛姿态,谦让柔和的一处存在,它自愿放低身态,遵循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自然法则,并流经之地滋养万物,如谦谦君子一般不争名也不逐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 水本身所具有的谦逊本色在书中也得到解释,水形成于世间,无私地养育世间自然却不求一滴回报,广施恩惠,水的不争空灵,更使人的本性得到净化与洗涤;老子处世哲学中提出的“致虚守静”则对应着水的空明净澈,这也喻以现实中的人们应时刻保持纯净的自身,坚守初心,不轻易被混沌万物所污扰。另一方面,水流润泽万物,不仅柔顺更具有顽强不惧的刚毅品格,水积聚而成力量,可以“水滴石穿”,可以聚流成冰,从而形成更为有力的器具。水是最具有顺应自然本性的物质,顺流而滚滚向前,毫无阻碍,平静时安然若世,保持平和;始终以和谐的姿态与自然界相处,与老子的处世思想相符,我们应流于欲望之外,不被外物所累,不被私欲所困,做到和光同尘的境界 [7] 。

(二) 贵柔戒刚,柔弱胜强

以弱胜强,这一理念在老子思想中也充分得到体现,譬如《道德经》在第七十六章这样说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8] 新生命的诞生,无论成为世间何物,譬如幼嫩草芽,新生幼儿,都将以最柔弱的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老子以为世间人类当以活着身躯柔软,死后必然黯淡僵硬;一草一木出生时一定是柔软可亲,而枯萎死后必然面临着枯槁,了却余生,理应必然需要细心照料与呵护;这便是特地指出道具有的“柔弱”性。当然,即使幼年脆弱,显示出来的却是以强大的生命力顽强存在着,观之“初生牛犊不怕虎”,便可从中得到映照,老子固然认为万物天生的柔弱,但这是一种与新生姿态格格不入的韧性与顽强,颇有种“任凭狂风折不断柳丝,齿虽落而舌永存”的魄力,若是着眼于练兵出战的场面中,一方过度逞强,大肆宣扬我方战士的豪气刚强,而另一方小心谨慎,即使善用新兵,力不敌军,最后的结果也一定是新兵居上,逞强气势用兵易败,更加说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道理。“柔弱远远胜过刚强”,这是老子处世哲学中需要后人去理解和转化的思想,以水来解释最初的柔弱作用,水由一股柔柔之气贯穿世间万物,虽柔但也拥有“滴水穿石”的奇妙之景,因此,老子善于用水来讲明“以弱胜强”其中蕴含的哲理,崇尚极致的柔对应着极致的刚,即使是看起来最微不足道的小水珠或是涓涓流淌的细流,经历日积月累的沉淀,也可以汇聚汪洋河流,发挥抵挡一切的洪荒之力。故“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 老子提及贵柔戒刚,“贵”则是珍视,“戒”则是拒绝,领悟其中的为人处世哲理,莫过于懂得谦让,处下以及不争的交往观,柔弱者的声音也往往是最具有震撼力的。

(三) 致虚不盈,防患于未然

老子借以水坑为喻,当积水下沉而窝聚形成土坑,在这样一个圆形空间中,水或许是越攒越多,土坑虽然坑洼不平,却可以被流水充盈。“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8] 拿着一碗倒满水的容器,不知足的还想要往其中加水,便会溢出边界,惹得周身尽湿,为何不适可而止,凡事做得恰如其分最好,“满则溢,傲则败”,此时的“满”与“傲”有着首尾呼应的意味,也莫不蕴含着办事低调谦让,行事严谨小心,不过度张扬,学会掌控“度”的范畴,这是“致虚而不盈”的巧思之处。协调“度”的界限,保持平稳而不跳跃,充分体会什么是“不盈”的含义,若以老子的“虚”与“盈”为例,万物之根源时刻处在虚静的状态,虚而不让人顿感空乏,片刻的处“虚”能够让万物安定平和,人心得以放空闲适,从而不断积蓄力量,强大自身,最终成大器之才。前人曾把“虚”喻为林中山谷,僻静幽深,山谷是旷大广博的,自于天地间就与岩石,熔岩,泥土等交汇促成,诺大的山谷之间便出现大面积的空隙,表面上显示出来的是虚空之景,但其中却可以容纳万物,流水可聚流于此、微风可吹拂此地,即便是花草树木,也可以顽强地在此处安家,正因为有了虚空的一处庇护,冥冥之中也会积攒得到无形之力,而此无形却更胜有形,力量的积蓄或许会在一时发挥出它最有效的用处。故而人生亦如此,过于充盈便会“水满则溢”,一人很优秀,在业界享有盛誉,名利钱财双收,重要的是,不可贪恋彼时的荣耀,“人登高出易受危寒”,越在功成名就之际就越不可得意洋洋,这也就要求世人为人处世要学会谦逊,耐得住性子,收敛起傲气。再者,老子提出“防微杜渐”,通俗来讲,是有“防患于未然”的意思,假设你身处战场,四面夹击敌军,是冲突杀敌还是退而避之,作从长计议呢?当然,当你处在这样一个急迫的时刻,就已经印证了你是没有做好战前预备工作的,在局势还没有发生或是没有大起大浮的变化之前,就应该做好防范的前期准备;其中的“未然”便是没有或尚未发生之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8] 以不变而应万变,老子深入挖掘了“防患于未然”的真正意涵,事情在没有发生变化之前,或许还存有一丝改变的希望,思想永远都作为行动的先导,那为何不在前期做好预防呢?这样说来,老子所提出的处世思想也同样暗含着辩证法的精髓之处,譬如细节处的量变终会积聚成为最后的质变,因此类似的防微杜渐的思想是以得到继承和发展。

4. 老子处世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我们处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现实社会里的人际交往已然不再单纯和简单,逐渐自私贪欲,物质膨胀早已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也会面临大大小小的矛盾与压力,生活在各种形色不一的社会关系里,我们应当采取老子“道法自然”、“自然主义”的处世原则,学会树立顺其自然的原则,当矛盾发生,不要一味地去顶撞和争吵,善于磨平棱角,以弱胜强,换一种心态和方式去解决矛盾与化解危机,做到淡泊名利,既不伤身体,不伤和气,又恰当地缓解紧张气氛,以“谦下、不争”的姿态换取彼此的信任和共赢;同样,当社会成员处在竞争关系里,不乏要随时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压力,个人主义者往往会为了一己私欲而勾心斗角,愈发使人心力交瘁,凡事都不应做得极端,有时候的“以退为进”或许会收获更广阔的世界,这是印证了老子处世哲学思想中的“为而不争”与“以退为进”。

首先,如何恰当的“为”、如何合适的“不争”。其次,“为而不争”并不是以所谓的“消极则隐于世”的心态立足,其核心思想便是不盲目跟风、不一哄而上,不做万马千军争过独木桥的一员,不妨慢下来,等等看,学会退让。再者而言,“为而不争”也不意味着躺平与颓靡,不是“不争”,而是不做无谓的“争”,要使自己保持危急时刻的兴奋感,既要“防患于未然”,拎清楚什么该做,什么自己做得来,也要拿得起、放得下,功成之时独立于荣誉之外,知足便知止,保持豁达洒脱,达成身心一和谐,得以塑造社会与个人发展得完美融合。最后,谈及老子“致盈不虚”的哲理,则会联想到现实社会中人人所要参与其中的交际交往伦理,所谓的人际关系,既是人类生存于世不可或缺的社交组成部分,“人”即人心、人性;“际”即交际、际遇。从现实来看,青年人的人际来往问题的确是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的问题,青年之间的人情世故往往都是“慕强主义”,欺凌弱者而吹捧强者的现象屡见不鲜,缺乏尊重他人的态度,老子提出“贵柔戒刚”的意义就在于要保持平和,倡导尊重对待他人,尊重人际交往的来之不易,以此求得合作共赢的共享交际观。

文章引用

胡 敏,田昊翰. 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
Brief Analysis of Lao Tzu’s Philosophy of Life[J]. 哲学进展, 2023, 12(02): 473-47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2084

参考文献

  1. 1. 吴健峰. 简议老子的处世哲学[J]. 散文百家(理论), 2020(12): 164.

  2. 2. 楼宇烈. 王弼集校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3. 3. 习近平.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7-02.

  4. 4. 邓乔彬. 先秦诸子的地域文化特性[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4): 49-55+123.

  5. 5. 张欣悦.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J]. 视听, 2015(3): 191-192.

  6. 6. 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0: 99.

  7. 7. 马悦. 老子“不争”的处世哲学[J]. 时代报告, 2019(12): 82-83.

  8. 8. 王蒙. 老子的帮助[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0: 42, 330, 382.

  9. 9. 王弼注.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 楼宇烈, 校释.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 18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