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7  No. 09 ( 2018 ), Article ID: 26933 , 7 pages
10.12677/ASS.2018.79238

The Study of “Long” Patterns on Chu Zithers Unearthed from Chu Tombs

Jie Chen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anggang Hubei

Received: Sep. 4th, 2018; accepted: Sep. 18th, 2018; published: Sep. 25th, 2018

ABSTRACT

Zither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tringed instrument, which was mostly unearthed from Chu tombs, and some of them were painted with Long patterns.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types, ages, rank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ng patterns, and Chu zithers may be used for entertaining the ghosts and gods. Above all, the Long patterns painted on the Chu zithers may reflect the connotation of witch culture that Long, a kind of auspicious animal in Chinese legend, can act as the wizard or witch’s assistant to guiding the soul to heaven.

Keywords:Chu Zither, Long Patterns, Witch Culture, Guide the Soul to Heaven

楚墓出土漆木瑟龙纹探析

陈杰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黄冈

收稿日期:2018年9月4日;录用日期:2018年9月18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25日

摘 要

瑟是中国古代传统弦乐器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楚墓多有出土,部分瑟上绘有龙纹等纹样。本文试分析楚墓出土漆木瑟龙纹类型以及其时代、等级、区域特征,并结合楚瑟可能用于“娱神”等巫术行为,进一步认为楚瑟所饰龙纹可能反映出龙作为巫师助手,引导魂灵升天的巫文化内涵。

关键词 :楚瑟,龙纹,巫文化,引魂升天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瑟是我国较早产生的传统弦乐器之一,瑟面覆长方形瑟板,瑟板上装有首岳、尾岳、瑟弦以及系弦的枘等,瑟板稍隆起,体中空,部分瑟体下嵌底板(见图1)。据相关考古发掘报告统计,迄今楚墓出土瑟近100件,广泛分布于湖北荆州 [1]- [16]、荆门 [17][18]、宜昌 [19][20][21]、襄阳 [22][23][24]、天门 [25]、黄冈 [26]、鄂州 [27]等市,湖南长沙 [28]- [33]、常德 [34][35]、益阳 [36]、张家界 [37][38],河南信阳 [39][40][41]、驻马店 [42][43]、平顶山 [44],浙江湖州 [45]等市也有出土。楚瑟多为木制或木制后髹朱黑漆,部分瑟上除髹漆外,另在其上绘有龙纹、凤纹、兽面纹、云纹、雷纹、涡纹、綯纹等纹样的一种或数种。目前学术界对于楚瑟纹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典型漆木瑟纹饰的概述性介绍等上,尚未发现针对漆木瑟某类纹样的专门研究。另笔力所限,拙文仅选取漆木瑟龙纹作为对象,试在前辈学者研究基础上,从龙纹类型,时代、等级、区域等考古学特征以及其所反映的巫文化内涵方面做一点尝试性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2. 楚墓出土漆木瑟龙纹类型

因楚墓出土漆木瑟上龙形纹、蛇形纹在形态上有较大的相似性,且有学者认为,蛇形纹属于龙形纹的一种变体 [47],为便于分析,本文从其说,暂将二者统一归为龙纹,不单列蛇纹。现欲探讨瑟上龙纹的型式特征,自然先把龙纹收集在一起为便。

目前楚墓出土漆木瑟中,当阳赵巷M4:52、当阳曹家岗M5:6、当阳曹家岗M5:13、固始侯古堆M1漆瑟、信阳长台关M1:158、临澧九里79M1漆瑟等6件瑟上绘有龙纹,按龙纹整体样式,可分为三型,即写实龙纹(A型)、异形龙纹(B型)、勾连龙纹(C型)。

A型:整个龙形,形体一般较为修长,造型多呈S形,或由S形变化而来,龙首有角,口部张开,部分口吐长舌或身有短兽足。按形象程度可分为两亚型。

Aa型:整个龙形呈平面,有一爪或双爪,龙首、身、尾俱全,龙首后顾或上仰。可分为两式。

I式:龙身稍蜷曲,龙首后顾,典型器物为当阳曹家岗M5:13首档面龙纹(见表1,1)。

Figure 1. Chu Zither

图1. 楚瑟示意图 [46]

Table 1. Stage Dividing on Long Patterns on Chu Zithers

表1. 楚墓出土漆木瑟龙纹分期表

注释:1、当阳曹家岗M5:13;2、信阳长台关M1:128;3、当阳曹家岗M5:13;4、临澧九里79M1 (无器物号);5、当阳曹家岗M5:13;6、当阳曹家岗M5:13;7、当阳曹家岗M5:13;8、当阳曹家岗M5:13;9、当阳曹家岗M5:13;10、固始侯古堆M1 (无器物号)。

II式:龙身直立,龙首上仰,典型器物为信阳长台关M1:128瑟首巫师持法器图上龙纹(见表1,2)。

Ab型:采用圆雕或浮雕,龙首有角,眼、耳、鼻突出,龙首前视或后顾,部分有足。

I式:整体圆雕,首、身、尾、足齐全,龙首后顾,足蹬地。典型器物为当阳曹家岗M5:13瑟面右端龙纹(见表1,3)。

II式:一首一身,龙首浮雕,口吐长舌,龙身成盘绕状,典型器物为临澧九里79M1漆瑟瑟面龙纹(见表1,4)。

A型龙纹总体呈现由抽象到实体的趋势。

B型:整体似龙,但或无足,或一首双身,或异首同身,可分为三亚型。

Ba型:龙首、身、尾俱全,龙首有角,呈三角形,整体省略了龙足而变成了蛇身,龙首后顾,典型器物为当阳曹家岗M5:13瑟面右端龙纹(见表1,5)。

Bb型:龙首居中,双身向两侧展开,呈波浪形状,且以中间为轴呈对称结构。典型器物为当阳曹家岗M5:13首挡面上方左侧龙纹(见表1,6)。

Bc型:两首一身,一首为龙,一首为凤鸟,连接于同一身躯两端,且多成对出现,呈对称结构。龙首有角,眼、耳、鼻突出,口吐长舌,首回视,身躯盘绕,典型器物为当阳曹家岗M5:13瑟首挡面龙纹(见表1,7)。

C型:整体呈两条或多条虺龙相互蟠曲状,按盘绕形状,可分为三亚型。

Ca型:二龙交叉相勾连成方形,龙首有角,口张开,龙身交错形成反“C”形,典型器物为当阳曹家岗M5:13瑟面纹饰(见表1,8)。

Cb型:二龙相交,四龙勾连首尾相接如綯索,龙首有角,口张开,眼圆瞪,龙身相互交错,龙纹两两对称,典型器物为当阳曹家岗M5:13瑟面纹饰(见表1,9)。

Cc型:十条小虺龙相互缠绕,不见虺首,虺身多呈“S”形分布,十虺相互缠绕,其总体形状大体呈现方形。典型器物为固始侯古堆M1漆瑟尾端面板蟠虺纹(见表1,10)。

3. 楚墓出土漆木瑟龙纹考古学文化特征

材料显示,最早的龙纹见于当阳赵巷M4出土漆瑟瑟面,时代属春秋中期,龙纹型式不清,目前仅此一例。至春秋晚期,龙纹型式增多,可见Aa型平面写实龙纹、Ab型圆雕写实龙纹、Ba型蛇形龙纹、Bb型单头双身龙纹、Bc型异首同身龙纹、Ca型二龙勾连方形蟠虺纹、Cb型四龙勾连綯索式蟠虺纹以及Cc型十龙勾连无首蟠虺纹等8种型式,或因目前出土材料所限,战国早期楚墓出土漆木瑟暂未见绘有龙纹。至战国中期,漆木瑟上再次可见龙纹,但种类已较春秋晚期大为减少,仅见Aa型平面写实龙纹以及Ab型圆雕写实龙纹两种。战国晚期楚墓出土漆木瑟上暂时未见龙纹。

从分布区域来看,瑟上龙纹在春秋中期至晚期主要集中于湖北当阳地区,河南固始地区零星可见,至战国中期,瑟上龙纹仅见于河南信阳以及湖南常德地区。其中春秋中、晚期时,湖北当阳地区主要流行Aa型平面写实龙纹、Ab型圆雕写实龙纹、Ba型蛇形龙纹、Bb型一首双身龙纹、Bc型异首同身龙纹以及Ca型二龙勾连方形蟠虺纹、Cb型四龙勾连綯索式蟠虺纹,河南固始地区可见Cc型十龙勾连无首蟠虺纹。战国中期时,河南信阳地区可见Aa型平面写实龙纹,湖南常德地区流行Ab型圆雕写实龙纹。

从目前材料分析,关于随葬绘龙纹漆木瑟墓主人身份,等级一般较高,除Cc型十龙勾连无首蟠虺纹、Ab型写实龙纹见于封君上大夫墓葬外,其余各型式龙纹均见于下大夫墓葬。

4. 楚墓出土漆木瑟龙纹所反映的巫文化内涵

《汉书·地理志》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48]。楚人相信自己的祖先或亲人逝世后灵魂可进入另一个世界,变为鬼神,而巫觋主持下的巫术祭祀活动被视作是楚人与鬼神沟通的手段。有学者研究认为,瑟在巫术祭祀活动中可能是用作“娱神”的重要乐器之一 [49],王逸注《楚辞》称“楚国……,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50],而《楚辞·招魂》“竽瑟狂会,搷鸣鼓些。……铿钟摇簴,揳梓瑟些”、《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瑟兮复鼓”等均反映出瑟正用于祭祀东君、湘夫人等神灵 [51]。另据目前考古资料统计,出土漆木瑟的楚墓共计有75座,其中有45座墓葬伴出有“鼓、笙、竽、琴”等可能与瑟“同时用于娱神”的乐器,占比达60%。并且出土有漆木瑟的楚墓中有47座同时伴出有“镇墓兽”52件,占比约62.6%,关于“镇墓兽”的功用,目前学术界多支持“楚式‘镇墓兽’存在引魂升天的可能” [52]这一说法。而楚瑟多与“镇墓兽”同出,可以推测两者在巫文化功用上存在着一致之处。

关于瑟面龙纹,经分析发现当阳曹家岗M5:13漆瑟上Aa型、Ba型、Bb型、Bc型、Ca型、Cb型龙纹可见于瑟面右端、瑟侧面右端以及瑟的首档面,多呈对称结构,其中瑟首档面Bb型双头龙纹、Ba型蛇形龙纹分别组成饕餮纹的额头、眉毛等部位,Aa型平面写实龙纹、Ab型圆雕写实龙纹以及Bc型异首同身龙纹均作为饕餮纹的一部分而存在。有研究认为,饕餮纹是一个基于模糊的兽(面)形,而用“互不相干的动物”填充建构,龙纹即是其选取的动物之一 [53]。为什么会选取龙作为饕餮纹的一部分呢?张光直先生在对青铜器饕餮纹进行研究时所提出的“龙是助理巫觋通天地工作的动物之一在青铜器上的体现” [54]这一观点或许能给以启发。那么瑟面龙纹是否正反映了龙作为巫师助手沟通天地呢?信阳长台关M1:128彩绘锦瑟瑟首巫师持法器图中Aa型II式写实龙纹(见图2)似乎可以说明这一点,图中苍龙昂首挺立,前方立一巫师,仰首直身,长衣宽袖,手持法器,站立在蟠曲的蟒蛇上,蛇身向前探出,缠绕着苍龙。结合图中持法器的巫师形象可以推测,该龙纹有作为巫师助手的可能。另外该图与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的《人物龙凤图》帛画中龙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该帛画中龙居左侧,蛇身双足,曲身昂首而上(见图3),研究认为此帛画表现了女墓主人“希望飞腾的神龙引导或驾御幽灵早日登天升仙” [55],这在另一幅楚墓出土帛画《人物御龙图》中可以进一步地得到支持,该图中龙纹昂首曲身,占据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龙背上一男子负剑执僵,可以清楚看出龙是乘坐的工具(见图4)。《楚辞·九歌·湘君》等就有“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等关于驾飞龙升天的记载,也能进一步说明上述关于龙纹可能作为巫师助手引魂升天的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

Figure 2. Wizard and instruments [41]

图2. 巫师持法器图 [41]

Figure 3. Long and phoenix [55]

图3. 人物龙凤图 [55]

Figure 4. Riding the long [33]

图4. 人物御龙图 [33]

5. 结语

综上,可以大致推测,楚人埋葬死者,并在墓葬中随葬漆木瑟等用器,可能用于使死者灵魂欢娱,而瑟面绘制有龙纹,也是利用龙可作为巫师助手引导死者灵魂升入天界这一巫术功能。这与楚人死后希冀其魂能飞升于天界祖先神所居之所的灵魂观相一致,绘有龙纹的瑟可看作是楚人灵魂观外化的实物反映之一。

文章引用

陈 杰. 楚墓出土漆木瑟龙纹探析
The Study of “Long” Patterns on Chu Zithers Unearthed from Chu Tombs[J].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07(09): 1605-161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8.79238

参考文献

  1.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陵雨台山楚墓发掘简报[J]. 考古, 1980(5): 391-402, 48.

  2. 2. 湖北省博物馆, 荆州地区博物馆, 江陵县文物工作组, 等. 湖北江陵拍马山楚墓发掘简报[J]. 考古, 1973(3): 151-161, 20.

  3. 3. 荆州地区博物馆. 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发掘简报[J]. 文物, 1973(9): 7-17, 82-85.

  4. 4.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 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J]. 考古学报, 1982(1): 71-116, 143.

  5. 5. 杨定爱. 江陵溪峨山楚墓[J]. 考古, 1984, 6(6): 515-527.

  6. 6. 院文清. 江陵马山砖厂二号楚墓发掘简报[J]. 江汉考古, 1987(3): 30-34, 29, 102.

  7. 7. 陈耀钧. 江陵秦家咀楚墓发掘简报[J]. 江汉考古, 1988(2): 36-43, 129-130.

  8. 8. 陈逢新, 宋有志. 湖北江陵雨台山21号战国楚墓[J]. 文物, 1988(5): 35-38, 102.

  9. 9. 梁柱, 陈文学, 田桂萍. 湖北荆州纪城一、二号楚墓发掘简报[J]. 文物, 1999(4): 4-17, 97-98, 102, 1-2.

  10. 10. 熊北生. 湖北荆州市施家地楚墓发掘简报[J]. 考古, 2000(8): 36-54.

  11. 11. 王丽, 王刚, 朱枫, 等. 荆州嵠峨山楚墓2010年发掘简报[J]. 江汉考古, 2013(2): 31-41, 135-136.

  12. 12. 贾汉清, 武家璧, 杨开勇, 等. 湖北荆州望山桥一号楚墓发掘简报[J]. 文物, 2017(2): 4-37, 2, 1.

  13. 13.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堤荆州马山段考古发掘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14. 1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陵九店东周墓[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15. 1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陵望山沙冢楚墓[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6.

  16. 16.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3.

  17. 1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荆门左冢楚墓[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18. 18.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 包山楚墓[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1.

  19. 19. 余秀翠. 湖北枝江县姚家港楚墓发掘报告[J]. 考古, 1988(2): 157-168, 196-198.

  20. 20. 赵德祥. 当阳曹家岗5号楚墓[J]. 考古学报, 1988(4): 455-500, 513-522.

  21. 21. 高应勤, 余秀翠, 卢德佩. 湖北当阳赵巷4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 文物, 1990(10): 25-32, 103-104.

  22. 22. 襄阳首届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 襄阳蔡坡12号墓出土吴王夫差剑等文物[J]. 文物, 1976(11): 65-71, 98.

  23. 23. 王红星. 湖北枣阳市九连墩楚墓[J]. 考古, 2003(7): 586-590, 675-678.

  24. 24.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余岗楚墓[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5. 2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天门彭家山楚墓[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26. 26. 黄凤春, 洪刚, 刘焰. 湖北黄州楚墓[J]. 考古学报, 2001(2): 227-298.

  27. 27. 熊亚云, 丁堂华. 鄂城楚墓[J]. 考古学报, 1983(2): 223-254, 293-296.

  28. 28.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长沙杨家湾M006号墓清理简报[J]. 文物参考资料, 1954(12).

  29. 29. 张一兵. 长沙市荷花池1号战国木椁墓发掘报告[J]. 湖南考古辑刊, 1989: 52-60, 6.

  30. 30. 湖南省博物館. 长沙浏城桥一号墓[J]. 考古学报, 1972(1): 59-72, 137-152.

  31. 31. 何佳, 宋少华. 长沙市马益顺巷一号楚墓[J]. 考古, 2003(4): 338-361, 389, 391-392.

  32. 32. 李鄂权, 黄朴华, 邱东联. 长沙市茅亭子楚墓的发掘[J]. 考古, 2003(4): 321-337, 386-388, 390.

  33. 33. 湖南省博物馆, 等. 长沙楚墓[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0.

  34. 34. 何介钧, 傅举有, 郑元日, 等. 临澧九里楚墓发掘报告[J]. 湖南考古辑刊, 1986: 87-111.

  35. 35. 湖南省常徳市文物局, 常徳博物馆. 沅水下游楚墓[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0.

  36. 36. 益阳市文物管理处, 益阳市博物馆. 益阳楚墓[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8.

  37. 37. 高中晓, 袁家荣. 湖南慈利官地战国墓[J]. 湖南考古辑刊, 1984: 78-80, 86.

  38. 38. 柴焕波, 高中晓. 湖南慈利石板村3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J]. 文物, 1990(10): 37-47, 105.

  39. 3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信阳长台关四号楚墓的发掘[J]. 华夏考古, 1997(3): 17-23.

  40. 40. 陈彦堂, 左超, 刘维. 河南信阳长台关七号楚墓发掘简报[J]. 文物, 2004(3): 31-41.

  41. 4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信阳楚墓[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6.

  42. 42. 驻马店地区文化局, 等. 河南正阳苏庄楚墓发掘报告[J]. 江汉考古, 1988(7): 21-41.

  43. 4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固始侯古堆一号墓[M].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04.

  44. 44. 姜涛. 河南省叶县旧县1号墓的清理[J]. 华夏考古, 1988(3): 1-18.

  45. 45. 田正标, 刘建安, 程亦胜, 等. 浙江安吉五福楚墓[J]. 文物, 2007(7): 61-74.

  46. 46. 杨匡民, 李幼平. 荆楚歌乐舞[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47. 47. 张庆. 楚国纹样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5.

  48. 48. [汉]班固. 汉书[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49. 49. 李幼平. 楚系乐器组合研究[J]. 黄钟, 1992(1): 20-29.

  50. 50. [汉]王逸. 楚辞章句补注, 楚辞集注[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3.

  51. 51. [战国]屈原, 宋玉. 楚辞[M]. 吴广平, 注译. 长沙: 岳麓书社, 2001.

  52. 52. 丁兰. 楚式“镇墓兽”特征综论[J]. 江汉考古, 2010(1): 98-107.

  53. 53. 韩鼎. 饕餮纹多变性研究[J]. 中原文物, 2011(1): 53-60.

  54. 54. [美]张光直. 中国青铜时代[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3.

  55. 55. 熊传新. 对照新旧摹本谈楚国人物龙凤帛画[J]. 江汉论坛, 1981(1): 90-9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