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4 ( 2021 ), Article ID: 44488 , 7 pages
10.12677/ML.2021.94140

动态多模态视角下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预告片的分析

纪萌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收稿日期:2021年7月1日;录用日期:2021年8月3日;发布日期:2021年8月11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形式开始承担起传递信息的任务,电影便是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电影能够作为反映文化与交流的载体,而电影的预告片也是电影制作过程中十分有效的一种宣传与吸睛方式。近些年来语言学领域中也出现了不少关于电影预告片的分析。《花木兰》是由迪士尼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木兰辞》改编的真人电影。本文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以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与听觉语法为主要理论框架,对《花木兰》预告片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以说明其如何以多种模态的联合构建将中国传统故事的价值观进行了美国式的改编。

关键词

《花木兰》,视觉语法,多模态,价值观

The Analysis of the Trailer of the Disney Movie Mulan from a Multimodal Perspective

Meng Ji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Received: Jul. 1st, 2021; accepted: Aug. 3rd, 2021; published: Aug. 11th, 202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varieties of new media start t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Movie is one of those new media that can reflect both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The trailers of the movie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publicity and eye-catching method.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any analyses of movie trailers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 Mulan is a Disney movie adapted from a Chinese traditional story. Based on Halliday’s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how the different modalities combined together to transfer the value of a Chinese traditional story to an American one by the Kress & Van Leeuwen’s visual grammar, audio grammar and visual-audio combination.

Keywords:Mulan, Visual Grammar, Multimodal, Value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语言符号作为单一模态所主导的交流早已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沟通发展,许多拥有多种模态的语篇文本(如图片、海报、广告、视频等)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也使得语言符号与其他多种符号(如声音、图像等)能够互相影响、共同构建意义。Hallida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这为语篇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Kress和Van Leeuwen将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理论扩展到了视觉模式,提出了著名的视觉语法(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1]。在1999年,Van Leeuwen又在其书《Speech, Sound, Music》中进一步提出听觉语法。近些年来随着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也由于电影越来越被看作是文化和交流的载体,国内外许多专家人士开始以电影作为文本,结合视觉语法以及听觉语法进行一系列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李战子(2003)首次将多模态分析理论引入我国。李妙晴分别于2007与2008年对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 [2] [3]。除了电影以外,电影预告片作为一种常见的电影宣传手段,将精华片段,经过安排剪辑,制造出令人难忘的印象,而达到吸引人的效果,这一文本也逐渐被语言学家学者所关注。周媛(2013)以《国王的演讲》预告片为例进行了多模态试听视角下的试听动态赏析 [4];杨洁(2015)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预告片进行了多模态分析 [5]。但其中大部分还是将视觉语法与听觉语法以及其中各种模态所产生的效果分别分析,少有将多种模态如何共同协作产生效果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将着力于分析多种模态如何协同产生效果。

2.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

多模态语篇分析倡导用兼容的分析框架研究构成话语的各种符号模式,探讨多种符号模式间的搭配如何能够产生新的整体意义 [6]。Kress和Van Leeuwen打破语言分析和图像分析的界限,将功能与法扩展到包括视觉模态和空间物体在内的多模态语篇,从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tafunction)、互动意义(interactive metafunction)和构成意义(compositional metafunction)三个方面,常使用一种对语言和图像都是用的语法来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7]。Van Leeuwen在1999年出版的《Speech Sound Music》一书中阐述了如何将声音作为一种一般符号进行分析。Van Leeuwen指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在不同的领域研究语言、声音与音乐,从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交流关系。因此他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基础上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他发现了声音与图像之间的相似点从而构建了听觉语法。他认为声音应该被分为三个方面:声音角度(sound perspective)、旋律(melody)以及语音质量(voice quality)。

但这些模态语法都不是在文本中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其文本效果起着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张德禄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提到了各个模态的语法之间的关系,分为互补性的和非互补性的两大类。互补性包括强化和非强化两类 [8]。强化关系是说一种模态是主要的交际形式,而另一种或多种形式是对它的强化;非强化关系表示两种交际模态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的关系。

非互补性包括交叠、内包、语境交互三类。交叠是指两种或多种模态同时出现,但他们之间没有相互强化或补充关系;内包是指两种或多种模态对于整体意义的表达没有新的贡献,只是给予更加具体的信息;语境交互是指两种交际模态的情景有共同实现交际意义的特点。

本文笔者将视觉语法与听觉语法结合起来,分析其共同作用下对《花木兰》全球首版预告片产生的效果。

3. 《花木兰》预告片语篇分析

《花木兰》是由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真人版剧情电影,该片根据1998年迪士尼同名动画改编,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获战功的故事。该片同名动画改编自中国民间乐府诗《木兰辞》。也正是由于其以中国传统故事为背景,由美国团队负责改编和制作,这部电影的预告片一经发布便引起了海内外的热切关注。此外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作为世界上第二大传媒娱乐企业,旗下有多部知名系列电影及相关文化产品,尤其以其“迪士尼公主系列电影”长久以来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电影爱好者的视线。而作为这之中唯一一位来自于中国的公主,并在此之前已经以动画电影赢得了许多喜爱的花木兰自然更是备受期待。而此次该电影也大量采用华裔及亚裔演员,在场景布置、服装道具等方面也更加中式,使得这部由美国公司制作的电影更加具有一种东方味道。

要对多模态语篇中跨模态间关系进行阐述,就需要对所有模态进行统一量化。动态多模态语篇是在静态多模态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度。因此在动态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在时间轴上做意义切分 [9]。

《花木兰》全球首版预告片全长1'27'',可根据其场景转换明显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开头、高潮及结尾,三个部分中间都有明显黑屏转场。

3.1. 开端部分(0'00''~0'34'')

这一部分由视觉图像、背景音乐、人物对话、背景音效及片头构成,因此包括视觉、声音、语言三种模态。

镜头由一个木兰在草原上骑马的远景镜头开始(视觉模态),同时伴有奔跑的马蹄声(声音模态),接着镜头拍摄了传统的中国建筑。但这个部分在网络上存在一些争议,因为预告片中出现的建筑为福建土楼,而如果是还原历史花木兰的出生地不应该是在福建,而是在北方。这可能是由外国电影公司负责拍摄制作中国传统故事中的一些不足。紧接着镜头再次回到了木兰的骑马场景,这次换成了一个中景。镜头进入建筑内部,是木兰一家居住的街坊,这时开始出现人物对话(声音与语言模态)。第一句话为画外音模式,此时视觉模态为木兰一家所居住的街坊热闹的民生景象,声音模态为木兰母亲说的“We have an excellent news.”从第二句话开始变成音画同步,画面即为木兰一家一边吃饭一边进行对话的场景。这第一句的音画不同步为事件的开始进行了缓冲衔接,观众们可以从此了解到此处为事情的开端而又不至于觉得切入得突兀。

音画同步的部分为木兰母亲告诉木兰媒人为其找了个好婆家,这时镜头从母亲转换到木兰,木兰停下了手里的动作,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失去了。与前一句的语言模态信息相结合,我们可以了解到是母亲告诉她的消息让她表情僵硬,也可由此得出木兰并不觉得这是一个“excellent news”。这时镜头再次拉远至一家人吃饭的全景,而木兰成文镜头的背景部分,相应的语言模态为其父亲说“It was decided.”接下来镜头回到木兰,以木兰为中心,拉近了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观众的共情能力,一边听到父亲的语言信息“Come and sit down.”一边镜头跟随着木兰慢慢地走向了她的座位,而此时全家人的目光都集中于木兰的身上。父亲接着说“It is what is the best for our family.”此时木兰面无表情地坐下说出了片头部分最后一句台词也是片头部分的中心台词“I will bring honor to us all.”。

整个开端部分的背景音乐(声音模态)都是非常清脆缓和的钢琴声,符合开端部分视觉模态以及语言模态想要体现的平铺直叙的氛围。此部分三种模态相辅相成,音乐、声效和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同起同落。而开端部分想要表达的意义也十分明显。事件发生在家家户户最平常不过的用餐时间,使得画面多了许多烟火气息,加之先前对于街坊自由活动的短暂刻画,让整个事件给观众留下一个是可能发生在每一个平民百姓家的第一印象。这也与后面木兰开始从事“不寻常”的行动做出了反差与铺垫。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本片通过除了木兰以外的其他家庭人物的表情、语言以及缓和的背景音乐,向观众渗透一种这是当时社会共同认同的对于女性的最好归宿。然而通过木兰僵硬的表情,迟缓的动作可以看出她并非如此认为。尽管如此她还是说出了“I will bring honor to us all.”这句话,与其神情动作形成了对比,所以究竟是她虽然心有不甘但仍然要遵从家人的决定,还是这句话另有所指,这引起了观众们的兴趣,也为故事接下来的发展埋好伏笔。

开端部分属于非互补性关系中的语境交互,这三种模态共同实现交际意义。从此部分可以看出语境交互具有很明显的优点,即音画同步,内容衔接流畅且通俗易懂。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也具有相对应的缺点,过于平铺直叙,缺少艺术性灵活性。电影预告片一般时长在5分钟以内,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吸引住观众的目光便不能过多地使用语境交互,从而让预告片丧失刺激与悬念。

开端部分的结尾由一个短暂的黑屏转场和迪士尼公司标志的出现结束,同时伴有背景音乐一个强烈的鼓声。由于之前的背景音乐一直是轻柔缓和的,因此这一重重的鼓声暗示着电影预告片转折的开始。而迪士尼公司标志也与许多其他电影预告片中出现的不同,由红字黑底组成,字的周围还氤氲着红色的烟气,给人一种恢弘大气之感,预示着预告片中所讲述的将是一个大气磅礴的故事。红黑颜色的运用也流露着一股东方气韵,能够吸引牢牢吸引海内外的观众。

3.2. 高潮部分(0'34''~1'10'')

这一部分由视觉图像、人物旁白、背景音乐以及背景音效组成,因此包含视觉、语言、声音三种模态。

高潮部分主要由画外音和场景的转换构成,但在这之中又有玄机。此部分第一个镜头是有很多穿着得体华贵的女性的花园转到室内,木兰以及其母亲姐姐举止优雅端庄围坐在一起喝茶,主座上坐着一位上了年纪给人以位高权重之感的老夫人,而这一整段的画外音皆是这位老夫人的独白。画外音由四个描述品质的词语展开,它们分别是quiet,composed,graceful和disciplined。而相应的这一部分前三个词语的视觉模态都分别由两部分组成。画外音说到quiet的时候,画面先是木兰在梳妆打扮,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古代女子发髻。梳篦,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因此这一画面十分能体现女性娴静的品质。紧接着画风一转,木兰在夜色笼罩下点着一盏微弱的灯,在寂静无人的湖边静心练武。她穿着一身干练的红衣,发型也与前一个镜头大相径庭仅仅是一个朴素的发髻,与古代大多数男性发髻相同,也几乎没有任何妆容。这一场景虽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与前一镜头完全相反,一点女性气质都无法体现,但也符合quiet这一标签。无论是环境、穿着、妆容甚至是木兰的神态动作都能体现出这一“静”。第二个词语是composed,也是由两个相互对比的画面构成。第一个画面为木兰化妆的场景,正在画额黄妆的花子,是起自秦代,至南北朝隋唐时始成为流行的妇女面饰,也是女性特征十分明显的画面镜头。紧接着与之对比的画面是木兰一个人在房间里练习舞剑,服装造型依旧是朴素简单,虽然动作还是初学者略显笨拙,但眼神坚定有力,能够体现出画外音所描述的“沉着”。第三个词语是graceful。第一部分有两个分镜,第一个是俯拍镜头,木兰正在穿上端庄优雅的华服,而穿衣的这个过程又好似在舞蹈一般。第二个分镜是一个正面中景,木兰更好华服完成精致的妆容端坐在镜头中央,极显淑雅端庄之气质,也颇有原著中“对镜贴花黄”的意味。第二部分是第一个词语quiet第二部分的中景,木兰一脸专注地练习剑术,并且较之第二个词语部分的用剑能力有一个很明显的提高,因此也照应“淑雅”这一词,表达木兰已经熟练剑术,可以舞出优雅之感。这一整个阶段的背景音乐也十分端庄宏大,除了人物旁白和背景音乐外没有其他的背景音效,整个片段的内容、画面、音乐与旁白浑然一体,大气自然。

但是从第四个词disciplined开始,预告片开始步入高潮,关于这个词相对应的画面也不再采取动静相对的方法,而是直接将画面移向了整个预告片的重点高潮部分——兵营及战场。从这一部分开始,背景音乐开始变得大气磅礴,气氛也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除此之外在声音方面也加入了画面中动作或行为的音效。比如说一开始在兵营里训练时伴有士兵们的号子声,镜头逐渐从木兰近景趋于远景,加上俯拍镜头,共同展现了兵营整体训练的井然有序和严肃紧张。然后镜头由兵营转到了战场,与此同时人物旁白也开始总结前面四个品质。“These are the qualities we see in good wife. These are the qualities we see in Mulan.”这一句话也体现了本预告片想要传递的重点思想。这些被认为是传统女性,也就是这个句子里所提到的好妻子应该具有的品质。而成为一名好的妻子也是当时一名女性成功的标志。木兰在这部预告片里没有成为一名好妻子,可她也具有这些品质,传递女性可以不按世俗标准而生活,可以拥有自己的精彩的一种女性独立的价值观。相对应这句话的视觉图像由许多战争场面穿插而成。画面中的战争现场气势磅礴,以雪山为背景更增加了一种苍茫之感。而在这些画面之中,木兰骑马、射箭、舞剑、飞檐走壁甚至率领一种兵马冲锋陷阵,丝毫没有畏惧。这一部分的背景音乐也加入了密集的鼓点,使得节奏氛围变得紧张,旋律和乐曲也更加激昂。这一部分也加入了很多诸如射箭声、雪崩声、马蹄声等背景音效,都增加了这一部分剧情的紧张感。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潮部分各个模态之间的作用关系属于互补性中的强化关系。其中语言模态为这一部分的主要模态,因为语言模态在这一部分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揭示了本段预告片想要传递的主要价值观以及中心思想。而其他几种模态均为对语言模态的强化,如果没有语言模态,其他几种模态的存在将没有意义。无论是本部分前半段视觉图像的前后对比还是有一部分多种视觉图像的交叉出现,以及背景音乐随着时间和画面剪辑而逐渐变强变急,都为这一部分的语言模态增强效果。

3.3. 结尾部分(1'10''~1'27'')

结尾部分与高潮部分相同,有视觉图像、背景音乐、背景音效以及人物旁白,因此由视觉模态、声音模态和语言模态共同组成。

结尾部分的第一个视觉画面是一排敌人驾着战马从雪山脚下奔腾而来,极具恢弘之势,给人一种排山倒海的感觉,也体现出战争的紧张刺激以及敌人的强大。跟随着这短暂的一秒的画面有一个重重的鼓点也突出了紧张之时,接着是一个短暂的黑屏,声音也随之立刻减弱。

接着是木兰一袭红裳持剑与敌人作战的场面。这一场面中,背景音乐与音效达成了同步——木兰舞剑的声音与背景音乐中鼓点的声音重合,配合着画面增强了整个镜头的基调。画面中木兰持剑腾空而起,腾空场面换成了一个慢镜头,近景切入木兰的面部,落地后速度又归于平常。木兰完美落地径直将剑刺向敌人,动作一气呵成精准有力,整个过程除了腾空以及挥舞剑发出的声音之外没有其他的背景音乐,从而使观众更能将视线集中于这一动作之上,也使此动作干净利落扣人心弦。接着一个短暂的黑屏转场之后,背景音乐再次想起,但是与前几个部分的音乐有所不同,是一阵箫声。配合着视觉画面中木兰挥剑的背影以及向她涌来的敌军,让观众以木兰的视角感受战争的场面,增加了一种大义凛然的豪气。

背景音乐再一次逐渐减弱至无,镜头分别给予木兰舞剑画面的一个正面中景和一个侧面仰拍,木兰目光如炬,剑落就绪一副迎接敌人的准备。这一部分的唯一一句画外音在此出现,是木兰的心理活动“It’s my duty to fight.”表达木兰坚定不移地信念。最后箫声再一次响起,画面转为黑屏,电影题目缓缓出现,与迪士尼电影公司标志一样,采用红字黑底加上红色烟气在四周笼罩,题目上方有个字号略小的黄色迪士尼标志。然后红字黑底的SPRING 2020预告了电影即将上映的日期,也完成了电影预告片的宣传作用。

结尾部分属于互补性关系中的非强化关系,各个模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画面、语言、音乐、音效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互为补充。

4. 木兰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花木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然而我们从这部电影预告片中却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这部预告片的一开始就是木兰骑马的场景,说明木兰本身就并非一个传统女性形象,而更偏向一个自由洒脱的人物形象。在父母亲告诉为其找了很好的婆家之后,从木兰的神情动作也可以看出她内心对此安排并不高兴。高潮部分四个品质的对比展现以及画外音所说的内容,都在表达木兰实际上的选择,虽与传统上认可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行为大相径庭,但同样拥有那些传统的女性品质。女性不仅仅是有贤良淑德的一面,也可以英勇善战,有自己的追求与抱负。预告片后半部大量的兵营以及战争画面更是表现了木兰身为一名女性,却也可以做到许多男性也很难做到的事情,甚至做得更加优秀。

因此,在这部预告片中很少表现木兰替父从军、报效国家的忠孝两全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可以不受世俗眼光所左右去做自己认为正确之事的独立女性形象。

5. 《花木兰》预告片中价值观的转换

预告片开端部分最后一句台词也是这部分的中心台词是“I will bring honor to us all.”结尾部分的台词是“It’s my duty to fight.”这两句话形成了明显的首尾呼应及对比。第一句的重点是us,而第二句的重点是my。从us到my的转换也体现出中美价值观最为明显的一个差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预告片的开始木兰的命运或是未来是被家人安排好的,和什么样的人结婚以及成为怎样的妻子。而这也正是家人们认为的“最好的安排”,体现出封建社会一个女性在家庭中的作用与地位。而木兰虽不情愿,但也认为这是有利于家族的事情。当然这里的“I will bring honor to us all.”属于一语双关,一方面的荣耀是家族的幸福,也就是遵守家人的安排成家做一名贤惠的妻子,另一方面的荣耀是预示着后续发展,木兰替父从军并成为一代名将为家族和国家带来了荣耀(预告片中没有明显指出)。因此无论是哪种寓意,更多的侧重点都是为“我们”——家族或是国家带来荣耀。

而反观预告片的最后一部分,木兰目光坚定,面对朝她奔来的敌军也大义凛然毫不退缩,同时出现那句“It’s my duty to fight.”这次不再是为了家族和国家,而仅仅是“我自己的责任”,使木兰这个形象更加的独立。再配合片头木兰骑马的场景,可以说是木兰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自己选择想要完成的事业,体现出一种极强的个人主义色彩。

6. 结语

在多模态语篇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利用好不同模态之间的关系使不同的模态相互配合,从而构建动态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因为不同的模态体现的意义属于同一个交际事件,需要整合为一体才具有交际意义 [10]。因此本文将《花木兰》电影首版预告片分为三个部分,在动态多模态视角下分别分析其各个模态之间交互关系及其意义。并且通过其人物形象塑造及价值观转换的分析,解释了美国电影制作公司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故事进行西方化以及现代化的改编。从画面音乐等方面来看,这次预告片比起多年前的同名动画电影更加贴合中国背景,笔者也观看了一些海内外观众的反应视频以及评论,不少海外观众表达了相同的看法。我们可以将这次影片看作是一次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从传统的忠孝形象以及集体主义到现在的独立女性形象和个人主义,更符合西方人的价值观,也更能吸引当代青年人的视线。

文章引用

纪 萌. 动态多模态视角下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预告片的分析
The Analysis of the Trailer of the Disney Movie Mulan from a Multimodal Perspective[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4): 1038-104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4140

参考文献

  1. 1. Kress, G. and Van, L.T.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London.

  2. 2. 李妙晴. 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J]. 电影文学, 2007(15): 98-100.

  3. 3. 李妙晴. 多模态下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字幕翻译[J]. 电影文学, 2009(7): 150-151.

  4. 4. 周媛, 张发祥. 完美的视听融合——多模态解读《国王的演讲》电影预告片的构成意义[J]. 海外英语, 2011(10): 374-375.

  5. 5. 杨洁. 电影预告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多模态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6. 6. 李战子, 陆丹云. 多模态符号学: 理论基础, 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 外语研究, 2012(2): 1-8.

  7. 7. 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8. 8.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1): 24-30.

  9. 9. 姜雪. 论动态多模态语篇的符间关系以电影《费城》为例[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6(6): 646-1165.

  10. 10. 张德禄, 袁艳艳. 动态多模态话语的模态协同研究——以电视天气预报多模态语篇为例[J]. 山东外语教学, 2015, 32(5): 9-1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