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3947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4199

导游词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英译策略

——以《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导游词》为例

李年玉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收稿日期:2023年3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5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14日

摘要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国外游客数量不断增多的客观条件下,翻译具有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导游词成为了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本文以《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导游词》为例,通过解析导游词文本特点、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特点,并结合特色民俗文化,探究导游词翻译可采取的相关翻译策略。

关键词

导游词,民俗文化英译,江永女书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Folk Culture Content in Tour Commentary

—Taking the Commentary to the Jiangyong Nushu Ecomuseum as an Example

Nianyu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i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Mar. 8th, 2023; accepted: Apr. 5th, 2023; published: Apr. 14th, 2023

ABSTRACT

With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China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foreign tourists, translating tour commenta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olk culture has become the key to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to go global. This paper takes the Commentary to the Jiangyong Nushu Ecomuseum as an example, by analysing the text characteristic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uide words, and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 folk culture to explore the releva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at can be adopted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our commentary.

Keywords:Tour Commentary,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olk Culture, Jiangyong Nushu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女书是湖南江永女书专用的汉语方言音节表音文字,见图1。2006年5月20日,“江永女书”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女书习俗主要在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镇及其近邻一带的妇女中传承和以妇女所专用的一种特殊表音文字体系为内核。其中,女字也被称作女书,是人类迄今发现唯一现存的性别文字,是女书习俗的重要组成内容。故而,在女书生态博物馆展示女书文化底蕴和女书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导游词就显得尤为重要。导游词中包含女书的自然景点、女书文化、起源、特点和作品等。2016年女书生态博物馆入选湖南省涉外参观点。2020年7月,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则成为首批湖南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之一。

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女书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外学者的关注。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介绍女书导游词的英译则成为了关键。英译的导游词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女书生态博物馆导游词》的英译,可以促进女书文化的对外宣传、吸引外来游客,进一步推动国内外学者对女书和女书文化开展深入的研究。同时,与此类富有民俗文化有关的旅游资源英译研究较少,本文以女书生态博物馆导游词为例作为研究,以期望对民俗文化的英译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Figure 1. Jiangyong Nushu

图1. 江永女书

2. 导游词的文本特点

导游词的文本类型比较特殊,是导游员在游玩途中或者景点向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时所使用的。所以,导游词的主要功能是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地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1] [2] [3] [4] [5] 。根据导游词的使用方式,将导游词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预制类”,即事先译好供导游员进行涉外导游服务。另一种,是即兴发挥的“现场导游”,需要根据景点和游客需求现场编词。虽然“预制类”导游词可以提前翻译好,但和一般的笔译有区别,导游词译文主要供导游员讲解使用,因此语言更倾向于自然、口语化和易理解。旅游景点的导游词文本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词汇量需求大。导游词涉及园林建筑、民俗文化、历史典故、哲学和宗教等内容。因此不仅涵盖了丰富的词汇量,而且涉及的词汇也具备一定的专业性。

② 知识跨度大。导游词涉及的知识面广,这是由于旅游的综合性、全球性、文化性、政治性、经济性、商业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民族性等决定的。

③ 文化属性强。国际旅游活动会产生跨文化交际行为,旅游者会不可避免地接触目的地文化,诸如历史的、民族的、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饮食的和风俗习惯等等。

④ 措辞讲究。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景点的概况,导游词通常会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来介绍旅游景点,在行文表达上也会更讲究。

3. 导游词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特点

导游词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在翻译过程中应最先考虑其文本功能,即交际功能,以求达到“介绍景点相关信息,传递文化内涵,打动游客”的目的。优秀的导游词 [6] [7] [8] [9] 译文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能使“祖国大好河山的‘静态’变为动态,使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古迹复活,使优雅的传统工艺产品栩栩如生,从而使旅游者感到妙趣横生,留下经久难忘的深刻印象。”

导游词的翻译 [10] [11] 应以“信”为前提。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本的思想内容,忠实于其正确性和科学性。特别是,对于文化背景、历史事实、天文地理、科学理论、审美信息和人文景观等内容的翻译准确性是关键。因此,导游词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准确传递原文本的内容。其次,导游词翻译原则应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同时也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诉求,在译文中解决文化和审美差异等问题。

导游词的翻译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服务对象鲜明,以游客为出发点。

旅游业的服务群体是游客,这就决定了导游词翻译必须以游客为出发点。同时也是导游词文本翻译的最大特点。

② 词汇空缺现象较多。

导游词是文化载体,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特色民俗处于真空地带。,因此,导游词翻译过程中会出现词汇空缺现象,即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应表达的词汇。

③ 丰富的古诗词和谚语。

为了更好地介绍旅游景点,中文导游词常常使用诗句和谚语。古诗词翻译一直是一个翻译难点,因为诗词往往是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意象和难解的情绪,译文需传递诗词本身和情感给游客则较困难。

4.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内容广泛,包括历史、传统、人文、文化传承、社会习俗、民族文化、国家制度、农工商学、民生百业、宗教哲学、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绘画和书法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逐渐从以往的边缘文化演变为如今的主流文化。如今,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最感兴趣的交际信息。地方民俗是该地域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独特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开展对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对于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 [12] [13]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关于民间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应该放在一个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从宽广的文化视角出发,对民间故事的英译进行分析,必然会涉及到民间故事的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认同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是一个国家的一种内在特性。其次,民俗翻译 [14] [15] 的不可替代性:要保持文化的身份,必须要保持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损坏。在民俗的英译中,需注意不要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民俗来代替或篡改。

结合导游词的翻译特点以及民俗文化翻译的原则,本文认为在民俗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要做到突破其表层结构、抓住其深层本质的结构,用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方式来进行表达,以求实现有效交际。因此,提出了以下翻译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1. 音译

音译指的是把一种语言的语音应用于另一种语言中或与其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在旅游景区的英译中,按照汉语的发音采用音译,把旅游景区的名称以汉语的形式体现。

一般情况下,音译法能使文化负载词较好的表达词汇原本的含义,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译文中包含了地点、人物和风景名胜的名称,用音译的翻译技巧能有效解决“词汇空缺”现象。所谓的“词汇空缺”现象指的是文化差异导致了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词汇在另外的民族词汇中缺乏的情形。所以,采用音译法能使导游与游客之间的交流更加简便,游客也更容易理解当地文化。例如,对地名的翻译,采用音译法更为直接和有效。地名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有名称,另一类是通用名称。“专有名称”指特殊的、独有的名字,“通用名称”指普通的名字,比如省、城市、县城、城镇和村庄。通常,对于具有通用名称的词汇,译者会采用译入语进行翻译,对于专有名称则采用音译法进行翻译,即用汉语拼音表示。

例:浦尾村牌楼

译文:Puwei Village Pagoda

浦尾村是一个村庄,是一个具体地点的名称。“浦尾”的含义是指该村庄位于潇水河的末尾,因此被称为浦尾。故而,浦尾村牌楼的名称由此而来。牌楼与牌坊相似,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是做装饰用的建筑物,多建于庙宇、园林、陵墓或者街市路口处。也有临时用竹木等扎彩搭成的,一般较高大,有门柱结构。对于这类当地特色的地名采取音译会更直观,但是“牌楼”一词是一类具体的事物,翻译时要保留该词汇的含义。因此对于“浦尾村牌楼”,笔者采取半音半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Puwei Village Pagoda。

4.2. 直译

乔曾锐在《译论》一书中对直译做了如下的界定:“在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下,译文可以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表达方式)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内容,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直译。”乔曾锐 [16] 认为直译讨论的重点是保留译文的形式,因此也可称之为逐字翻译,是一种典型的异化方式。一般情况下,对于译文信息准确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在导游词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直译可以更直接传递原文信息,避免出现文化冲突的问题。

例:各位朋友,江永“三千文化”和香柚、香芋、香米、香姜“四香特产”享誉国内外。

译文:Dear friends, Jiangyong is famou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its “Three Thousand Culture” and its “Four Fragrant Specialties”: pomelo, taro, rice and ginger.

“三千文化”中的“三千”指代三种事物。第一个“千”指的是瑶族古都千家峒,其名字中的“千”字,意指这个村落居住着上千户人家。第二个“千”指的是千年古村上甘棠,其中的“千”字指的是历史有千年之久。第三个“千”指的是女书,因为女书是1982年才被世人发现的,因此当地人将其称为千古之谜。这三者的名字中都有个“千”字,因此简称为三千文化,这也是当地的文化象征。对于“千”字的解读,无论是从当地住户的数量,还是历史悠久的角度,直译能更好的保留原文形貌,并且激发游客对讲解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译文的首要目的是吸引游客,直译能使译文表达简洁且便于后续的讲解。因此笔者将“三千文化”直译为“Three Thousand Culture”。

“四香特产”指代香柚、香芋、香米、香姜这四种当地特有的农作物,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闻起来很香,吃起来也很香。“香”是形容这四种食物的特性的,所以在翻译时保留原文的形式,采取直译的方法能让游客直观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笔者将其译为“Four Fragrant Specialties”。

4.3. 意译

乔曾锐 [16] 在《译论》一书中对意译做了如下界定:“使用译文语言中功用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代替原作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这种方法叫意译。”简言之,意译就是要确保译文和原文的意义要相等,但是不局限于原文的形式以及原文个别字的意思。导游词中会涉及到很多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的词,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会使译文晦涩难懂,影响游客的观赏体验。而意译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译文通俗易懂,便于游客理解。

例:目前保存最多的女书原件《三朝书》就是婚嫁活动中的产物

译文:At present, the most preserved original Nushu work Day 3 after Wedding is the product of the wedding activities.

分析:最为江永女书的重要载体和经典文本,“三朝书”是结婚后第三天女性亲友送给新娘的珍贵礼品。“三朝”指的是女子出嫁后的第三天,“三朝回门”则是这一天举行的礼仪活动。这个作品名称本身就有一定的含义,采取意译的方法能让游客直接获取更多信息。

4.4. 类比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游客无法快速理解一些富有当地特色文化的事物。采用类比法能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类比法能够使游客把陌生的人物、事件、地点等与熟悉的人物故事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关联,换一句话说,使用类比法可以减少游客文化差异带来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但是,类比法的选择对象应该具备普遍性和通识性的特点,以“乞巧节”为例。

例:乞巧节

译文:Double-seventh Day—the Chinese Valentines Day

分析: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也叫七夕节。根据传统,中国民间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当天本地青少年女子,会聚在一起吟诵女书,乞求织女赐给她们智慧与灵巧,让她们能写出最好的女书,绣出最美的花纹。七夕节就类似于西方的情人节,为了让游客快速联想到这个节日的含义,可以用西方的情人节做类比。通过两个节日的对比,不用过多解释外国游客就能领悟到这个节日的大致含义,便于导游后续的讲解介绍。

4.5. 创造性翻译

对于富有浓郁的当地特色文化以及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采取以上翻译方法还不能有效传递内在文化时,笔者采取了更灵活的翻译方法,即创造性翻译。其目的是在保留原文本的文化含义的同时,让读者更直观快速地理解当地文化,并减少因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

例:斗牛节

译文:Bullfighting Festival—for women to eat and learn together

分析:在女书习俗中,斗牛节是女孩们难得的一次聚会,也是不可多得的女书传承空间。相传这一天,村里得女孩们会集体用餐,还会一起读女书,唱女歌,互相赠送书写或织绣有女字的纸扇和头巾等,相互交流生活的经验,憧憬人生的希望等。这与西方人印象中的西班牙的斗牛节截然不同,如果直译为“Bullfighting Festival”,不管游客是从字面意思的理解还是受西班牙斗牛节的影响,都不可避免会有误解,会认为是野蛮残忍的活动。因此,为了避免游客理解错误,减少文化隔阂,此处采取解释性翻译的方法,保留原文的内容,并简短的介绍节日的主要目的是女性聚在一起玩耍学习。笔者将其译为“Bullfighting Festival—for women to eat and learn together”。这样处理的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是可以更好地传承当地的特色文化,保留当地文化色彩,其次,解说词要兼顾游客的文化背景,尽量减少文化理解障碍,解释性翻译可以降低游客的理解难度,也避免产生文化冲。

5. 总结

导游词的翻译绝不是字符之间的简单替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继承中华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把中华文化推广到世界,使人类的文化和文化得以共同分享,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更是一种利国利民的善举。对外宣传,既能提高国家实力,又能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是一项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工程,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而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将为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分享提供技术支撑。

文章引用

李年玉. 导游词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英译策略——以《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导游词》为例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Folk Culture Content in Tour Commentary—Taking the Commentary to the Jiangyong Nushu Ecomuseum as an Example[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4): 1487-149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4199

参考文献

  1. 1. 曾丹. 论导游词英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6, 19(2): 36-39.

  2. 2. 汪涛. 谈中英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 智库时代, 2019(45): 191-192.

  3. 3. 李然.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导游词翻译策略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 6(10): 51-54.

  4. 4. 黄飞飞, 唐悦妮. 地方景点导游词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以二郎山导游词翻译为例[J]. 榆林学院学报, 2019, 29(5): 83-88.

  5. 5. 刘慧梅, 杨寿康. 从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的英译[J]. 中国翻译, 1996(5): 12-16.

  6. 6. 陈刚. 涉外导游词翻译的特点及策略[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32(2): 68-73.

  7. 7. 陈静. 中英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分析[J]. 汉字文化, 2021(16): 148-149.

  8. 8. 陈刚. 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兼评《走遍中国》英译本[J]. 中国翻译, 2002, 23(2): 38-41.

  9. 9. 韩冰. 浅析中英文化差异和翻译[J]. 琼州学院学报, 2011, 18(4): 113-114.

  10. 10. 孟丽丽.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研究[J]. 英语广场, 2020(20): 42-44.

  11. 11. 饶雪.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性翻译研究[J].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7(5): 134-137.

  12. 12. 金惠康. 跨文化旅游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13. 13. 叶苗. 旅游资料的语用翻译[J]. 上海翻译, 2005(2): 26-28+58.

  14. 14. Swain, M. (1995).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Cook, G. and Seidlhofer, B., Ed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5. 15. 原庆荣. 浅析中英文化差异下的英语电视栏目的模糊性翻译技巧[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9, 28(5): 78-82.

  16. 16. 乔曾锐. 译论[M]. 北京: 中华工商联出版社, 200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