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1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63193 , 6 pages
10.12677/CES.2023.11309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之路探究

陈晔

深圳大学教务部,广东 深圳

收稿日期:2023年2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21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28日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经济社会需求侧不匹配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瓶颈。只有通过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深度整合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紧密对接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需求、有效解决发展难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产教融合之路拥有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也具有内在的逻辑依据,体现于产教融合的跨界性、实践性和共生性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圳大学通过构建对接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学科专业集群、探索多模态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载体、构筑“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生态、实施“全链式”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等,积极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The Exploration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llowing the Road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e Chen

Academic Affairs Department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Received: Feb. 9th, 2023; accepted: Mar. 21st, 2023; published: Mar. 28th, 2023

ABSTRACT

Since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suppl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demand of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only us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eply integrate industrial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closely connect the suppl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social demand, and effectively solve development problems. There is a good external policy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llowing the Road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t also has internal logic basis,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trans-boundary, practical and symbiotic effect of the integ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enzhen University actively explores a new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by constructing a disciplinary cluster connecting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exploring a multi-mod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ng a “four-in-one” integration ecology of “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mplementing a “full-cha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Key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Personnel Cultiv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已成为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和成败得失的大问题。近年,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教育改革纵深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僵化、人才培养主体和渠道单一、实践平台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经济社会需求侧不匹配成为发展瓶颈。究其根源,都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实践相脱节造成的。产教融合是国家深化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因应之策,是深度整合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紧密对接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根本途径。国家大力推动产教融合,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产教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解决难题、突破瓶颈的“金钥匙”。因此,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产教融合之路的外部政策导向和内部逻辑依据、并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2. 创新创业教育走产教融合之路的政策导向

新时代,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吸纳有益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亦随之呈现新要求和新趋势,从促进“整合资源”、到形成“协同机制”,再到实施“产教融合”的多元主体融合层级要求逐步提升。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支持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鼓励“科研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促进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是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和战略性举措,是高校实现分类发展、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式。它是指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就是高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整个价值链的全要素对接与合作 [1] ,以谋求共同发展和互惠共赢。面对当前我国高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协同效应不佳、环境支持不力、“两张皮”“随意性”“松散式”现象突出等普遍性问题,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推进产教融合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并强调产教融合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着力健全高等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2019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并把“积极建设培育一批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作为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任务之一。2020年,教育部、工信部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载体力推产教融合,引导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提倡推行“引企入教”,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全面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努力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由此可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产教融合之路迎来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国家和地方各项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产教融合之路保驾护航、掌舵赋能。在政策环境层面,产教融合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所在。

3. 创新创业教育走产教融合之路的逻辑依据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推动人才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转变,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间的矛盾 [2] ,从这个意义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一种促进高校与产业融合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融合之间有着诸多内在的契合点,如:两者价值取向一致,都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驱力;两者目标追求一致,都是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两者的逻辑起点都是培养创新人才;两者也都积极关注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参与主体利益诉求的满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等。这些契合点使两者的互动、融合具有合理性。同时,产教融合的核心特征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体现于三个方面。

一是产教融合的跨界性有助于构建多元化办学主体协同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现代大学打破传统大学的封闭状态,强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 [3] 。我国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提倡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治理。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遵循这一背景和趋势,跳出狭隘的学校空间,转变高校单一办学主体的主导模式为社会、企业、高校等多元办学主体的协同模式 [4] 。“融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即不同的事物或组织打破界限,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存在。产教融合具备跨越教育与产业的双重特点,在“产业”和“教育”、“学校”和“企业”、“生产”和“教学”等层次上表现跨界性。在开放、动态、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产教融合的跨界性促进“产业”和“教育”击破壁垒,耦合互动,人才、技术、信息等充分融合,最终使企业和高校融为一体,共同合力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多元主体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是产教融合的实践性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少实践平台、缺乏实战操作技巧训练等都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重“知”轻“行”的结果。追求“知行合一”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与关键,相较于传统大学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注重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更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5] 。产教融合可集聚产业与教育的资源,发挥行业产业等社会力量,从市场、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搭建实践训练平台,构建实践支撑平台,探索实践育人模式。实践性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6] 。产教融合的实践性可把教育教学活动从传统注重理论知识教授模式向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转变,完美契合创新创业教育践行“知行合一”的哲学观 [7] ,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落到“行”、“理论”转向“实践”,从而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创新创业实际问题的执行力,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调查探究、不断创新。

三是产教融合的共生性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共生”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在1879 年提出的生物界现象 [8] ,即不同物种生活在一起,相互因对方存在而受益的现象,即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共生”用于解释产教融合的跨界合作与协同发展行为是十分合适的。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之间以资源和能力的优势互补为基础、以互利互惠发展为目标的共生行为,是发挥优势互补效应来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共生过程。在产教融合的“共生”中,资金充裕、设备先进的产业优势弥补实践基地和导师短缺的教育短板,高端人才多、研发实力强、学科发展快等教育优势弥补科研开发能力不足和后备技术力量薄弱的产业短板。这种互补关系越强,共生基础就越牢靠,越能促进双方合作的意愿和行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其投入大且见效慢,需要多主体间拥有合作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产教融合的共生性可促使高校与企业间形成长期而亲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人格培养的可持续、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的可持续和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4. 创新创业教育走产教融合之路的实践探索——以深圳大学为例

创新创业教育选择产教融合的新路径符合时代发展新特征,新路径就要有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的探索是一个系统工程,产教融合的理念与模式要浸润和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跨越式、纵深化发展。深圳大学地处“双区”,根植于深圳肥沃的产业土壤,拥有优渥的产教融合促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环境。面对国家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战略需求,深圳大学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深刻领会创新创业发展走产教融合道路的时代内涵和使命,打破原有的办学藩篱和固化思维,不断完善集聚资源和深度融合机制,积极创新产教融合促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实施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产教融合改革与探索,逐步走出一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为“双区”经济社会发展激发新动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1) 注重统筹布局,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专业集群。学科专业是高校的基础,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土壤。高校应以产业需求为学科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首要准则,主动适应和引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围绕区域产业经济重点发展“少而精”的特色学科专业集群,实现学科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群的有效对接。深圳大学以服务“双区”一流高新技术企业、一流科技产业和一流创新生态为目标,紧密对接“双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前沿性颠覆性先进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需求,重点建设“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建造等交叉学科,新设机器人工程、金融科技、供应链管理等新工科专业,打造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品牌学科专业群,以“集群”的方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2) 突出多元主体,探索多模态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载体。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均强调多元主体深度参与,这需要高校拥有高层次的平台和载体来稳固合作关系。深圳大学由最初以“项目”为代表的“点”状合作,不断探索多模态产教合作方式和升级合作机构,发展成为以“平台”为载体的“面”状合作,打造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深圳大学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双区”产业需求,与华为、中兴、腾讯、大疆、深投控等领军企业合作建构多形态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包括:产业学院、特色班、微专业、协同育人基地、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等,各类综合体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百花齐放,吸纳各方主体同频共振。深圳大学关注共同体中各方主体价值诉求,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多主体融合发展平台。如:面向“双区”产业发展急需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新兴产业,深圳大学与腾讯公司联合创建广东省首个人工智能学院——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联合组建“腾讯云人工智能特色班”,深圳大学与微众银行携手成立金融科技研究院,深圳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打造“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等。

3) 深化共融理念,构筑“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生态。产教融合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自觉,融合发展、跨界办学是主要方略。深圳大学积极促进教育系统供给侧和产业系统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通过真实生产、教学实训、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等四位一体的核心要素协同联动、深度融合,构筑优势互补、共生共赢的生态系统 [9] 。如:深圳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新工科为指引,聚焦计算机产业的基础性问题和发展难题,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多领域开展合作,通过建设新课程、落实新实践、培育新师资、发展新模式,建立以鲲鹏、昇腾及华为云为技术底座的信息技术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深圳大学微众银行金融科技学院有效整合深圳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和微众银行的企业应用技术优势,以微众银行金融服务场景的经验积累为基础,以深圳大学科学研究的实力水平为关键,结合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银行等机构的应用优势,聚焦前沿科技探索,在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师基础研发实践及企业技术项目开发、金融科技导论教材编写、金融科技国际交流平台建设、金融科技产业政策和标准制定、金融科技产业人才认证等方面全方位深层合作,形成融合共进的发展格局。

4) 强化资源转化,实施“全链式”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以产教融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育人的大文章。高校应实施资源转化,将高校的知识、人才和技术等教育资源与企业的资本、管理、生产等产业资源,通过校企协同联动,均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实现专业课程链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匹配吻合,建立对接产业需求的“全链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0] 。深圳大学与腾讯公司以“人工智能学院”和“腾讯云人工智能特色班”为载体,构建“学习 + 实训 + 认证 + 就业”供需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融合软件工程学科与人工智能学科的交叉特色课程体系,共同建设腾讯云及相关产业链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创建深圳大学腾讯云认证中心,共同建构学生科研训练平台和联合实验室,共同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究,甚至共同承担班级管理和社团活动等,实施人才共育,实现产与教真“融”真“合”。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南方教育高地视域下的高校‘六轮驱动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2021GXJK284)。

文章引用

陈 晔.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之路探究
The Exploration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llowing the Road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03): 264-26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3091

参考文献

  1. 1. 王志军.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10): 125-130.

  2. 2. 杨晓婷, 张宝生, 姜红梅.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路径探索[J]. 黑龙江教育发展学院学报, 2021(8): 7-9.

  3. 3. 阎卫东, 王素君, 吕文浩.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推进内涵式发展的逻辑分析和路径选择[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6): 44-50.

  4. 4. 叶正飞. 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本构建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3): 150-155.

  5. 5. 冯晨昱. 论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运用[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7): 68-73.

  6. 6. 许斗斗, 杨立. 论马克思的生产实践性形而上学[J]. 学术研究, 2019(2): 8-11.

  7. 7. 王游.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哲学观的思考[J]. 广东社会科学, 2013(1): 112-117.

  8. 8. 李强.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J]. 继续教育研究, 2021(11): 96-100.

  9. 9. 钱程, 陈鹏, 韩宝平.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思维转换与模式建构[J]. 中国高校科技, 2020(7): 74-77.

  10. 10. 张大良.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做实“三个融合” [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3): 1-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