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03 No.03(2015), Article ID:15977,6 pages
10.12677/CnC.2015.33008

The Artistic Charm of Bird Totem of Hmong in Danzhai

Jintao Chen, Liling Zhao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Email: 21565710@qq.com

Received: Aug. 16th, 2015; accepted: Aug. 30th, 2015; published: Sep. 2n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Hmong claiming to be “Ganao” in Danzhai is known as the last bird totem Tribe in China, which is a branch of formerly Chinese bird totem culture. As a primitive belief, the bird totem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life of Hmong in Danzhai after a long history. Therein, the batik culture, caragana culture and cage culture vividly embody the magical art characteristics of bird totem culture, and have a long-lasting effect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 of Hmong here. Within the enclosure of modern culture, the bird totem culture of Hmong has increasingly demonstrated its unique charm in Danzhai.

Keywords:The Origin of Bird Totem, Batik Culture, Caragana Culture, Cage Culture, Inheritable Value

论丹寨苗族鸟图腾艺术的魅力

陈金桃,赵丽玲

湖北工业大学,武汉

Email: 21565710@qq.com

收稿日期:2015年8月16日;录用日期:2015年8月30日;发布日期:2015年9月2日

摘 要

自称为“嘎闹”的丹寨苗族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鸟图腾部落,原系中国鸟图腾文化一个支脉。漫长的历史岁月,鸟图腾作为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已深深积淀在了丹寨苗人的生活之中。其中的蜡染文化、锦鸡文化、鸟笼文化鲜明地体现了丹寨神奇的鸟图腾艺术特点,并持久地影响着丹寨苗人的文化性格。在现代文化的包围中,丹寨苗族鸟图腾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 :鸟图腾渊源,蜡染文化,锦鸡文化,鸟笼文化,传承价值

1. 引言

“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它或是亲属的象征,或是祖先、保护神的象征,或是作为相互区分的象征[1] 。”与图腾有关的各种观念、仪式、规范、习俗等,都可以归为图腾文化。图腾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支基础力量,从原始氏族部落时代开始便强烈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就图腾文化的空间层次而言,图腾观念属于图腾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是图腾文化的核心层面,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发生突变的心理层次[2] 。”由图腾观念滋生出的图腾文化主要包含三个系统:信仰系统、社会系统、艺术系统[3] 。其中在近现代各民族所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或多或少都传承着若干古代图腾文化的元素。研究这些残存的图腾文化遗迹,对探寻各民族的心理性格、解读各民族的文化现象、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贵州丹寨苗族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鸟图腾部落,在其日常生活中,保留了各种形式的鸟图腾文化元素,反映出鸟图腾的历史遗迹。本文就从图腾文化的艺术系统出发,试图通过对蜡染文化、锦鸡文化、鸟笼文化这三个方面的介绍,揭示当地苗族鸟图腾艺术的渊源和魅力所在,以期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丹寨,关注丹寨鸟图腾,关注中国最原始的图腾文化,用心保护并且用心传承。

2. 丹寨苗族鸟图腾渊源

中国鸟图腾崇拜源远流长,关于鸟图腾的最早记录,要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说起。其出土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鸟形象牙雕刻、圆雕木鸟,双头连体鸟纹骨匕,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鸟图腾文化,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在这七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鸟图腾文化在各个历史朝代历经了不断地融合和发展,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随着时代的更新逐渐消亡了,至今保留鸟图腾传统的只散见于中国各少数民族,如苗、壮、彝、满族等。这些民族的鸟图腾文化残留,可以说是中国鸟图腾存在的活化石。

而聚集在贵州丹寨这块土地上的苗族自称为“嘎闹”,属黔东南方言,直译是鸟雀的根源,意译则是来源于鸟图腾部落的氏族。其族源是源于炎、黄时代居住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逐鹿”后,“九黎”集团南渡黄河,逐渐定居于长江中下游的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一带。到尧、舜时代,形成“三苗”集团。后夏禹部落联盟大败“三苗”,一部分陆续南迁至江西、湖南区域,史称“南蛮”。周宣王、楚悼王时期,又被迫迁入武陵山区。秦汉之交,武陵苗族发展壮大,构成封建王朝的一支劲敌。光武帝采取了13次的大规模围剿镇压,迫使苗族又一次大规模迁徙,就形成了黔东南苗族的主体[4] 。其中就有一支苗族定居在丹寨这个地方。

所以在秦、汉之前,丹寨苗族确实曾长期生活在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而依据学者们关于《山海经》的地理研究,中国鸟图腾的分布大部分遍及黄河和长江流域[5] 。苗族作为生活其中的一员,必然也受到了鸟图腾的浸染。在《苗族古歌·十二个蛋》中就记载:“榜生十二蛋,留下十二宝。会生不会孵,会下不会抱,哪个替她孵?哪个替她抱?鹡宇替她孵,鹡宇替她抱……鹡宇抱央蛋,鹡宇孵央宝,回回抱不生,次次孵不出。这回真的生,这回真的出,一个蹬一个,蹬了他就醒;一个拉一个,拉了他就起[6] 。”鹡宇鸟是一种具有神力的鸟,它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出了人类祖先姜央和世间万物,又与“蝴蝶妈妈”同源于苗人崇拜的枫木,说明它不仅参与了创世纪,造福了众生,而且还和苗族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由此可见,鸟在苗族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种崇鸟爱鸟的心理下,丹寨苗族创造并发展了许多鸟图腾文化。

3. 蜡染文化

蜡染文化是丹寨苗族鸟图腾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丹寨蜡染图案中,鸟纹是一个永恒的创作主题。蜡染中的鸟纹有的如实摹拟,如锦鸡、喜鹊、麻雀、燕子等;有的只具鸟形,多与其它动植物纹和几何纹糅合在一起,因其寓意丰厚而且迎合了苗人无拘束的创作心理,所以成为丹寨苗人的主要创作倾向。鸟的周围伴有花草环绕,大都张开嘴,或昂首啼,或窃窃语,或比翼飞,或背靠背,类似人的生活写照。而且每一幅鸟纹都不重样,灵活多变,画风自然、流畅、轻松、活泼,原始神秘意味浓厚。

在众多丰富大胆的鸟纹造型中,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就是“鸟衔鱼”图案。在这个图案中,“鸟”是男根的象征,属于男性图腾;“鱼”是女阴的代表,属于女性图腾。“鸟衔鱼”则隐喻两性之爱,属于生殖崇拜的含义范畴[7] 。

蜡染鸟纹中,鸟作为一种卵生生命,经常与其他卵生生命、花草植物结合在一起,形成多种多样奇特的复合鸟纹图腾图画。这是先民们以己观物、类比判断的结果,他们认为大自然的一切同自己一样有灵魂、情感、思想,把其看成自己的朋友、兄弟和威力强大的神灵。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丹寨苗族先民对各种生命形式的尊重,体现了他们积极的生命观,希望把美好的希冀都寄托在一起,表达对民族未来的生活信心。如常见的鸟纹与鱼纹、石榴纹的结合,象征着夫妻婚姻和睦,多子多福。鸟纹与谷穗纹的结合,既象征着丰收,也暗喻着五谷之种乃是锦鸡所送,表达深深的感恩之情。

在复合鸟纹中,还有一种鸟纹与几何纹结合的形式。对于几何纹,丹寨苗人相信它与民族的生息和战争迁徙有关,是对逐鹿之战后迁徙路线和过程的记录。鸟纹与几何纹的复合体表达了苗族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对祖先的缅怀。如鸟纹与“窝妥”的结合,象征着族群的团结和吉祥,寄托着苗人祈福消灾的愿望[8] 。

蜡染中的鸟纹,常在头部绘有太阳纹,也叫芒纹、铜鼓纹。关于太阳的传说,在苗族古老的祭祖歌《吃牯藏歌》中曾反复七次唱道:“水牛乘着河浪走,水牛到海水日出处,富裕海边老家乡[9] 。”传说在“九黎”之前,也就是原始族群期、母系氏族期,苗人先祖是来自日出的地方,大概就是今天的黄淮平原及海河地区;同时,苗族人也认为太阳是万物之源,万物向着太阳才有生机,即太阳崇拜。所以,鸟纹与太阳纹的结合,寓意着苗人对先民的绵绵情思和对族群繁盛的希望。

丹寨苗人在布上除了画鸟图腾,还有蝴蝶、鱼、龙、牛、猴等图腾动物纹,以及花草植物和几何纹。经蓝靛染后的布主要被裁制成蜡染服饰,当然也有制成被单、被罩、窗帘、枕巾、背包的,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蜡染也由此成了传达苗族崇鸟心理的一个重要载体。

4. 锦鸡文化

锦鸡也是鸟类,属于鸟图腾。锦鸡舞以其浓郁的图腾气息,在中华各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锦鸡舞属于芦笙乐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丹寨县自古盛行锦鸡舞,其中排调镇就是锦鸡舞的集中地,那里的苗族同胞过年过节必跳锦鸡舞。

关于锦鸡舞的来源,相传在远古,丹寨苗族先人为躲避战乱从黄河流域迁徙到丹寨。因路途遥远,跋涉艰辛,他们只带了水牛、谷种和芦笙这三样东西。定居以后,带来的谷种没有合适的田播种。丹寨苗人只得依靠打猎、摘野果、捞鱼虾糊口度日。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捕捉到一只锦鸡并宰杀,被丢弃锦鸡囊的地方却在不久之后长出了小米。以后,丹寨苗人就把这小米作为种子不断的播种,最终小米救了这支苗族的命。锦鸡也便成了丹寨苗族救命恩人。

由于锦鸡的功劳头衔,在历史的推进中,锦鸡舞便这慢慢样诞生了。居住在丹寨的苗人,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动,敲击铜鼓,欢跳锦鸡舞,以纪念先祖和感谢给他们带来充足粮食和幸福生活的美丽的锦鸡。这种古老的情思,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地在每一个丹寨苗人的心中流淌至今。在日常生活中,苗族同胞们特别是女性同胞除了农忙之外,其余的时间大部分都是用来精心缝制百鸟衣裙,编制花带,刺绣花鞋。节日喜庆时,苗族女性就要戴上锦鸡造型的银质头饰;穿上自己或者是母亲早就准备好的绣满了各种五彩斑斓的花鸟纹样的舞衣;背后也要装扮上仿锦鸡羽毛而织好的衣带,打扮得活脱脱像一只美丽的锦鸡。除了装扮外,在锦鸡舞蹈中,还加入了锦鸡求偶中的步态、神态、身姿等。

说起锦鸡舞,就不得不提到芦笙。芦笙在锦鸡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互为载体。芦笙分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四种不同的规格,可以吹奏出低、中、高、特高等多种混合曲,其节奏有序、欢畅,有如高山流水之音,苗语称之“给拉”,意即如行云流水、奔放自然。跳舞时,男性青年手持芦笙在前吹奏领舞,女性则排成一字长蛇尾随其后。在芦笙曲调的转换中,舞步节奏也随之变化,时而缓缓前移,时而逆时针转圈跳。方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进或退。舞蹈动作有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为主,兼以六步转身,并以腰、膝的自然摇动为舞蹈的基本特点。而且双脚也按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加上身上花衣花裙,头上锦鸡银饰,颈上银项圈,手上银手镯,脚上绣花鞋……犹如锦鸡行乐觅食、悠然漫舞[10] 。

锦鸡舞是苗族鸟图腾潜移默化的演化物,它最初是作为一种祭祀舞蹈。但在锦鸡舞的历史传承中,芦笙曲调不断被创新,舞步也更加整齐、规范化,步、上肢、腰、手、膝等都有自己的一招一式。如今的锦鸡舞更多地成为了丹寨苗人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一个公共场所,并为他们架起了爱情的桥梁。所以相应地,它的祭祀功能也就被弱化了。虽然如此,但是从那盛况空前的锦鸡舞会和那种热烈欢快、充满异域风情的舞姿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远古鸟图腾信息,并为之莫名的震撼。

5. 鸟笼文化

丹寨鸟笼文化也是鸟图腾文化影响下的一个产物。中国的鸟笼制艺,在北宋以前虽然在史书文字上和考古遗迹中无法找到确凿的存在证明,但推测古人可能已经发现和利用了轻便、易加工的竹材,只是因为在防腐、防虫、抗氧化、风化等诸多方面,还没有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方针,致使鸟笼的保存条件不具备,才到如今都没能找到北宋前的有关笼具实物的蛛丝马迹。

卡拉鸟笼虽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却是当地长期保留鸟图腾文化下孕育的一个产物。卡拉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南部的丹寨县,是一个苗族聚集的村寨。世代聚集在这里的苗族同胞,素以编制鸟笼而闻名。卡拉村一百多户农家中,从事鸟笼制作的就有九十多户,是现存不多的古老手工编制鸟笼专业村,被誉为“鸟笼编制艺术之乡”。卡拉鸟笼作为中国南派鸟笼的一个支系,在海内外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它的诞生除了与当地的鸟图腾崇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外,还由于丹寨境内多崇山峻岭、古树参天,是较为理想的鸟儿栖息乐园。当地人晨出暮归,日日有鸟相伴左右。再加上山里人日常娱乐活动有限,因此捕鸟、养鸟、斗鸟也就成为一项比较普遍的民间活动。

凡崇鸟爱鸟者,必讲究称心如意的鸟笼。卡拉鸟笼制作严格,要经过选竹、破竹、除湿、定型、编制等十多道工序。并以当地优质上好的楠竹为原料,除湿过程中,也会加入当地特制的草药,所以卡拉鸟笼具有不干裂、不变形、坚固耐用的特点。其做工精巧,造型各异,经久实用。自古以来,丹寨卡拉生产的鸟笼,以规格来讲,有单丝、双丝之分;以形状而言,有方形、圆形、椭圆形之别;以品种来看,有画眉笼、雉鸟笼、云雀笼等等;以构造而论,既有高低、大小之分,又有内外之别,既有上下或上中下之形,也有左右或左中右之笼。这样分类之细,也可看出卡拉人们对鸟的追捧之极,力求为它们建造最舒适、最精美的房屋。

除普通鸟笼外,卡拉村还有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的精品鸟笼,可谓是精益求精。卡拉鸟笼作为中国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品,每一个雕刻编制环节,无不展现着世代制笼师傅们倾注在鸟图腾文化中的那份执着和狂热。鸟除了担当祖先、恩人的角色之外,还是他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亲密而友爱的伙伴。在丹寨苗族农户,随时都可看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悬挂着的鸟笼。也正是因为其民族性格中的崇鸟喜鸟心理,以及鸟图腾文化对苗族人心理的长期渗透和影响,不断推动着丹寨苗族对竹编工艺的探索和传承,进而将卡拉鸟笼推向中国“非遗”的殿堂[11] 。

6. 丹寨鸟图腾文化得以较好传承的原因

1) 历史上长期而频繁的民族迁徙之旅

苗族始终不忘迁徙是苗族历史上频繁而重大的事件,它深深地烙印在苗族人民的心里,铭记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以逐鹿之战为源头,《苗族古歌·跋山涉水》篇唱道:自己的祖先从前“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他们“翻过水山头,来到风雷坳”,先后渡过“河水黄央央”、“河水白生生”、“河水稻花香”的三条大河南下,然后又“沿着稻花香河”西进,“经历万般苦,迁徙来西方,寻找好生活[6] 。”当然,作为他们氏族部落标志和象征的“鸟图腾”,在苗族迁徙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凝聚、保护和安定作用,所以鸟被传唱在《苗族古歌》中,被画在布上,被表现在舞蹈上,也被苗人深深的铭记着。

2) 丹寨苗族鸟图腾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其特殊的地理条件

丹寨苗人是迁徙途中定居下来的一支。丹寨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群山环绕,所以鸟图腾文化能够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山路的崎岖也使得交通很是不便,丹寨部分村落里的老人,一辈子都很难走出大山,接触外面的世界,所以他们的鸟文化显得更加古朴原始,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侵蚀。

又因为丹寨内的苗人多居住在山林,依山建屋,其周围鸟儿众多,苗人爱鸟崇鸟,所以必然与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从而营造了一个浓厚的鸟文化氛围,形成了一种人鸟其乐融融的生态环境。

3) 闭塞的经济状况也为丹寨苗族鸟图腾文化的保存做出了贡献

长时期大幅度的迁徙流动,使苗族社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也使苗族社会财富遭到大量的消耗,苗族人民生活异常贫困。迁入之地,多是荒僻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阻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丹寨苗族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模式,经济发展长期缓慢。至今仍可见,丹寨部分地区还把水牛作为主要的农事工具,杨武乡排倒村的一些农户家里还在使用旧式织布机纺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保守的经济环境虽然一方面使丹寨苗人落后于其他各民族的发展,抑制了苗族整体文明的向前推进;但是另一方面,苗族却保留了大量原始民风的习性,构成了现代文明下的一片桃花源地,而这又为其鸟图腾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文环境。

7. 结语

中国图腾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体系,中国的许多文化现象都渊源于图腾文化。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各种文化发生过深远的影响。苗族鸟图腾文化源于中国鸟图腾文化的一个分支,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揉入进去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鸟图腾文化一个独特的存在,尤其是在中国各民族鸟图腾文化逐渐消亡的状况下,丹寨苗族鸟图腾文化显得更为重要。蜡染文化、锦鸡文化、鸟笼文化、百鸟衣文化、芦笙文化、背带文化等等都是在鸟图腾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然也是苗族与其他民族的其它图腾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它们保存到至今,正以其特殊的文化艺术魅力,展示着苗族古老而伟大的鸟图腾崇拜。了解、研究这一支鸟图腾文化,不仅可使我们理解苗族奇特文化现象的面貌,而且从丹寨苗族鸟文化环境中,还可以窥见中国原始的鸟图腾一脉,并成为解读中国许多文化现象的一把关键钥匙。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WY-11)《非物质文化遗产宁航蜡染民族工艺文化传播与营销》成果之一。

文章引用

陈金桃,赵丽玲. 论丹寨苗族鸟图腾艺术的魅力
The Artistic Charm of Bird Totem of Hmong in Danzhai[J]. 国学, 2015, 03(03): 34-39. http://dx.doi.org/10.12677/CnC.2015.33008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何星亮 (2008) 图腾与中国文化.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京, 6.

  2. 2. 何星亮 (2008) 图腾与中国文化.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京, 129.

  3. 3. 何星亮 (2008) 图腾与中国文化.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京, 15-17.

  4. 4.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0)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族志. 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阳.

  5. 5. (汉)刘向, 刘歆 (2013) 山海经. 中国华侨出版社, 北京.

  6. 6. 汉声 (2007) 蜡染(上). 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阳.

  7. 7. 马正荣 (1980) 贵州苗族蜡染图案. 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

  8. 8. 王小梅 (2013) 蓝花叙事. 贵州教育出版社, 贵阳.

  9. 9. 马正荣 (2003) 贵州蜡染. 贵州民族出版社, 贵阳.

  10. 10. 贵州省丹寨县旅游局 (2006) 丹寨民族文化旅游文史专辑—蜡染笙歌(内部资料). 87-89.

  11. 11. 王平 (2008)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贵州民族出版社, 贵阳.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