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5 No.08(2015), Article ID:15879,7 pages
10.12677/AP.2015.58060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Comparison

Chunxiao Yang1, Quan Li2

1Research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2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young121512@163.com, quan_eng@yeah.net

Received: Jul. 25th, 2015; accepted: Aug. 10th, 2015; published: Aug. 17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Social comparison refers to a process that individuals compare themselves with others at the similar situations, and then make assessment. In present study, 204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Comparison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social comparison of the whole objects is in the middle state, and relatively positive; 2) the reference, comparison disposition, and prominence in the process of the social comparison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s. The seniors’ average scores on the reference are much lower than the other three grades; as to the comparison disposition, the seniors’ average scores are lower than the freshmen and sophomore significantly; about the prominence, the freshmen have higher average scores than juniors and seniors differently; 3)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gend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bjects’ social comparison; 4) th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have no great difference with the ones from city on the six dimensions and the whole condition of the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ing, meaning tha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comparison is not influenced by the places that students come from.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Social Comparison,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omparison, Investigation

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现状调查分析

杨春潇1,李泉2

1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

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Email: young121512@163.com, quan_eng@yeah.net

收稿日期:2015年7月25日;录用日期:2015年8月10日;发布日期:2015年8月17日

摘 要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把自己与具有类似情境的人比较,进而作出评估的过程。本研究采用社会比较特点问卷对204名大学生进行现状调查。结果表明,1) 大学生被试的社会比较特点从总体上看属于中间状态,且相对积极;2) 大学生被试社会比较特点中的参照性、易比性和突出性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四被试的参照性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大四的易比性平均分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二;大一的突出性平均分高于大三和大四;3) 大学生被试的社会比较特点各因子及总均分不存在性别差异;4)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被试的社会比较特点各因子及总均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即大学生社会比较不受其生源地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比较,社会比较特点,调查分析

1. 引言

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每个人生活的各方面都有表现出来 (Festinger, 1954) ,是指个体把自己与具有类似情境的人相比较,进而作出评估判断的一个心理过程。在我国,目前多数研究大都集中在综述国外理论的研究 (邢淑芬,俞国良,2005) 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比如在心理健康领域、组织行为领域的应用 (张玲,2010) 。就心理健康领域而言,较多研究聚焦于阐述社会比较与心理健康方面的关系,如与情绪健康 (黎琳,2006) 、自卑 (李艺敏,孔克勤,2011) 、抑郁 (陈珊,钱铭怡,1998;张雯,1999) 、社交焦虑 (黎琳,徐光兴,迟毓凯,王庭照,2007) 、主观幸福感 (白红敏,许莹,张荣华,2009;彭艳,2013;粟雪琼,曾玲娟,2014;杨宁,祝伟娜,2010) 、心理健康 (刘华,2010;阳柳青,2005) 等之间的关系,而较少研究探讨大学生社会比较的特点状况。其中 阳柳青(2005) 在探讨大学生社会比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时,探讨了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在年级与性别变量上的分布特点。其他研究如 杨宁和祝伟娜(2010) 在研究高职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也只分析了社会比较特点在年级、专业上的差异,并且得出的社会比较特点在年级上的结论与 阳柳青(2005) 的结论不一致,即处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社会比较特点分布有何不同这一问题未有定论,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社会比较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产生的,对于社会比较的未来研究应考虑到生活坏境如地域的分布等对大学生个体的社会比较行为的潜在影响 (阳柳青,2005) ,而目前并没有相关研究。并且,探析大学生社会比较的现状以及不同特点的大学生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及时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健康合理的与他人比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客观而全面的自我认知,培养健康的情绪,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自我整合,以一个健康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生活,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而且还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与角度,了解了大学生的社会比较的特点,就可以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有效的加以开展维护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工作。因此,开展探究不同属性的大学生的社会比较特点现状调查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通过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问卷开展社会比较现状的研究,其目的在于:第一,整体把握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比较的发展趋势;第二,考察不同的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社会比较过程表现出来的易控感、易比性、折衷性等特点的不同。同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管理和培训提供新的视角,丰富和拓伸心理健康的内容和范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体随机取样法,选取河北省某高校的大学生240人,有效被试204人,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5.0%。其中,男生80人,女生124人,大一学生58名,大二79人,大三34人,大四33人,来自农村164人,城镇40人。

2.2. 研究工具

《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问卷》由 阳柳青(2005) 编制,该问卷题项为42项,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接近5,表示被试消极的社会比较特点越明显;问卷各项得分越接近1,表示被试具有相对积极的社会比较特点。问卷包含大学生社会比较过程中体现出的控制感、易比性、体验性、参照性、突出性和折衷性6个因子。其中,控制感因子主要反映个体的社会比较行为在一些具有形成内归因或外归因决定事件上的集中程度;易比性是指个体在形成自我评价时,对社会比较这一方式的依赖程度;体验性指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对社会人事、自身等问题的情绪情感感受;参照性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对个体的作用性质;突出性因子考查了经社会比较个体形成的对己、对人或事的评价是否会片面地主导个体的行为及感受;折衷性主要反映的是大学生个体对社会比较行为中的认知特点。该问卷的各因子及总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在0.502~0.871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683~0.775之间。

2.3. 研究程序及方法

本调查是采用匿名随机取样个体进行团体施测,统一的指导语进行说明,时间约15分钟,并且当场填写、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的录入、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的总体情况

大学生被试在社会比较特点问卷上得分的总体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被试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控制感特点得分为(2.483 ± 0.462)分、易比性得分为(2.922 ± 0.602)分、体验性(2.629 ± 0.468)分、参照性(2.734 ± 0.610)分、突出性(2.452 ± 0.537)分、折衷性(3.195 ± 0.583)分、整体上平均得分为(2.736 ± 0.252)分,各因子上的得分和总均分分别为集中在2.452~3.195分之间,处于比较积极与中性状态之间。

3.2. 大学生被试社会比较特点的各因子及总均分的年级差异

在年级这个因素的四个水平之间进行大学生社会比较各种特点得分及总均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所得结果见表2

表2的方差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中的参照性因子在年级上的差异极其显著(F = 6.696,p < 0.000),其它各因子及总均分无显著差异,进一步事后比较,大四的参照性因子平均分(3.130 ± 0.531)高于大一(2.640 ± 0.591)、大二(2.615 ± 0.637)和大三(2.786 ± 0.491),在大一、大二、大三之间的参照性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

Table 1. Th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omparis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n = 204)

表1. 大学生被试社会比较特点的各因子及总均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n = 204)

Table 2. Grades differences test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comparison and the post hoc test

表2.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各因子及总均分的方差分析及事后检验表

注: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p < 0.05,**:p < 0.0l,下同。

3.3. 大学生被试社会比较特点的各因子及总均分的性别差异

在性别这个因素的两个水平之间进行大学生社会比较各种特点得分及总均分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所得结果见表3

表3中可知,在控制感、体验性、折衷性上,男生的得分稍低于女生,但是差异不显著(t = −0.725, p > 0.05、t = −0.094, p > 0.05、t = −0.512, p > 0.05)以及在总体倾向性上表现出男生的平均分(2.732 ± 0.266)稍低于女生(2.738 ± 0.244),但是差异不显著(t = −0.166, p > 0.05),而在易比性、参照性、突出性上,表现出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t = 0.589, p > 0.05、t = 0.034, p > 0.05、t = 0.095, p > 0.05)。由此可见,男、女大学生被试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总体倾向具有相似性,不存在性别显著差异。

3.4. 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的各因子及总均分的生源地差异t检验

在家庭所在地的两个水平之间进行大学生社会比较各种特点得分及总均分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所得结果见表4

表4中可以看出,在控制感、易比性、参照性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被试得分稍低于城镇生源地的大学生,但是差异不显著(t = −0.464, p > 0.05、t = −0.391, p > 0.05、t = −0.392, p > 0.05)而在体验性、突出性、折衷性上,表现出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t = 0.649, p > 0.05、t = 0.607, p > 0.05、t = 0.466, p > 0.05),以及在总体倾向性上表现出农村学生的平均分(2.737 ± 0.255)稍高于城镇的学生(2.732 ± 0.247),但是差异不显著(t = 0.108, p > 0.05)。可见,无论是来自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大学生,他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总体倾向差异并不显著。

Table 3. Gender differences test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comparison

表3. 大学生被试社会比较特点的各因子及总均分的性别差异

Table 4. Hometowns differences test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comparison

表4. 大学生被试社会比较特点的各因子及总均分的生源地差异

4. 讨论

4.1. 大学生被试社会比较总体特点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学生被试在社会比较特点问卷各因子上的得分及总均分大多在2~3分之间。表明,大学生被试对社会比较特点问卷的相关问题的回答大多处于“一半符合”与“比较不符合”之间,也就说明大学生被试的社会比较点从总体上看属中间状态,并相对积极。此结果与已有相关研究 (白红敏,许莹,张荣华,2009;阳柳青,2005;杨宁,祝伟娜,2010) 结果一致,这表明,总体上我国的大学生的社会比较较为积极倾向的发展趋势,也反映出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

4.2. 大学生被试社会比较特点的年级差异

关于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的年级差异研究,目前结论尚不一致。 阳柳青(2005) 得出“控制感、易比性、体验性、参照性、折衷性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结论;而 杨宁和祝伟娜(2010) 的研究得出“控制感、体验性、突出性及总均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结论。而本研究表明,大学生被试的社会比较过程中的参照性有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易比性和突出性接近显著差异水平。易比性指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时对社会比较的依赖程度。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过于依赖社会比较这种方式,不能够灵活的使用多种方法来形成恰当的自我评价。由易比性可以看出大一、大二学生对社会比较的依赖程度大于大四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心理成熟经验丰富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能够不仅仅使用与他人比较这一种方法,而是可以灵活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恰当合理的自我评价。参照性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对个体的作用性质。大四的参照性平均分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和大三,说明大四学生在进行社会比较之后,倾向于降低之前对自己的期望或要求,这很可能与大四学生正处在毕业之际,面对就业或考研等人生道路转折的重大抉择问题,降低其冒险性,而作出相对保底的选择。突出性因子考查经社会比较而形成的对己、对人或事的评价是否会片面地主导个体的行为及感受。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偏执程度越大。大一学生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大三和大四,显然年级越低的大学生其社会比较的偏执程度越大,有失对比较结果的客观全面看法。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社会比较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更多关注他们社会比较方法的运用以及对结果的过于偏执,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他们讲授多种进行自我评价的方法,学会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灵活处理问题的方法技巧等,预防他们由过分依赖社会比较导致不合理的认知、消极情绪的长期滋扰,影响心理健康和正常的大学生活。而对于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四学生,工作者需要更多的引导他们自信的与他人进行比较,勇敢的面对挑战,不要把结果重大意义化,也更多的给予就业指导和人生规划方面指导,帮助他们通过社会比较结合自我认识,做出适合自己的抉择。

4.3. 大学生被试社会比较特点的性别差异

关于大学生社会比较是否受性别这一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 (黎琳,2006;阳柳青,2005) 表明不受性别影响。本文研究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虽然有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比较时,他们在选择与比较目标接触类型上(社会交往、视觉接触等)、比较维度上(生活方式、学业成绩、外表、观点等)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比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比较这一参照方式的依赖程度、对比较结果的认知、对比较后的情感体验等心理特点具有相似性。男、女大学生心理过程发展表现出相对一致性,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转变为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平等认识,随之也会在对子女的成长教育问题上不会区别性很强的对待,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男女性别平等问题的认识,和整个社会风气的开放、学校的男女生同校同教室上课学习,给予男女学生相互学习、了解异性的机会,由近年来的大学生逐渐趋于中性化的性别角色状况也可以看出心理过程的发展在性别上差异逐渐缩小。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有利的教育环境,可以在公共课等大型课程或活动中开展工作,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

4.4. 大学生被试社会比较特点的生源地差异

就大学生社会比较是否受生源地的影响这一问题,目前尚未查阅到相关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来自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大学生,他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总体倾向均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不受他们的生源地这一因素的独立影响。原因可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农村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提出,城市农村相结合,使得城市农村差距逐渐缩小,它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就为生活在两地的学生创造了相似的生活环境。再加上,教育普及,异地求学等经历,也是造成生源地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不起显著作用的原因。于是,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普及行传授,值得注意的是,虽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表现出的体验性、突出性、折衷性得分稍稍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其余项则刚好相反。于是,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加强不同背景的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了解学习不同他人的思想行为,还可以促进其人际交往。多开展操作性活动、情景剧等,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人讨论交流。

5. 结论

1) 大学生被试的社会比较特点从总体上看属于中间状态,且相对积极。

2) 大学生被试社会比较特点中的参照性、易比性和突出性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四被试的参照性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大四的易比性平均分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二;大一的突出性平均分高于大三和大四。

3) 大学生被试的社会比较特点各因子及总均分不存在性别差异。

4)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被试的社会比较特点各因子及总均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即大学生社会比较不受其生源地因素的影响。

文章引用

杨春潇,李 泉. 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现状调查分析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Comparison[J]. 心理学进展, 2015, 05(08): 464-470.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5.5806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白红敏, 许莹, 张荣华(2009). 大学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4期, 418-420.

  2. 2. 陈珊, 钱铭怡(1998). 抑郁倾向大学生的作业期望改变和社会比较特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期, 38-41+65.

  3. 3. 黎琳(2006). 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上海.

  4. 4. 黎琳, 徐光兴, 迟毓凯, 王庭照(2007). 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影响的研究. 心理科学, 5期, 1218-1220.

  5. 5. 李艺敏, 孔克勤(2011). 社会比较视野下的自卑观.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期, 152-156.

  6. 6. 刘华(2010). 社会比较与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学理论, 12期, 224-225.

  7. 7. 彭艳(2013). 大学生自我体像、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长沙.

  8. 8. 粟雪琼, 曾玲娟(2014).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关系. 高教论坛, 2期, 33-35.

  9. 9. 邢淑芬, 俞国良(2005). 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心理科学进展, 1期, 78-84.

  10. 10. 阳柳青(2005).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桂林.

  11. 11. 杨宁, 祝伟娜(2010). 高职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科学时代(上半月), 10期, 20-21.

  12. 12. 张玲(2010). 社会比较研究综述. 研究生法学, 3期, 131-140.

  13. 13. 张雯(1999). 教学成败情境中抑郁倾向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特点. 健康心理学杂志, 4期, 390-392.

  14. 14. 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 117-140. http://dx.doi.org/10.1177/00187267540070020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