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6 No.05(2016), Article ID:17601,7 pages
10.12677/AP.2016.6507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Q Zone Self-Disclosure and Person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ui Wang, Yonghong He, Fengying Zh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May 3rd, 2016; accepted: May 17th, 2016; published: May 23rd,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research surveyed 220 university students by using questionnaire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Q zone self-disclosure and person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1) 98%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opened QQ zone; 95% of them are willing to interact with others; 67.3% of them show that they have same personality in the QQ zone and real-life; 2) QQ zone self- disclosur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d not significant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s; it had significant major differences; 3) QQ zone self-disclosur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d no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their personality.

Key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QQ Zone Self-Disclosure, Personality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及其与性格的关系

王慧,何永红,植凤英*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16年5月3日;录用日期:2016年5月17日;发布日期:2016年5月23日

摘 要

采用问卷法,以220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状况及其与性格的关系。结果表明:1) 98%的大学生都开通了QQ空间,95%的大学生愿意在QQ空间中与人互动,67.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QQ空间展示的性格和现实生活中一样;2)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的性别、年级差异不显著,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的专业差异显著;3)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与性格的相关不显著。

关键词 :大学生,QQ空间自我表露,性格

1. 引言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Jourard,S.M.于1958年提出,他认为“自我表露”是指让目标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包括思想、感受和经历),目标人是指与其进行信息交流的人 (Jourard & Lasakow, 1958) 。后来他又在《The Transparent Self》一书中将其定义为:一个人告诉他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私密想法与感觉的过程 (Jourard, 1971) 。网络自我表露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它是指个体通过网络对目标人表露自己的情感、想法和观点等,使他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其表露途径包括MSN、电子邮件、QQ即时信息、博客和QQ空间等( 吴巧云,牛晶晶,魏红艳,2008 周林,2012 )。 Walther (1994) 研究发现,在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环境中,人们会更直接和无所顾虑的吐露内心的情感,也更能揭露自己长期隐藏于心的秘密。 吴巧云,牛晶晶,魏红艳(2008) 指出,网络的匿名性和物理距离可能会提高一定背景下的自我表露水平,如在个人交流中。众多研究指出,自我表露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对于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也有着更特殊的现实意义。

QQ空间(QQ zone)是腾讯公司在2005年开发的一个个性空间,也是展示QQ用户个性化的综合平台,在QQ空间里可以通过写日志、写说说、上传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现自己 (张小发,2011) 杨天瑜(2010) 指出,当个体在现实中的矛盾和伤害不能得到尽情宣泄时,他们会转向QQ空间向那些耐心倾听的人倾诉,以实现对生活的规避。QQ空间自我表露即个体自愿的把自己的信息(如个人资料、日志、经历、情绪情感等)发布在QQ空间中进行自我表露的过程。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 调查发现,截至到2010年12月,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达2.35亿,用户年龄呈现年轻化特点,以20~29岁的青年为主,其比例达到37.4%。 彭远方,陈冲(2008) 研究发现,QQ和QQ空间是大学生使用较多的即时联络和交互的网络平台。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颇受社会关注,研究大学生的自我表露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有关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还在不断兴起,其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发展成熟,以往自我表露的研究很少考虑到网络情景和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孙传英(2012) 指出,自我表露程度的高低受表露者人格特质的影响,互动中倾听者的人格特质同样会影响表露者的表露。 李林英和陈会昌(2004) 探讨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发现:大学生的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存在正相关,尤其是其内外向性格特征对自我表露的影响较为显著。但也有研究发现人格特征与自我表露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或存在负相关。彭聃龄(2004)指出:“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是个性中的最核心的部分,最能表现出个别差异。文章选择QQ空间这一情景和性格这一人格特征进行自我表露研究,探究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状况及其与性格的关系,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完善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为QQ空间自我表露的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自我表露状况,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对武汉市、贵阳市高校22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经过筛选得出有效问卷202份,年龄分布在20~26岁之间。其中男生88人,女生114人;文科90人,理科78人,其他35人;大一学生14人,大二学生18人,大三学生90人,大四(大五)学生80人。

2.2. 研究工具

2.2.1.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内外向分问卷

采用信效度较好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内外向分问卷进行性格调查,共21个项目,采用“是否式”问题,“是”计1分“否”计0分,其中7、9、13为反向计分题。分数低表示内向,分数高表示外向。根据艾森克问卷的评分标准,算出被试的原始分后,转换为Z分,再根据常模转换出标准T分,平均分为50,标准差为10。T分在43.3~56.7之间为中间型;在38.5~43.3或56.7~61.5之间为倾向型,表示倾内向或倾外向;在38.5以下或61.5以上为典型型,表示典型内向或典型外向。得出被试的三种性格类型后,用来分析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与其性格的关系。

2.2.2.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问卷

采用自编形式。以往有关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工具尚不统一,涉及内容各异。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参考网络自我表露问卷,结合大学生群体和QQ空间的特点,编制我国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问卷。对15名大学生进行访谈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通过一位心理学教授和三位心理学研究生分析了问卷的内容效度,对问卷进行表述纠错。最终确定大学生QQ空间自我表露问卷的条目,共21个题项,采用4点计分,从“从不”–“很少”–“一般”–“经常”,分别计1,2,3,4分,得分越高表示QQ空间自我表露程度越高,反之,越低。通过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删除题总相关较低(r < 0.3)的项目和因素负荷小于0.4的题目后重新进行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得出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问卷共14个项目。通过鉴别度分析发现,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问卷的14个项目的鉴别度良好。对数据进行奇偶分半,奇数样本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对获得的14个项目使用主成份分析、正交旋转法抽取因素,生成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3个,根据题项内容和理论构想三因子为:内容公开、经历分享、情绪情感表露,解释总方差的61.46%。对偶数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χ2/df = 1.979,CFI = 0.857,IFI = 0.862,RMSEA = 0.099。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三个因子内容公开、经历分享、情绪情感表露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4、0.79、0.79。因此,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另外,对大学生的QQ空间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包括9个题目,如:“你是否开通QQ空间?”,“你QQ空间动态更新频率是?”用于了解被试QQ空间使用现状和对QQ空间自我表露调查作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

2.3. 数据收集和分析

问卷在图书馆随机发放与网络发放测试并即时收回。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缺失值的处理,项目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奇偶分半,探索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采用Amos1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及其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问卷的得分范围为14~56,总体均分为38.39,标准差为6.774,说明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程度总体较高,其中内容公开维度表露较多。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及其维度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3.2. 大学生的QQ空间使用现状

该部分共包括9个题项。在202个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使用QQ空间的大学生约占了98%,有67.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空间中展示的性格和现实中一样;对于自己在QQ空间进行的表露是否会担心别人的评价问题上,只有36%的大学生做出肯定回答,在与人互动上,95%的大学生都愿意在QQ空间中与人进行互动。

3.3.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结果见表2。对不同年级和专业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的年级差异不显著,结果见表3;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的专业差异显著,F(4,197) = 3.04,P = 0.019 < 0.05,文科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高于理科等专业的QQ空间自我表露,结果见表4。经过多重比较发现:在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上,文科和理科、医科的差异显著;在经历分享维度上,文科和理科、艺术类的差异显著;在情绪情感表露维度上,文科和理科的差异显著。

3.4.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与性格的相关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与性格的相关发现:大学生的性格类型与其QQ空间自我表露总的相关不显著(P > 0.05),与其QQ空间自我表露各维度的相关不显著(P > 0.05),如表5所示。

4. 讨论

4.1. QQ空间使用现状

通过对202名大学生的QQ使用现状调查发现,98%的大学生都开通了QQ空间,这为研究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提供了基础。67.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QQ空间的表露的性格和现实生活中一样,这对我们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95%的大学生愿意在QQ空间中与人互动,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使用与满足理论”把QQ空间人际传播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的个体通过媒介接触活动来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复杂,人们转向QQ空间这一虚拟情景是希望建立或维持朋友关系,并借此建立一个可靠和温暖的人际圈来缓解内心的孤寂感 (杨天瑜,2010) 。对于“自己发布的信息是否会担心别人的评价”问题上,36%的大学生做出肯定回答,这和设想有所差异,根据前人对现实自我表露的研究观点解释:通常人们希望在他人心中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在进行自我表露时会考虑对方的接受情况,但这只适合于现实生活中朋友或恋人关系,而在QQ空间这一虚拟情景中,除朋友等亲密关系外,还有陌生群体,因此结果出现差异也存在可能性。

Table 1. QQ zone self-disclosur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its dimension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N = 202)

表1.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及其维度的描述性统计(N = 202)

Table 2. The differences analysis of gende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QQ zone self-disclosure

表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QQ空间自我表露的差异分析(N = 202)

Table 3. The differences analysis of gra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QQ zone self-disclosure N = 202)

表3.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QQ空间自我表露的差异分析(N = 202)

Table 4. The differences analysis of maj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QQ zone self-disclosure (N = 202)

表4.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QQ空间自我表露的差异分析(N = 202)

注:*P < 0.05,**P < 0.01.

Table 5.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QQ zone self-disclosure and person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N = 202)

表5.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及其与性格的相关(N = 202)

注:*P < 0.05,**P < 0.01.

4.2.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

根据研究结果,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QQ空间自我表露的差异不显著,而 周林(2012) 研究发现,在现实情境中,自我表露性别差异显著。这可以从前人的观点中得到解释, 詹恂,彭娟(2010) 指出,在社会角色认同中,男性被教育“有泪不轻弹”,遇事要坚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男性会顾及到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而做出相适宜的行为表露,以避免遭到嘲笑和拒绝,这可能与他们担心表露带来不良评价有关 (卞素芹,刘丽梅,刘洪庄,2010) 。而由于QQ空间本身具有的虚拟性等特点,则减弱了男女的这种角色期待,因此出现不一样的结果。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QQ空间自我露的差异显著,这和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周林,2012) 。经过多重比较发现:都是存在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显著,这可能与文科所接触的专业知识有关,相比之下,文科生掌握了更多表达情感的文字信息,因此在出现某种情绪情感时,更善于表达自己。

4.3.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与性格的相关

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与其性格类型的相关不显著,这启示我们不能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类型来判断他们在QQ空间的自我表露情况,或根据其QQ空间的表露情况对其性格做定论,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网络给大学生进行自我表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人际互动中的自我表露不能等同现实生活的自我表露,而是现实自我表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对我们正确认识或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还需要扩大样本量,对被试的选择采取更加严格有效的方式进行调查,提高其外部效度。其次,网络情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现实状态,但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是在虚拟环境进行报告个体的自我表露状况,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愿意在空间进行自我表露,且表露的内容的真实性也存在一定的质疑,以后的研究也可以对个体自我报告的结果和实际的表露状况上进行验证。

5. 结论

基于该研究条件下,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 98%的大学生都开通了QQ空间,95%的大学生愿意在QQ空间中与人互动,67.3%大学生认为自己在QQ空间展示的性格和现实生活中一样;2)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的性别、年级差异不显著,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的专业差异显著;3)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与性格的相关不显著。

文章引用

王 慧,何永红,植凤英. 大学生的QQ空间自我表露及其与性格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Q Zone Self Disclosure and Person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J]. 心理学进展, 2016, 06(05): 564-570.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6.65074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卞素芹, 刘丽梅, 刘洪庄(2010). 中外自我表露研究现状概述. 石家庄学院学报, 6(12), 125-128.

  2. 2. 李林英, 陈会昌(2004). 大学生自我表露的调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 62-67.

  3. 3. 孙传英(2012). 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研究综述. 科教导刊, 236-237.

  4. 4. 吴巧云, 牛晶晶, 魏红艳(2008). 网络情境下的自我表露研究述评.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2(27), 74-77.

  5. 5. 杨天瑜(2010). QQ空间人际传播特征探析. 东南传播, 3, 120-121.

  6. 6. 张小发(2011). QQ空间在中学生心理情感表达中的作用浅析.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8(5), 145-147.

  7.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1). 2010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R/OL]. 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108/P020120709345277353319.pdf

  8. 8. 周林(2012).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与现实自我表露的比较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 77-81.

  9. 9. 彭远方, 陈冲(2008). 青少年QQ聊天行为分析. 新闻界, 2, 19-21.

  10. 10. 詹恂, 彭娟(2010). SNS用户自我表露特征调查. 新闻界, 6, 61-62.

  11. 11. Jourard, S. M. (1971). The Transparent Self (2nd ed.). Tokyo: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

  12. 12. Jourard, S. M., & Lasakow, P. (1958). 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 91- 98. http://dx.doi.org/10.1037/h0043357

  13. 13. Walther, J. B., Anderson, J. K., & Park, D. W. (1994) Interpersonal Effects in Computer Mediated Interaction: A Meta-Analysis of Social and Antisoci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1, 460-487.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