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7 No.07(2017), Article ID:21286,8 pages
10.12677/AP.2017.77107

Concept Distinction of Mentality and Research Summary of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s’ Mentality

Bin Xie1, Di Wang2

1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Psychology,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2Graduate Faculty,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Jun. 18th, 2017; accepted: Jul. 4th, 2017; published: Jul. 7th, 2017

ABSTRACT

Mentality is not only the temporary steady state which reflects psychological process and indivi- dual mind synthetically, but also it is response tendency in some specific situation which may be cognitive disposition, emotional tendency and behavior disposition, or collection of these three tendency. In addition, sunny mentality is a kind of mental model which includes positive, tole- rance, thanksgiving, optimism and self-confidence and also is the collection of variou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s for these researches on undergraduates’ mentality in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much more study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status survey, and idea construction, but less study on empirical study. So there should be more study o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of mentality concept, and then mentality structure of undergraduates should be investigated empirically, and exploring feasible and effective cultural operation of sunny mentality for undergraduates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measures to perfect undergraduate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definitely.

Keywords:Mentality, Sunny Mentality, Undergraduate

心态的概念辨析及当代大学生心态研究述评

解缤1,王迪2

1西安体育学院心理教研室,陕西 西安

2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17年6月18日;录用日期:2017年7月4日;发布日期:2017年7月7日

摘 要

心态不仅是综合反映个体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一种暂时的稳定状态,而且是对某个具体情景的反应倾向,这个倾向既可能是认知倾向、情感倾向与行为倾向,也可能是三者的集合。心态具有直接现实性、相对稳定性、动力性与情景性的特点。阳光心态是一种积极、宽容、感恩、乐观和自信的心智模式,是一个人表现出的所有正向、积极的心态及各种心理品质的集合。目前对大学生心态的概念界定模糊,众多研究是把心态作为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品质的代名词,且聚焦于大学生的择业、恋爱、学习等具体领域来研究心态,现状调查性研究偏多。所以未来的研究需要对心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入的理论探索,对大学生心态的结构作实证性探究,并探索可行且有成效的阳光心态培育措施是完善大学生人格发展并促进其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心态,阳光心态,大学生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关于心态,有很多至理名言描述它对一个人的发展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比如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我国古人言“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等等。不仅如此,心态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名词,经常会听到一个人评价另一个人时说“某某人心态不好,做事情总是斤斤计较”、“那个年轻人有炫富心态、啃老心态”等等,似乎心态就是存在每个个体的内心,并是牵动、引导、左右着这个个体的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似乎变化不居却又相对稳定,它影响着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他人以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着一个人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

虽然心态是当下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但是在专业的心理学书籍中却很少有心态的确切定义以及有关心态的理论,这就使得与个体身心健康关系密切的心态概念只能停留在浅层的认识阶段。本论文通过对心态概念的历史渊源、内涵、特点进行梳理,同时探索时下常说的阳光心态的含义,并对大学生心态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旨在客观而科学地界定心态的概念,丰富心态研究的理论,为以通过调节个体心态平衡为路径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2. 心态的概述

2.1. 心态的概念以及历史渊源

19世纪心态的概念在法国年鉴学派创立的“心态史学”中首次出现,心态史学家认为:心态主要是集体的,它表示心理的集体特征,是某个民族、某个人类群体等特殊的思想和感觉方式。我国学者费孝通引用自己的俄国老师史禄国使用的psycho-mental complex一词表示心态,系指“群体所表现的生理、心理、意识和精神境界的现象,”是“一种复杂而融合的整体”,“构成了人类学研究最上层的对象”。费孝通把这一层次的社会文化现象简称为“心态”(杨宜音&王俊秀,2013)。

虽然最初心态的概念指的是心理的集体特征,但是随着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描述心理的集体特征用“社会心态”比“心态”更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思,所以逐渐地心态便更多用来主要针对个体,而社会心态用来针对集体心理更合适。但是对于心态的概念却没有被多数辞书收录,学术论文中对心态一词的界定并不严格,更多的人则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宋明爽认为心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文现象,如果从个体心理学解读心态,心态就是人的心理状态,主要体现为人的需要、情绪、情感、态度、性格、能力等心理因素(宋明爽,2010)。韩永昌认为心理状态指的是在特殊情景中形成的暂时性的心理持续状态,例如在思维过程中的苦思冥想、浮想联翩、灵感状态;情感中的轻松愉快,兴高采烈、应激状态,意志行动中的优柔寡断、意志消沉、进退两难状态;心理障碍中的幻觉状态、躁狂状态、抑郁状态等等。所以心理状态是介于动态的心理过程与稳定的人格之间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既不像认识活动那样不断变化,也不像人格那样稳定,但是如果某一心理状态长期持久地发展下去,就会逐渐变成人格特征。比如,一个人长期处于乐观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可逐渐形成乐观的人格特征(韩永昌,2001)。

查阅各类英文词典,“心态”的英文有mentality、psychology和mental state三个单词,即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心态”与“心理”二词做严格的区分。但是在以“mentality”为关键词搜索的英文文献中,文中对“mentality”概念的解释与汉语中的“心态”概念相似,如在Anghelache V的一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study mentality)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中,文中是在态度层面上来理解心态,它既可能是认知过程,也可以是情感与意志过程,它对行为有激发作用(意志过程),它会调动与情景、目标相关的信息资源并进行加工(认知过程),使得当事人产生同意与不同意、喜欢与不喜欢等的倾向(情感过程) (Anghelache, 2015)。Alexandrache C在其一项通过合作学习改变学生学习心态(working mentality)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尽管从历史、哲学、心理方面对心态的概念做过很多阐述,但是它仍然是一个抽象模糊的概念,心态代表了一个人情感的所有方式,也组成了一个集体特定的思维与情感方式,比如信仰信念、偏见与刻板印象、生活方式中都有集体心态的烙印(Alexandrache & Caciuc, 2013)。而mental state大多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比如Debra A R, Jan S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精神病发病概率的相关性研究中,文中mental state指的就是精神状态,它更偏重于以症状来说明临床医学上的精神正常与异常(Debra & Jan, 2014)。

由以上的概念梳理,可以得出,心态从最初的描述集体的思想、情感到当下既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心理,也可以用来描述集体心理,比如社会心态,同时也可以描述一个人在某个特定领域的心理,比如学习心态,职业心态。韩永昌的定义是把心态作为“心理状态”的简称,突出了心态是一种暂时的稳定状态,而从国外的文献以及目前国内对心态更多约定成俗的应用,可以发现心态不仅仅是综合反映个体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一种暂时的稳定状态,而且还表现出了在某个具体情景的反应倾向,这个倾向有可能是单独反映认知倾向、情感倾向与行为倾向,也可能是三者的集合。显然这个定义更客观、更准确,且符合当下的发展。

2.2. 心态的特点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有关心态概念的梳理,结合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重新对其进行了定义,可以看出心态具有以下的特点:直接现实性、相对稳定性、动力性与情景性。

直接现实性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各种现象都是以心理状态的方式存在,因此,了解自己或别人的心理生活时,直接观察到的便是在一定情境时存在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危机情境下有的人表现的淡定从容,有的人却焦躁不安,两个人在同一情景下的不同表现是因为两个人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及认知、情感、意志特点。

相对稳定性是指当主体进入或处于某种心态时,若无必要强度量级的动因起作用并达到改变原心理状态临界度以上,原来的心理状态就会持续稳定或长或短的时间,至于能持续多长时间,就要取决于许多可能起作用的相关因素及其力量的组合与对比。比如一个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的人,这样的心态驱使他和别人打交道或处理事情时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得失,从而就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固有的人际交往模式,这种模式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是一生。

动力性一方面指的是心态具有变化不居的特性,任何心理状态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时可能由于种种无法避免的内外动因的作用而发生量变和质变。即心态虽然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地流动,具有一定时间的延续性,但也不像个性心理特征那样具有时间与情境上的一贯性,所以一种心理状态会随时被另一种心理状态所替代。变化不居是与心态的暂时稳定性对应的。而动力性的另一方面是指心态具有激发个体内在动力的功能,驱使个体在对人、对物、对事时具有了一定的态度性倾向,这点正好与心态的反应倾向性特点相对应。

情境性是指心态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表现出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定的情景或受到情景的一定影响。心态是受客体、客体的背景、客体的关系等整个为主体所感知的事物及其环境的很大制约作用。比如一个总是急躁不安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现实情景下才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来,但是他也有可能在上司面前表现的很平和,是因为上司在他心目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人,为了趋向于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他惯有的焦躁心态就会隐藏起来,而表现出平和的一面。

2.3. 心理素质与心态的区别与联系

人的整体素质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构成,作为人的整体素质之一,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张大均,2003)。对于心理素质的构成,目前国内有多种分类,刘金平认为心理素质由元认知能力、一般认知能力、社会和实践智力、人格心理素质及心理行为的适应水平组成的(刘金平,2002);王极盛认为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因素与心理潜能因素。它包括人的认知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王极盛,赫尔实,&李焰,1997)。

由此可见心理素质是个体内在的诸多心理品质的集合,而心态更多的是在现实情景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及态度倾向,因为内在素质是基础,是决定因素,所以心态是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一个人好的心态源于他内在良好的心理素质。

2.4. 阳光心态的含义及表现特点

阳光心态和积极心态是同义词,它是当下描述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的常用语。武晓丽在《阳光心态》一书中指出阳光心态是一种积极、宽容、感恩、乐观和自信的心智模式。而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像、印象,是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武晓丽,2012)。吴维库认为阳光心态是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积极心态,它具体表现为温和、温暖、有力、向上,能够让人知足、感恩、达观(吴维库,2012)。

胡宇南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心态培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生心态培育应该与整个国家社会心态培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保持一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作为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培育目标与内容,其中自尊自信是基础,它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从而形成自我和谐系统;理性平和是内核,它帮助大学生以客观、理性、科学的态度与方式处理自身与外部的关系;积极向上是本质要求,它帮助大学生要以主动进取、奋发有为、乐观热忱的心态来规划个人的发展道路并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胡宗楠&罗映光,2013)。杨红玉指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阳光心态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改变认知、学会感恩、别把自己看得太重、换位思考、淡化金钱的力量等(杨红玉&吉临凤,2011)。

从仅有的有关阳光心态的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作为一种心智模式,阳光心态是个体在认知自己、他人、周围世界时所预先具有的所有正向、积极的心态及各种积极心理品质的集合。在特定的领域与情景中阳光心态会有不同的要求与表现,它帮助个体形成自我和谐系统,让个体在满意与进取中取得平衡,在争与不争中达成协调,使人带着好心情去生活工作,在挫败时增加承受力,在成功时学会谦和。

3. 大学生心态的研究现状

3.1. 当代大学生心态特点研究

国内对大学生心态特点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视角进行,一个是把心态作为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品质的整体表现,它涉及到认知、情感、动机、价值观等方方面面。比如个别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心态呈现如下特点:在理想信念方面,一定程度存在信仰缺失和个人追求功利化的倾向;在个人发展方面,强烈自主而依赖感依然存在;在人际关系与婚恋观方面,存在利益–情感取向之间的冲突;其次由于畸形价值观,在大学校园里存在炫富心态与仇富心态;各种挫折感引发学生的泄愤情绪外显。另外当代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竞争、经济负担、人际困扰和就业压力,其身上往往因目标受阻、情感受挫、自我价值受冲击以及综合原因而表现出矛盾、失落、现实功利和浮躁的心态,由此引发了大学生很多心理困扰与问题(甘乐,2012)。张建勇认为大学生的心态特点有:闭锁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低的矛盾;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问题的矛盾(张建勇,2006)。还有一些论文是以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为研究题目,但是从研究结果来看,这些论文中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与大学生心态的概念是相近的,比如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功利化倾向,对于社会的负面情绪日益增多,沉迷虚拟世界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等等(杨蔚,2014);转型期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现有炫富心理作崇与仇富心理滋生、怀旧心理泛化与弱势心态萌生、焦虑情绪的纠缠与倦怠心态的困扰、对“体制内”的盲目迷恋与对政府公信力的非理性质疑等(李伟&王桂菊,2013)。

对大学生心态研究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从一些具体领域来探究大学生的心态特点,比如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指的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所普遍持有的价值判断、情感倾向(彭晓波&王贺,2012)。大学生的就业心态特点有就业挫折承受力差;自我认识不足、盲目从众与依赖;自卑与自负、自信程度低;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陈静,刘宇,&沈登学,2008)。吴发灿认为大学生就业心态存在三种非正常心态,自卑心态、自负心态、从众心态,且非正常心态在大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学历、专业、学校性质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吴发灿,李鹏,&冯美玲,2010)。沈晓敏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等级分类、“面子”及“官本位”对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会产生不良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热衷稳定的工作、创业意识不强,还有大学生热衷于事业单位、公务员及城市工作,不愿意去私企、农村工作,有一些学生把当官作为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追求等等(沈晓敏,2012)。

3.2. 大学生心态的培育研究

在大学生心态的培育方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于培育大学生积极或者阳光心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探究,比如培育大学生的阳光心态有利于维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树立大学生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胡宗楠&罗映光,2013)。其次是在培育的理念构建与措施实施方面进行了定性论述,比如在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方面,彭文英认为,要做好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监测,掌握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正面引导大学生,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重铸大学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营造友好温馨的校园氛围(彭文英,2012)。胡杨认为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和谐心态为目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从轴心价值观念入手,改进德育内容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从大学生自身状况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四是从社会事件和生活现象着眼,促进社会实践锻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判断能力(胡杨&徐建军,2007)。

在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心态培养方面,赵章留提出要引导大学生全方位地认知自己,做好就业准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赵章留&石柱君,2014);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良好性格并发现性格中的积极力量;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等(金文斌,2014)。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出现的自卑、自负、盲从的负面心态,彭晓波提出大学生要宽容自己就业中的挫折,不急不躁;要认清自己的局限性,放弃完美主义;为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训练,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与自我认知能力,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性格评价等(彭晓波&王贺,2012)。

4. 对心态研究的评述及未来的研究取向

4.1. 心态的概念界定呈现三种取向,但对于心态的内涵,理论探究性不够。

从相关心态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对于心态的概念的界定存在三种取向,一种取向是把心态作为“心理状态”的简称,认为心态是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的暂时的状态;第二种取向是把心态看成了一种态度倾向,是个体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的综合反应;最后一种取向是把心态作为个体心理方方面面的代名词,只要是个体表现出来的或者能被感知到与心理行为相关的都可以列入心态的范畴,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有关大学生心态现状调查的文章中看出,大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态度、兴趣、动机、价值观等等都被归入了心态的范畴,使得心态概念的外延十分宽泛。总体而言,目前对心态概念的运用基本还处在约定俗成的层面,缺乏深厚的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理论根基来对其进行专业性的概念界定。所以未来的研究应该对心态概念的历史渊源、心态的内涵与外延做进一步的探究,借助于社会心态的研究过程及成果对心态的操作性定义做深入探究并研发心态的测量工具,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深入地研究心态以及开展心态与其他心理学变量的关系性研究。

4.2. 对于大学生心态的特点定性研究偏多,实证性研究缺乏

目前有关大学生心态特点的研究绝大部分属于现状描述、定性分析,而实证性研究很少,且很多文章中把所有大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行为特点均归于心态特点的范畴,其主要的原因是对于心态的概念内涵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性认识,对心态的测量也无从下手。其次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心态所涵盖的心理结构是否相同均无法论证,因为我们发现心态常用于评价成年人的心理,而很少用在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的儿童身上,这样使得心态这个概念和心理学中的性格概念一样具有了社会评判性,即在好与不好之间明显表现出差异。所以未来对于大学生心态的研究不仅在于继续探究心态概念的内涵,而且要探究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心态结构及测量工具,从发展心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来促进大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与健康成长。

4.3. 对于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培育理念建构性研究偏多,可指导实践应用的研究偏少。

由于心态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培育大学生的积极或阳光心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及心理教育工作的目标之一。但是目前绝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理念倡导与构建方面,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偏少。由于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会涉及到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兴趣、动机、价值观等各方面,也可能涉及到大学生与外周世界的关系以及与未来发展的定位,所以未来的研究更需要把重点放在如何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建构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培育体系以及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这可能需要对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设计,同时对明显存在心态问题的大学生在课余如何进行干预以及如何进行效果评估均是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5. 结语与建议

心态的概念界定目前有三种取向,较为科学与准确的定义是心态不仅是综合反映个体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一种暂时的稳定状态,而且是某个具体情景的反应倾向,这个倾向既可能是认知倾向、情感倾向与行为倾向,也可能是三者的集合。目前由于许多大学生心态的研究文献均是把心态作为大学生各种心理与行为的代名词来用,且定性分析、现状调查、理念构建性文章偏多,而实证性研究较少,所以未来的研究需要对心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入的理论探索,对大学生心态的结构作实证性探究,对其积极与阳光心态的培育更应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现实环境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有显著成效的培育体系及培育措施是完善大学生人格发展促进其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

基金项目

2015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立项号:2015KRM144。

文章引用

解 缤,王 迪. 心态的概念辨析及当代大学生心态研究述评
Concept Distinction of Mentality and Research Summary of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s’ Mentality[J]. 心理学进展, 2017, 07(07): 858-865.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7.7710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陈静, 刘宇, 沈登学(2008). 大学生就业心态中表现出的人格缺失调查报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7), 272-276.

  2. 2. 甘乐(2012). 2011年中国青年的社会心态. 当代青年研究 ,(3), 1-7.

  3. 3. 韩永昌(2001). 心理学.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4. 胡杨, 徐建军(2007). 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的培养. 江西教育科研, (9), 35-37.

  5. 5. 胡宗楠, 罗映光(2013). 论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培育.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6), 116-119.

  6. 6. 李伟, 王桂菊(2013). 转型期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现、成因与治理. 中国青年研究, (9), 91-95.

  7. 7. 刘金平(2002). 心理素质的本质和结构新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 115-117.

  8. 8. 彭文英(2012). 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 思想教育研究, (1), 50-53.

  9. 9. 彭晓波, 王贺(2012).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负面就业心态的调查与分析——以D市高校为例. 高教探索, (4), 136-139.

  10. 10. 沈晓敏(2012). 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研究. 中国人才, (4), 100-101.

  11. 11. 宋明爽(2010). 心态平衡机理探析. 学习与实践, 4, 134-140.

  12. 12. 王极盛, 赫尔实, 李焰(1997). 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 社会心理科学, (4), 21-25.

  13. 13. 吴发灿, 李鹏, 冯美玲(2010). 大学生就业心态与人口统计特征关系实证研究. 统计与决策, (19), 93-95.

  14. 14. 吴维库(2012). 阳光心态.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5. 15. 武晓丽(2012). 阳光心态. 延吉: 延边大学出版社.

  16. 16. 杨红玉, 吉临凤(2011). 培育大学生就业的阳光心态. 中国成人教育, (2), 86-87.

  17. 17. 杨蔚(2014).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引导与培育探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2), 120-122.

  18. 18. 杨宜音, 王俊秀(2013).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 19. 张大均(2003). 论人的心理素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 143-146.

  20. 20. 张建勇(2006). 大学生心态的研究进展. 毕节学院学报: 综合版, (6), 48-51.

  21. 21. 赵章留, 石柱君(2014).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阳光心态”的培养途径. 教育与职业, (14), 103-105.

  22. 22. Alexandrache, C., & Caciuc, V. T. (2013).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Change of Mentality in Romanian School.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83, 846-850.

  23. 23. Anghelache, V. (2015). Perspectives in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Mentality towards Learning.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87, 497-502.

  24. 24. Debra, A. R., & Jan, S. (2014). Trauma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States at Clinical High Risk for Psychosis. Psychiatry Research, 220, 237-24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