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4 No.06(2014), Article ID:14353,4 pages
DOI:10.12677/AE.2014.46022

The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Promo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in China

Shuzhen Li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Email: 1455355954@qq.com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Received: Sep. 29th, 2014; revised: Oct. 30th, 2014; accepted: Nov. 7th, 2014

ABSTRACT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research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decide the educat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accounting. Then, it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ree aspects: state, school and graduate student individual. Furthermore, the paper mak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research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Postgraduate Student, Research Ability, Creative Spirit, Ability Improvement

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

—以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为例

李淑珍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Email: 1455355954@qq.com

收稿日期:2014年9月29日;修回日期:2014年10月30日;录用日期:2014年11月7日

摘  要

本文提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决定着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进而以会计学研究生培养为例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从国家、学校和研究生个人三个层面研究影响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并进一步提出提升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精神,能力提升

1.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讨论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2014年3月初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有关“现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大专生没有什么区别”的言论更是激起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广泛争议。早在200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被称之为“钱学森之问”[1]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

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学科,会计学研究生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会计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同样令人担忧。本文的研究生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在各科学领域进行旨在探究真理的普遍理智创造活动所需的能力。简言之,指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活动任务所需的能力[2] 。根据相关的测试检验,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程度由大到小排在前5项的能力以次为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其中,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具有高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处于会计人才培养顶层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是重中之重。理论界主要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导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研究该问题,对于针对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鉴于此,研究会计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制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2.1. 国家层面

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社会可提供给研究生毕业生的职位数量下降。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企业经营业绩下滑,尤其是吸收大量就业的民营企业更是受到严重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尚未完全完成,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的制造业仍占很大比例,对于研究生需求量大的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企业数量还不占大多数。这对于原本就已经严峻的就业形势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这种局面对于具有高学历的研究生来说更为不利,对于会计学研究生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会计学研究生从入学时起就不得不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必须时时刻刻考虑自己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问题。而对于在就业市场上的作为会计学研究生的求职者来说,具有应用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证书要比具有科研创新能力更受就业市场的青睐。因为,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更加注重应聘者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价值,企业家更在意现在可获取的实际利益。由于科研创新能力一方面无法通过直观的数据指标来量化;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虽然从长远来看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于企业在攻克难题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雇主在寻找合适的人才时更多的是从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出发,而这对于一些具有专业性很强的证书如注册会计师证书的毕业生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这就造成大多数的会计学研究生在入学后,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转移到考取各种专业性证书上,用在科研创新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这直接导致了会计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积极性不高,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的局面。

2.2. 学校层面

学校无疑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升人才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执行者。对于我国来说,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学校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中国的学生长期以来接受应试教育。在小学、中学和高中阶段本应是培养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但大多数的中国学生要面临巨大的考试压力,只能重复的进行应试考试科目的学习,而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更是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生命线,这就造成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投入太少,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创新能力[3] 。许多在学术上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大都是在自由宽松的具有创新性思维的氛围中成长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所缺少的。对于会计学研究生来说,科研创新能力绝非一日之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重大的会计理论的突破需要创新性思维。

其次,我国的大学教育由于专业划分较细,以就业为导向,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会计技术的学习,对于一些其他的基础课程如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科目虽然开设,但重视度不高。由于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不合理搭配导致了培养出的人才过于专门化,学生的基础理论功底薄弱,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会计学的研究往往需要借助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寻找创新的思路更是离不开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近年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研究趋势,纵观一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的获得者来看,大都是由于在多学课的交叉领域的理论研究中取得突出的贡献。这于这些理论研究者来说,多学科的知识背景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再次,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存在很多制约学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因素。第一,我国研究生的录取考试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考试采取国家统一考试的方式,对于考取会计学研究生来说要进行四门课程的考试,分别是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除少数的推免生外,大部分的学生要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就要进行这四门功课的学习以备考。对于前三项来说,是基础性的课程,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英语能力和数学基础是研究生必备的基本条件。但综合各大高校会计类学术型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的考题来看,大多数考察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对于一个想要考取专业课高分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反复的把指定教材的知识点熟练掌握,这又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这些专业课试题中对于科研创新能力的考察很少,这使得我国的会计学研究生在入学前的备考中很少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这也造成了我国研究生科研能力有待于提高的现状。

第二,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实际上采取的是“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对于会计学研究生来说,在入学考试阶段面临激烈的竞争,各大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录取也是相当的严格。但是,当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学校对研究生的要求相对宽松,研究生只需要完成相应的课程和毕业论文以及其他的基本条件就可以顺利毕业,而对于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很少,这就造成科研创新能力并非研究生不可或缺的条件,很多研究生就没有科研创新的压力,因此对科研创新的精力投入便很少。

第三,我国高校缺少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首先,科研创新能力的衡量方式有很多,比如完成科研项目的数量、论文的公开发表的数量、所发表期刊的档次等。但是如何把这些指标综合起来以反映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难题。由于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激励机制也必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评价和激励机制低效运行的条件下,研究生缺乏科研创新的激情和动力。

2.3. 个人层面

第一,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取得卓越成绩的学者都经历过艰苦的长期的磨练过程,只有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才能换来那百分之一的灵感。现在的研究生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在父辈的宠爱和呵护下长大,加上当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对于要付出艰苦努力的科研创新工作望而却步,缺乏挑战困难、突破自我的勇气和魄力。

第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要经过一个相对长的时间,而依靠科研创新能力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实现自身价值更要经历时间的考验,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在没有取得成就之前保持甘于平淡的心态。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只有少部分的研究生能够拒绝外界的诱惑,愿意为提升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付出较多的努力。

第三,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以丰厚的知识理论体系为前提的。当前的研究生更多的喜欢快餐式的知识,而对于理论性强的经典著作不感兴趣。对于经济管理类的研究学者,必然要熟读一些经典著作,例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于会计类研究生而言,除了要通读这些基础性的理论经典外还需要研究像瓦茨的《实证会计理论》等这类会计学经典著作。然而,现在很少有研究生对其进行精心的研读。这样,理论基础不扎实也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4] 。

3. 提升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思路与建议

1) 国家应继续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继续采取“保就业,稳增长”的方针,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科研岗位。同时,国家应规范就业市场,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用人单位录用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加大对高校的科研经费的财政投入,完善高校评价机制,把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纳入高校评价体系,对于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高校给予相应的奖励,完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

2) 对于学校来说,重要的是加大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考试科目的考核内容上,加大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考试力度,选拔具有科研创新精神和潜质的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从源头上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完善相应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制定一些硬性的评价指标,改变过去研究生培养中的“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大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美国就十分重视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学习,强化基础训练。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著名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都充分体现出强调基础理论学习的特点,硕士研究生第一年的学习一般不开专业课。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硕士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已达到50%,专业学科占20%到30%。同时,完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生科研创新。

3) 对于研究生个人来说,要认识到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升个人的科研创新能力上,努力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培养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研究精神和勇于超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同时,有意识的多读经典学术著作,丰富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注重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对于会计学研究生来说,要通读一些经济类、法律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这对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4. 结语

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到国家的科研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国家、高校和研究生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目前,国家取消研究生公费制度,采取新的研究生奖助政策,这有利于激励研究生珍惜机会、潜心学习和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直接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相应的配套制度还需继续完善。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学校及个人有计划、有步骤的采取实际行动,锲而不舍,逐渐形成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

基金项目

此论文是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方克立 (2010) 钱学森之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11-13.

  2. [2]   张月玲等 (2012) 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财会通讯, 7, 17-20.

  3. [3]   姜文 (2010) 困境与思路:“钱学森之问”引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国成人教育, 21, 80-82.

  4. [4]   冉隆锋 (2012) 钱学森之问:对高等教育现实状态的拷问. 黑龙江高等教育, 8, 20-2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