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8344 , 7 pages
10.12677/AE.2023.137652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重构和创新构建

刘恒宇,冯国元

四川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3年6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6日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学空间成为大势所趋。多地高校展开了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但多局限于“线上 + 线下”教学手段的混合,教学效果未能尽如人意。因此,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分析“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从教学主体、教学手段和教学客体等方面重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内涵,根据新内涵从备课系统、教学系统、评价系统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拓展教学空间,实现“知情意”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内涵重构,备课系统,教学系统,评价系统

The Connot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Mixed Learning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Hengyu Liu, Guoyuan Feng

College of Marxist, Sichuan Technology Business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n. 2nd, 2023; accepted: Jun. 28th, 2023; published: Jul. 6th, 2023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thod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pand learning space has become a trend. The connotation and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of mixed learn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ltiple universities have launche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owever, it is often limit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 offline” learning methods,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satisfactor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Marxist system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concept of “blended learning”, and reconstructs the connot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subject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objects. Based on the new connotation, a blended learning model is constructed from lesson preparation systems, teaching system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which helps to expand teaching space,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of “knowledge and emotion”,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Mixed Lear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nnotation Reconstruction, Course Preparation System, Teaching System, Evaluation System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面临新的时代任务、承担新的时代课题。历史和现实表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需要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如何培养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时代给我们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回应好这一时代课题,需要我们发挥好思政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作用。思政课能否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关键在于是否把道理讲深、讲活、讲细。而道理讲深、讲活、讲细有赖于适合内容的教学形式,形式合乎内容,有助于让思政课内容活起来、道理讲清楚,从而实现思政课教育引导人。思政课教学形式应如何选择,习近平相关论述给予我们思考的方向。他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2] , p. 378)思政课是以文化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强新媒体、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线上 + 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时空,使思政课内容活起来、互动多起来、效果好起来,打造出一门传授知识、启迪心智、塑造品格的思政金课,满足高校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截至2023年初,在中国知网以“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为主题检索期刊论文,结果显示共有375篇,其中中文核心 + CSSCI仅36篇。从该主题研究的数量进行分析,研究总量较少,但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知网2023年对该主题的研究论文预估值为119篇。从学科分布来看,研究学科主要集中在四个学科,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占29.23%;高等教育占28.15%,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占27.28%,职业教育占9.67%。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于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征、模式构建、路径探索等方面。具体而言,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学者们对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开了深入探讨。吴争春认为思政课教学存在内容与学生思想联系不紧密、互动不足、评价不够科学、数字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混合式教学对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启发。 [3] 王萍霞认为“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实现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兼顾系统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可供师生随时随地交流分享;同时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性探究学习的习惯。 [4] 王岳喜等从传统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对比中强调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认为传统教学模式有课堂容量不足、学生主体地位彰显不够、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而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平台、团队和资源优势,有利于教师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5]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特征既体现了该模式应用于思政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为解决思政课传统教学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杨志超从“学、导、行”三个环节着眼,提出构建在线课堂 + 传统课堂 + 实践课程相互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6] 韩淼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入手,提出打造基于慕课和雨课堂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7] 马一基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和课程考核三个方面搭建混合式教学的运行模式。 [8] 张博从线上线下两个课程的协同切入,一方面做好线上部分的设计,构建教学资源库、创建有效学习模式、加强导学、督学、促学;另一方面,线下课程作为线上课程的补充,需要增加其互动讨论的环节,同时加强研讨学习和专题式教学。 [9] 朱卫卿从机制建设着眼,从顶层设计领导机制、改革运行机制、多主体参与机制等方面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 [10]

总体而言,学界关于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从宏观层面、理论方面研究的较多,而关于微观、教学实践的研究较少。因此,从微观和实践角度探索混合式教学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创新应用确有必要。

2.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内涵重构

混合式教学是指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利用网络数字技术,通过对教学环节、教学功能的重构,使教学得以在“线上线下”两个空间同步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9] 。笔者沿用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但拓宽其内涵和外延,使仅从手段的混合到涵盖理念和效果的混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从教学主体、教学手段、教学客体重构其内涵。

2.1. 教学主体的提升

教学主体的提升指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混合,同一门课程中不同类型教师主体的混合,提升主体教学能力。提出教学主体的混合,其目的有三:一是树立“教师主导 + 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实现思政课堂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教学目标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二是搭建混合式教学团队和混合式教学班,一方面构建“网络名师+传统讲师+助教”的教师队伍,合理利用教师的教学专长;另一方面,打破年级和学科背景限制,破除几个行政班组建教学班的固定选课方式,实行在校学生自主选课,组建混合式教学班。三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实行课程教学岗位轮换,每学期结束负责此板块的教师轮换到另一板块,最终实现教学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线上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传统教学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实践教学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2. 教学手段的优化

教学手段的优化既是“线上教学 + 传统教学 + 实践教学”教学方式的优化,也是“线上 + 线下”备课和教学平台的优化。思政课常常囿于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大部分时间用于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导致思政课情感和能力目标实现程度较低。通过“线上 + 线下”备课平台的混合,有利于各地院校同备一堂思政课,为开展教学集思广益;有益于教师和学生突破空间限制,丰富师生交流渠道,做好学情分析;更有益于共享思政课教学资源。思政课通过“线上教学 + 传统教学 + 实践教学”手段的结合,能有效拓宽教学时空,延伸教学触角。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自学,能初步掌握思政课的基础知识,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能有针对性的开展传统教学,进而开展实践教学以实现价值引导。

2.3. 教学客体的整合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教学客体的资源整合一是指思政课要重视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专业课负责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思政课关注立德树人任务,二者有机结合,才是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正确解答;二是指思政课要重视理论知识、理想信念、思维能力培养的融合,教师要分配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在教学中的学时占比,做好教学设计,加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科学衔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三是指教学资源的整合,有机整合本校与其他高校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传统教学资源,为本校思政课教学提供资源支撑。

3.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创新构建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认为系统是具有复杂结构的体系,不同系统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系统中主体和要素的差异,也会导致性质和功能的差异。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是由教学主体、教学中介和教学内容等要素所构成,由各要素间相互作用,而联结成具有教育功能的系统整体。基于此,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对系统实行结构优化,在备、学、评各环节运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转变。(见图1)

在物理特性层面,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据不同学习方式在混合式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被划分为线下主导型、线上主导型和完全融合型号。完全融合型打破了前两种模式明显的模块痕迹,将面授教学、在线自学、移动学习完美融合。( [11] , p. 13-24)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见图1)为了更好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的全方位实现,在完全融合型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

Figure 1. Mixed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图1.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3.1. 构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备课系统

《礼记·中庸》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备课充分与否,决定着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好坏。混合式备课系统通过“线上 + 线下”备课平台汇集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思政课,提升备教材、备学情、备方法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利用备课平台备教材。合理利用“线上 + 线下”备课平台实现混合式教学团队备教材,不同高校教师、不同类型教师一起解析教学大纲、抓教材重难点、解构教学要点,能更好提升备课效率和质量。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做好思政课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契合匹配,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的“一以贯之”。二是整体把握思政课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好教材内容的取舍,最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三是做好教学设计,明确在线学习、传统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学时分配,完善线上线下教学、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的衔接设计,设置线上线下课堂作业和课程考核方式。通过以上措施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的构建。

其次,利用备课平台备学情。思政课受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发展的个体,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就得备好学情。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了解学生的知识构成、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等情况,并分析学生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准备好改善措施。同时,教师合理调整教学案例的选取,更贴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引起学生共鸣和引发热烈探讨。

最后,利用备课平台备方法。“教学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的,师生互动需要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12] , p. 276)通过打造线上备课平台汇聚各高校思政课教师探讨混合式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思政课教学。

3.2. 构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系统

教学实施是思政课诸多环节的关键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思政课教学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教学平台(如学习通、雨课堂、腾讯课堂等)构建“在线课堂 + 传统课堂 + 实践课堂”的混合式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

首先,建设在线课堂开展基础知识教学。在线课堂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教师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首要环节。将“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前置到在线课堂,有利于传统课堂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认知、情感和态度问题展开教学。那么在线课堂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第一步,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材分解为衔接有序的知识点,网络名师录制相关知识点的微视频(时长5~10分钟)上传到在线教学平台,每个视频设置任务点,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点,并在视频中设置互动问题,学生可根据学习任务选择观看视频的时间,并回答视频中的互动问题,对基础知识有个初步掌握,当学生记不住时也可再次观看视频进行回顾;第二步,教学团队设置契合视频教学内容的线上测试题(单选题2道、多选题3道),设置完成测试任务的时间节点,并提前告知学生直播答疑时间并实时录播,及时针对学生的错题作解答,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时间节点前完成测试,先自行翻阅书籍、查阅资料,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可参加教师的直播答疑,也可回顾录播答疑视频;第三步是教师筛选符合视频教学内容的经典文献上传到学习平台供学生阅读,规定阅读任务(学习心得1篇)及完成时间节点,并在传统课堂进行文献导读和写作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间节点前阅读经典文献并撰写学习心得,并在传统课堂参加文献导读和写作指导训练;第四步,教师在互动社区分享时政热点,发布学习任务、分享学习心得和建议、答疑解惑,学生在互动社区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学习问题和生活困扰,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师生互信。

其次,利用传统课堂培养思维能力。传统课堂侧重于理论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自觉养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维能力培养。那么传统课堂上,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呢?第一步,传统讲师开展系统化的专题教学。教学团队对教材内容分析取舍,重构为逻辑严谨、结构紧密的专题教学体系,传统讲师根据专题进行教学,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通过适合的案例引起学生共鸣,在面授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学生应提前预习下节课所学知识,课上积极回答问题,课后回顾总结;二是举办专家讲座,教学团队通过个人或学院平台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分享自己关注的前沿问题,讲解研究的视角、方法、进展等内容,并提高告知学生讲座的相关信息,学生应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相关问题,按时参加讲座,学生参加讲座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学生的批判精神,有意愿探索感兴趣的领域,不断增强勇担新使命、建功新时代的本领与能力;三是进行文献导读和写作指导,习近平在与张宏樑同学的讨论中强调“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13] 。思政课教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通过2学时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阅读,帮助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当前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何速读和精读?让学生在阅读原著中追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握其逻辑起点、价值起点和目标终点,最终让学生知马信马、在马言马。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方法,重新完成线上课堂的文献和心得体会,思考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形成适合自己的文献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养成爱阅读、爱写作的习惯。

最后,打造实践课堂加强价值引导。“实践教学是理论‘内化’的重要环节,是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 , pp. 69-73)既然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要想实现思政课的价值引导和内化,需有效衔接实践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内容。一是积极丰富校内实践形式,将校园文化生活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工部的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理论宣讲“三进”活动(进校园、进街道、进社区)、“一月易主题”实践教学展示活动等,将“一月易主题”的展示内容与思政课当月教学内容相衔接,实现价值引导和理想信念的内化;二是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内容,社会具有课堂和校园学不到的生动体验和社会财富,要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相结合,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参与公益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情怀;三是打造网络实践空间,网络空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网民中大学生占比较高,因此将实践教学纳入网络空间确有必要,在学习完国家制度这一章节的内容后,助教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参与参政议政、理论宣讲、时政锐评等实践教学活动。

3.3. 构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系统

评价环节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环节,同时也是新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客观全面的教学评价,能为下次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引。想得到客观全面的教学评价,需构建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是指在完成不同教学模式所设定的教学实施方式后,对是否达到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14]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系统,分为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两部分,包括线上教学、传统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环节。

其一,在教师评学方面。首先,针对在线教学效果的评价必不可少,在线上教学环节,可设置视频学习任务点和线上测试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并根据测试结果来调整在线教学的内容;其次,针对传统教学,可根据单元测验、期末测试检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根据读书心得、课程论文等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最后,针对实践教学,可布置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学生志愿服务、红色文化资源观摩学习等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检测实践教学的价值引导效果。(见表1)

其二,在学生评教方面。评价系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系统,教师能通过学生成绩反思教学得失,总结教学经验教训,也能通过学生评教得知自身教学的优缺点和学生需求,进而完善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式,最终提升教学质量。线上平台设置学生评教功能,教学团队从学生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进意见等方面设置问卷,学生评价完成后,平台自动生成评教数据,为教师客观分析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Table 1. Mixed teaching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表1. 混合式教学教师评价体系

4. 结语

高校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思政课教学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课通过教学主体提升、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客体整体,实现了思政课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到教学评价的混合贯通,创新构建了备课系统、教学系统、评价系统相互融通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基金项目

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研究中心):混合式教学: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MBXH20YB452)。

文章引用

刘恒宇,冯国元.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重构和创新构建
The Connot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Mixed Learning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J]. 教育进展, 2023, 13(07): 4126-413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652

参考文献

  1.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78.

  3. 3. 吴争春. 基于SPOC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 33(5): 56-59.

  4. 4. 王萍霞.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 广西社会科学, 2017(4): 211-214.

  5. 5. 王岳喜, 张云芳. 职业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特征分析及实施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1): 46-50.

  6. 6. 杨志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6): 69-73.

  7. 7. 马一.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行动研究——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创新[J]. 教育学术月刊, 2020(7): 97-105. https://doi.org/10.16477/j.cnki.issn1674-2311.2020.07.013

  8. 8. 韩淼. 基于慕课和雨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 2018, 28(7): 65-70.

  9. 9. 张博, 张世昌.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整体性的三个协同[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 36(6): 98-101.

  10. 10. 朱卫卿. 基于成果导向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4): 4-6.

  11. 11. 冯晓英, 王瑞雪, 吴怡君. 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 远程教育杂志, 2018, 36(3): 13-24.

  12. 12. 《教育学原理》编写组. 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276.

  13. 13. 习市长指导我“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 薄的读厚’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二十七) [N]. 中国青年报, 2022-03-19(04).

  14. 14. 邵华.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 内涵重构、模式创新与多维评价[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1, 20(4): 55-59+6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