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seas English Testing: Pedagogy and Research
Vol. 04  No. 04 ( 2022 ), Article ID: 58627 , 7 pages
10.12677/OETPR.2022.44018

生态翻译视角下汉语新闻英译技巧探析

——以2022年1~6月汉英版《中国日报》中的政治新闻语篇为例

刘宇茜,陈千谦*,陈曦*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30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21日;发布日期:2022年11月30日

摘要

汉语新闻政治语篇英译对于加强我国新闻国际传播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汉语新闻独具中华文化魅力与语言特色,其英译工作对译者而言极具挑战。基于此,本文使用胡庚申的生态翻译理论,对2022年1月至6月《中国日报》的政治新闻汉英语篇进行分析,发现译者可在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层面上采用增译、转换、舍弃或保留文化意象等翻译技巧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实现双语生态平衡,加强我国新闻国际传播能力。

关键词

《中国日报》,新闻翻译,汉英翻译技巧,生态翻译理论

A Study of Chinese-English News Translation Techniqu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A Case Study of Political News in China Daily from January to June 2022

Yuxi Liu, Qianqian Chen*, Xi Ch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Received: Oct. 30th, 2022; accepted: Nov. 21st, 2022; published: Nov. 30th, 2022

ABSTRACT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new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China’s positive international image. However, due to the unique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of Chinese news,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is of great challenge to translators.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litical news i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a Daily from January to June 2022. The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ranslators can make adaptive selection transformation in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s by employing transl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addition, conversion, removing and keeping cultural images to achieve an ecological balance between the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Keywords:China Daily, News Translati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echniques,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21年5月31日,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就加强我国国际新闻传播能力发表重要讲话:“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1] ”。作为“已经或正在或将要发生的事实的最及时的报道”,新闻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等特点 [2]。为了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汉语新闻英译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广泛传播观点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汉语新闻通常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并蕴含中国独有的语言特色、文化魅力与历史背景,汉语新闻英译面临巨大挑战。对译者而言,作为我国官方媒体的《中国日报》英语译文准确恰当,极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借鉴意义。2022年《中国日报》系列政治事件报道,如北京冬奥会,两会及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的译文既规范得体地体现了大国立场,亦形象生动地传递了中国文化的非凡魅力,为汉语新闻英译提供了绝佳样本。基于此,本文以2022年1~6月《中国日报》汉英版的政治语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翻译家胡庚申的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依据,试图探讨汉语新闻的英译策略,研究中国信息的国际传播之道。

2. 理论依据

胡庚申在《翻译适应选择论》(2004)中首次提出“生态翻译”(Eco-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纵观研究 [3]。胡庚申认为:“翻译是一种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译者在适应选择过程中,应结合三维转换(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将源语纳入翻译分析中,从而完成翻译并使读者能够获得更好的译文 [3] ”。“三维转换”关注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其中,“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注意源语与目标语之间语言层面的差异,译文既需展现源语的语言风貌,又需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其次,由于源语和目标语源自不同文化,“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关注二者文字背后的深层文化,用目标语准确阐释和表达源语的文化内涵。此外,“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侧重交际层面,强调源语的“交际意图”应为目标语受众所理解 [4]。为实现“三维转换”,胡庚申进一步提出“生态平衡”理念,认为译文需尽量保持源语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同时还需适应目标语的语言、交际与文化生态 [5]。这意味着译文不仅需要“忠实原文”、“迎合读者”,还应在“保持文本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双语生态平衡 [5]。

从生态翻译视角来看,《中国日报》2022年系列政治事件报道的英译本遵循了“三维转换”原则,实现了汉英“生态平衡”。因此,本文以生态翻译的“三维转换”为理论基础,对《中国日报》2022年系列政治事件报道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探究中国新闻的英译技巧。

3. 《中国日报》新闻汉英翻译的“三维”转换

《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官方媒体,语言承载丰富中国文化内涵,与英语差异显著。《中国日报》政治语篇的英译工作要求译者在保留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前提下,考虑到汉英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差异,精准传达汉语新闻的交际意图。这与生态翻译“三维转换”的要求不谋而合。

3.1.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生态翻译“三维转换”中的语言维关注译文在语言层面上对源语的转换。语言维的转换可通过对语句的调整等方式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最大程度保留源语生态、适应目标语生态。

3.1.1. 意合与形合转换

就语言层面而言,汉英语言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意合”与“形合” [6],“汉语常用意合,而英语常用形合 [7] ”。“意合”指“句子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而非连词进行连接 [7]。”反之,“形合”指“句子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通过连词连接 [7]。”在政治语篇英译中,译者需妥善处理中英文的意合与形合,保持原文和译文在语言生态中的平衡与和谐 [5]。现举例说明如下:

原文: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译文:It is important to use equipment manufactured on our own to exploit gas and oil resources and to increase energy self-sufficiency so as to guarantee the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2022年4月习主席考察海南)

据《中国文法初探》(2014),“子句与子句的关系,在中国语里,往往让对话人意会,而不用连词 [8] ”。这意味着汉语通常缺省虚词,其排列次序与前后关联仅以词语和句法呈现 [9]。在此例中,原文未见表示排列次序与前后关联的连词和介词,句与句之间仅以潜在的叙述顺序和逻辑关联进行衔接,这符合“汉语重意合”的语言特征。若译者采用缺省连接词的直译法,则既不符合“英语重形合”的语言特点,也无法“将一种语言生态系统里的文本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生态系统中去,使源语在译语中获得一种‘生生不息’的有机生命 [10] ”。因此,在上述译文中,译者针对中英文形合与意合的区别,使用增译技巧,通过增加介词to和so as to体现源语的目标逻辑:为了“开发油气资源”和“提高能源自给率”,我们只有“使用自己的装备”,才能达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终极目标。此例中的增译技巧能够厘清源语的逻辑关系,同时实现源语与目标语语言生态平衡。

3.1.2. 动态与静态转换

动态与静态是汉英语言的重要差异。根据《英汉对比翻译导论》(2005),“因为叙述呈静态,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为叙述呈动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 [9] ”。英语的静态体现在“名词化”上,即“原本由动词(或形容词)表达的概念转换为名词表达 [9] ”。因此,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应运用“名词化”方法妥善处理汉英动态与静态的区别,确保源语目标语的词意和句意转换,通过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实现汉英生态平衡 [10]。现举例说明如下:

原文:准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险所惧。

译文:We should have a keen appreciation of the law governing the advance of history. We should refuse to be led astray by any turn of events or intimidated by any risk. (2022年6月22日习主席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演讲)

源语中“认识”用作动词,与“历史发展规律”共同构成动词短语,这种构词符合“汉语叙述呈动态,多用动词”的特点 [9]。若译者直译该句,将“准确认识”译为动词短语“appreciate keenly”,译文虽能传递源语意思,却不符合“英语叙述呈静态,多用名词”的特点 [9],无法满足既需“达意”,又需“传神”的生态翻译要求 [10]。而此例中,译者根据汉英语言动态与静态的区别特征,对“准确认识”一词进行名词化处理,将其译为名词词组“a keen appreciation”。名词化后的译文既能有效传达原文涵义,又吻合英语静态叙述的语言特征,实现了源语与目标语的语言生态平衡。

3.1.3. 主动与被动转换

汉英语言在主被动语态的使用上亦有明显差别。英文注重叙事的理性中立,不突出施事者,常用被动句;汉语受“万物备于我”思想的影响,偏重使用主动语态 [7]。因此,译者若想实现汉语新闻英译的语言生态平衡,应把握汉英语言主动与被动语态的区别,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在译语生态中继续“存活 [10] ”。现举例说明如下:

原文:放眼全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霾不散,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

译文:Our world today is overshadowed by the dark clouds of Cold War mentality and power politics, and beset by constantly emerging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2022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的谈话)

源语中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与“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作为施事者共同承担句中主语,整句句式为主动语态,符合汉语“主动句偏多”的语言习惯。若译者采取直译,将二者作为主语,译为“the dark clouds of Cold War mentality and power politics overshadow our world today”和“constantly emerging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beset our world today”,则译文不仅主语过长、缺乏尾重,且不符合英语“常用被动句式”的语言习惯,无法实现源语与译语的语言生态平衡。反观此例译文,译者并未使用直译法,而是根据中英文主动被动语态的区别特征,将源语中的主动语态转换为被动语态,使译文更符合“英语常用被动句式”的语言特点,赋予译文在目标语生态系统中的“生命 [10] ”。

通过以上政治语篇英译的案例分析,本文认为,就语言维而言,译者可使用增译法与转换法对汉英语言形合与意合、动态与静态、主动与被动的语言差异进行处理,实现生态翻译中汉英语言生态的平衡。

3.2.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生态翻译“三维转换”中的文化维聚焦于源语与目标语在文化层面上的差异。马克·沙特尔沃思(Mark Shuttleworth)提出,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还是“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转换 [11] ”。由于汉英文化各具特色,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考虑文化异同,保留源语文化特色,适应目标语生态系统,实现文化生态平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3.2.1. 文化意象舍弃转换

《中国日报》作为中国权威官媒,肩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其语言具有鲜明特色,涵盖大量文化意象。译者对于文化意象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于源语文化的理解 [12]。若想实现源语目标语文化生态的平衡,译者需“兼顾语言表达与文化意象转换 [12] ”,在保留源语文化韵味的基础上,实现源语与目标语“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平衡 [10]。现举例说明如下:

原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译文:To foster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e should not only deliver work that can be seen and felt, but also make much “inconspicuous and subtle” efforts (2022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十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源语中“润物细无声”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2010)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意为“小雨随着微风在夜间悄悄降落,滋润着万物,纤细无声 [13] ”。通过描绘“细雨滋润万物,悄无声息”的情景,诗中“雨”的文化意象可引申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13] ”。在此例语境中,“润物细无声”与前文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相结合,应作其引申涵义理解,而非表层涵义。若译者采取保留文化意象的直译法,缺乏中文诗词文化背景的目标语受众将难以理解译文。因此,译者“在源语生态和译语生态之间进行协调,以寻求平衡 [4] ”,通过对照语言背后文化涵义的差异,舍弃文化意象“雨”,保留源语核心意思“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将源语意译为“inconspicuous and subtle”。此译文舍弃文化意象,以意译法传递源语信息,实现了源语目标语文化的生态平衡。

3.2.2. 文化意象保留转换

“汉语中的文化意象多由汉语典故演化而来 [14] ”,典故中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向全世界更直观地展现中国特色文化魅力,译者应在文化维层面上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保留文本中的文化意象,“维持与平衡原文和译文的‘基因’和‘血液’,使原文的‘基因’和‘血液’在译文中依然流淌 [10] ”,进而实现汉英文化生态平衡。现举例说明如下:

原文: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如虎添翼、虎虎生威,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险阻。

译文:To meet the severe challenges facing humanity, we must “add wings to the tiger” and act with the courage and strength of the tiger to overcome all obstacles on our way forward. (2022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会议)

“如虎添翼”一词出自三国蜀·诸葛亮的《心书·兵权》(2019)中的“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意为“像老虎添上翅膀”,比喻“本来就强有力的人又增添新的助力,更加强有力 [14] ”。针对“如虎添翼”这一中国历史典故,译者选择保留其中“虎”的文化意象,译为“add wings to the tiger”。这种保留文化意象的直译法既能保持源语的文化生态,又能使译文在目标语文化生态中“生存 [5] ”。首先,习总书记发表讲话之时,恰逢中国农历壬寅年新春到来之际,“如虎添翼”一词表达了总书记对中国人民勇于战胜困难的殷殷期盼与美好愿景。译者保留文化意象的直译可原汁原味地维持源语文化生态。其次,2022年是中国农历的“虎”年,将“虎”直译为“tiger”有助于向全世界宣扬中华生肖传统文化。另外,在中华文化中,“虎”带有“威猛勇武”的“山兽之君”之意,这与“tiger”隐含的“强人”“强者”以及“(东亚地区)增长强劲的经济体”的西方文化形象并无明显差异 [15]。综上所述,考虑到“虎”在汉英文化中形象的相似性,译者采用保留源语文化意象的直译法,帮助目标语受众充分理解源语信息,达成源语与目标语的文化生态平衡。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本文认为,就文化维而言,译者可根据源语与目标语的文化语境进行选择,或舍弃中国特色文化意象进行意译,或保留源语文化意象进行直译,以此实现汉英文化的生态平衡。

3.3. 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生态翻译“三维转换”中的交际维侧重体现源语的交际意图。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传递源语信息、阐释源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源语交际意图,充分考虑目标语受众对源语交际意图的接受与反应,力求实现交际生态平衡 [4]。

3.3.1. 主观与客观转换

汉语新闻与英语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折射出二者交际意图的差异。汉语惯用人称主语 [7],偏重消息来源的权威性,突显官方立场 [16];英语则常用非人称主语 [7],强调新闻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关注读者接受度 [16]。若译者想实现交际生态平衡,则需进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把握二者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差异,最大程度传达信息,实现交际意图 [9]。现举例说明如下:

原文:我们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译文:It is important to draw on ways of state governance from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learn extensively from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other civilizations. China should neither keep to itself, nor regard all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s criterion. It must adhere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22年习主席四川考察)

此例中的主语体现了源语的交际意图。由于源语受众为中国人民群众,习总书记讲话中使用“我们”一词,不仅拉近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距离,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原则。然而,若译文将“我们”直译为“we”,则既不符合西方“新闻写作不掺杂个人的观点 [16] ”的原则,亦无法实现目标语受众理解中国政治观念的交际意图。因此,译者将源语主观信息“we”进行客观化转换,用“it”和“China”代替“we”作为句子的主语,将句子由一人称转换为三人称。通过这种叙事立场与翻译视角的调整,译者在交际维层面进行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传达源语交际意图的同时实现目标语的交际生态。

3.3.2. 抽象与具体转换

汉英新闻在表达方式上也有所区别:汉语表达偏抽象 [7],“模糊达意,强调领悟 [17] ”;英语表达更具体 [7],“注重逻辑,追求确切 [17] ”。译者若想实现汉英交际生态平衡,则需依据生态翻译的要求,宏观地理解源语信息与交际意图,向目标语受众传达源语的交际意图,达成宣传目的。现举例说明如下:

原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推动全球发展迈向新时代,造福各国人民。

译文:We should respond to people’s concerns, pursue the larger interests of all countries, and steer global development to a new era to deliver benefit to all. (2022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

根据《新华词典》(2013),“天下”旧指“中国”,后有“世界”、“国家”之意 [18]。此处原文中,“天下”一词与后文的“推动全球发展”相照应,意指“世界”。但译者并未将“天下”直译为抽象概念词“world”,而将其具体化为“all countries”,并把“天下之利”这一短语译为“the larger interests of all countries”。与“world”和“interest”相比,“all countries”与“the larger interests”更有助于传递源语中强调中国与世界各国共赢的交际意图,以此回应其他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传播中国积极向上、以和为贵的大国形象。通过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精准把握汉英表达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差异,直观清晰地呈现源语交际意图。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本文认为,就交际维而言,译者应考虑源语交际意图与目标语受众反应,采用转换法或增译法将源语主观信息客观化或将源语抽象信息具体化,实现交际生态平衡。

4. 结论

基于生态翻译理论,本文对2022年1~6月《中国日报》汉英版的政治语篇进行分析,认为汉语政治新闻的英译可通过适应性选择转换实现语言、文化与交际的生态平衡,具体技巧如下:一、在语言维层面,译者可使用增译法处理汉英语言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或使用转换法处理汉英语言动态与静态、主动与被动语态的差异;二、在文化维层面,面对汉语新闻承载大量中国特色文化意象的情况,如源语目标语文化背景差异悬殊,译者可舍弃原有文化意象进行意译以确保信息传达有效性,反之则可保留原有文化意象,采用直译法宣扬中华文化;三、在交际维层面,译者可运用转换法将源语主观信息客观化或将抽象信息具体化。以上方法对汉语政治新闻的英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能够加强我国新闻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文章引用

刘宇茜,陈千谦,陈 曦. 生态翻译视角下汉语新闻英译技巧探析——以2022年1~6月汉英版《中国日报》中的政治新闻语篇为例
A Study of Chinese-English News Translation Techniqu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Theory—A Case Study of Political News in China Daily from January to June 2022[J]. 国外英语考试教学与研究, 2022, 04(04): 152-158. https://doi.org/10.12677/OETPR.2022.44018

参考文献

  1. 1. 中央广播电视台央视网. 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再作部署[EB/OL]. http://m.news.cctv.com/2021/06/02/ARTIwTjb8hq5xZdkc5EgXljl210602.shtml, 2022-09-12.

  2. 2. 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7-21.

  3. 3.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135.

  4. 4.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9.

  5. 5.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 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 中国外语, 2011, 8(6): 96-98.

  6. 6. Nida, E.A. (1997)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6.

  7. 7.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8.

  8. 8. 王力. 中国文法初探[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 21.

  9. 9. 邵志洪. 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12.

  10. 10. 胡庚申. 文本移植的生命存续——“生生之谓译”的生态翻译学新解[J]. 中国翻译, 2020(5): 5-11.

  11. 11. Shuttleworth, M. (1997)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t. Jerome Publishing, Manchester, 35.

  12. 12. 包惠南, 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4: 19.

  13. 13. 茆建生. 常见古代诗词名句引用辞典[M]. 武汉: 崇文书局, 2010: 49.

  14. 14. 成语大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904.

  15. 15. 新世纪英汉大词典[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2719.

  16. 16. 袁卓喜. 对外新闻编译与译者的修辞意识[J]. 上海翻译, 2022(6): 23-28.

  17. 17. 胡伟华. 国际新闻编译中译者的主体意识及语言操控[J]. 外语电化教学, 2019(2): 61-64.

  18. 18. 新华词典[M]. 北京: 商务图书馆, 2013: 997.

  19.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