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ational Education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7401 , 8 pages
10.12677/VE.2022.116084

基于“产研教赛”深度融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以宁波大学商学院为例

丛海彬1,黄萍1,邹德玲2

1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 宁波

2宁波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浙江 宁波

收稿日期:2022年9月21日;录用日期:2022年10月25日;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日

摘要

在我国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增加;以及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对高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产研教赛”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产研教赛融合,人才培养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in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Based on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mpetition”

—Taking Business School of Ningbo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aibin Cong1, Ping Huang1, Deling Zou2

1Business School,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Ningbo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ingbo Zhejiang

Received: Sep. 21st, 2022; accepted: Oct. 25th, 2022; published: Nov. 1st, 2022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efforts to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market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personnel increased;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tal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professional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ith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an innovative spirit,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Keywords: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mpetition, Talent Training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指出要加快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2]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和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疫情和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以及数字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更加迫切需要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产研教赛”分别指产业、科研、教学、比赛四个方面,该培养体系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科研项目与学生竞赛的参与率,以达到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科研水平、增强专业知识能力和提高比赛成绩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2. “产研教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缘由

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内环境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 [3] ,表明党和国家把教育事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0余次走访考察高校并发表重要讲话,彰显了总书记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同时,也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4] 。从国际形势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贸易形势日趋复杂,各行各业增加了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之一,必须顺应时代趋势,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该专业的就业率普遍呈下降趋势,从表面上看,这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与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深究其因,是高校在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素养,缓解就业压力,这不仅是为我国教育事业做贡献,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具体举措。

二是校企政实现共赢的必然需求。“产研教赛”深度融合涉及的主体主要有高校、企业、政府。首先,作为教育主体,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 [5] 。然而,当前各高校毕业生从进入企业工作到适应工作,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企业就成为了他们初次就业的培训机构,甚至这些企业还会成为学生跳槽的跳板。就业者流动性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往往困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而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培育学生,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学生初次就业实践能力不足和不熟悉业务操作流程的问题,还能帮助企业更早地在学生心中树立优质的形象以提高学生对其的认同感 [6] ,以吸引优秀的学生前往就业;同时,学校也能在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的过程中获得社会更高的认可,进而提高知名度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报考。政府在“产研教赛”深度融合中是各类市厅级以上项目和竞赛的主办方,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竞赛、立项科研课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心理素质,还能通过竞赛项目解决各类民生和社会问题,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三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快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众多人才。随着如“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RCEP协议的订立、中国申请加入CPTPP等事项的开展,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合作、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更开放的现实局面对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总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存在高素质人才规模、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不协调的矛盾,高校作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站需承担一定的责任:人才培养方式偏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自身定位不清。其背后原因都与高校教育方针相关。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各高校毕业规模达909万,其中,经管类学生超过百万。在当前及往后一段时间内,高等院校毕业生的人数将持续增长,如何提升毕业生综合能力,如何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企业和单位的认可,成为高校和毕业生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3. 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宁波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立较早,国内专业知名度也较高,但也存在着教学方式传统而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实践能力薄弱、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等问题。

3.1. 教学方式单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集合体 [7]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定位必须既符合当代基本素质教育,又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应当使其成为具备从事外贸的基本技能;拥有国际化大格局,从国际化角度看问题;能顺应时代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人才。然而,包括宁波大学在内的大部分高校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导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 [7] ,也就缺乏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久而久之,课堂成了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和接受能力降低。这种情况下,既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还会影响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效果;教师受课堂的氛围影响,也容易产生倦怠心理。教学方式单一还表现在在当前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政策下,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未及时更新,依然仅停留在教科书上。大部分学生准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时,发现自身既不了解近年来比赛的主题趋势,也不熟悉比赛的流程。在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热潮下,学校需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实现“产教融合”、“赛教融合”。

3.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设置旨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大背景下,培养外贸方面专业技术素质过硬、多领域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在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存在着核心课程遗漏、课程存在交叉重叠、课程设置冗杂的问题。以宁波大学商学院为例,虽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较为系统与科学,但未设立诸如《国际货代》、《贸易单证》等课程,以上课程却更贴近实际外贸业务,开展类似以上课程更有助于学生专业化外贸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其次,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存在很强的概念性 [7] ,重复的概念性知识虽有助于加深记忆,但也会打击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已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一)》与《国际结算》都涉及国际支付结算领域的知识,这样课程的概念重叠会造成学生热情衰退,教学资源浪费。此外,由于学分设置要求,大一新同学在分流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后仍需要学习涉及金融、管理、法律类的课程。这就会造成学生忙于应付功课,对自身专业课程缺少更深的钻研与系统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当本科毕业真正从事相关贸易工作时,往往会面临“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通”的窘迫境地,人才培养看似系统实则不然,依然难以符合新时代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要求。

3.3.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高校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但是总体而言,高校普遍存在着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的问题。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不足、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重视程度低、缺乏真切实际的科研精神;校企对接工作有待加强、成果转化获利保障机制不够全面等多方面问题。虽然宁波大学商学院近几年在科研成果上收获颇丰,屡次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等科研竞赛斩获金奖、银奖。但实际上,很多学生的科研兴趣并不强烈、校内科研氛围不够浓厚,多数学生参加科研类竞赛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相应学分,以便更早达到学分要求,对于科研本身并不抱有太大的兴趣,甚至于对自身参加的科研项目都不曾有深入的了解,更不用提科研成果转化或落地;另一方面,存在高校以及项目成员看重获奖的短期利益大于对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的现象,很多科研项目即使在竞赛中获得了奖项,但进一步探索也往往随着获奖而停下,许多科研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就在这里戛然而止。并且,许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校企科研对接机制,潜在创新性的成果往往因为缺少企业的资金或技术支持而无法完成。

3.4. 学生实践能力弱

由于外贸行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各高校不断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设立了包括实验实训、暑期社会实践和暑期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在内的实践环节。然而,很多实践环节往往是流于形式,开放性与参与度都远远低于预期。比如,在暑期社会实习和专业实习中,指导老师的参与度非常有限,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能提供的实习名额较少,这便导致学生往往需自行寻找企业进行实习,为完成实习任务,部分学生甚至不管实习单位是否专业对口;部分学生虽能找到了对口的实习,但由于时间和工作经验的限制,也只能在公司从事简单的打印、复印、交材料等基础的行政工作,很少涉及专业性的工作,对实习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又比如,在课堂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局限于案例讨论、课程实验、专题讲座等形式,这些形式虽然较传统教学有了较大改进,但很多时候仍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高校任职,没有社会上的相关经历,这会造成教师授课讲解案例时很少能结合实际业务,学生也因此难以培养实践能力。

3.5. 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教育部早在2010年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十九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到创新创业教育,可见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宁波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但创新创业类教师师资队伍缺乏、创新创业类相关课程过少的问题依然存在。与学术性或技能型教师相比,“双创”型教师既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行业的实践经历或能力。以宁波大学商学院的师资力量为例,大部分教师更侧重理论知识,缺乏相关外贸企业的从业经历和实践教学经验,导致创新创业与课堂教学融合程度较低。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还表现在学院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以宁波大学为例,其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设有一门与双创教育有关的课程——《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但许多学生反应其在学习完该课程后仍找不到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学院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微乎其微;而且,学院仅在大一年级作为通识课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虽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进行启蒙,但若能在后续专业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更多相关课程,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素养的丰富更有作用。

4. “产研教赛”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

宁波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近几年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反复摸索,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地方和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形成了产、研、教、赛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来说,“产研教赛”又可以细分为产教融合、产研助赛、教赛融合、以赛促研。

4.1. “产教融合”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愈高。因此,高等院校应及时更新办学理念,以培育一批批具有高水平并且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为办学目标。“产教融合”的应用是实现该办学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含义是引企入教、校企合作。具体的形式包括:一是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共同为学生授课。为补充在校教师实操经验的缺失,各学院应主动邀请校企合作单位创始人或者企业专员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和探讨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同时,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和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观学习企业的机会、假期挂职实习锻炼的机会,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又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学生的毕业论文在校企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以便更好地结合理论和实践,为学生创造理论 + 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条件。二是学院同企业和外校专家共同修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将学生培养成同时具备优秀的人格品质、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良好的英语能力的专业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需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实时进行修订,并邀请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修订的全过程。通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使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更加符合专业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2. “产研助赛”的应用

在国家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创新创业的前沿阵地 [8] ,应积极发挥践行者和示范者的作用,强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知识的灌输,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产研助赛”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通过与企业合作孵化项目或者参加企业赞助或冠名的比赛,另一种是利用学生自身的科研成果参加比赛。第一,依托校企合作的资源,高校学生和企业共同经营一个项目,双方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于大学生而言,在项目实践中,能培育自身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而且校企合作项目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获奖率更高;于企业而言,通过合作打造与学校互通的人才培养平台,能降低企业在后续人才培养中的成本。不仅如此,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立创业基地孵化项目,也是企业助力高等院校学生参与比赛的途径之一。学校提供校内场地、配套师资,企业提供专项资金和信息资源,共同构建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具有实践价值的项目,为学生参与比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奠定了基础。第二,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参与较多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级、省级、校级或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竞赛则包括“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比赛,从某种意义上说,科研项目与竞赛是可以融合互通、相互促进的。科研项目通过专业竞赛孵化参与学生竞赛,反过来,竞赛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科研项目。

4.3. “教赛融合”的应用

“教赛融合”,即促进专业教学与学生竞赛相融合,以达到教学改革和竞赛培训的目的。首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针对前文提到的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双创教育理念缺乏的问题,“教赛融合”要求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始终。从第一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启蒙开始,通过开设相关通识课,向新生普及双创基础知识;到大二,将双创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比如在《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邀请外贸企业联合开发教学内容、共同授课;大三学年,通过组建竞赛类兴趣小组或者开设双创竞赛培训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双创综合技能,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双创竞赛中来;最后到大四阶段,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邀请优秀学生分享真实的创新创业经验,促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其次,在课程任务的布置上,教师结合各类比赛要求、参赛成果。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项目计划书、PPT汇报、调研报告、数据分析等这些是比赛较多涉及的材料和环节。参赛作品的制作和准备可能涉及各领域的知识,但其中项目计划书和调研报告的撰写技巧、PPT的制作和汇报技巧等都是能贯穿到平时课堂中,使普通的课堂增添竞赛特色,这不仅使学生在平时得到了技能锻炼,同时,也使学生熟悉了解比赛。

4.4. “以赛促研”的应用

“以赛促研”是指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竞赛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需要在实际中锻炼,“以赛促研”要求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学科竞赛为驱动,鼓励学生申请国家级、省级、校级或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研项目能够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文献资料或者参与到与社会、企业和政府的调查和访谈中,加深对企业的发展环境和状况、政府治理社会的现状和社会公民对企业以及政府的满意度等的了解,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释问题、运用合理的数理统计方法处理研究数据,以提出创新的解决途径来帮助企业、政府和社会解决现实问题,并进一步将比赛项目进行孵化或科研项目进行成果转化,从而达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为缓解前文提及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竞赛和科研项目的思辨思维和关键节点考核,比如在申报项目时要求结合专业、根据地区特点选题,平时以项目答辩的方式监督和督促项目的进展。同时,也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对于学生,学校可以设立竞赛奖励政策或实践创新类学分制度,并增加财政对成果转化的投入,合理的对研究资金进行配置;对于教师,为保护和激发教师参与指导的热情,也应设有相关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如将教师指导学生竞赛和科研的成绩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或者对指导项目获奖的教师予以资金奖励。利用竞赛驱动科研,以训战结合的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竞赛与科研相互转化和促进的效果。

5. “产研教赛”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

5.1. 学生增强了综合竞争力

首先,学生的专业素养。宁波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经过四年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和水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为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这两门课程设为学位课,学生从课程设置类型就可以得知这类课程的地位,因而会更加重视这类课程的学习,为其深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017年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各类省级学科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含金奖) 26项、二等奖(含银奖) 79项、三等奖(含铜奖) 92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和设计专利获批数也不在增加。同时,近三年来入驻学校“1986创梦园”并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多,比如担子园艺,该团队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作为负责人,并完成了公司注册,这正是通过专业教学,逐步提升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意识的表现。第三,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产研教赛”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毕业去向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如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还有部分同学就职于国内知名企业和政府单位,如宁波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地方经信局等。据学院统计,近两年宁波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签约率均为100%,就业质量也稳步提高。

5.2. 学院形成了高质量培养模式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明确宁波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科研比赛经历,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提升了学生对学院和专业的满意度。学院对2021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本专业教学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师授课效果满意度均为百分百,这是人才培养改革成效的有力体现。在此基础上,学院将持续推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专业特色的建设,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监督和质量评估;学院各部门将充分利用宁波舟山港和中国–中东欧贸易便利化国检试验区等地域特色优势,紧紧围绕“产研教赛”深度融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出台相关政策,不断提升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3. 高校获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近年来,宁波大学与许多宁波本土外贸龙头企业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比如,商学院与宁波赛龙进出口有限公司设立“宁大赛龙移动课堂”,帮助学生了解外贸行业态势,由于学生们热情高涨,截至目前已开展多期;商学院还与宁波赛尔集团开创了“赛尔外贸特训营”,不仅通过给学生讲授《外贸基础流程》等课程,带领学生提前了解外贸人的职业规划,而且安排集团相关业务部门领导与学生面对面互动沟通,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这些校企合作平台,优秀学员可以获得毕业实习机会,据统计,近三年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分别为96%、97%、98%,校企合作重点单位尤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方面的评价较高。

基金项目

宁波大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专项(JYXMRCZX202001;JYXMRCZX20200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902150038)。

文章引用

丛海彬,黄 萍,邹德玲. 基于“产研教赛”深度融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以宁波大学商学院为例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in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Based on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mpetition”—Taking Business School of Ningbo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J]. 职业教育, 2022, 11(06): 541-548. https://doi.org/10.12677/VE.2022.116084

参考文献

  1.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J]. 教育科学论坛, 2018(3): 3-7.

  2. 2. 教育部: 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J]. 教育(周刊), 2018(45): 6.

  3. 3. 本刊编辑部.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J]. 人民教育, 2021(1): 12.

  4. 4. 吴岩. 历史性成就格局性变化——高等教育十年改革发展成效[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11): 8-10.

  5. 5. 季玲. 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互动发展[J]. 中国高校科技, 2015(10): 47-48.

  6. 6. 伍军, 王海焦. 产教融合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为例[J]. 特区经济, 2018(9): 69-72.

  7. 7. 李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 16(23): 153-154.

  8. 8. 沈丹, 陈阳, 洪林. 质量文化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内卷化及其纾解[J]. 教育与职业, 2022, 1008(8): 107-11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