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rsing Science
Vol.
09
No.
06
(
2020
), Article ID:
39047
,
6
pages
10.12677/NS.2020.96061
疾病中英文术语命名和翻译伦理问题的探讨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命名说起
叶敏1,姚艳丹2,叶玲2*
1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上海
2海军军医大学国际军事医学交流中心外语教研室,上海

收稿日期:2020年11月18日;录用日期:2020年12月2日;发布日期:2020年12月9日

摘要
医学疾病术语不论在命名还是翻译过程中都应遵循相应的伦理标准和规则。只有当疾病的中英文术语做到规范化、准确性和实用性的统一要求时,疾病术语才能被大众接受和使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应的英文名是COVID-19。新冠疫情作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需要统一的国际命名和翻译标准。COVID-19包含了疾病类型和出现时间等基本信息,符合疾病术语的命名标准、社会伦理道德和医学伦理道德。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术语的命名,术语翻译,医学伦理
Exploring the Ethical Issu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Nomenclature of Diseases and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omenclature of “COVID-19”
Min Ye1, Yandan Yao2, Ling Ye2*
1Blood Bank,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enter for Military Medicine,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Nov. 18th, 2020; accepted: Dec. 2nd, 2020; published: Dec. 9th, 2020
ABSTRACT
Both the nomenclature and translation of diseases’ terminology should be in compliance with corresponding ethical rules.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ames of diseases must be accurate, practical and standardized so that they can be disseminated and accepted by the public. The COVID-19 pandemic, as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should follow international nomenclature and translation standards. The term “COVID-19” includes the basic information, such as type and occurrence time of the disease,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nomenclature, social ethnics, and medical ethnics.
Keywords:“COVID-19”, Nomenclature of Diseases,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Medical Ethics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入大众视野以来,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要研究当下针对性对策,还必须考虑其长期影响,做好全面布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五大影响有:1) 新冠疫情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2)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日常行为方式;3)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政策;4)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5) 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 [1]。与此同时,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疾病术语属于医学专业术语。疾病术语的翻译属于科技翻译的范畴。疾病术语的诞生和传播既需要遵循疾病术语命名的医学伦理规则,又需要符合翻译的伦理准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应的英文是COVID-19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包含了疾病的类型和出现的时间,而且发音简单,辨识度和接受度较高。
2. “COVID-19”命名的由来
2019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2020年1月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社交媒体账号消息,世卫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暂时命名为“2019-nCoV”。世界卫生组织还建议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2]。
2020年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暂命名事宜的通知”里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 [3]。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于2020年2月11日在日内瓦开幕。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举行了例行新闻通报会,会上他宣布了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的正式名称:2019冠状病毒病,英文缩写COVID-19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4]。其中“Co”代表“冠状病毒(coronary)”,“Vi”为“病毒(virus)”,“D”为“疾病(disease)”。世卫组织指出,疾病命名不涉及地理位置、人群、动物等信息。取名应尽量简明扼要,发音简单,方便记忆。
3. 疾病术语命名的伦理性
世卫组织指出,疾病命名时不应涉及地理位置的信息。但是,被我们熟知的几个传染病都与地区划上了等号,例如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MERS)、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和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西班牙流感,即西班牙流行性感冒,爆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是西班牙,包括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在内的800万人感染 [5]。其实,该疫情起源于美国,但是西班牙首先报道和承认本国爆发了流感,所以被冠上了这么一个名字。西班牙流感不是一个简单的流感,它夺去的性命比死于一战的人还多。它的命名带有对国家的歧视,不是科学的疾病命名。它的中文译名“西班牙流感”符合翻译的标准,但不利于大众正确地认识这一传染病。
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在我国叫做流行性乙型脑炎。1935日本学者首先分离到该病毒,故国际上又称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另外,埃博拉病毒的得名是因为1976年在非洲埃博拉河地区发现了它的存在,“埃博拉”由此而得名。从此,因为一场疫情,埃博拉被世界所知。由此可见,一旦某个疾病命名确定下来,就开始被大众使用和传播,所以科学命名是正确认识疾病的重要基础。
另外,世卫组织指出,疾病命名不涉及人群或动物等信息。有的疾病提到某种职业,例如军团病(Legionnaires’ disease)和煤工尘肺(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简称CWP)。而猪流感、禽流感和疯牛病等疾病涉及了动物名。命名不准确和不科学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对一些动物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在一段时间内,让人谈“猪”色变,谈“鸟”色变,这对地区经济会造成了长时间的不良影响。因此,涉及国家和地区、人群、动物的疾病命名都应该要避免。
医学术语标准化主要是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制定医学术语标准,使在一定范围内的医学用语得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6]。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简称ICD)是国际上共同使用的统一的疾病分类方法。目前,《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是医疗机构疾病分类管理的重要参考。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版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显示了标准化工作的兼容并蓄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国际上有许多从事疾病命名工作的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和国际医学术语标准化与研发组织(International Health Terminology Standards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IHTSDO)。国内也有从事医学术语命名的组织——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致力于推进科学技术名词体系与国际接轨。
医学名称标准化的工作十分有意义,但推广却十分困难。由于地域不同、文化差异和习惯差异等因素,人们对疾病的命名并不十分理性。医学疾病术语的标准化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科学家对疾病认识不断加深后,才能确定一个相对科学的术语。
4. 疾病术语翻译的伦理性和翻译策略
伦理是指导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道德、观念和准则的总称。语言具有社会性。语言中存在着一些社会歧视现象,折射出对身份、地域、职业等方面的歧视态度。如“智障”、“自闭症”、“低能儿”等医学疾病术语本身没有贬义色彩,但是被一些人用来表达辱骂情绪,逐渐产生了负面意义。语言,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对外交流中,都应遵循社会伦理规则。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翻译是一门致力于消除不同文化间的沟通障碍的人文学科。当一个疾病首次出现时,某个国家先对其命名,然后该疾病术语再译成另一个国家的文字。翻译和术语在两个不同的语言和认知层面上发挥作用。作为不同的学科,翻译和术语关注语言研究的不同领域 [7]。医学术语翻译是医学术语和翻译学科的融合。译者在忠实、准确传达医学信息的同时,应该做到传播正确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医学伦理标准。
医学术语具有规范化、标准化的特点,对医学科学的交流传播至关重要,因而在医学术语的翻译过程中,理应对伦理进行充分考量 [8]。医学疾病术语翻译以“忠实、顺达”为翻译标准和伦理之外,还要遵循医学伦理标准。虽然翻译与医学分属不同的领域,但二者在职业伦理上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为翻译也是处于“求真”与“求善”张力作用下的一种活动 [9]。
基于翻译的“转换”性质,为追求并实现“极似”,译者需以术语元素为最小单位,将原语术语内容转移并更换形式,进行译语表达,这是术语翻译的一般操作步骤。在某些情况下,只更换形式,暂时放弃内容的转移,对术语翻译而言,这也是完全可行的 [10]。医学疾病术语的翻译策略有意译、直译、音译和缩略词等。
4.1. 意译
相较于其他译法,意译追求中英文意义的对等。有些医学疾病术语比较复杂,如果采用直译的策略,普通大众可能没办法了解疾病的内涵。例如,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简称ALS)的专业译名是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渐冻症的发病症状为肌肉逐渐不能动弹,就像被冻住了一样。所以“渐冻症”这个名称比“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更简明扼要,容易被大众熟悉和使用。非典,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是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种非典型性肺炎。“SARS”译成“非典”有利于普通百姓理解,有利于人们更有效地进行抗非典斗争,是简易实用的译名 [11]。
4.2. 直译
直译策略既能保持原文内容,又能较好地保持原文的形式。例如,14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the Black Death)、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猩红热(scarlet fever)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iosclerotic heart disease)都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用直译策略翻译的疾病术语一般是约定俗成的疾病名,如在历史上名称沿用至今的疾病(如黑死病)或者能从字面上能判断其内涵的疾病(如酒精性肝硬化)。
4.3. 音译
当翻译一些人名或地名等专有名词时,一般用音译的翻译策略,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疾病术语从英语翻译过来。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是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的英译。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老年痴呆症,更为人们熟知和广泛使用,但是对老年人有歧视性。而且这一疾病虽然多发于70岁以上人群,但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和老年痴呆症渐渐被人们熟知,并交替使用。2010年起,香港地区开始使用“脑退化症”来逐渐取代“老年痴呆症”。这一变更是希望消除公众对痴呆症的误解和成见,避免患者因为害怕受歧视而耽误治疗。此外,采用音译法的疾病名有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帕金森综合症(Parkinson’s disease)和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等。
4.4. 缩略词
疾病术语往往又长又复杂,因此医护人员掌握并习惯使用疾病的英文缩略词,如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英文全名是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GWI (海湾战争疾病,其英文全名是Gulf War illness)和PTSD (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其英文全名是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值得一提的是,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英文全名是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译为艾滋病,采用了缩略词的音译策略。之前音译为“爱滋病”,但是这一疾病除了通过性途径传播外,还有其他传播途径,后来改名为“艾滋病”。
疾病名称的使用者分为专业的医学人士和普通大众,因为知识结构和使用需求的不同,他们使用的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医学专业人士通常根据交流环境和交流对象的变化,会使用不同的疾病名称。例如,在学术会议上和与同僚交流中,他们会使用专业性较强的医学术语或缩略词;但是,当他们与病人或普通大众沟通时,则倾向使用更通俗易懂的疾病名称。所以,一种疾病会有多种译法。例如,缩略词ADHD的英文全称是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直译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意译为“多动症”。一般来说,普通大众了解疾病的意译版本,即“多动症”。医学专业人士则更倾向于使用疾病的音译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缩略词(ADHD)。随着医学知识的宣传深入和不断普及,普通大众对医学疾病名称的接受度也会不断提高。
译者在术语译介的过程中,还要谨防译入语读者对术语意义的误读。译入语读者和译者一样,在阅读翻译过来的术语时,往往会从词汇的词典义项出发,来解读术语,将术语意义与词典义项相对应,从而导致对术语的误读 [12]。医学术语翻译在遵循准确性原则的基础上,同时也要遵循医学伦理规则。医学术语的译者和医学研究者共同承担社会责任,更好地为大众的医疗健康事业服务。
5. 疾病术语折射的伦理道德
世间万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疾病术语命名,还是疾病术语翻译都应遵循社会伦理、医学伦理和翻译伦理的规则。反过来说,疾病术语的命名和翻译对医学伦理和社会伦理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当艾滋病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时,人们将其称作同性恋免疫缺陷综合症(gay-related immune deficiency),这不仅违背医学伦理,也不符合社会伦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先在武汉被发现和报道,被一些种族歧视者和怀有邪恶政治目的的人利用、诽谤和推卸责任。国外的一些媒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中,使用的是“Wuhan virus”(武汉病毒)、“China virus”(中国病毒)等带有地域特征的名词。美国作家Walter Russell Mead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中国是真正的东亚病夫》的文章,意图通过强调病毒的“中国属性”来制造种族主义歧视。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在白宫新闻发布会和社交媒体上发出“甩锅”言论。这些对中国和武汉污名化的言论和行为把公共卫生领域的事件上升为政治阴谋,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和医学伦理道德,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不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疫情。
不同国家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可以从传播学角度进行阐释。传播学主要从传播学理论或传媒角度出发,关注危机传播的理论范式、危机中媒体的角色和潜能、危机报道的观念和模式、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形象、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式、主流媒体对社会舆情的“减压阀”功能等 [13]。当一个国家把精力花在“找替罪羊”、“甩锅”等其他转移公共视线的行为时,与社会伦理道德和医学伦理道德大相径庭。
6. 结语
医学是一门旨在救死扶伤,提高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科学。各国需要统一疾病命名和翻译的标准,协同合作,才能更好更有效率地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本着“求真”和“求善”的原则,疾病术语的命名和翻译要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流行性疾病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各国人民都是受害者。国际社会只有加强团结互助,而不是推诿责备,才能战胜疫情。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保卫公众的生命和健康,才能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
基金项目
本文为海军军医大学教育研究课题资助的重点项目“军事医疗外交的理论研究和课程建设(JYB2017019)”的部分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叶 敏,姚艳丹,叶 玲. 疾病中英文术语命名和翻译伦理问题的探讨——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命名说起
Exploring the Ethical Issu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Nomen-clature of Diseases and Terminology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omenclature of “COVID-19”[J]. 护理学, 2020, 09(06): 377-382. https://doi.org/10.12677/NS.2020.96061
参考文献
- 1. 邹力行.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影响和启示[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0(40): 4-5.
- 2. 世卫组织建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EB/OL].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200131/t20200131_524954379.shtml, 2020-01-30.
-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暂命名事宜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08/content_5476248.htm, 2020-02-08.
- 4. 世卫组织命名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 2019冠状病毒病[EB/OL]. http://guoqing.china.com.cn/2020-02/12/content_75696681.htm, 2020-02-12.
- 5. 张文宏. 张文宏说感染[M].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8.
- 6. 钱庆, 吴思竹. 国外医学术语标准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3(5): 42.
- 7. Mona Baker. 翻译研究百科全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59.
- 8. 蔡耿超. 医学术语翻译中的伦理考量[J]. 中国科技术语, 2014(3): 46.
- 9. 李曙光. 医学术语翻译中的伦理问题——以autism的汉译为例[J]. 外语研究, 2017(1): 76.
- 10. 信娜. 术语翻译标准体系刍议[J]. 中国科技翻译, 2011(2): 27.
- 11. 肖维青. SARS是不是非典? [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1): 9.
- 12. 郑亚亚. 术语译介研究: 词典义项导致的解读误区[J]. 皖西学院学报, 2018(4): 90.
- 13. 崔晓玲. 危机新闻评论的情感研究——聚焦“7•23温州动车事故” [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1): 27.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