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59983 , 5 pages
10.12677/ACPP.2023.121003

马克思家庭观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家庭建设的启示

徐森兰,蒋俊明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3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23日;发布日期:2023年1月4日

摘要

马克思家庭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入研究有关家庭的相关问题。文章从马克思家庭观的理论来源、形成脉络、基本观点来把握马克思的家庭观,领悟其思想精髓和本真要义。这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家庭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家庭观,家庭建设,现实启示

Marx’s Theory of Family Outlook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Family Construction

Senlan Xu, Junming Jiang

College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Dec. 3rd, 2022; accepted: Dec. 23rd, 2022; published: Jan. 4th, 2023

ABSTRACT

Marx’s family outloo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easure house of Marxist theory. Marx and Engels us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terialism to reveal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deeply studied the related issues of family, which has a poor influence on family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untries. The article grasps Marx’s family view from its theoretical origin, formation context and basic viewpoints, and understands its essence and essence. This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valu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China’s famil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

Keywords:Marx’s Family Outlook, Family Construction,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马克思家庭观科学阐释家庭的本质、家庭关系的历史演进以及家庭的发展前途,这为理想中家庭的构建指引方向和指明实现路径。近年来,中国家庭中频繁发生家庭暴力、婚外情等不良现象,以至于中国离婚率持高不低。这些都是不利于新时代中国美好家庭的建设。文章通过对马克思家庭观理论的深刻把握,追溯理论来源,理清发展脉络,阐述基本观点,结合中国婚姻家庭的实际,不断形成并完善对家庭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致力于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创建和谐家庭。

2. 马克思家庭观

2.1. 马克思家庭观的理论来源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在对前人思想观点批判继承和发展中而来,马克思的家庭观也不例外。马克思家庭观的思想史资源是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人类学家摩尔根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家庭思想内容 [1]。

首先,吸取古希腊家庭观的有益营养。古希腊哲人先贤的思想对于马克思家庭观的诞生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古希腊三位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从苏格拉底认为父母和子女不仅存在抚养和赡养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到柏拉图强调男女平等,两者在人的本性上是一致的。最后到亚里士多德给出家庭的基本定位,规定了家庭生活中的伦理准则是以友爱为本质。这些圣人们不断发展的朴素的家庭思想是马克思家庭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其次,继承黑格尔家庭观的合理内核。马克思在哲学和伦理学上的观点大多都是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继承。所以马克思家庭观的哲学奠基也与黑格尔哲学,尤其是他的家庭思想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黑格尔认为家庭是一个伦理实体,并且是由婚姻、财产和对子女的教育所构成的。家庭里面存在的基本关系是由“神的规律”所赋予,也就是由人们的血缘关系所决定。黑格尔的家庭观在本质上是抽象唯心的,但是其中“合理内核”成为了马克思构建家庭观的重要来源。

再次,延展摩尔根家庭思想的主要内容。摩尔根在考察古代社会的婚姻家庭后,分析出古代社会最初形式并不是以父权制家族为核心,而是母权制。他还绘制了家庭形态的演变图式,认为从人类最初的两性关系中,“发展出了五种不同的连续的家庭形态,即血缘家庭、群婚家庭、对偶家庭、父权家庭、单偶家庭” [2]。摩尔根开辟了一条理解人类史前社会家庭的正确道路,对马克思家庭观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最后,借鉴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家庭思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家庭观的批判和未来家庭的擘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启迪。空想社会主义者立足所处时代的现实境况,对资产阶级家庭观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尽管他们的思想存在一定的空想性和虚幻性,但其中包含的真理性内容成为了马克思家庭观生成的重要源泉。

2.2. 马克思家庭观的形成脉络

马克思的家庭观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其独特的形成脉络和演进轨迹。马克思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就是他思想理论成长的依托。从历史脉络来看,其家庭观大体经历了浪漫主义、思辨哲学、人本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四个发展阶段。

马克思早在学生时代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在大学时并没有遵循父亲的叮嘱投入到法学的学习中,而是沉浸在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之中。他在校期间写过许多有关爱情的浪漫的诗歌集,这都是他对于爱情的真实想法和对婚姻的渴望。这个时期,他的家庭观还是一个萌芽酝酿期。在马克思学习了黑格尔的哲学,并在现实困境中受到打击,最终意识到浪漫主义的飘渺性后实际地转向黑格尔主义,遵循黑格尔的思想观点来研究婚姻和家庭,这是马克思家庭观的奠基雏形期。可随后,马克思在运用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分析问题时遭遇到了物质利益难题。他开始反思黑格尔思想的正确性,重新审视黑格尔的家庭观。这也是马克思家庭观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不仅从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家庭观中逃脱出来,也批判性地脱离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家庭观,完成一个自我清算的运动。

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之后,以此为基底的家庭观也就此形成。马克思对家庭的起源、家庭与劳动的分工关系及资产阶级家庭观的本质和虚伪性进行了研究。他还梳理了各种社会形态的发展史,进而全面揭示家庭发展的基本形式和演进形态。这对他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完善家庭思想都是不可省略的重要步骤,也是他一生的不懈追求。

2.3. 马克思家庭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家庭的研究,应该“根据现有的材料来考察和阐明家庭,而不应该像通常在德国所做的那样,根据‘家庭的概念’来考察和阐明家庭” [3]。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不认同只是从“家庭”的字面材料来研究,不能把家庭看成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而要把它们置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考察。马克思家庭观包括关于家庭本质、家庭形态的历史演进、家庭伦理和家庭发展的四方面的基本观点 [4]。

第一,关于家庭本质的观点。马克思对于家庭本质的揭示主要是从对家庭的概念、家庭的生产功能的研究中发现。他认为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既包括对子女的生产,也包括维持人们生存的物质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家庭在生命生产的过程中会形成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是进行繁衍后代的人类自身生产,另一方面是自我生命延续的物质资料生产。第二种生产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第一个生产必然也会体现多种社会关系。所以家庭中的自然关系指夫妻关系、血缘关系。社会关系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联系。家庭中的社会关系是多样、多层次的,但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并决定家庭本质的是物质社会关系。

第二,关于家庭形态的历史演进。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由较低阶段的形式进到较高阶段的形式” [5]。在对摩尔根成果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揭示了家庭从血缘家庭到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演进过程与基本规律。人类早期的血族群婚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特征是同辈成为夫妻。虽然与伦理道德格格不入,但它限制了血亲通婚的范围,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婚姻禁例,也是人类婚姻发展的第一个新基点。但随着母系氏族逐渐繁荣就会产生对偶制婚姻及相应的家庭形式,对偶制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结成比较牢固的婚姻关系。可随着男女地位逐渐不平等以后,出现了专偶制婚姻,也就是一夫一妻制。这是女性丧失历史意义的表现。但是家庭形态的演进归根到底还是物质生产的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和制约的。

第三,关于家庭伦理的观点。家庭的基础是婚姻,而婚姻的基础是爱情。构成一个家庭是需要两个人在彼此深爱中进入婚姻。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伦理的认识是从爱情、婚姻和家庭三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关于恋爱,马克思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在互为平等的条件下而产生的一种感情关系。如果一个人爱另一个人,但是他的爱并不能使对方也爱上自己,那这种爱就是失败的。并且恋爱涉及到两个人的生活,甚至会产生第三个生命,所以具有一定社会关系,更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其次关于婚姻,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婚姻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强调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最后是关于家庭伦理,家庭伦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两性的自由平等。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家庭观也明确指出要实现男女平等的具体路径。

第四,关于家庭发展的观点。对待家庭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一直主张要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家庭是社会制度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预期在将来家庭仍然是人们生存、生活和生产所依赖的最主要场所。或许在那时,家庭的一部职能会被社会所承担,家庭内部的一些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但家庭绝不会从人类社会中消失。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家庭一直坚持爱情至上的原则,强调构建家庭需要有真爱。所以他们对未来家庭的形式一直坚持是一夫一妻制,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家庭形态。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最后都会认可并遵守。这些预测和推算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家庭制度否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唯物、辩证的设想,而未来家庭的具体形态还是需要实践来解决和回答。

3. 马克思家庭观对当代中国家庭建设的启示

3.1. 培养良好家风

马克思一直坚持婚姻必须要以爱情为基础,不可以掺入任何其他的因素。夫妻双方之间的爱才是高于一切的,家人之间要相互关心、包容和扶持。只有这样才是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才具有优良的家风。优良的家风对家庭的稳固,对家庭成员的促进,对家庭结构的稳定和完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风承载着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等,家风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个体家庭特色的软文化对下一代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 [6]。家庭给予一个孩子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它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塑造了孩子的个人性格和品行。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家庭风气是否良好对孩子的各方面发展以及家庭建设都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常言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建设也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深刻把握他们对家庭的构想,明确婚姻家庭的实质是以爱情为基础,自觉承担婚姻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这为我国家庭建设提供正确导向。

3.2. 树立青年群体科学的婚姻家庭观

马克思认为两个人走入婚姻,组建家庭应该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外界诱惑的不断扩大,我国当代青年在家庭婚姻观的塑造上不可避免地出现背离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现象:片面化、世俗化、功利化地看待婚姻家庭关系。在一些青年家庭婚姻观中,个体意识占据主要部分。大多数只顾个人享乐,缺乏家庭责任感,这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相偏离。青年人是国家发展的未来,他们的婚姻家庭建设对国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我们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指导,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家庭观。在婚恋关系中,大家要保持忠诚和互相尊重,杜绝一些不正确的婚恋行为。青年群体不仅要树立科学的家庭观,更要自觉承担在家庭中的相应责任。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大家将时间更多的投入到个人发展和价值上,从而忽视了家庭中的责任。尤其近年来,“丧偶式婚姻”现象频频发生,这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淡薄,家庭教育缺失甚至家庭解体等不良现象,这是对家庭建设的一种极大威胁。因此,马克思家庭观能够引导青年群体树立科学的婚姻家庭观,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能通过个体影响群体,使得整个社会都形成良好的家庭风尚。

3.3. 实现家庭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

新时代家庭的建设必须要基于马克思家庭观的视角,把家庭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当下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家庭成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家庭建设中,家庭成员不仅需要物质需求上的满足,也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文明家庭理念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家庭文明理念的倡导,是家庭成员对于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有助于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 [7]。因此,新时代家庭的建设必须要以马克思家庭观为指导思想,满足家庭成员的精神需要,突显人的本质,始终与社会主义家庭假设保持一致,致力于实现家庭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家庭的认识是在对资产阶级家庭观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考察,以唯物史观为基本立场,揭示家庭的起源、发展变化及本质属性。家庭建设有关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因此深入分析马克思家庭观,全面把握它的理论来源、形成脉络和基本观点对新时代家庭问题的解决和理想家庭的建设具有现实启示和重要价值。

项目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KS040);镇江市“金山文化人才”计划人才项目:日常思政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研究。

文章引用

徐森兰,蒋俊明. 马克思家庭观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家庭建设的启示
Marx’s Theory of Family Outlook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Family Construction[J]. 哲学进展, 2023, 12(01): 10-1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03

参考文献

  1. 1. 徐国亮. 马克思家庭观的三维逻辑透视[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67(2): 1-12.

  2. 2. 蔡曙先. 摩尔根对家庭史研究的贡献[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2): 99-102.

  3.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 4. 陈旸.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及其当代价值[J]. 理论月刊, 2013(8): 24-28.

  5. 5.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6. 6. 陈春雨. 论恩格斯家庭观及其现代启示[J]. 理论观察, 2021(7): 58-62.

  7. 7. 黄晓雪.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理论内涵及价值意蕴探析[J]. 现代交际, 2021(9): 239-24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