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3749
,
6
pages
10.12677/ACPP.2023.121032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思想的 研究
黄巧丽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9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3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6日

摘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一部富有时代价值的伟大著作,它以黑格尔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学作为直接理论来源,从宗教、自然社会、人的感性存在方面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进行批判,指出马克思从实践性、现实性、社会关系总和这三方面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探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科学地解答了人的问题,实现了人的本质思想的划时代的变革,在当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A Study of the Essential Thoughts of Man in Theses on Feuerbach
Qiaoli Huang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Received: Sep. 12th, 2023; accepted: Oct. 3rd, 2023; published: Oct. 16th, 2023

ABSTRACT
Theses on Feuerbach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outline”) is an epoch-making work of great value, deriving its theoretical sources directly from Hegelian speculative philosophy and Feuerbachian anthropology. It critically examines Feuerbach’s essential thoughts on religion, natural society, and the sensuous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points out that Marx explores the essence of human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acticality, reality, and the tot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 In Theses on Feuerbach, Marx scientifically answered people’s questions and realized the epoch-making change of man’s essential thought,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in today.
Keywords:Theses on Feuerbach, The Essence of Man, The Sum of Social Relation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提纲》中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系统的实践观,但马克思并不是提出实践观点的第一人。早在先于马克思的欧洲哲学史上,就存在着关于实践观点的创造性回答,这使马克思受到了启发,为马克思实践观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
1.1. 黑格尔思辨哲学
黑格尔作为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哲学体系,其思想的核心是绝对精神,并用辩证法的规律解释自己的绝对精神体系。黑格尔将人的本质是人的自觉活动归结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指出人的本质是一种自我意识,由绝对精神产生的。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深受黑格尔的影响,一方面,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也是劳动,劳动使人区别与动物,成为一种特殊的存在。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劳动的思想上,找到了实践的基点,在这个基点上,马克思把人放进了社会关系中,因而找到了现实的人。另一方面,关于异化的观点,马克思在《1844政治经济学手稿》中进行了论述,他赞同黑格尔的异化观点,但指出应从劳动出发而不是从绝对精神出发。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和继承,逐渐形成自己人的本质观。
1.2. 费尔巴哈人本学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是在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对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思想进行批判,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人学思想”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中心内容,费尔巴哈所研究的“人”不是黑格尔拥有“自我意识”的人,而是感性现实客体,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费尔巴哈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费尔巴哈在对黑格尔思辨哲学批判的同时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费尔巴哈提出人的本质就是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指出“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没有宗教。” [1] 从这个点出发,他开始探索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费尔巴哈发现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意识,意识是人的绝对本质。费尔巴哈提出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人们在生存过程中有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但是一旦现实满足不了人们的愿望,人们就建立起了宗教,企图在幻想中实现自己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诉求。所以,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在考察人的时候,费尔巴哈看到了感性的人,并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一点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马克思在实践中找到了感性活动中的人,把费尔巴哈眼中的人放置于社会关系中,由此也就看到了人的现实性、社会性。其次,费尔巴哈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自然界孕育了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费尔巴哈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探索人的本质,并指出人与动物一样都是自然界中的存在物,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这对马克思考察人的本质问题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2. 《提纲》中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批判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论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在阐述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与宗教、自然以及人的感性存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此需对《提纲》中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进行批判,以便更好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
2.1. 关于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批判
费尔巴哈认为人们是通过对宗教的认识才认识自身,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 [2] 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由于自身生产力水平不高,又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存形势,人们自身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只能依赖于自然界,在敬畏自然的同时人们幻想存在能满足自身需求的自然神,人虽然对自然有着依赖心理,却又想从自然的控制中脱离出来,人想要实现自由,只好寄托于宗教。费尔巴哈认识到了这一点,把人们从宗教的奴役之下解救出来,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认为人必须依赖宗教,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没有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质。
2.2.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利用其身体与客观世界进行交换和相互作用,人自身的需求可以通过自然界得到满足,人的精神与身体一样,都依赖着自然界。费尔巴哈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指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 [3] 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费尔巴哈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出发,把肉体看作人的本质,动物是满足自身需求的生命活动,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具有自然属性。费尔巴哈指出人的自然本质是“类本质”,这种“类”不是作为人在社会状态下的本质差异而存在,而是指在人中抽象出一些的、共同的特征本质,强调人的本质就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孤立的理解人的观点,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马克思并不否定人的类本质,“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本质,是一般本质在现实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不是抽象的‘类本质’,这种本质的现实表现是被社会关系所规定的,肯定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的表现(现实本质)并不否定普遍意义上的人的共同本质(类本质)。” [4]
2.3. 对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感性存在的批判
费尔巴哈提出了感性的人,但他把人的本质等同于存在。费尔巴哈从感性直观的层面理解世界,也是唯物主义理解世界的前提,但费尔巴哈的理解只是基于直观、客体的层面,并没有将它们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来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到,“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1] 正是他对感性的表面化理解,没有找到解读人的本质的正确钥匙。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条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 费尔巴哈通过感性直观看待人,把自己引向非现实性的人。
3. 《提纲》中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站在之前哲学的基础上,把“人的本质”置于现实性、实践、社会关系总和中理解,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新认识。
3.1. 实践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客观梳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弊病所在——“实践”的缺失,并将“实践”合理地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来考察现实生活中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将实践引入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在人的实践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2] 这一观点阐明人类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正确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的内在本质。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中的人,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证明其本质。一方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活动中,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必然会与其他人之间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人是处于实践活动当中的,只有不断实践,才能逐渐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因此,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必须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
3.2. 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现实性
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在其现实性上”是对于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论断的限定。即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关于人的现实性马克思两个方面来考察,首先,人的现实性与抽象性相对,批判了抽象的人。其次,人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相对,展望了人的理想性形态。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作为其考察人的本质的出发点,认为“人”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只有深刻地把握人的现实形态,才能实现人的理想形态。马克思所指的“现实的人”,是生活在具体的时代,从事着现实的活动,能被感受、理解,且有需要的人,理解人的本质是基于现实性上。从实践的现实性上,实践活动对人的现实性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现实性也得到发展。因此,需要从实践的现实性上把握人在现实生活中,脱离实践活动无法实现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能处于抽象、空想状态,无法实现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本质。
3.3.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随着对“人的本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马克思《提纲》第六条当中进一步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所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指一切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与社会关系互存而生。马克思反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观点,指出人的本质并不在单个人中,而是在各种关系中,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人们脱离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来讨论人的本质的根本缺陷,立足实践和现实的社会关系,把人看成是具体的、生活于社会现实生活关系之中的人,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把人看作是从事着具体实践活动的人,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变化的现实的人。
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意义及现实启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文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开创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实践的视角看待世界,实现人学思想上的变革,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独创性的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阐述人的本质,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4.1. 理论意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确立。《提纲》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有着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提纲》中,马克思认识到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强调只有从整体上全面深刻了解人的所有社会关系,才能深刻明白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并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取决于社会存在,并且会对其产生反作用。人在社会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人可以把自身的意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变实践对象,最终达到人类实践的目的。另外,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人”,指的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世界中的活生生的人,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实现了人学思潮上的变革。《提纲》的发表,马克思开始从实践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出发,思考关于“人”“人的本质”的问题。马克思发现前人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忽视了现实方面,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开始从实践的角度,实现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解、批判与改造,把现实世界的内容归还到现实生活内容自身。马克思是以实践的视角去看世界、看物质、看精神、看待人,而不是像以往的哲学家们那样从精神、意志、情感出发,以“抽象的人”的视角去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哲学的实践性,深化了人的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实现了人学思潮上的变革,推动了人的本质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丰富了人学研究,马克思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唯物史观研究人的本质,这是人学研究的突破和变革。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和精神,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的局限于单一的自然界,马克思从现实世界入手,阐述了人的类本质特征,使人不再是抽象的理性,而是现实存在的人。马克思提出人的社会性,人处在复杂的关系之中,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还为人的发展构建蓝图,提出人的本质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从多角度解读人的本质的问题,丰富了人的本质内涵,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4.2. 现实启示
有利于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纲》把人的本质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表明了马克思在对实践中的人的本质进行考察时肯定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不断探索,奠定了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各项事业进步的同时,整个人类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面对很多难题,单独国家无法独立解决。随着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逐渐形成命运与共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个体发展都要考虑全球的整体利益。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空想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另一方面,我们当前社会中的人与马克思所说的真正地享有自由和个性的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相互合作、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创造条件。总的来说,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既要坚定信念,又要为这一美好目标的实现贡献自身的力量。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的根本在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时谈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人与自然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自然在创造人的同时人也在创造着自然。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的需要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会对自然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时就需要人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在自然界发展过程中,人只有正确认识自然界,才能更好的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有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纲》中人的本质思想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新时期继承了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精髓,对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发展依靠广大人民、发展为了广大人民、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对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新时期坚持以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为指导,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将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文章引用
黄巧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思想的研究
A Study of the Essential Thoughts of Man in Theses on Feuerbach[J]. 哲学进展, 2023, 12(10): 1933-193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320
参考文献
- 1. 谭培文, 陈夏新, 吕世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39-44.
-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4-135.
- 3.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52.
- 4. 马明策. 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重新解读[J]. 理论导刊, 2006(7): 33-34.
- 5. 周永霞. 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观点的再认识[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 18(2): 48-50,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