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7  No. 09 ( 2018 ), Article ID: 26748 , 6 pages
10.12677/ASS.2018.79212

The Education Tradition of Peng Family: A Famous Family for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Qing Dynasty

Yanwei Zhu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Aug. 16th, 2018; accepted: Aug. 30th, 2018; published: Sep. 10th, 2018

ABSTRACT

The Peng family of Changzhou was a famous family for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Qing dynasty. The reason why the Peng family can train so many successful candidate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his family tradi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Peng family is a positive reference for us to cultivate talents, establish good family style and 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day.

Keywords:Peng Family, Family Tradition, Family Education

长洲彭氏家族及其家庭教育略论

朱焱炜

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8年8月16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30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10日

摘 要

长洲彭氏家族,是清朝著名的科举世家,曾出过彭定求、彭启丰祖孙两位状元。彭家之所以出了这么多举人、进士,与其家风、家教是分不开的。探求其家庭教育,对于我们今天培养人才,树立良好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彭氏家族,家风,家庭教育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在教育不普及的古代,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长洲(今苏州)彭氏家族就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典范。

彭氏家族堪称“科举世家”。从明朝正德年间彭昉考中进士开始,彭氏在科举之途上一路亨通,大放异彩。其中,彭汝谐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565)进士,彭珑是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彭定求为康熙十五年(1676)状元,彭宁求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探花,彭定求的孙子彭启丰为雍正五年(1727)状元,彭绍谦是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彭绍升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彭希洛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彭希涑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彭希郑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彭蕴章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彭慰高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彭祖贤是咸丰五年(1855)举人。其余副贡生等达130余人。

彭家之所以出了这么多举人、进士,与其家风、家教是分不开的。探求其家庭教育,对于我们今天培养人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2. 崇文好学,清白相承的家风

据《彭氏宗谱》 [1] 记载,彭氏始祖彭学一是一名军人,家境贫寒。到第四世彭淳(1441~1488)时,经商致富,但商人在封建社会地位不高,一般家庭有钱以后都会让孩子走读书出仕的道路,彭家也不例外。沈周在给彭淳写的《墓志铭》中说,彭淳生性简朴,但在儿子的教育上则毫不吝啬,肯出大钱延请名师教育孩子,并从早到晚严格督促子孙学习。正是在这样重视教育,崇文好学的家族理念下,彭氏开始走上科举发家的道路。

由明入清,彭氏家族底蕴日益深厚,为了寻根留本,承前启后,彭氏一族开始撰修族谱。从万历年开始,一直到光绪年间,一直有人增修。族中名人,如彭行先(1612~1689)、彭定求(1645~1719)等都曾参与族谱的编定。修族谱,可以提高家族凝聚力,承前启后,增知育人。从彭氏家族的宗谱,我们可以看出彭氏一族的家风,从中或可探求彭氏成为科举世家的缘由。

彭氏家风首重“德行”。据宗谱记载,彭绍升(1740~1796)乐善好施,时常周济穷人,举办放生会。彭希洛(1758~1806)则是一个见义勇为的热心人,经常帮助族中贫困的人娶妻、立嗣、求学,对家族以外的人,也常常施衣施棺,还曾经办理育婴堂,饥岁平粜米粮等等。

除“德行”外,彭氏家族也非常重视“文学”。彭家读书之人,无论科举与否,常有诗文留存,同治光绪年间,彭祖贤(1819~1885)以家族为单位,辑刻了《长洲彭氏家集》9种150卷 [2] ,这套集子收录了彭氏几代人的学术与文学著作,比较著名的如彭定求的《南畇全集》、彭启丰(1701~1784)的《芝庭先生集》、彭蕴章(1792~1862)的《彭文敬公全集》等。值得一提的是,彭氏家集中还收录了儿媳的著作,如彭希涑(1761~1793)妻子顾蕴玉的《芸晖小阁吟草》,彭翰孙妻子吴清蕙的《写韵楼》诗1卷词草1卷、儿媳吴毓荪的《意兰吟剩》1卷等,可见其家族整体的文学水平与文化底蕴。正是这些家族深厚的诗文传统,培养熏陶出了一个个状元、才子。

需要注意的是,彭氏的读书,并不完全以科举显达为目的,相反,在家族兴盛,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时常有“畏满”的心态,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很多子弟没做多少年官就归隐地方,安心地做一个教书先生了。

修隐以砥砺气节,是彭氏祖先彭时(1464~1552)传下来的良好家风。彭时的学问很好,但并不参加科举,每天在楼中读书写作,修炼道德学问。他的侄子彭年(1505~1567),在当时,是仅次于文征明的吴中隐士,享有很高的声望。彭定求的祖父彭德先(1590~1665)、堂祖父彭行先,处在明清之际,也是有名的隐士。这种精神上的高贵感,使彭氏根基深厚,免于成为昙花一现的暴发户。

彭氏的这种家风,不仅使子孙受益,几百年里人才辈出,而且流衍乡邦,惠及地方。之所以屡修宗谱,其所要维系的正是这种优良的风气。康熙年间彭定求在《续修宗谱序》中说明宗旨,希望后代子孙熟悉前辈的事迹,要发奋求学,不可令祖宗蒙羞。秉承家风,绪德先祖,正是彭定求续修宗谱所寄托的厚望。

道光年间,彭氏家势与以前比稍有不如,彭翊在《续修宗谱后序》中说,虽然彭家科举出仕的人少了一些,但德行和文学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求取得到的,只要能够秉承祖训,克勤克俭,砥砺节操,后辈中就一定能够继续涌现人才。可见其所在意的还在于“德行文学”,只要家风不坠,就有重新发达的可能。

到了民国年间彭杰续修宗谱时,虽然时代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他仍然以清白相承的家风劝勉子孙。他在《辑修宗谱序》中说,彭氏一族,清门素业,不涉浮夸,虽然富足,但崇尚简朴,子孙清白相承,至今不改。劝导后世子孙,重视德行文学之本原。

百年而下,正是这种崇文好学,清白相承的家风,使得彭氏一族衣冠绵延,诗礼传家,人才辈出。

3. 制度完备的家庭学校

为了保证家中的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彭氏开办了族学。

仓廪实而知礼节。彭氏一门虽然出了很多隐士,但深知金钱对于读书的重要。从先祖彭淳经商发家开始,就有一支子弟专事持家理财。彭淳的儿子彭暐,就是一位经商好手,他诚信经营,善于理财,在他的精心操持下,家资数倍于前。

彭氏为了保障子弟读书的公共经费,赈济贫困,在族中特设润族田。据《彭氏宗谱》记载:润族田一共有三百余亩,除了用来补贴鳏寡孤独之外,其余都用在教育方面。润族田的收入,保障了族中贫困子弟的基本教育。

《彭氏宗谱》中有《谊庄规条》一项,明确族中子女必须读书,并制定了许多扶助读书,鼓励应举的措施。如:

在选择主讲教师方面,首重人品和学问,不论亲疏,不讲关系。对于讲课效果好的教师,还有额外奖励。如果学生在书塾读书期间能够“入泮、食饩、中式”,不但学生可以获得奖励,塾师也可以得到同等奖励。

在学校建制方面也有明确规定:“学徒不及五人不设塾。”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对于家境贫寒的学子,根据不同的情况,允许采用住读、走读等灵活的读书方式,不但供其免费读书,还可以免食宿费,并根据其读书的进度和水平,提供相应的奖学金资助。一年分六节,谊庄规定对初识字的每节“助钱一千文”,并免费提供学习材料;能诵经书的每节“助钱一千五百文”;开笔作文至二十四岁为止,每节“助钱二千文”。

族学还有定时的考核制度,有专人按时至族学检查,根据考核结果,对学生分别进行奖励和惩罚。如果学生“书能熟背,文理清顺,字画端正”就额外奖励纸笔钱;如果学生有“不率教者”,学业荒废,无故不到,就会被停止补贴,甚至逐出学校,交回给他的家人管束;如果学生接受教育但能力有限,不能继续学下去的,就让他学到十五岁,然后另外传授一些谋生的技能;如果学生值得培养,就提高资助比例,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授以《儒门法语》,弟子箴规,熟读深思,务期文行交修”。

彭氏族学尤其重视科考,对于参加考试的族人有加倍的补贴。对于参加不同等级考试的学生,安排有不同等级的补贴。考试结束后,凭考试结果领取奖金,“入泮贺四千文,乡试助十千文,中式贺十千文,解元倍贺”,会试“中式贺二十千文,会元倍贺,状头两倍贺,榜眼、探花、传胪倍贺”。对于要赴京赶考的人还提供路费资助,“会试助三十千文”,“赴试北闱者,倍送。留京应试者,乡、会俱减半。”

在岁试之年,族学还常常集中备考,举办模拟考试,对成绩好的学子进行奖励。庄中每月举办“文会”,提供免费的食宿,邀请有经验的老师出题,并根据答题评定优劣,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还要赠送“花红”以资鼓励。

从以上各条可见,族中的私塾,制度完备,层次井然,完全是一个成熟的小型学校的规模。从延请教师,招收学员,到考评与奖励的制度,一应俱全。在国家正式的考试之前,更有家庭之内的模拟考试。种种措施,为子弟的成才提供了极好的环境。

此外,《义庄规条》还允许女性进入私塾,享受和男子平等的教育。这些饱读诗书的闺阁才媛,在提升整个家族的文化内涵,教育涵养后代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

彭氏一门,之所以能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得中,其家庭传习,濡染熏陶极为重要。父子、祖孙、母子之间,同时也是启蒙、传道、授业的师徒关系。

状元彭定求,从小就跟随父亲彭珑(1613~1689)学习。彭珑是顺治16年的进士,曾与徐元文等人订慎交社。晚年好讲学授徒,在乡里有很高的声望。据《彭氏宗谱》卷5徐元文给彭珑写的墓志铭上记载,彭珑每月两次邀请乡里的读书人在文星阁聚会,一起讲经论文,研讨科举时文,如遇人有疑问,一定要详细解说,务必要让人明白才肯停止。于是,他名声在外,声望日隆,发展到远近三百多名学子慕名来向他求学。凡是他指导过的学生,进步都很大。有人劝他年纪大了,不必如此辛苦。彭珑的回答是:我不忍心这个人就此埋没啊。可见,彭珑是一位悔人不倦的老师,培养了很多人才。

彭珑亲自负责彭定求从小的教育,据《彭氏宗谱》卷5中彭定求所写的《封国子监司业显考一庵府君行实》一文记载,在彭定求为诸生时,父亲彭珑对他“日夕提撕,每课一义,既从师评论,必亲加指授,务绳削当意乃止”,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彭珑还常带彭定求去无锡等地拜会名师,“过锡山,谒道南祠,会讲东林,益大感发” [3] 。这种携子四处游学的教育方法,不但使彭定求增广了见闻,开阔了视野,还使他有幸拜入著名学者汤斌门下,为彭定求科举、治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彭定求也继承了父亲求学问道,扶掖后学的传统。他奉旨担任《全唐诗》总裁,与汪士鋐、徐树本等一起编纂《全唐诗》,成书后,便回到家乡,在苏州葑门“志矩斋”后筑“南畇草堂”,课读子孙,并修建了长洲学宫和先贤祠庙,以广德弘学。虽然有状元的高才,彭定求仍然不忘为家族的教育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他曾编撰了一些用作家庭教育的读物,如《明贤蒙正录》,就是一本针对幼童的启蒙教材。这本书摘录了明代的贤人小时候的嘉言善行,是在家塾给学童启蒙用的。他编辑的《儒门法语》也被用作家塾中的教材。

彭家的另一位状元彭启丰,敏而好学,处事低调,这与祖父彭定求和父亲彭正乾对他从小的教育不无关系。他曾经在《芝庭文稿》卷8 [4] 《惕斋府君行述》中回忆祖父治家谨严,如果孩子有过错就会严加惩罚;父亲则时常教育他“畏盛满”,要低调谨慎行事。父亲对他的谆谆告诫,他不仅自己做到了,而且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儿子。乾隆二十二年(1757)会试,他的儿子彭绍观与彭绍升同榜,彭启丰因为盛满之惧,让绍观入翰林,而让绍升托辞生病回到家乡,没有参加考试。直到二十六年(1761)补殿试,彭绍升才得以成进士,但彭启丰又不让他去做官,只要他在家闲居,可见彭启丰的谨慎和低调。

彭启丰从官场致仕后,十余年间,任紫阳书院山长,积极扶植后进,为家乡培育了不少人才。

除了男性长辈对子弟的悉心栽培外,彭氏家族的女性也往往知书达理,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孩子的启蒙老师的责任。

彭启丰的母亲周氏,出生于书香门第。她对彭启丰的思想影响很大,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女性。彭启丰在《芝庭文稿》卷8《显妣太夫人行述》中曾经回忆自己从小体弱多病,母亲对其关爱有加,日夜照拂,不眠不休。彭启丰的启蒙教育也是母亲亲自教导,“自授书读”。彭启丰的科举之途一开始并不顺利,考试接连败北,母亲就以“义命”宽慰他,令他放开怀抱,并教育他“名无难也,所以居之为难耳”。彭启丰出仕为官后,母亲又常给他寄送钱财,担心他因为缺钱而为难,甚至犯错误。母亲的教导,使彭启丰不易受外界诱惑,能坚持独立的人格与操守,不趋炎附势,进退从容,不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乾隆皇帝曾御题“慈竹春辉”四言,赐给彭启丰的母亲。

彭启丰的妻子也是一位非常贤惠的女性。《芝庭文稿》卷8《亡妻宋夫人述》中曾经引用母亲的话夸赞宋夫人,说她自嫁到彭家,十余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治家有道,上下和睦。宋夫人为彭启丰培育了四个儿子,她平时对孩子异常疼爱,亲自抚养,但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又异常严格,比老师更甚。在宋夫人的教养下,彭启丰的四个儿子,除了早逝的绍咸外,两个考中进士,一个考中举人。其孙辈又出了好几个进士与举人。

除直系亲属外,彭氏世家,与其来往的朋友姻亲也多为大族世家。如苏州状元吴宽、申时行,名士文征明、王世贞等。彭启丰的女婿庄培因(常州府阳湖县人)也是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状元。这些姻亲外戚,家庭外围成员,彼此之间交相往来,相互提携,对彭氏家族后辈的成长同样功不可没。

5. 结语

纵观彭氏家族的家庭教育,对我们今天不无启示。

首先,家庭教育的目标当志存高远,而不应该是功利的、短视的。彭氏家风以德行为第一,而非功业。彭时、彭年、彭德先、彭行先等,彭氏家族每一代中都会有一些隐而不仕,专心著述的人才。读书,是为了求真道德、真学问,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正如彭启丰的母亲所说,人贵在名实相符,才能问心无愧。读书以立学,而立学是为了立身。只有立身正,才能行事有度,根基深厚,不易摧折。彭氏一族固然重视科举,以举业光耀门楣,但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家风,才是其本源所在。正是这种清白相承,固守道德,读书不缀的家族精神,使彭氏一族绵延不绝,不断从老枝上开出新花来。如果彭氏以一时荣辱来评定子弟,在古代科举制这样竞争激烈的考试制度中,恐怕早就因一时甚或一代人的落选而败落了。“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今日的家庭教育,也应以培养孩子高远的志向为目标,使其充分彰显天性,不以一时的成绩来评价孩子,以功利的目标来左右孩子的选择,这样才能使求学成为他发自内心的自我完善的需要,才会促使他终身学习,不断成长。

其次,家庭教育当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的父母,大体上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物质方面的环境,但人文环境可以就重视不够了。从彭珑对彭定求的教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的家庭环境、互相砥砺的师友团体,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巨大。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名师和学霸,但现在的科技条件也为我们提供了古人无法企及的便利。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与众多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并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就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当然,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学习彭氏游学的传统经验,以开阔眼界,增广见闻。

最后,家庭教育中,榜样的作用永远不能被低估。彭氏一族中,父子相承、祖孙相继,哪一个不是勤学苦读之人?耳濡目染,书香熏陶,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很多读书种子,这种不言之教永远比耳提面命的垂诫式教育更有效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家风。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家风?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而国风之本则在家风。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彭氏家族家风,研习家庭教育的意义所在。

基金项目

2014年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14PJC056)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朱焱炜. 长洲彭氏家族及其家庭教育略论
The Education Tradition of Peng Family: A Famous Family for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Qing Dynasty[J].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07(09): 1440-144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8.79212

参考文献

  1. 1. 彭文杰, 修, 彭钟岱, 纂. 彭氏宗谱12卷首1卷[M]. 民国十一年(1922)苏州彭氏衣言庄刻本, 苏州市博物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苏州市图书馆存首卷, 3-7卷, 9-12卷.

  2. 2. 彭祖贤, 辑. 长洲彭氏家集9种154卷[M]. 清同治光绪间刻本, 苏州市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等藏.

  3. 3. 王钟翰. 清史列传卷66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4. 4. 彭启丰. 芝庭文稿8卷诗稿14卷[M]. 集部别集类, 乾隆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精刻本, 南京图书馆藏, 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 第09辑第23册, 435页.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