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9
No.
08
(
2020
), Article ID:
36965
,
7
pages
10.12677/ASS.2020.98155
Rational Thinking on the Exuberant Vitalit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xia Ma
College of Marx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Received: Jul. 23rd, 2020; accepted: Aug. 4th, 2020; published: Aug. 11th, 2020
ABSTRACT
In the more than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e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our Party has blazed a trai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urse of arduous exploration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and its vigorous vitality has been manifested in the multiple leaps combining Marxist scientific theory with China’s concrete reality.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s wh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ws vigorous vitalit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biggest institutional advantag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Second, be good at learning and summarizing experience, and dare to self-revolution, so that our party will always maintain its advanced nature and purity; Three is always based on national conditions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 and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theory as the guidance; fourth, we should never forget our mission at the beginning and always have the people in mind.
Key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rd to Explor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ational Thinki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生命力的理性思考
马利霞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收稿日期:2020年7月23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4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11日
摘 要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70多年的历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在艰难探索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旺盛生命力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多次飞跃中得到彰显。通过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脉络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彰显出蓬勃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敢于自我革命,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三是始终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四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做到心中有人民。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性思考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新中国71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辛探索、砥砺奋进、披荆斩棘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目标的奋斗历程;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谱写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新篇章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在实践中将其不断发展、升华。70多年风雨兼程,70多年砥砺前行,70多年苦难辉煌 [1]。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难卓绝的奋斗历程、理性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于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成功道路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史,鸦片战争以后,先后出现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无数仁人志士踏上探索民族复兴之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英勇奋战,历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的建立,历经千难万险,是用无数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结束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历史,实现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站起来”的梦想,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一大历史考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学习借鉴过“老大哥”苏联的模式,我们也因对历史和现实的误判走过多次弯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善于自我革命的政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人类认知规律来看,新生事物的出现往往会使人们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和认可,加之较长时间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不少人对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存在疑虑,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针对这种情况,从领导岗位已经退下来的邓小平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南巡讲话”的要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二是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三是市场只是一种手段。“南巡讲话”发表以后,彻底地肃清了当时存在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错误认识,将人们从左的错误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扫清了思想障碍,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释放出勃勃生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我们党思想上的一次伟大觉醒,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一次伟大实践,“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站起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富起来”和强起来的目标。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停滞不前甚至矛盾重重的境地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为人类社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外贸易规模极小,贸易伙伴也少。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突破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近五年,世界平均消费4元钱,就有1块钱是中国贡献的。近10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30%左右。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布斯特费尔德说:“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巨大。从百分比看,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比任何国家都大。”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成功道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项改革和治理体系的完善,形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匹配的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裕、中华民族能够走向富强的科学道路。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制度是国家治理之基,人民是政党执政之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和国家治理经验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化自信,其中就包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完善,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也充分吸收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吏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具有坚实厚重的执政根基。
3.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为广大群众、为多数人谋利益。毛泽东同志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且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就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服务指向,就是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人民幸福。此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还指明了我党工作的衡量标准,始终做到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邓小平同志以坚定的人民立场,提出“三个有利于”,其落脚点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同志在新旧世纪之交,认真审视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于2000年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如何建设党的重大问题。“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无论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都聚焦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上。胡锦涛担任党的总书记后,面对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口号,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我们党的重要工作内容。他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人民立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本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面向新时代,明确提出了“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等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进一步夯实。
3.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实践
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制度体系必然会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和发展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生动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响亮口号,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彻底废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地;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的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了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税费负担,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中,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农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并且于2005年底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在这一刻宣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无一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表现尤为突出,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啃掉了许多过去啃不动的硬骨头。比如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的提出、落实。就是针对以往的大水漫灌式的、粗放式的扶贫,从而提出精准扶贫就是指明了扶贫对象,要精准发力,提高扶贫成效,攻克贫困深水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来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彰显了人民领袖的人民情怀,习总书记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铿锵有力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一条都是从人民切身利益出发,维护和聚焦人民群众的权益。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并且将科学的理念贯穿于实践之中、指导实践。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首要问题,充实了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的内涵。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发展依靠谁”的问题,内在的强调依靠人民要把融入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之中,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力求探索到能够实现依靠人民的有效吸纳与转化的制度。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享受”,也就是回答了发展目的和归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成果共享、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最终目的。
伴随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形态呈现在世界面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学者将这一伟大成就概括了“两大奇迹”,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并探究了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 [3]。“实践证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了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4]。
3.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塑民族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得怎么样,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精神力量至关重要,民族精神是推动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和愿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梦”凝聚民族情感、升华民族精神、激发民族创造力。他指出:“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和人民情怀的有机统一,它把国家、民族和公民个体作为命运共同体,把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汇集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人民性是中国梦的鲜明特征,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也是“中国梦”的实现者和享有者,“中国梦”既根植于人民,也归宿于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统一在一起,汇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的精神力量。从社会主义改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走愈宽广。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进一步重塑了民族精神,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度融合在一起。“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 [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千百年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富强而砥砺前行、不懈奋斗。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优秀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靠的就是勇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坚定“四个自信”,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迈克尔·基恩(Michae Keane)认为“中国梦”是一个能够发挥“强大的文化力量”的梦想,这个梦想鼓励人们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 [6]。
3.4.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转化为人民的幸福果实
科学的理念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对执政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思想和价值取向与时俱进的集中表现,更是当前中国共产党带领新中国取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伟大果实。
70多年的披荆斩棘、70多年的砥砺前行,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2年我国GDP总值679亿元,2000年GDP总值10万亿,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GDP总值超过99.09万亿元,GDP总量从建国之初的仅为美国的5%,到2019年接近美国的70%,被国际社会誉为“奇迹”。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2009年初,我国撤销“扫盲教育处”,如今我国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50%,中国的教育正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949年,全国城镇失业率高达23.6%;2019年全国失业率仅为3.61%。解放初,全国仅有医疗机构3670个,医疗床位8.5万张,医疗卫生人员50.5万人。201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99.7万个,医疗床位840万张,医疗卫生人员952.9万人,人均寿命由35岁提高到77岁,婴儿死亡率由千分之二百下降到千分之六点一。2012年至今,大病保险累计赔付超过3000亿元。实现了病有所医,医有所保。养老,是世界性难题。我国早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我国目前已经从政策、资金方面为老有所养提供了保障,全国建有养老机构16.38万个,床位746.3万张,老龄津贴等等得到全面实施,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幸福与住房紧密相关。解放初,城市人均居住面积2平方米左右,改革开放前夕,全国190个城市人均居住面积3.6平方米,2019年,人均居住面积上升到40.8平方米,实现了“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
71年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这些变化让人民群众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特别是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对患者的救治全国由国家买单,这是世界范围类绝无仅有的壮举,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本质特征。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生命力的秘钥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列宁用实践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结合俄国的具体国情,把理论变成现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解放斗争的热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一大批国家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沉重的打击和挫折;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总结世界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原因,深刻吸收其教训,继续高举社会主义大旗,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四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全世界所瞩目,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我们认为,其成功秘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为己任,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其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取得各项事业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人民拥护爱戴的党,才能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与实践不过短短的近40年的历史,但是,却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伟大奇迹,深刻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能力。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她有一系列优秀特质。中国共产党有远大理想追求,有科学理论引领,由选贤任能机制,有严明纪律规矩,有自我革命精神,有强大领导能力” [7]。国际社会给予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前驻华首席记者齐迈克曾经感慨地说:中国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把英国和美国在工业革命时期需要100年才能完成的使命完成了,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仅凭这一点,就要给中国共产党打一个高分。
4.2. 坚持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也掀开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针对传统的左的错误思想,邓小平同志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大胆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一个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为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的找到了重要法宝。
4.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根本原因是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人民,是党的执政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之源。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始终注重传承好、发展好这种优良传统,始终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并喊出了“人民万岁”的口号。邓小平同志深情地表白: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就强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要求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从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到改革开放聚焦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再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特别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确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
文章引用
马利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生命力的理性思考
Rational Thinking on the Exuberant Vitalit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09(08): 1116-112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8155
参考文献
- 1. 季正聚, 王瑶. 热话题与冷思考——新中国70年: 辉煌成就、基本经验与内在逻辑[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9(3): 4-14.
- 2. 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 3. 姜辉. 2020年, 这些大事关乎国、关乎家、关乎你[N]. 光明日报, 2020-01-02(07).
- 4. 习近平. 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 人民日报, 2019-09-25(02).
- 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6: 11.
- 6. Keane, M. and Che, Y. (2019) Entrepreneurial Solutionism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Chinese Dre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5, 745.
- 7.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思想政治工作司.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M]. 乌鲁木齐: 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 2019: 66.